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丁丁家长
万维读者网 > 海 二 代 > 帖子
独家秘方包治孩子打针哭闹
送交者: 善良的小灰狼 2011年08月15日20:22:16 于 [海 二 代] 发送悄悄话

【适应年龄】

  2-6岁,男女不限。

  

【适应病种】

  大部分5岁前孩子的家长,可能都会遇到这样的一个问题:孩子要打针时,哭闹而焦虑,甚至一进医院就开始,怎么哄,都没用。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井中月的独家秘方保证100%治愈。

  

【常见疗法】

  请大家回忆一下,当出现这样的情况时,你曾经说过下面类似的话吗?欢迎大家对号入座,呵呵。

  

  欺骗类☆☆☆☆:“不痛,不痛,打针一点儿也不痛。”、“不打针,我们不打针,是给爸爸打针”,结果却把孩子一把按住,给孩子打针。

  吓唬类☆☆☆☆☆:“不打针警察就要来抓你!”、“再哭,再哭,还多打几针!”、“再蹬,再蹬,针头扎进去就拔不出来了,让你总带着!”

  道理类☆☆☆:“哭,打针也会痛;不哭,打针也会痛,但是大家都喜欢不哭的孩子,因为他勇敢!”

  奖赏类☆☆:“打完针,就给你买个遥控汽车……。”、“打完针,就给你糖。”

  激将类☆☆☆:“对听话的孩子,打针就不痛;对不听话的孩子,打针就会疼;不疼的针、不苦的药是给勇敢的孩子的。”

  对比类☆☆☆:“看人家小弟弟(哥哥)多勇敢,一点都没有哭。”

  经验类☆☆☆:“乖,不是爸爸不疼你。可人活着就很多的痛苦,只能自己去承受,谁也替不了你。只有勇敢地去面对,逃避没有用,哭也没有用。”

  鼓励类☆☆:“你是个勇敢的孩子,不用害怕,一会儿就好了。”、“咱们今天要去打针。你一定会好好表现的。”

  打岔类☆☆☆:试图用真实的或者莫须有的东西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而避免面对当前要打针的现实,同时赶紧把孩子的胳膊递给医生。例如“你快看窗户外面飞过去一只红色的大鸟。”

  强制类☆☆☆☆☆:将孩子的两条腿夹在成人的腿中间,将孩子一只胳膊靠在身体上,一手抓住孩子的胳膊,另外一只手按住孩子的大腿根,尽快配合医生。

  打骂类☆☆☆☆☆:直接武力制服。

  

  从实际的操作层面上讲,这些做法在当时是会有一定的效果,反正针是肯定打了。但理论上,这些方法均不可取,都会留下一些打针的“后遗症”。当孩子下次 再进入医院的时候,可能因为恐惧和害怕,导致哭闹会变本加厉,因为孩子知道自己上次“上当”了。对一些敏感的孩子,如果采用高星级的方法,孩子产生的心理 “阴影”会携带一辈子,这种教育不符合孩子的直接经验。

  

【病理分析】

  说起原因,我想,大家都会说是恐惧心理,这确实是主要的原因。但大家有没有想过这样的一个话:初生牛犊不怕虎?怕打针、吃药,往往是因为孩子以往的经 历或听人讲过吃药打针的痛苦造成的。从原因上讲,无外乎是疼痛和对恐惧的心理造成的,当然,也不排除这是孩子争夺权力的行为,也就是说,一个来自生理,一 个来自心理。而家长的做法,不但放大了孩子的痛苦,也没有教会孩子在遇到困难时,勇敢地面对。

  

  生理方面:

  痛觉是有机体受到伤害性刺激所产生的感觉,是有机体内部的警戒系统,能引起防御性反应,具有保护作用。从表现形式上看,可以分事后哭闹、事前哭闹:

  ● 打针后哭闹:对于痛觉的正常反应,特别是婴儿不会用语言表达,只好用哭来诉说自己的感觉。需要说明的是,每个人对痛觉的反应是不一样的,有些人敏感,而有些人较迟钝。所以,孩子不哭不一定是勇敢,只是同样大小的痛感,孩子的感觉不明显;

  ● 打针中哭闹:体位和环境不适也会引起孩子哭闹,这时候如果强行打针,就进一步容易让孩子挣扎。

  ● 打针前哭闹:对上次记忆的复现,由于小孩子往往分不清想象和现实,可能会在没有打针前,就先体会到痛觉,由此哭闹。

  

  心理方面:

  恐惧:是一种人类及生物心理活动状态,通常称为情绪的一种。恐惧是因为周围有不可预料、不可确定的因素,而导致的无所适从的心理或生理的一种强烈反应。从孩子的心理特点来说,他们对明知可怕的事情反抗性最强。而恐惧的来源,则可能有多种原因,更可能是多个原因的组合:

  ● 对不知道会发生什么而产生的恐惧;

  ● 对以往回忆的恐惧;

  ● 对陌生环境的恐惧;

  ● 对冰冷的针管的恐惧

  ● 以前使用打针、医生吓唬,使孩子认为打针是非常可怕的事情;

  ● 被欺骗过说打针不痛,与实际认知不符;

  ● 被强行打过针,使孩子认为打针是非常可怕的事情;

  ● 进入医院,不习惯消毒水的味道,害怕;

  ● 见到其他孩子哭,被“传染”;

  ● 你自己害怕打针,你的身体语言告诉孩子,打针是非常可怕的事情;

  ● 你害怕孩子会很痛,你的身体语言告诉孩子,打针是非常可怕的事情。

  

  权力之争:权力是指产生某种特定事件的能力或潜力,就是一种与理解的预测行为特别有联系的动机。权力反映了主体对于价值资源的使用方向及使用规模,所进行的影响和制约程度。

  ● 以往哭闹的经验告诉孩子,此时不哭什么时候哭?

  ● 哭了,你就会有承诺;

  ● 对你的“承诺”不满意,希望加码;

  ● 对你的道理,说不过,只好采取“哭闹”反抗;

  ● 对你贴的不好标签,不服,只好采取“哭闹”反抗。

  

  总的来讲,孩子打针哭闹,归根结底还是恐惧和害怕。哄骗和收买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并不能真正缓解孩子的紧张,还有碍他们的性格和人格的发展。

  

【内服药】

  让孩子打针不哭的最好方法就是别骗他,直接告诉他打针有点痛。其实,孩子的忍耐力其实是惊人的,只要不吓着他们,给出一个合适的心理预期,他们多半能 够接受一些似乎很困难的事情。所以,孩子在打针时,哭哭不是坏事,只要不是哭闹就可以。在打针过程中,不传秘方告诉你应该这样做:

  ● 离家前,不妨让孩子喝一勺糖水,或在孩子打针之前给他吃一些糖,会减轻打针带来的疼痛感,让孩子感觉更舒服。

  ● 家长要平静自若,不要表现出担心。如果大人首先一脸焦虑,你的身体语言就让孩子感觉问题严重。

  ● 事先要和孩子说:“一会儿打针,你要是感觉疼,你就哭,没关系的。疼的轻,你就小声哭:疼得厉害,你就大声哭,没什么不好意思的。”

  ● 如果孩子以前打过针,则补充:“还记得上次打针吗?现在打针的地方还疼不疼呢?没什么了不起,老早不疼了呀,所以打针的痛都是暂时的!”

  ● 找孩子喜欢的医生、护士,需要注意是孩子喜欢的,而不是你认为很温柔的医生。

  ● 选定护士,先让孩子跟她打招呼,告诉孩子阿姨会非常轻的给你打针。这不仅是孩子放松,更主要的是让护士拉不下面子,不下“狠手”!

  ● 打针的时候,可分散孩子注意力。如不让孩子看拿药、抽药、进针、拔针过程。

  ● 如果出现哭闹,要给孩子退路,不批评孩子的“不坚强”表现。同时为他“哭”的行为找了个理由,让孩子觉得有面子。

  ● 如果闹的厉害,先带离打针的地方,等孩子安静下来了,再说服他去打针。

  ● 若经过多次尝试,孩子还是挣扎很严重,建议当日放弃打针。看病时孩子的过度紧张,远比疾病对孩子的损伤大。

  ● 打针半小时后,可及时进行心理辅导,如让孩子再仔细回忆刚才的情景,并说“现在还疼不疼?”

  

【外敷药】

  治病采取服药方法,会有比较明显的效果。人对痛觉是有适应的,恐惧打针的孩子,往往并不是害怕短暂的疼痛,而是怕“打针的气氛”。所以,如果家长在平时就做一些功课,就可以大幅度提高药效。

  ● 平时孩子不听话时,不要用打针或医生去吓孩子;

  ● 多给孩子一些机会,接触不同的环境和人,减少陌生环境产生的害怕因素;

  ● 可以买一套医生的玩具,让孩子给家长量体温,听心跳,打针。让孩子在游戏中,接受和熟悉医疗器械和操作流程,减少因陌生而加剧疼痛的恐惧感;

  ● 找一些内容正向的绘本图书,在讲故事的时候假装漫不经心的给孩子一些正面引导。但不必过于强调和灌输所谓的正确行为;

  ● 平时多告诉孩子一些看病、打针的知识,使他们了解生病看医生、打针吃药是治疗疾病的必要方法;

  ● 遇到短暂的疼痛,可以进行对应的心理辅导,让孩子知道疼痛并不是什么很可怕的事情,千万不要拿话贬损孩子;

  ● 生活中,对孩子的教育,不采取欺骗的方式。

  

【注意事项】

  孩子是需要充分尊重的,就是希望被关注,来解除内心的不安全感。如果家长太担心,会使孩子理解为家长的恐惧,于是更加重孩子的恐惧情绪。所以,你需要注意的是:

  ● 去医院不必兴师动众,这样会给孩子造成心理压力,以为打针、看医生才是最可怕的;

  ● 如果条件允许,选择一个就诊条件好的医院或诊所就医,有足够的时间让孩子适应陌生环境并和医生产生良好互动,会让孩子在一个良好的状态下就医;

  ● 一般来说对小孩子讲道理作用不大,陪着、抱着孩子反而作用更大,孩子会有一种有依靠的感觉,并获得安全感。

  

【生产厂家】

  井中月,一个懂得尊重他人的人。

  

【保质期】

  长期有效,直到无痛注射出现。


井中月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10: 五彩:儿子的钢琴独奏音乐会
2010: 文童原创:孩子,别学太自私--沃尔夫先
2009: aaaaa
2009: 幸福人生讲座(124):闵子骞的故事
2008: 近视眼的苦恼(三)
2008: 刘翔和罗伯斯的奥运之争
2006: I've lost my baby
2006: 夹在文化断层中的婆媳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