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丁丁家長
萬維讀者網 > 海 二 代 > 帖子
美國有沒有“高考”?
送交者: 佚名 2004年05月12日15:14:27 於 [海 二 代] 發送悄悄話

都說美國是“兒童的天堂,青年的戰場”。

  從高三開始,礦礦就被數不清的考試折騰得上躥下跳,他感嘆道:“我覺得,美國的高中階段有點像中國的應試教育。”

  美國有沒有“高考”?

  答案是絕對肯定的:“有!”

  礦礦就是被美國的“高考”折騰得上躥下跳的。

  但是,美國“高考”的基本指導理念和具體的實行方式與中國的高考有着本質的區別。

  2000年的秋季一開學,礦礦就上高二了。開學前,我們收到礦礦就讀的高中寄來的高二中年級第一學期的重要活動時間表。

  在四頁紙的活動內容中,我看到了一行字:10月18日考PSAT。

  由於美國的“高考”叫SAT。多加了一個“P”的PSAT,是美國的“高考預考”。

  我想,高二的PSAT,大概不會像初二那樣不當一回事吧。

  出乎我所料,礦礦就讀的私立高中根本沒把PSAT當回事(一般的公立高中就更可想而知了)。把10月18日的考試不分輕重地夾雜在一大堆“無足輕重”的活動中,事前既不組織學生準備,連必要的提醒也沒有。問礦礦,一問三搖頭:叫他去問老師,老師竟然也一問三不知。要命的是,考試提前到10月16日進行,也沒有一個正式的通知。試卷一發,大家就坐下來做題。

  既然學校不重視,我以為不過是拳手登場前“抱拳拜四方”一類的亮相動作而已,因為這種PSAT到了高三,還得考一次。

  2000年10月份考完試後,我們也就忘了這件事。結果,到了2001年,大約是二三月份,礦礦開始陸陸續續收到許多大學招生辦公室寄來的信件,其中包括所謂的新“常春藤”和老“常春藤聯盟”名牌學校的來信。

  其實,礦礦這次的PSAT成績並不好,在120萬考生中排坐次,尚未達到98%的優異檔次。

  PSAT成績越好的學生,得到的名牌大學來信越多;PSAT成績差的學生,在高二階段,恐怕根本無校問津。

  美國“高考”的“前哨戰”提前三年進行,其激烈程度,似不亞於中國。

  最令人深思的是,面對如此激烈的升學競爭,如此誘人的名牌大學的“早戀”,絕大多數美國家長和孩子不為所動。連我這個搞教育研究的家長都不禁“怦然心動”了,礦礦竟然也在不為所動之列,該玩的時候照樣玩他個昏天黑地,不該玩的時候也偷着玩。

  當然,也有“蠢蠢欲動”的家庭和個人,但數量不多。這數量不多中的多數又是亞裔。有個比礦礦高一個年級的印度小孩,PSAT考了滿分,又上電視又登報。說起來,礦礦也尊重這個印度小孩的“死讀書”精神,但要礦礦向人家學習,他聳聳肩,不置可否。

  考試為了啥

  為什麼美國的考試和中國的考試如此不同,這個問題確實發人深省。

  讓我們先來談談考試的功能。

  考試的功能至少應該包括三個方面:檢測教學效果,監督學生學習,測量知識水平和能力水平。

  一位讀者給我來信,談到她兒子考不上小學的離奇經歷。小峻(化名)上幼兒園,很愛玩,是個快樂的男孩。當媽媽的也沒逼孩子學數學、認字什麼的,她想讓孩子在幼兒園時多玩一些,等到小學再開始學習。誰知到上小學時,學校要求孩子參加入學考試,內容從兩位數的加減法到筆劃繁多的生字。小峻不懂兩位數加減法,也不認識字,連什麼是考試都不知道。天真的孩子在試卷上隨意塗鴉一番,總算是沒交“白”卷。結果孩子“小考”落選了,學校拒絕錄取小峻,理由是成績沒上線。讀者用一種滑稽、調侃的語氣給我寫信,但我笑不出來,心裡沉甸甸的,為孩子感到裴哀……

  礦礦到美國不久就進了學前班,上小學前,也經歷過一次入學考試。那應該是礦礦經歷的第一次“統考”——Metropolitan Reading Test。

  關於這個入學考試,我們一無所知。開家長會時,老師拿出礦礦考試的成績表,給我們分析礦礦在語言方面所表現出的長處和短處。礦礦當時剛來美國不到一年,說夢話時用的還是漢語,一切尚處在適應階段。礦礦在那個考試中表現出明顯的語言差距。根據這個考試成績分析報告,學校專門派了一位英語老師給礦礦一個人上小課。一年後,礦礦的英語突飛猛進。一年級的老師特米爾太太給礦礦的評價是“非常漂亮的書寫,優異的發音和閱讀”。

  同樣的入學考試,一個把孩子拒之門外,一個幫孩子找到不足,並設法幫助孩子進步。

  這兩個小小的故事反映出中美教育觀念和考試觀念的不同。

  中國學校對孩子進行考試,目的是為了發現問題,淘汰之。

  美國學校對孩子進行考試,目的是為了發現問題,改善之。

  考試本身只有檢測功能,沒有淘汰功能。檢測只是手段,因為面對檢測的結果,我們可以有很多目的:發現問題:改善之;發現人才,選拔之;發現特長,培養之……當然,也可以包括擇優汰劣這一目的。但那不是考試的功能,考試只顯示檢測的結果。至於怎麼處理這些結果,與考試功能無關。

  當我們把考試這個教學中之一的手段變成整個教育中惟一的目的時,我們的教育就成了淘汰教育,而不是以人為本——以培養人“為”根“本”的素質教育。

  我們的問題是:把檢測和淘汰混為一談,甚至用淘汰來代替檢測。

  如果我們說,教育的目的是讓每一個人潛在的素質都得到全面的發掘,潛能都得到充分的發揮,那麼,考試顯然是幫助個人發展的檢測工具。當考試變成擇優汰劣的機器時,考試在教育中的功能就異化了。

  美國的統考多如牛毛

  比較中國學校和美國學校的考試,我發現,美國學校考試前的準備階段非常短,甚至根本就沒有。相反,中國學校考試前的準備階段非常長。中國的高考,讓高中生用高三這整整一年的時間進行準備。而美國大多數學校在“高考”(SAT)來臨前,只在學校每月例行簡報中提醒一聲而已,不占用任何課時,也沒有以任何方式幫助孩子進行複習,準備考試。

  在中國,由於考試的功能異化成擇優汰劣,考試就變成了學習的目的,而且是惟一目的。一切圍着考試打轉轉,造成了教育的本末倒置,使原來意義上的學習——考試,變成了考試——學習。

  美國學校的考試機制是學什麼,考什麼。

  中國學校的教育機制是考什麼,學什麼。

  學什麼,考什麼,是考試為教育服務。

  考什麼,學什麼,是教育為考試服務。

  多麼觸目驚心的考試異化導致的教育異化!

  許多中國人以為美國沒有統考,美國孩子考試少。實際上,這是一種以為素質教育不用考試的誤解。

  我手頭上保存了礦礦從小學學前班一直到高中畢業的全部考試成績報告單。所有的考試可以分成三類。一類是日常考試。這一類成績單反映的是孩子在某一段時間裡的學習進展情況。第二類是資格考試。如小學升初中、初中升高中的資格考試。第三類是各種各樣的水平測試。水平測試都是全國性的統一考試。

  美國有很多經過審定的權威的考試機構,像國內許多人都熟悉的TOEFL、GRE、GMAT等考試,就是由大名鼎鼎的ETS(Education Testing Service,教育考試服務)這個非營利性機構主持的。這些五花八門的考試機構根據不同的要求或測試重點,設計了各式各樣的考試。美國學生大概從小學三年級起,每年至少參加一次這種由各種考試機構出題的考試。至於參加何種考試,由各私立學校或公立學校的上級主管部門決定。

  每一次礦礦參加統考,我們都會收到一份成績分析表。對於中國家長來說,看成績單,當然是看分數。如果你戴着這副“有色眼鏡”來看美國學校寄來的成績表,你一定會雲裡霧裡地摸不着頭腦。第一次接到成績表時,我在表的上下左右、正面背面找來找去,就是沒找到總分。仔細一讀,才發現這個成績表大有文章。

  以礦礦小學三年級的Stanford Achievement Test/OTISLennon School Ability Test的成績報告單為例。該成績報告單共兩頁。第一頁有三個表格,第一個表格是各項考試的成績及與全國同類學生、全州同類學生相比較的信息。表格的右方是一個圖表,從1/100到100/100,每十位數一個階梯,孩子的成績則在相應的區域用黑線顯示出來。礦礦的數學幾乎滿分,就不去說它了。英語閱讀在142道題目中答對了135個,成績是694分。這個成績與全國同類學生相比為98.9%,與當地同類學生相比是98.9%,分析結果的標誌範圍是“高”。右邊圖表上,在99%的階梯上畫了一條黑線。在閱讀的大欄目下,還有詞彙學習技巧、詞彙量、閱讀總評等分類。礦礦的詞彙量一般,40題答對了35題,成績是658分。這個成績與全國同類學生相比為88.7%,與當地同類學生相比是807%,分析評價範圍是“中”。右邊圖表上,在90%的階梯上畫了一條黑線。用不着細看成績,只要看看右邊圖表上的黑線,就可以一清二楚地看清孩子的長處和短處。

  下面的兩個表格是對孩子學習能力的測試分析。這個測試分得更細,大大小小有三十多項。從對詞義的掌握、對文章的理解到閱讀時的創造性思維,從對整數、分數的認識到對各種計算方式的掌握,還有學習方式、聽力水平等,全都作出分析,並在“低於平均水平”“平均水平”“高於平均水平”這三項上標出孩子的實際水平。

  成績報告單的最後一部分,還為礦礦寫了一個全面的總評,從閱讀、數學、語言三方面,對長處和短處一一概括。值得一提的是,成績報告單強調:“這個成績只能從一個方面說明孩子在學校的學習情況。在孩子考試時,很可能會有某些不確定的因素影響其成績。因此,也應該考慮到其他來源的信息。學校應該有關於這個學生的更詳細的材料。”

  顯然,礦礦經歷的這個考試是一次真正意義上的學什麼考什麼的檢測,而且是孩子處於完全自然狀態下的檢測,沒有考試前的晝夜突擊和死記硬背,也沒有人為的(學校和老師圈定的)複習重點,考的東西都是孩子平常應該學到的東西。這樣的考試能更客觀、更精確地測量出孩子真正學到了什麼,還缺什麼,為孩子下一步的學習指出方向。

  什麼是真正意義上的考試?

  我認為,學什麼,考什麼,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考試。

  美國的“高考”(SAT和ACT),其實也都屬於這一類的考試。美國學生腦子裡的考試也就是這一類的考試:我學什麼,你考什麼。

  為什麼美國考試那麼多,搞的不是應該教育,中國的考試同樣多,就成了應試教育?我認為,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學什麼考什麼的檢測功能在中國被異化為淘汰功能,於是,在這種異化了的淘汰功能的誤導下,出現了考什麼學什麼的應試教育。

  複習=作弊嗎

  這讓我想起妻子同礦礦之間的一場關於考試和複習的爭論。不知從幾年級開始,我就發現礦礦有個習慣:在每一次大考之前幾乎從來不複習功課,最好的情況是在臨考試的前一晚胡亂地翻一翻有關材料,即便PSAT、SAT這樣重大的考試也是如此。考SAT之前,為了能讓他作好充分準備,妻子專門到書店為礦礦買了一套SSAT的複習材料。誰知,礦礦一看這些材料就不高興了,他說:“你們常說反對中國的高考,這種做法和國內的搞法又有什麼兩樣?”於是,妻子和兒子之間發生了爭論。妻子認為,要考試就一定要複習,複習不好就考不好。礦礦則認為,考試就是考試,考得怎麼樣,取決於你平常的積累和理解,過分的複習等於作弊,等於投機取巧。

  孩子的奇談怪論引起了我的注意。的確,這種“理論”同我們中國人的傳統思維簡單是格格不入。孩子怎麼會產生這樣的想法呢?仔細地回想孩子在美國的求學經歷,我發現礦礦的這種想法產生於他所經歷的美國學校教育。從幼兒園到高中,礦礦身經百“考”,但每一次全國性的或全州性的“統考”之前,我們這些當家長的都全然不知,幾乎都是拿到孩子的成績後,才知道他又參加過一次大考。有知,學校也會通知家長,說孩子將在哪一天參加什麼考試,要求家長讓孩子在前一天晚上早些睡覺,僅此而已,根本沒有片言隻語要家長督促孩子複習功課迎接考試。到了中學也是如此,美國中學生從初中升到高中要進行一次非常重要的資格考試。我們也是在礦礦上了高中後才接到學校的通知,讓沒有參加考試的孩子準備參加考試,直到這時才知道礦礦早己通過這個重要的考試。高二、高三考的“高考預考”(PSAT),高三考的“高考”(SATI和SATⅡ),學校都沒有專門發通知,也沒有給孩子任何複習的時間。課照上,試照考,球照打,舞照跳——一切如常,全沒有國內的“工地停工”“禁止噪音”一類的殊死搏鬥的臨戰狀態。

  沒有複習的考試,考的是什麼?礦礦說考的是你平常學習的積累,考的是你真正理解的東西。有複雜的考試,考的又是什麼呢?我不完全贊成礦礦的說法。關鍵是怎麼理解那個“過分複習”的概念。正常的複習,當然同投機取巧完全是兩回事。複習是練習的過程、熟悉的過程、記憶的過程,也是理解的過程。但是,把複習變成反反覆覆的重複練習時,就是“過分的複習”。這種“過分複習”的意義又是什麼呢?就像運動員那樣,反覆地練同一個動作直到熟能生巧。考數學、考物理、考化學,考生可以像運動員那樣,在複習時反反覆覆地練同一樣東西,直到有把握在考試的有限時間裡運用自如。考語文、考作文行不行?經驗告訴我們,很多人也可以做到。但我還是要問一句,這樣複習的意義是什麼?很簡單,為了不被考試淘汰。於是,考什麼,就學什麼;考什麼、就練什麼。

  美國ETS考試公司完全不能理解為什麼那麼多中國學生能在“托福”、GRE考試中得滿分。他們中的一些人認為用考題反覆做練習是取巧,甚至是作弊行為。顯然,用美國人的思維確實很難理解中國人的考試。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