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丁丁家長
萬維讀者網 > 海 二 代 > 帖子
中國的家庭教育失去了什麼?
送交者: 佚名 2004年09月11日16:08:50 於 [海 二 代] 發送悄悄話

問題大多源自媽媽 中國的家庭教育失去了什麼?   失去了父親的理性思考和呼聲,失去了男人文化在家庭教育中的主導地位。

  “星星河”家園創辦人、中國少兒出版集團少兒研究室主任徐國靜,曾在《初中生報》當了20年的記者,採訪過大量孩子和家長。最近,她走訪了全國20多個城市,調研家庭教育問題。跟眾多母親接觸後,她發現孩子的問題大多源自媽媽。

  “孩子的心理障礙、情感缺欠、人格扭曲等問題,很多源於家庭中母愛的扭曲和教育不得法。中國孩子目前最缺少同情心,這跟母愛的不正確有很大關係。母親不經意在孩子心中埋下的仇恨、敵意的種子,在青春期會以各種形式爆發出來。”

  徐國靜自己是一個17歲女孩的母親。

  “她痛苦的眼神和不滿像一盆盆污水,劈頭蓋臉朝你潑過來”

  在長春,徐國靜接觸到一位母親,當着很多人說自己兒子不行。開始,徐國靜以為她是中國式的謙虛。

  “我說,我跟你兒子聊過,你兒子有幽默感、愛學習,有獨立能力,喜歡闖蕩世界,這可是一個優秀人才必備的素質啊!那個母親看了我一眼,不屑地說:那算什麼本事,有本事考北大清華,你看他考的是什麼破學校。說到這兒,媽媽眼裡流露出不可抑制的抱怨,瞧了一眼站在她身邊,把頭垂得很低、身高1米75的兒子。”

  北京有個大學生告訴徐國靜:“我最怕我媽不滿的眼神,我總讓她失望,不是我成心氣她,是她無孔不入地提要求。比如她打來電話,我的聲音要是不響亮,她馬上不滿。她下面要說的話和一臉怒氣我都能想像出來。她痛苦的眼神和不滿像一盆盆污水,劈頭蓋臉朝你潑過來,不分場合地點,讓你自卑,讓你覺得對不起她,那可真是一把看不見的軟刀子,扎着你,讓你流血但不敢喊疼。我想浙江金華的徐力,可能就是被她媽媽的軟刀子扎急了。”

  媽媽們總是拿一個理想的目標來套不斷成長中的孩子,可孩子是一個有思想、感情、獨一無二的人。母親將自己的教育理想統統投到孩子身上,不顧及孩子成長的時刻表,不顧及孩子的個性特點,不自覺地重複着過激的、情緒化的行為,用各種方式催促孩子奔向那個目標。一旦孩子達不到,痛苦就會隨時襲來。為了擺脫痛苦,她們要遷怒孩子,把責任歸罪於孩子。

  家庭教育中“女人式的痛苦”,就是這種主觀想像和客觀事實衝突造成的痛苦。徐國靜說,這種女人式的痛苦,一直在媒體上泛濫,反映是情緒化的,缺少理性思考和自我反省。“徐力殺母”後,社會只把目光集中在徐力身上,他是災難的製造者,而沒有理性的呼聲,來喚醒母親們自身的反省。

  “在全國20多個城市講課,我聽媽媽們說得最多的,就是對孩子的不滿,全是孩子的毛病,向我尋求解救孩子的秘方。她們想當然地認為孩子應該是什麼樣的,應該考上什麼大學,至於孩子到底成不成,不管;成不了,就痛苦。”

  我打斷徐國靜的話:“現在都一個孩子,希望全押在一個孩子身上,當然只許成功,不許失敗。”

  “對,正是我們的主觀願望太強大,導致的痛苦也強大。現在孩子的好多問題,實際就一句話:父母不滿意,隨之而來的就是批評、指責、抱怨。像我一個朋友的孩子考上大學,本來是件高興事,我祝賀她,可她一臉的不高興:棒什麼棒,又沒考上北大清華。”

  “那你對自己孩子就沒期望?”我問她。

  “我最關心孩子的是三條:熱愛學習,心理健康,獨立自主。從女兒兩歲起我就給她記日記,她給我很多,不斷啟發、提醒我,像一面鏡子照出我很多缺點。我們往往嚴格要求孩子,卻不能同樣嚴格要求自已。”

  4歲,女兒學體操,一天回家說不想學了,太苦太累。“我和她爸坐她面前,嚴肅認真地跟她談話,講些遇到困難不能後退之類的大話。”因為退操,“六一節”女兒沒參加演出,徐國靜也沒按時接孩子。

  “那天我採訪,但下意識里我對她不滿。如果她參加表演,我可能就不會採訪那麼長時間。很久之後的一天,單位報名學車。我交了錢又退了,因為趕上大夏天,又是學大貨。在飯桌上說起這事,我女兒冷不丁來了一句:媽,原來你也是個膽小鬼!

  “我突然意識到,家長再怎麼說大道理也沒用,孩子在看大人怎麼做,身教勝於言教。”

  我又問徐國靜:“孩子小還好辦,離高考越來越近,離社會標準越來越近,你還能撐得住嗎?”

  “我是這樣要求孩子的:只要你愛學習,又懂得怎麼學習的話,媽媽就放心了。一個人有好奇心,有學習的願望,父母一生都不用操心。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才是最重要的。如果你只盯着他的成績,看着他學習,孩子一旦對學習不再有熱情的話,會導致厭學,以至於厭倦生命。瀋陽就有8個孩子自殺,這樣等於把孩子一生毀了。

  “孩子不愛學習,一定是有原因的。成人也一樣。任何人都不會不愛學習的,學習是人的本能。假如家長總批評他,老師總打擊他,同學總排擠他,他一定會厭學的。”

  母親們的高標準、攀比心,失望和痛苦,雖然不說,但總會流露出來,孩子會有失敗感,自責,對自已失去自信,這對一個孩子心靈的損傷是很大的。帶着這種心理長大的孩子,總對自己不滿意、不認同。成年後,就算他掙很多錢,當很大官,精神上也不快樂。

  “咱們中國人的不快樂,現在已不是因為缺吃少穿,而是教育帶來的,是病態的。我們總為自己沒達到、沒得到的那個東西而苦惱着、難過着,不斷地自我折磨。”

  徐國靜說女兒上小學一年級時,有天放學回家說:媽媽,我今天考了90分。在徐國靜的印象里,小學生就要得100分。她隨口訓道:怎麼才考90分,應該得100。你怎麼那麼馬虎,不認真?第二天放學一進門小孩子就哭着說:“沒考好,我只得了98分。”

  “咦,我說98分可以啊。女兒說:可我沒得100分。我知道壞了,在她心裡只有100分是好的,是能讓我滿意的。至於進步了8分,她看不到。我再也不能這樣要求孩子了,否則,她永遠看不到自己的進步,總對自己不滿意。一個人不快樂,是做不好任何事的。”

  講到考試按成績排隊,徐國靜認為這只會給孩子帶來負面心理作用。

  “你想啊,只有少數孩子排前頭,大多數孩子是失敗者;而排在前頭的孩子也不輕鬆,怕自己掉下來,戰戰兢兢的,心裡也是恐懼。中國有個成語故事,特別典型地傳達出這種競爭對人的傷害。”

  趙襄王跟他的馭手學趕車,倆人比賽,在奔跑中,趙襄王幾次跑頭裡,但最終還是落後。他問馭手為什麼最終還是落後?馭手說:你駕車時,心裡沒有車、沒有馬,你的眼睛只盯着我,我跑前邊你着急;你跑前邊,又怕我趕上,你的身心跟馬是不和諧的,怎麼能駕馭寐砟兀空飧齔捎錒適戮褪恰罷瓤趾蟆薄?/P>

  “我們現在的教育,教會了孩子恐懼。應該教育孩子學會全身心投入,不看前後左右,讓自己處於最佳狀態,才會做到最好。”

  “我犧牲了這麼多,付出這麼多,可她呢?”媽媽“唔唔”地哭開了

  到廣州講課時,一進會場,徐國靜就看見她坐在第一排。她說,幾乎所有來廣州的專家講的教育課她都聽了,教育書也買了讀了。為了女兒受最好的教育,她在少年宮附近買了房,儘管房子的格局和價錢都不好。少年宮裡開的課能學的都讓女兒學了,可結果呢?從小特別聰明的女兒,現在上中學了,學習成績非常差,還不聽話。“我犧牲了這麼多,付出這麼多,可她呢?”媽媽“唔唔”地哭開了。

  “這是典型的討債心理。”徐國靜認為。

  實際上,這個媽媽對孩子的愛是變形的,是有代價的。孩子在她那裡沒得到真正的愛,沒得到精神支撐,比如欣賞、讚許、滿意。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是很需要這些的。可現在,孩子們不敢期望得太多,這是需要高回報的。

  “愛是一種正面能量,激勵孩子不斷成長。可我們的媽媽們,用愛的旗號、愛的面孔、愛的語言,把孩子推向反面,把孩子破壞掉了。破壞了孩子的興趣,破壞了孩子的夢想,破壞了孩子向上的熱情和動力,他們學、他們做,僅僅是因為父母喜歡,為滿足別人而做,而非內在需要。”

  徐國靜自己一直對一個孩子非常惋惜。男孩兒5歲時她就認識,喜歡捏小泥人,大拇指大的小人,他能連盔甲上的釘、扣都捏出來,很逼真,很有天賦。小學時參加比賽,他幾分鐘就捏出一個“牧童短笛”,得了個一等獎。但孩子父母一定逼他學數學,最後他考上了一所大學數學系。

  我說:“可能他爹媽覺得捏這些玩意不能當飯吃。”

  徐國靜接着講:後來孩子告訴我,徐阿姨,我真是不喜歡數學,而且學不好,和別人花同樣時間,別人會了可我還是不會。“雖然他現在按父母心願上了數學系,但我敢肯定,這孩子學得不開心,而且不會有成就。像這個孩子,已經顯露出才能,父母可以往這上培養,將來可以往美術、藝術設計上靠,照樣有飯吃。”

  “我們的教育太現實、也太痛苦,只看分數。我們好多家長在幹什麼?他們一定要把孩子的才能毀了,去干他們認為有飯碗的事,孩子感覺不到快樂的事。而父母的責任是發現、開發孩子的才能,多創造條件,最後把孩子的才能與社會需要結合。”

  我替當爹媽的辯白道:“連自己有什麼才能也不十分清楚,怎麼能發現孩子的才能呢?”

  “我們教育的很大問題就在這:對孩子的成長規律、才能、潛力都不了解,只是按照大人的主觀願望去規劃孩子。這就是不尊重生命,不把孩子看成是獨立、與眾不同的人。如果你發現不了孩子的才能,可以多問問孩子,孩子最了解自己。感到學得吃力就是有問題,學得輕鬆愉快,就說明有興趣。”

  徐國靜總結母親在家庭教育中的錯誤定位有:討債者、犧牲者、追趕者、鞭打者。

  表現出的焦慮症狀有五怕:

  一怕孩子閒着,把孩子時間占滿了才心裡踏實;

  二怕孩子玩耍,把孩子攥在手心裡,衝突隨着孩子的成長不斷激烈;

  三怕孩子出錯,盯着孩子的錯誤,放大孩子的錯誤,以反覆提醒孩子的錯誤為教育手段;

  四怕孩子吃虧,教孩子一些錯誤的、大人的人際交往方法;

  五怕孩子失敗,學習成績、考試名次像戴在孩子頭上的緊箍咒一樣,讓孩子每天戰戰兢兢地面對一切。

  父母總跟孩子做這樣的想像推理:“你在班上要考不了前三名,就考不上重點高中;考不上好高中,就考不上重點大學;考不上重點大學,就沒有好工作;沒有好工作,就得不到高收入;得不到高收入,就過不上幸福生活……”

  一個福建的中學生告訴徐國靜:“我現在特怕考試,每次考完,都提心弔膽地怕知道自己的名次,排到前邊,我媽就千叮嚀萬囑咐:下次還得往前衝;排後面,我媽就換湯不換藥地說:完了,排得這麼靠後,能考上重點高中嗎?考不上好高中,能考上重點大學嗎?從小學到高中,12年下來,一個人一直聽這樣的嘮叨,要不怕考試才怪呢?更可怕的是,這種推理和提醒已經徹底地灌進了我的腦子裡,我現在不論做什麼事,出一點兒差錯就緊張得要命,會立刻聯想出一大串可怕的後果。”

  焦慮,成了家庭教育里的一種自然氛圍。母親的焦慮,幾乎天天在家庭里重演,而且,這種焦慮情緒不僅在家庭里相互傳染,也在社會上相互傳染着。

  “為什麼家長老是反對女生和男生交往?而且有時還會跟蹤你,我現在好怕,有時候很想死”

  有一次在西安,一個家長走到台前,十萬火急的樣兒:徐老師,我外孫考上重點高中,因為跟一個女孩子通信,被他爸媽發現,千方百計要切斷他跟女孩的關係。結果,孩子現在高中也不給你上了,父母把他反鎖在屋裡,不讓他跟外界有任何聯繫。

  “我們這個家,不就完了嗎?”老人哭訴道。

  徐國靜說:“我經常問自已,一個人一生什麼最重要?一個人20歲不會外語、電腦可以學。可是,一個人從20歲開始才學習愛,就很難了。一個不會愛別人的人,又怎麼能愛自己?我們太害怕孩子有感情,一發現孩子有異性朋友,就恐懼不安,要想盡辦法切斷禍根,完全不顧及孩子的人格和尊嚴。”

  她又講了這麼一件事:

  在安徽的一天下午,徐國靜在湖邊看見三三兩兩的中學生挎着書包,悠閒地坐在橋墩上發呆。她感到好奇,正值考試,他們怎麼這麼閒?

  “學習不緊張嗎?”徐國靜問孩子們。

  “不緊張。”

  “遇到不高興的事了?是學習?是考試?”全搖頭。

  一個穿紅衣服的女孩說:“是因為處朋友。”

  “女朋友,還是男朋友?”

  女孩的眼淚開始在眼圈兒里轉。

  “你需要幫助嗎?”

  還是搖頭,像一種習慣,習慣拒絕。

  “沒人能幫我們?”女孩的眼淚流出來。

  “我女兒和你們一樣大,也有你們這樣的煩惱。”徐國靜給她們講了自己女兒的一些事。

  有天看電視,歌星蔡國慶正在表演,5歲的女兒張口一句:媽媽,他真漂亮,長大我要和他結婚。徐國靜嚇了一跳:這麼小的孩子怎麼就往這上想。女兒看出來了,恐懼地說道:我再也不說了,說了媽媽不高興。

  “我意識到了孩子知道,如果她流露真實感情,大人就不滿。我趕緊說,不會不會,等你長大結婚,媽媽還要送你好多禮物呢。我想讓她放鬆,鼓勵她,流露真情是不會受懲罰的。”

  我問:“童言無忌,說說無礙。可她現在17歲,假如你突然發現她正跟一男生交往,會怎麼反應?”

  “我女兒不會不告訴我。在孩子不危險的階段,父母要是總嚇唬、不滿意,那孩子將來可能就背着你。我和女兒是開放式的,我理解這種感情,很正常,我跟她已結成了同盟。每隔一段時間,就有這種事發生,她都會自然流露出來。她還給我上課:媽媽,你們那代人跟我們這代人,說愛的意思是不一樣的,你們說到愛,就是要結婚;我們說愛,就是比喜歡多一點,比好朋友再好上那麼一點,你甭擔心了。”

  “我慢慢悟出來:父母跟孩子間就好像有一根線連着,笨的父母把這根線死死攥住,把孩子拽得緊緊的,沒有一點兒空間和自由;而開明父母手裡的這根線,若隱若現,孩子感覺不到。重要的是要保持溝通渠道。你只有真正了解孩子的情況,才能幫助他。而這種溝通是在他小時就建立起來的。信任很重要。如果溝通不暢,家長只盯着孩子的成績,像個督學跟監工似的,會越來越不了解孩子。長大了,孩子跟父母也沒話說,只會越來越遠。

  “其實孩子戀愛的過程,也是學習的過程,也是發現自我的過程,愛別人,也是愛自己。可媽媽們,馬上就想到會不會耽誤學習、會不會吃虧、會不會上當等等,總是想到不好的一面,發掘負能量。”

  聽徐國靜這麼說,那幫中學生才告訴她:這個女孩的“情書”被媽媽看見後,把她打了。

  女孩突然問:“早戀有錯嗎?”

  徐國靜回答說:“愛上一個男孩,或被一個男孩喜歡,這是生活中早晚要發生的事,它本身沒有對與錯。最重要的是怎樣對待這件事,怎樣對待這分感情。”

  第二天中午,徐國靜從講台上下來,昨天在橋上遇到的女孩跑過來,把一封信塞她手裡。

  徐阿姨:說真的,昨天下午,是我出生到現在最讓我感動和高興的一個下午。聽了您的話,我感到很輕鬆也很欣慰,讓沉積在內心的壓力和痛苦都排泄了出來。我們走一路嘀咕一路,嘀咕着:若您是我們的媽媽就好了。我們的媽媽,不會理解人,每天回家老一套,不是罵就是打。很羨慕你的女兒,她每天都沒煩惱,不像我們總有許多煩惱,而這些煩惱只能自己解決。

  徐阿姨,還想問你幾個問題:男女生交往是很正常的呀!可以有許多歡聲笑語。為什麼家長老是反對女生和男生交往?而且有時還會跟蹤你,我現在好怕,有時候很想死,但總是做不到。

  多麼希望你能是我們的母親,想喊你媽媽……。

  讀罷信,徐國靜很感慨:“她們的媽媽,一把屎一把尿地把她們養大,照顧十幾年,卻讓孩子如此怨恨;我只不過講了幾句好話,孩子就要把我當媽,我們的家庭關係怎麼到了如此地步呢?”

  也不止一個媽媽這樣對徐國靜說:我們跟孩子無法對話,我一張嘴:你最近考得怎麼樣了?他就做出一個停止的手勢,連話都懶得跟我們講,哪還談得上交流?有個媽媽特要強,工作很出色,人緣很好,可她怎麼也弄不明白,自己為什麼跟獨生女的關係鬧得那麼僵?

  西安有一位母親,滿頭白髮,人很蒼老,見到徐國靜時她說:徐老師,幫幫我,你給我兒子打個電話,我和他爸都來聽你的課,我們知道自己錯了,過去傷害了孩子,沒尊重他。

  “既然這樣,為什麼你們不親口跟他說?”

  “孩子現在根本不和我們說話,在房門口掛了個牌子:閒人免進!我們已經進不去了。”

  “別講這,多講點兒怎麼讓孩子學習好的秘方。我們現在不用成長了,他長就行”

  “與孩子一起成長!”

  有次講課,徐國靜本打算講這個,但立刻遭到媽媽們的反對:別講這個,多講點兒怎麼讓孩子學習好的秘方。我們現在不用成長了,他長就行。

  “媽媽當然要成長了。時空不一樣,心理不一樣,不了解孩子,怎麼能幫他解決問題?”徐國靜認為,家庭教育問題,不僅是由教育大環境造成的,還由於缺少生命科學的參與。

  “孩子打一出生,就在不斷成長中,每天都在變,新的東西不斷出現,當然也有人性中的弱點。只有讀懂孩子這本天書,了解他,才能真正給他一些關心支持。可家長們很少接受生理和心理的科普教育。”

  比如人腦發育過程就有時間表,“3歲看大,7歲看老”,為什麼這樣講?因為7歲時,人腦發育已完成90%。如果父母懂這些,會清晰、理性地知道該做什麼。

  再比如男孩子,小男孩不會走時就想跑,跌倒了爬起來還要跑。男孩的成長,是向外掙着長的,新陳代謝速度快,思維、眼光、膽識都是不斷地想衝出去,但媽媽們往往用女性思維去要求男孩。放在手心看着,一旦跑出視野就緊張,就要衝上去保護,而這對男孩的成長是一種干擾和破壞。孩子不能安靜地做自己的事,不能做出自己的決定,不能解決自己面對的問題,最終不能獨立自主。

  媽媽用情感的線緊緊纏繞着孩子,畫地為牢,報恩啊、討債啊、恐嚇啊、誘惑啊,孩子始終不能獨立,建立不起真正自我,總是被動和不自主,逃避問題,一輩子也不可能真正快樂。孩子沒有自己的空間和自由,處在掙脫的痛苦中,最極端的例子就是殺母或自殺。

  一開始採訪徐國靜,我就問她:“你把賬都算到媽媽們的頭上,不太公平吧?”

  “女人的思維是主觀化、情緒化、感性的。女人式的焦慮來自缺少安全感,而安全感的建立需要一個支持系統,那就是男人的保護、支持和鼓勵。”她答道。

  杭州的一群媽媽,跟徐國靜坐一堆兒聊天。她們講,孩子學習不好恐懼,學習好別的方面不好也恐懼;老公不掙錢,她們為今後生活操心恐懼;老公掙錢,但又怕他在外邊搞女人也恐懼……

  “你看西方的女模特,眼神是定定的,裡邊有尊嚴、獨立。而中國的女模特,常能看到一種媚態。在我們的傳統文化里,女人要討好男人、取悅男人,因為依附男人,不依賴丈夫就依賴兒子。現在,我們的骨血里仍沉澱着這些東西。但社會大環境變了,更國際化,要求和影響女人獨立,這就有一種衝突和矛盾。

  再說中國男人對女人的態度,包括他們的語言、眼神等,仍能看到中國古代男人對女人的態度,不是真正的尊重和平等。

  可以說,女人把男人對自己的態度,又轉嫁到孩子身上,這就是社會鏈條。如果女人本身得不到愛和尊重,被當成附屬品看待,她也不會把孩子當成獨立的人去尊重。”

  “一報還一報啊。”我聽了,不禁有些感嘆。

  有一次徐國靜講課,到會場時才發現來的淨是當官的,全是男的。她臨時改變話題,講“男人如何對待女人”。

  “女人特別需要愛,有了愛就有安全感。別找藉口說你們忙,愛花不了太多時間,一句話,一個細小的動作。可我們的先生們,很少表達感情,包括用肢體語言,親吻、擁抱,哪怕拍打一下。一分鐘的親吻、一分鐘的擁抱,哪怕一句好話,都可以化解很多問題,甚至怨恨。這樣做可以傳遞一個信號:你在愛她。如果女人得不到愛、欣賞、珍視,她會把焦慮、不滿發泄到孩子身上的。

  “女人如果滿足了,心理沒問題,她和孩子健康,你們也一定幸福;假如女人和孩子出了問題,你們就是掙再多的錢,當再大的官,內心也是淒涼的。”

  她又打了個形象的比喻,描述“家庭生態環境”:父親如山,母親如水,真山真水出真人。家庭生態好,一定會長出好孩子。父如山,涵養水土,遮擋風雨,立在那,把孩子托起來看世界;母如水,處處環繞滋潤着,是動態的、美的;假如山是荒蕪的,寸草不生。水是污水,或乾涸了,窮山惡水,能長出好孩子嗎?”

  種下的是愛,一定會回來愛;種下的是恨,一定也會回來恨

  有回做節目,徐國靜問一個4歲的小男孩:你現在最想對媽媽做什麼呢?沒想到孩子一叉腰,手指比劃着道:我最想打媽媽一頓,因為媽媽天天這樣叉着腰說我。

  在北京一所中學採訪時,徐國靜順便搞過一個小調查:回家跟媽媽說一句“我愛你!”看她啥反應。

  孩子一:“她在看報紙,沒理我。我又說:媽媽,我真的愛你。媽媽才理我,說:你不愛我你愛誰?我整天給你吃、給你喝,大魚大肉伺候你,鞍前馬後陪着你,我容易嗎?看看你這次考試……”

  孩子二:“我媽說:你從哪兒學得這麼壞?”

  孩子三:“她正一邊看電視、一邊織毛衣,我說第一次她沒反應,聽完第二遍,她把毛衣一放道:說吧,你要多少錢?”

  徐國靜認為現在的孩子開放,表達感情更直接。孩子尤其是在痛苦和挫折時,非常希望從父母那裡得到真心的愛。一個得不到愛的滋潤的人,臉上是沒有光的,眼神也沒光,肌肉會變形,人陰沉沉的,不正眼瞅人,內心是膽怯的。

  “像劉海洋、馬加爵都是大學生了,害人害己,殺人償命難道他們不知道嗎?他們缺的不是法律、道德,缺的是同情心,內心冷漠麻木,不能叫醒自己。否則,看到熊那麼痛苦地掙扎,或殺過一個人後,他們會感到悲痛,能住手。但心是空的,情感的東西完全消失了。一個人心理垃圾太多,遲早要爆發。”

  “那些扮演犧牲者、討債者的媽媽們,把扭曲的愛、變質的愛給了孩子。常能聽到這種嘮叨:我之所以沒活好,全是因為你,我的事業沒了,看誰誰誰……我把全部給了你,你也把全部還給我!回報的期望太高,這分情債孩子還不起啊,是可怕的事情。”

  徐國靜認為讓媽媽成長的最好辦法是:媽媽要有自已的世界,有自己喜歡的事情,能找到自己為人的快樂。

  一句話就是獨立。

  打個比方:就好像你也有自己的房間,你可以去孩子房間坐坐,孩子也可以到你的房間來玩,他會對你的世界好奇。一個有所作為的母親,會贏得孩子更多的尊敬。假如一天到晚賴在孩子房間不走,盯着他,孩子怎麼會對你有興趣?現如今,可是個喜新厭舊、不斷淘汰的時代。當媽的老不更新,不長出新東西,不學習不成長,孩子會對你日久生厭啊。

  總結自己當媽的經驗,徐國靜說:

  “人做事,需要體力、腦力、心力。哪個方面出問題,人就不算是健康的;培養一個健康的孩子,等於母親向社會這個龐大的肌體輸送了一個健康的細胞。

  “實際上,孩子最需要愛的時期就是3歲之前,再大到7歲,媽媽一定要給足了。孩子一天天長大長高,對媽的需要越來越少。我女兒17歲,她每天都有自己的安排,我想關心人家都沒縫兒呢。”

  “我也在做自己的事,我只要讓她看到媽媽每天忙什麼,在她身邊有一個人是這樣生活的,這本身就是一種教育。我常告訴女兒:老媽也有過14歲、15歲、16歲,每個年齡段的孩子想什麼,喜歡什麼,犯什麼錯,媽媽都有過。所以,假如你遇到困難,需要幫助,告訴我,老媽是你的死黨,是你永遠的朋友。給孩子一種安全感、踏實感,就足夠了。”

  “我對女兒的期望只是:一生能有自己的追求,追求的過程又是快樂的;有一個美滿幸福的家;有自己喜歡做的事。至於她能達到什麼程度,我不強求。”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