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人的“知识”,中国人亦有称之为“学问”的,知识强调的是客体,学问则包含
客体、主体两个方面。学而不问,不成学问,而这个“问”,就是主体独立的思考、
审视、判断或怀疑。
当然“问”也有浅深、智愚、口问与心问之别。不开口,未必一定是怯场,不开口
的人往往想得深,或者他在倾听、观察、比较,而张口就喷,象阿云这样的人,总
归是最浅的。因为过于喜欢开口,或者万事皆问的人,往往也总是智根最浅的,比
如街道的居委会大妈话最多、最爱发言,根本就不知“怯场”为何物,不信你把美国
学堂里能言善道的愣小子们组成个小分队,派到中国去和大妈们论道,看看谁的声
音大?我想肯定东风压倒西风。可是不管怎么讲,也许全中国人民的确都应该向居
委会先进大妈们学习唠叨,这样国民素质或许就能很快提高,建议阿云写篇网文论证
一下,功德无量。不过如果阿云去和大妈们辩论孝道,恐怕还是同样会被人家两大
嘴巴给扇出门来,所以说“怯场”是不是因为孝道,阿云只要摸一摸自己火辣辣的
腮帮子就知道答案了。
其实喜欢沉思的人,自然会问得相对少一些,而许多问题往往也在内省和沉思中就
能找到答案。东方人的个性的确相对内向一些,不象西人那样大舌头,东方人心思
细密,内心世界活动丰富,这其中当然也包括绵延不断的内心疑问与对话,而也许
正是得益于此,所以就连犹太人也不得不承认中国人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所以“问”
有用脑子问和用嘴巴问的区别,用嘴巴来衡量一个人是否“怯场”,肯定是一根筋
的错误判断,恐怕只有江湖医生才会下此结论。
另外据说中国人“怯场”还因为师生关系不平等,这如果不是瞎子说的话,也肯定
是对眼说的话,看不清爽啊!讲到师生关系,《礼记·学记》中有一句话叫做“教
学相长”,这句话正是形容“教”与“学”之间的互动关系,如果没有师生相互间
的问答、讨论,又何来相长?不单学生从老师那里学到东西,而且老师也从学生那里
学到东西,这是一种怎样的生动活泼而又充满心智火花的师生关系啊!那么中国古
人为什么不讲“师生平等”呢?因为师生平等是通过求真理、求智慧体现出来的,
古人讲“当仁不让于师”、“圣人无常师”,而韩愈《师说》对此讲得最为透彻“生
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
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
存,师之所存也。” 所以简单的人与人的平等,并不能表达师生平等的深刻内涵。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论语》中所记载的孔子和他的弟子之间那种生动有趣而又和谐可
爱的师生关系。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
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今译】孔子对子贡说:“你和颜回相比,谁更强一些?”子贡回答说:“我怎么
敢合颜回相比呢?颜回听到一件事,能够即始见终,了解事物的根本;我听到一件
事,只能因此而识彼,理解的面窄。”孔子说:“是的,你比不上他。其实我和你
都比不上他。”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
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今译】颜回、子路侍立在孔子身旁。孔子说:“何不各自谈谈你们的志向呢?”
子路说:“愿将我的车马、衣服和朋友共同享用,用坏了也不抱怨。”颜回说:
“我愿意不吹嘘自己的优点,不夸大自己的功劳。”子路说:“我们愿意听听老师
您的志向。”孔子说:“我的志向是使全体老人生活安逸,朋友间能相互信任,孩子
们得到关怀并受到良好的教育。”
我们看看圣人和学生的关系,是不是完全象朋友一样呢?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
亦乐乎。这个“朋”就包括了圣人自己的学生、弟子,当然老师有为师的师德,弟
子有弟子的礼节,这个道理,就不是阿云之辈所能明白的了。
所以无论是正说还是反论,我们都能轻松破斥阿云的荒唐之见。而随著中国传统人
文精神的复兴,象阿云、阿言这类死守过气思想的人自然也会越来越少。曾经苍海
难为水,事实上这一类过气的谬说,除了对中国文化一窍不通以及摆弄自己半生不
熟的心理学三句半之外,绝对没有什么新的花样。那些捧著心理学“圣经”要给中国
人治病的怪物,无一例外都应该是精神病院仁慈关怀的对象。
最后希望阿云早日康复,并在此送上我最真诚的祝愿,阿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