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丁丁家長
萬維讀者網 > 海 二 代 > 帖子
傳統美德--“孝”的內涵
送交者: 佚名 2005年04月25日18:40:31 於 [海 二 代] 發送悄悄話

傳統美德--“孝”的內涵 (zt) (圖)

文章來源: hetu

“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現在的人講“孝順”,一般人的心中,“孝”是針對父母的,“孝”就是“順”,順從父母就是“孝”。可是您知道嗎?真正的“孝”其實有着更深層的含義,是更廣義的做人的品德。它並不僅僅是針對父母的,對父母的“孝”只是其內涵中的一部分,更不是簡單的順從父母就是“孝”。

儒家經典中有一部書叫《孝經》,非常詳細的記載了孔子對“孝”的內涵的解釋。

孔子說,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大意是說,孝,在小處體現在同親人的關繫上,中體現在同君主的關繫上,在大處體現在一個人的為人處世和道德修養上。換句話說,對父母的孝,是孝在小處的體現,孝是一個更廣義的人的品德。

因為一個人所處的地位的不同,所要承擔的責任也不同,“孝”的具體表現也不完全一樣。對於天子來說,愛自己的親人,就不敢對別人不好,尊敬自己的親人,就不會怠慢他人。將對自己親人的愛敬應用於天下人身上,百姓就會深受其惠,這是天子的“孝”。對於士大夫來說,用對自己父母的愛敬來對待君主和年長於自己的人,不失忠順,是士大夫的“孝”。而對於尋常百姓來說,遵從天地之道,勤儉節約,供養父母,就是尋常百姓的“孝”。也就是說,真正的“孝”是指一個人能夠象對待自己的親人一樣對待身邊的一切人,“孝”是一種超越了血緣關係的更廣意義上的博愛。“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為人父者也。”無私博愛的胸懷是對父母親人愛的基礎,而對父母親人的愛是這種更寬廣的博愛在親人身上的具體體現。所以孔子說,先教導百姓懂得博愛,就不會有人遺棄自己的親人。

現在很多人一提起“孝”,就想起“光宗耀祖”。我想這大概來源於孔子在《孝經》中也說的:“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珍惜自己的身體生命,是孝的開始;修身遵從道義,名揚後世,使父母榮耀,是孝的終極。可是大家看到了“揚名於後世”,卻忽視了“立身行道”。要知道,“立身行道”在前,“揚名於後世”在後。在人類普遍道德水平比較高的時候,揚名後世的都是有德之士,“揚名於後世”是“立身行道”的必然結果,卻不是做人的目地。“孝”是通過“立身行道”達到的。當人類道德開始下滑的時候,“揚名於後世”變成了目地,於是就有了不擇手段向上爬的人。其實真正的“孝”是通過修身養德實現的。

那麼,到了具體的行為上,“孝”體現在哪裡呢?是不是給父母提供優越的物質生活條件就是孝呢?不是的。當然作為子女,贍養父母是應該的,但是還有比這更重要的。一個修身養德的人,會給父母帶來長久的幸福和安寧。而一個驕傲妒嫉的人,哪怕他得到了一時的利益,時間久了也往往會因為自己的行為給自己和家人帶來災難。所以孔子在《孝經》中認為,如果一個人做不到榮辱不驚(居上不驕,為下不亂,在丑不爭),哪怕他每天用豐厚的飲食供養父母,也說不上“孝”。一個人內在的道德修養,遠比表面上的行為表現重要。

中華文化有着很深的內涵,但是歸根結底,道德是中華文化的核心,“孝”也是一樣。一個道德高尚的人一定會無私地關愛自己的親人;而一個自私的人即使在沒有矛盾的時候能夠對父母很好,到了關鍵時刻想到的很可能還是自己。隨着社會的發展,人類的道德也在下滑,“孝”的涵義逐漸被歪曲了,變得狹隘和表面化。其實當社會上的人可以為了對親人的“愛”無所不為的時候,這個社會已經就很危險了。
http://web.wenxuecity.com/BBSView.php?SubID=religion&MsgID=82353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