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丁丁家長
萬維讀者網 > 海 二 代 > 帖子
不可思議: 第13億公民為何生在北京?
送交者: 復華 2005年01月10日15:26:17 於 [海 二 代] 發送悄悄話

中國平均每4.15秒就出生一個孩子。為什麼第13億個小公民不能出生在雲南、青海、黑龍江等地某個偏遠的小村莊呢

  2005年的鐘聲剛剛敲響,中國迎來了人口的又一高峰。1月6日0時2分,一個體重3660克、身長52厘米的男嬰在北京婦產醫院誕生。

  這一天,國家人口與計劃生育委員會主任張維慶去到醫院,向這位中國第13億個小公民頒發了證書。同天,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全國婦聯主席顧秀蓮也去醫院看望了這個孩子和他的母親。

  與此同時,很多人都有這樣一個疑問:第13億個小公民為什麼恰巧誕生在北京,恰巧誕生在北京的婦產醫院?這個孩子是怎樣被選定的,選定的依據又是什麼?

  ◇老百姓:不可思議◇

  中國人口由12億到13億,花了10年時間,這期間,中國每年出生的人口是1100萬左右。有人把這個數據具體到天數,中國每天出生的人口是2.08萬;如果精確到秒,中國平均每4.15秒就出生一個小公民。

  4.15秒只是眨幾下眼,4.15秒會在中國任何一個地方一閃而過,為什麼第13億個小公民不能出生在雲南、青海、黑龍江等地某個偏遠的小村莊呢?

  “每一個有思考能力的公民都會想,為什麼第13億個公民正好誕生在北京,而早些年的第10億個、第11億個、第12億個小公民也都誕生在北京,這樣的報道讓人覺得有點不可信。這和第10萬個旅遊者的認定性質是不一樣的。”在上海一家外資企業工作的陸致遠對《瞭望東方周刊》說。

  他覺得,人口問題在中國是個相當複雜的問題,它涉及城鄉差別、人口質量、教育等多方面問題,對老百姓而言,很難體會到這個報道的實際意義,他們只會對新聞報道的真假產生疑問。

  “早晨同事們都在議論這個報道。”陸致遠的同事吳敏也對《瞭望東方周刊》說,“即使可能有某種深刻的意味,普通老百姓還是在乎新聞的真實性,這樣的新聞顯得有些不可思議。”

  ◇人口學家:只是一個儀式和符號◇

  但人口學家卻有他們的理解。上海社科院人口與發展研究所副研究員周海旺告訴《瞭望東方周刊》,中國每年出生的人口要經過公安局的人口登記,年底,有關部門據此統計出當年出生人口的總量,並以此數據為基本點,推算出中國每天出生多少嬰兒。根據2004年人口變動情況抽樣調查,2004年底中國大陸總人口是129988萬人,再考慮以往得出的人口每天的出生數值,很容易就能推算出什麼時間中國人口達到13個億。

  周海旺說,13億人口到來的預計時間只是一個根據過去人口情況推算出來的綜合數據,但這只是一個大概數據,並不十分精確。從這個角度去理解,在北京婦產醫院誕生的第13億個小公民,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是有關部門選定的一個點。

  事實上,同一分甚至同一秒鐘,中國還會有很多嬰兒誕生。至於為什麼選定北京婦產醫院這個點,周海旺認為,這是一個儀式的需要。中國人口到達13億要舉行一個儀式,儀式本身是有意義的,它標誌着中國人口到達了一個特定峰值。而究竟在哪裡、在什麼時候誕生這第13億個公民,按照目前的統計技術水平,誰都說不清,從學理上去探詢這個問題本身也沒有太大意義。

  那麼,在計算這13億人口時,是不是也包括那些漏報戶口的,或者沒有進行戶籍登記的孩子?周海旺研究員說,出生卻遲遲未報戶口的孩子肯定是有的。在最近一次人口普查中,人口專家已經認識到人口普查數據有誤差,因而在最後確定人口總數的時候,已經根據各個地區普查情況和普查後的抽樣情況進行了誤差修正。雖然這種修正不能完全囊括所有漏報的情況,但專家在做數據分析確定13億人口到來時段的時候,顯然認為已經把人口數量的誤差率考慮進去了。

  長期從事國家人口發展戰略研究的復旦大學人口研究所副教授任遠對“13億個小公民在北京誕生”的新聞作了進一步解讀。他說,人口專家在確定何時中國人口到達13億的時候,必定先建立一個人口動態變動的數理模型,這個數理模型用以往的數據為參照系,比如,根據目前中國人口的總量計算出過去10年間每秒鐘平均出生多少個人,據此推測出某年某月某日的某個時點,可能誕生中國第13億個公民。

  任遠認為,數理模型能夠反映人口發展動態在理論意義上的情況,但它畢竟不是真實世界,是不是第13億個公民就在這一時段出生,或者早在兩個月前中國就進入了13億人口階段,精確的情況誰都說不清楚。媒體報道第13億個公民的誕生,如果說有意義的話,就是象徵意義,象徵着中國人口已經進入13億這個高峰值階段,以此為中國人口敲一記警鐘。

  任遠說,“在北京誕生的第13億個小公民只是一種符號,一種標誌中國人口進入新階段的符號。因此,重要的只是這個數據的文化含義──中國人口確實進入了13億。”

  ◇新聞學家:報道應作解釋◇

  那麼,新聞學方面的專家此是怎麼看的呢?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丁淦林對《瞭望東方周刊》說,這個報道還是顯得有些奇怪,第13億這個數值原本是一個宏觀的、比較籠統的數值,報道卻又抽取了北京婦產醫院零時出生的某一個嬰兒,這個對象特別具體,這之間看起來有矛盾。

  他認為,若以宏觀作為新聞的線條,就不應該具體到某一個微觀數字;若一定要以第13億個小公民為報道線索,記者就應該在報道前面加上限制性詞彙,向讀者進行解釋,比如,在北京出生了第13億個中國小公民,國家以他來代表中國同時出生的一批人,象徵中國人口達到了13億。

  ◇期待着機會均等◇

  就在媒體聚焦在北京婦產醫院出生的第13億小公民的1月6日,上海電視台報道了這樣一則新聞:在上海某個公園的一條長凳上,公園的工作人員撿到了一個估計出生不滿10天的嬰兒,嬰兒四肢健全,健康狀況良好。這個嬰兒同樣被記者聚焦在鏡頭下,卻以另外一種令人心酸的形式被關注。

  任遠對《瞭望東方周刊》說,他敢保證,就在2005年1月6日的那個時段,在中國某個偏遠窮困的小鎮,肯定也有嬰兒呱呱墜地,這嬰兒也許就跟北京出生的小公民同年同月同時出生,但由於記者找新聞點的方便,北京出生的嬰兒幸運地成了眾人矚目的焦點,而誕生在偏遠窮困小鎮的嬰兒卻默默無聞。

  任遠說,作為背負13億人口符號的那位北京孩子可能會是幸運的,他一出生就被聚焦在喜悅的鏡頭之下,也許將來也會引人注目,使他的命運與眾不同起來。將來,人口會議會提到這個符號,解讀人口問題時也會提到這個符號。

  “一般看來,這樣的符號展示會讓這個孩子一生都充滿被關注和重視的陽光,孩子的家庭也會滿足。”任遠說。

  而這本身也具有人口學和社會學意義上的象徵性:許多孩子因為出生在北京,便有機會獲得更多資源,包括符號資源;由於大城市能夠提供更為充分的物質和文化支持,他們的成長就有可能更加順利;但在某個偏遠的鄉衛生所落地的嬰兒,或者是農村務工者的“黑戶”孩子,就可能因為所處環境的偏遠與惡劣而被社會遺忘。

  任遠博士說,“這就是為什麼在關注人口數量的同時,國家人口發展戰略還必須十分關注人口素質和人口結構,以及社會為人口發展提供的機會均等的原因。”

(瞭望東方周刊)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