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丁丁家長
萬維讀者網 > 海 二 代 > 帖子
中山水寒:再次呼籲海外華人生三個孩子
送交者: 中山水寒 2005年10月06日13:08:33 於 [海 二 代] 發送悄悄話

再次呼籲外華人生育三個孩子(圖)

作者:水寒/中山水寒 familyyi@yahoo.com

一、從“可持續發展”角度看,主流家庭應該生育3個孩子
二、從養老角度看,還是養育三個孩子好
三、父母幫忙帶孩子有益無害
四、從意外傷害角度看養育兩三個孩子的必要性
五、不育症急劇上升,結婚生子千萬不要錯過季節!
六、中華民族在這兩百年間占全球比例下降一半
七、樹立起健全的消費心理,降低養育成本

圖片:
在人們印象中,華人重生育,其實剛好相反
http://www.blogchina.com/new/upimage/200582819365578570.jpg
全球生育率下降及其原因
http://www.blogchina.com/new/upimage/20058618152859546.jpg
在我們囔着人口過多時,中華民族占全球比例下降了一半
http://www.blogchina.com/new/upimage/200562812203529983.jpg
中國人口過多是個流傳已廣的謠言
http://www.blogchina.com/new/upimage/200581416313740946.jpg

一、從“可持續發展”角度看,主流家庭應該生育3個孩子
人類社會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兩大基本支柱:一是人口再生產,二是物質再生產。政治、經濟、國防、文化、民族心理的安全都依賴於人口安全,社會要可持續發展,人口本身必須持續發展。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人的可持續發展,就無從談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要保證人口不增加也不減少,婦女平均得生育2.1個孩子(人口學上的世代更替水平),考慮到單身人口的存在和顯著上升的不育人口比例(10-15%),主流家庭應該生育3個孩子。由於大多數家庭只願意生育兩個孩子,就必須有相當部分家庭生育四個孩子。低於世代更替水平的生育率相當於掠奪性利用人口資源。

由於經濟結構、人口結構等的改變,近20年左右低生育意願及其所引起的低生育率象傳染病一樣從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蔓延,其中華人受感染最快。除了美國外,其他發達國家的生育率都低於世代更替水平。韓國、泰國、台灣、巴西、印度、越南等國家在1960年代與中國大陸一樣都是每對夫婦生育6個左右孩子,但現在韓國、台灣只生育1.2個孩子,泰國、巴西、越南只生育1.9個孩子,印度人均收入只有中國一半,但也只生育2.8個孩子了。中國大陸因為有計劃生育每對夫婦只生育1.3個孩子,停止計劃生育能生育1.8個孩子就是老天保佑了。

有一個現象值得關注:中華文化圈國家的生育率都比同等發展水平的其他國家要低;在同一個國家內部,華人的生育率比其他民族要低。美國人口統計局的報告指出,與黑人、白人、拉美裔相比,亞裔家庭的平均收入是最高的。但亞裔生育率卻是最低的。

二、從養老角度看,還是養育三個孩子好
養兒防老是人類幾千年的共識,西方的養老保險不過是變相的“養兒防老”,是“養兒防老”的社會化:大家來養小孩,今後一起享受養老金。

西方開始建立社會保障制度時候都是高生育率而人均壽命不高,勞動人口多,老年人比例少,養老沒問題。就是現在,問題也才露出芽來,因為歐洲和日本雖然目前出生率都低,但只是這一、二十年才低於2.1的世代更替水平的(低出生率後的小孩還沒有成為主體勞動力),現在的勞動人口(還是以前高出生率時候生的)仍然足以維持養老金制度,但現在的勞動人口到老時候卻不能拿回養老金,因為下一代人不夠。所以現在的勞動人口不願意繳納養老金,日本就這樣。

美國的社保制度創建於70多年前,由於生育率一直比較高,從來沒有人想到,這筆資金有朝一日會消耗殆盡。在1950年時,平均每16個工作人口支持1個退休人口,而目前這個比例是3比1。當嬰兒潮人口逐漸退休時,將是2個人支持1個人。 1998年美國總統克林頓:“如果任其發展下去的話,後果只有兩種:一是宣布破產,誰都拿不到錢;二是如果動作太慢,我們這一代人為承擔社會保障義務而承受的壓力,就會減少你的收入,或是降低你照顧孩子的能力。” 2005年美國總統布什:“2018年,社保將會出現入不敷出的情況。自那以後,社保缺口將逐年遞增。到了2042年,整個社保系統將被消耗殆盡,全面破產。”

《易經·家人卦》所說:“女正位乎內,男正位乎外。”亦即《禮記》所說:“男不主內,女不主外。”此乃分工合作之意,本來沒有平等不平等的意思。中國傳統的“男主外、女主內”的家庭模式其實就體現了男女在物質再生產和人口再生產的分工。遠古時代的太極圖體現陰陽、男女,其實也體現了人口再生產和物質再生產的矛盾統一體的和諧。現代社會為了突出男女平等,無視男女生理、心理的差別和男女天然的分工,將婦女本來應該花在人口再生產的時間轉移到物質再生產,婦女都在職業場所拼搏,導致女人沒家庭(很多連孩子都不要),婚姻不穩定,家庭在解體。破壞了儒家所強調的 “男有分,女有歸”男女分工。其後果就是物質再生產和人口再生產的失衡,導致社保制度的破產。

低生育率是不可能建立起合理的社保制度的(social security) 。而由於低生育率破壞了家庭結構,破壞了傳統的家庭互助保障(family security)系統。

因為養老金的缺口,各國都不斷延遲退休年齡,但人均壽命的延長卻有限,意味着越來越多的人到死都拿不到養老金。在今後知識經濟的時代工作能力的延長是有限的,一旦到老的時候失去工作能力,而年齡又沒有到延長了的退休年齡,這段時間誰來養?

有人說現在存錢,今後自己養活,但存的錢不過是廢紙一張,今後誰來將這些廢紙換成財富?今後老年人過多,年輕人減少,這個時候以前在銀行存的錢就是費紙了,必然通貨膨脹,一通貨膨脹,一夜之間你一輩子存的財富被“洗劫一空”。存錢不如存人!

年輕人本來就要賺錢多,老人本來就賺不到錢。現在年輕人最需要錢,出力也多,賺錢卻比老人少。這個世界有一個自我調節的機制,幾千年就是這樣的,只不過現代人把這搞反了。現在出現“啃老族”,並不是因為老年人創造的財富比年輕人多,而是因為分配製度出問題。年輕人創造了社會財富,但卻無力生兒育女;這種不合理的分配製度導致現在年輕姑娘願意嫁退休老人。隨着老年化的惡化,必然會改變這種分配製度。

儒家是強調“老吾老”,然後“以及人之老”、 “人不獨親其親”,家庭養老為主、社會養老為輔;現在西方的福利制度幾乎完全脫離“老吾老”這個前提直接要求“人不獨親其親” ,養老完全社會化。養老社會化將個人利益與養育孩子的付出脫鈎,而政府又不能將養育孩子也相應社會化(西方國家在養育孩子方面已經部分社會化,但程度不夠)以實現 “不獨子其子”,導致養小孩是國家的財富卻是個人的高消費,造成了“不勞(養育孩子)而獲(養老金)”的投機空間。很多人因此沒有“幼吾幼”的動力,出現“無後”(丁克、少子女思想在流行),犯了儒家文明的禁忌:“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沒有足夠的“後”來保證國家社保制度,也沒有足夠的“後”使國家持續發展。由於物質再生產和人口再生產不和諧,必然導致今後“人不獨親其親”的社會養老破產。

因為社會承擔了很大部分供養老年人的責任,個人少了後顧之憂,給人一種“不要靠年輕人養”的假象,現在有人不願生育小孩了。要是大多數人都這樣的話,其實是種自私的表現,一方面不想承擔撫育小孩的責任(而那些養育小孩的母親因為花費很大精力和時間在養育小孩身上,反而不能得到足夠的工齡和社會安全稅的點數),一方面又想將現在的財富長期保值甚至升值(生活水平在不斷提高),他們其實是在剝削別人的下一代。美國、加拿大等國家的稅收傾斜政策給那些多子女家庭適當優惠是合理的,但還不夠,還不足以彌補他們養育小孩的付出。單身人口多交了很多稅,多孩子家庭免稅,中小學免費。你以為多孩子家庭賺便宜了?他們付出的更多。

發達國家的養老金制度不過幾十年。因此不要以現在的目光看待將來,等你需要養老金時候,現在的養老制度可能已經變了。

美國生育率還有2.08(主流家庭生育三個孩子),加拿大只有1.5. 今後一旦社保破產,受影響最大的是亞裔,因為亞裔的生育率最低。

從眾心理害死人!2000年洛陽“12.25”特大火災,奪走了309人的生命。事實上其中很多人本來是有希望逃生的,但在打手機告訴親人時還沒有恐懼感,還沒有逃生的準備,因為他們認為這麼多人都在裡面,火災肯定會被很快控制住的。結果後面情況難以控制時,一片擁擠,影響了逃生。要是在一開始就準備逃生,在那段時間內很多人是可以逃出來的。現在也一樣,很多人都認為反正華人大多只有一兩個孩子,無所謂。但到問題來臨時候,誰也逃不了。

三、父母幫忙帶孩子有益無害
現在很多華人看到美國和加拿大白人都不幫子女帶孩子,以為這是優秀文化,而認為中國婦女幫忙帶孩子是落後的。很多人說要養小孩就要像美國人那樣自己帶,不然就不要小孩,把養小孩完全當成一種愛好。其實在社保制度建立以前,發達國家的父母都幫子女帶孩子,因為得靠子女養,子女要外出掙錢,老人帶孫子孫女天經地義。社保制度建立後,父母不靠子女養,也懶得幫子女帶孩子了。我隔壁一對年輕美國夫婦,還在讀書,第一個孩子是外婆帶的,第二個孩子也想要外婆幫忙,但外婆說帶孩子影響自己心臟健康,不願意再幫忙,這對夫婦非常羨慕中國和韓國的父母能幫忙帶孩子。

現在中國父母願意幫忙帶孩子,是好事情,大大降低年輕夫婦養育孩子的成本。要是父母因為各種原因不能來的話,送回國也是很好的選擇,既使孩子受到一點心理傷害,但是心理健康程度至少遠比獨生子女的要健全。心理缺陷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有一點,不能將這些都歸因於不在父母身邊的“心理傷害”。

新移民身份、工作不穩,長期的學業已經使得生育時間不多了,要是等到今後身份、工作穩定後再要孩子,那時可能已經失去生於能力了。因此父母幫忙帶孩子絕對是很好的選擇。父母幫忙帶孩子,讓年輕夫婦在物質再生產和人口再生產兩不誤,趕搶生育時間,豈不美哉!

四、從意外傷害角度看養育兩三個孩子的必要性
婚姻的穩定對社會穩定至關重要,子女是維繫家庭穩定的重要紐帶。據《只有一個孩子——中國獨生子女意外傷害悲情報告》(http://book.sina.com.cn/nzt/1091002363_onlyone/)作者楊曉升介紹:中國15歲以下兒童每年因意外傷害引起的死亡有40萬—50萬人,還有175萬的因傷致殘兒童。意外傷害是懸在獨生子女頭上的一把劍,平均每天我國有40至50名學生因意外事故而早早地離開了人世。由於意外死亡占總15歲以下兒童死亡人數的三分之一,意味着每年共有上百萬兒童死亡。這些失去子女、子女傷殘的家庭慘不忍睹!

今後獨生子女需要贍養兩對父母,與父母的矛盾、四個父母之間的矛盾不容忽視。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不穩定、不和諧,哪有社會的穩定、和諧?

五、不育症急劇上升,結婚生子千萬不要錯過季節!
不育症急劇上升,已經與腫瘤、心腦血管疾病一起成為人類的三大疾病。不孕症發病率隨着年齡增加而增加,子宮疾病卵巢疾病隨着年齡增加而增加。學業和事業雖然要求人晚婚晚育,但現在婦女絕經期還有前移的趨勢,意味着生育時間反而在減少。現在的教育結構使得“有生育能力時沒有生育時間,等有生育時間後已經沒有生育能力了”,並且晚育增加殘疾兒童的比例。能出國的女性所受的教育時間更長,對這個問題更應該引起重視。結婚生子千萬不要錯過季節!

以前主要是女性不孕,現在由於精子數量和質量顯著下降,男性不孕占更大比例。與1940年相比,今天全世界男子的精子密度下降了一半,平均每年下降1%,當精子密度小于于2000萬/毫升時就會不孕,現在不但數量降低,精子成活率、活動率、正常形態精子都在減低。女性的生育能力也在降低,只是目前還沒有男性生育能力下降的那麼驚人。不孕症增加原因不明,總體來說,生活質量越高生育能力越低,現在西方國家不孕症發病率在20%左右。中國清朝皇帝生育能力也低,雖然三宮六院,但通過過繼才能延續皇權。美國環境比中國要好多了,但不育比例更高,因此不能將生育能力的降低歸因於人口增加所造成的環境惡化。工業化所引起的生活習慣的改變(比如電器輻射)、精神壓力增加可能比環境因素更重要。

中央電視台健康頻道的資料:我國不孕不育人群比例20年增10倍,已從上世紀70年代的1%-2%上升至現在的12.5%,接近發達國家15%到20%的比率
www.cctv.com.cn/program/zgrk/20050831/101649.shtml,
www.cctv.com.cn/program/zgrk/20050831/101652.shtml)。

六、中華民族在這兩百年間占全球比例下降一半
19世紀初中國人口為4億,全球人口10億,中國占全球比例為40%,但自1800年以來的100多年,中國人口一直維持在4億左右,到1911年還降低到3.4億,占全球比例初降低到25%左右,在民國時期有所增長,到1949年達到5.5億人口,在1949年後中國人口看起來增加比較快,其實主要不是因為生得太多,而是因為預期壽命由1949年的35歲增加到現在的72歲。中國人口占全球比例進一步下降到現在的 20%, 今後中國人口最多為14億,而世界人口卻仍然會增加到90億之後才會停止增長。就是說到世界人口平穩之後,中華民族只占全球人口的15%。

要是當年依照馬寅初的理論,現在中國只有7.25億人口,只占全球人口的12%,今後全球人口平穩後,中國將不到占全球人口的9%。

泱泱大民族就這樣淪落為小民族了!

中國人均土地遠比印度、日本、韓國、越南、荷蘭、德國、英國、德國要多;人均耕地也遠比日本、韓國、越南、荷蘭等國家要多,與英國相差無幾,比印度要少,但中國還有60億畝草原,其中43億畝可利用草原,僅草原面積就超過印度的國土面積。人均淡水(立方):中國(2250),韓國(1469),因(2228),德國(2096),英國(1219),法國(3415),以色列(260)。在世界上45種主要礦產資源儲量比較中,按礦產總值比計,中國居世界第3位,人均居世界第10位。可見中國人口過多是個流傳已廣的謠言。中國1980年代以來的極端計劃生育政策減少1.3億應該出生的人口,嚴重破壞了人口結構,破壞了中國人口可持續發展能力。是中國近代史上最大的民族災難。

七、樹立起健全的消費心理,降低養育成本
生命是最寶貴的,意義無窮的,生命的意義不在於學鋼琴、游泳、學芭蕾,也不在於遊覽了幾個名勝古蹟。按照現在的生活標準的話,我們先祖五千年來根本沒有生活意義,還要小孩幹什麼?以現在的生活條件,活着就是90%的人生價值,怎麼活只是10%的人生價值。現在有人將這10%誇張成人生的全部價值,城市人認為農村的生活簡直不是人過的,吃上肥肉的人認為吃蔬菜的人的日子不是人過的。

住house的不一定比住apartment的快樂(美國調查發現住apartment更快樂,我以前隔壁是個老教授一輩子住公寓),開二手Honda車的不一定比開寶馬下賤。芝加哥、紐約市區上百萬隻能買一層樓,在其他地方二十多萬可以買一棟大房子了(生活質量更高)。美國年薪二十萬的人與普通人唯一差別就是打打高爾夫球(打高爾夫球真的比打網球、羽毛球要高貴嗎?打橋牌的真的比打升級、麻將的人要高雅嗎?),但他們化在工作上的時間絕對要多得多,享受生活的時間很少,他們這些人真的比四、五萬年薪的人幸福嗎?

海外華人有個心理障礙就是虛構一個“主流社會”的標準,然後作為人生的奮鬥目標。事實上絕大多數普通美國人不也就是工薪階層,生兒育女,辛辛苦苦買房,供子女讀書,再享受日常生活的平凡樂趣?習慣用叉子難道就算進入主流社會?喜歡用筷子又有什麼不好?事實上美國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三萬美元,相當部份育齡婦女在家帶孩子,家庭稅前收入中位數只有四、五萬美元,就是說有一半家庭稅前收入比這個數目要少。美國不育症夫婦占25%左右,但美國婦女總和生育率還有2.08(唯一有正常生育率的發達國家),說明一般能生育的家庭平均有三個以上小孩。很多家庭主婦先在家裡帶幾年孩子再外出工作。

生兒育女是人類幾千年的主流思想,脫離這個主流思想的民族都已經滅絕了。思想可以多樣化,但不能脫離生兒育女的思想(現在不育文化、無性夫妻等很時髦、同性戀也鬧着要結婚了)。

性別歧視固然不對,但無視男女生理和心理的差別難道不是另外一種歧視嗎?性別倒換難道是對女性的尊重嗎?能夠為了不歧視,就讓羽毛球運動員去參加籃球比賽?現在是男人沒事業,女人沒家庭(連孩子都不要)。家庭是個整體,妻子多化點時間在孩子身上事實上從長遠看比丈夫對家庭貢獻更多,孩子能終生記住母親的細微的關懷(甚至告訴他們的後代),但很容易忘記父親給的零化錢。愛是永遠保值甚至升值的,但物質卻往往貶值。

美國一些地區的房價就是被華人“擇校”而抬高的。每年華人孩子獲得“西屋獎”的人數不少,很多華人引以為榮,但其實更反映的是華人養育孩子的高成本。少數幾個“西屋獎”的背後是以犧牲華裔人口比例為代價的,犧牲今後政治選票和群體政治地位為代價的。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4: 美國人怎樣教孩子念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