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諍友
萬維讀者網 > 教育學術 > 帖子
末法時代如何修行--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講解 6
送交者: pifu01 2023年03月31日06:28:20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我們繼續學習《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以前有人說這部經叫做《彌勒菩薩請問經》,在《大藏經》裡面另外有一個比較短的《彌勒菩薩問本願經》。雖然裡面有彌勒菩薩和佛陀的對話,但我們通常叫做《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

這部經典前面講了佛陀宣說的所應行持的四種辯才,今天講到佛陀宣說的應遮止的四種辯才,從這裡開始講。

 

彌勒。云何名為四種辯才一切諸佛之所遮止。所謂非利益相應。不與利益相應。非法相應。不與法相應。煩惱相應。不與煩惱滅盡相應。生死相應。不與涅槃功德相應。彌勒。是為一切諸佛之所遮止四種辯才。

佛告訴彌勒菩薩:一切諸佛所遮止的四種辯才是什麼呢?佛陀不開許的、加以制止的四種辯才是什麼呢?第一個所遮止的辯才是,所謂非利益相應。不管做什麼事、修什麼法,對眾生和自己今生來世沒有任何利益,不與利益相應,甚至可能有損害的法,這是佛陀所遮止的。

第二、非法相應。不與法相應。與經教裡面的正法不相應,與非法相應,不與法相應,與斷除煩惱的正法一點都不相應,與各種造惡業的殺盜淫妄的非法相應,這是第二個辯才。

剛才講到不與利益相應,世間當中確實有一些人辯論、演講、口才特別好,甚至可能像美國選總統的時候要看這個人口才,看他演講的表達能力。但是雖然演講得特別好,實際上任的時候是否能做到很難說。即使做到了,很難說內心對眾生是否有利益。從全世界各個國家來看,凡夫人自私自利的心都很重,雖然口才很好、辯才很好,但與眾生的利益毫不相干,與正法毫不相干,反而增長煩惱,在輪迴中不斷地流轉。通過今年的疫情,很多國家比較醜陋的一面也暴露出來了,像美國的民主黨、共和黨,以前大家都覺得他們自由平等,但現在看來各方面卻不怎麼樣,有時候很多自私的面目暴露無遺。東西方都差不多,尤其如果沒有真正的利他心,雖然依靠言論、勢力等等,打造的團隊特別大,但可能作出各種事情,結果對全球有沒有利益很難說。

第三、煩惱相應。不與煩惱滅盡相應。從整個全球來講,如果眾生相續當中沒有這麼嚴重的貪嗔痴煩惱,沒有對自方的貪心、對他方的嗔恨心、不會做事情的愚痴心,而是大家都能和睦相處、資源共享,這樣的話,在地球上生存的眾生都會快樂。像今年那樣的疾病來時,大家都很難面對,這是眾生的共業所現。但除此之外的很多痛苦是自己創造出來的。比如說本來一家人有吃有喝,家庭平和的話還算可以,但是天天吵架、天天打架,有何快樂呢?不會有的。我們看到世界上國家與國家之間、人與人之間、家庭與家庭之間,有很多煩惱導致的衝突、矛盾、不開心,甚至連最珍貴的生命也會失去。

所以,佛陀所遮止的這些辯才,與法不相應的,與煩惱相應的,不與煩惱滅盡相應的。像你的宣傳、你的辯才,是增加煩惱、增長自私、增長嗔恨心,與滅盡煩惱不相應。

第四、生死相應。不與涅槃功德相應。與生死相應,與不斷流轉輪迴比較相應,永遠在輪迴里出不來,而不與涅槃功德相應。

佛告訴彌勒菩薩,這是一切佛所遮止的四種辯才。尤其是現今不懂因果、不承認前後世的人很多,會說各種似是而非的道理,但其實只是世智辯聰,只是盲目的世間聰明而已,對整個人類、對所有眾生的今生後世、對自他有多少利益呢?後人可以判斷分析。自古以來的人類歷史也是如此,翻開歷史時,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某一段時間人與人之間如何衝突、如何爭鬥。可能這個比喻有點過分,所有人聽了都不會高興——但人有時候確實像一種特殊的群體,從某種意義上看,人也比較可憐。

所以,佛陀遮止這些辯才。很多成功學講如何賺錢、如何超越別人,但很難說到底是出於善良的心還是噁心,還是需要好好思考人的價值觀的定位。

 

爾時彌勒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說。若有辯才增長生死。非諸如來之所宣說。云何世尊。說諸煩惱。能為菩薩利益之事。又復稱讚攝取生死。而能圓滿菩提分法。如是等辯。豈非如來之所說耶。

彌勒菩薩白佛言:按照佛陀所說,如果有辯才增長煩惱、增長生死,那就不是如來所宣說的。因為您剛才說,如果跟增長輪迴相應則不是如來所說,是如來所遮止的,如果這樣的話,為什麼世尊說煩惱能令菩薩得到利益?

我們經常說“煩惱即菩提”,《維摩詰經》裡面也說“一切煩惱為如來種”,煩惱是如來的種子,煩惱即是如來之一體,或是如來的舍利,也有這樣的說法。為什麼說煩惱對菩薩來講是有利益的?下面也會講,比如說甘蔗田當中糞土對它有利,對菩薩來講煩惱也是有利的等等,為什麼這樣講呢?[1]

還有,佛陀您也在不斷讚嘆攝取生死、攝取輪迴,輪迴不用放棄,在不捨棄輪迴的同時而能夠圓滿菩提分法——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因為輪迴沒有什麼所舍的,輪迴的本體即是涅槃,輪迴即涅槃,心即是心性,所以你就接受輪迴,不能拋棄。如是等辯。豈非如來之所說耶。剛才說增長輪迴不是如來所說,現在又說接受輪迴、煩惱對菩薩有利是如來所說,那這兩種說法是否自相矛盾呢?一會兒說煩惱和輪迴不能相應,一會兒又說煩惱和輪迴對菩薩來講是有利益的,這難道不衝突嗎?彌勒菩薩代表我們很多沒有聞思的凡夫人而發問:有時候說"證菩提要斷煩惱",有時候說"煩惱的本體就是菩提",那這不是自相矛盾嗎?有這樣的疑惑。

 

佛告彌勒菩薩摩訶薩言。彌勒。我今問汝隨汝意答。若有說言。菩薩為欲圓滿成就菩提分故。攝取生死。又復說言。以諸煩惱為利益事。如是說者。為與利益相應。非利益相應。為與法相應。非法相應。彌勒菩薩。白佛言。世尊。若正說者。則與義利相應與法相應。能令菩薩菩提分法得圓滿故。

這個時候,佛陀告訴彌勒菩薩摩訶薩:彌勒,我今天反問你。通常說是同等理反問,在沒有正式回答之前先問一問你,隨汝意答,你可以按照你的想法隨意回答。如果有人說,菩薩想圓滿正等覺的菩提分法、想圓滿菩提的功德而接受輪迴,菩薩經常不放棄輪迴,轉生到輪迴里就像入花園一樣;又說諸煩惱對菩薩而言是對自他相續有利益的,認識煩惱本性的時候,煩惱確實對菩薩有利益。那麼這兩種說法,到底跟利益相應還是非利益相應?與法相應還是非法相應?如果對正等覺有利,輪迴要不要捨棄?如果對自他有利的話,煩惱要不要捨棄?我反過來問你,你怎麼回答?

佛教的反問,基本上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以對方提問的方式反過來問:那你對這件事情是怎麼回答的?這個時候彌勒菩薩白佛言:您說得對,剛才我好像考慮的不是很對。世尊,若正說者,如果按照正確的方式來說,我不得不承認與利益相應,如果能結束輪迴、得到菩提,那肯定與義利相應;如果煩惱對菩薩真的有利益,也可以說是與利益相應、與法相應,因為能令菩薩圓滿菩提分法的緣故。彌勒菩薩跟佛陀辯論失敗了。

 

佛言彌勒。若說菩薩為欲圓滿菩提分故攝取生死。說諸煩惱能為菩薩利益之事。如是辯才諸佛如來之所宣說。何以故。彌勒。此諸菩薩得法自在。所起煩惱無有過失。是為菩薩善巧方便。非諸聲聞緣覺境界。

下面佛陀開始宣講原因。佛告訴彌勒菩薩:如果說菩薩想圓滿菩提分法接受了生死輪迴,一切煩惱如果對菩薩利益眾生有利益,如是的辯才實際上是所有的佛陀所宣說的。這裡是佛陀真實回答:煩惱對菩薩有利,輪迴對圓滿正等覺有利,那這樣的辯才是佛陀所宣說的。

剛才你不是說是所遮止的嗎?為什麼現在又說是佛陀所宣說的呢?何以故,原因是什麼呢?彌勒菩薩你好好聽一下,因為諸菩薩獲得了法自在,初學者的菩薩跟智慧行的菩薩不同,得到剛才這種境界的菩薩是慧行菩薩,慧行菩薩實際上是得到法自在的菩薩。這個很重要的。我們講十種自在時,菩薩已經對法獲得自在了,已經對所有的萬法瞭如指掌、通達無礙。所起的煩惱無有過失,真正煩惱轉為道用的菩薩,獲得法自在,貪嗔痴等煩惱對他而言根本不成為過失。是為菩薩善巧方便。非諸聲聞緣覺境界。就像孔雀吃毒對它身體沒有任何損害,而烏鴉吃毒藥會當場死亡。同樣,菩薩行持煩惱之事,不但沒有損害,反而獲得更多力量,而這些不是聲聞緣覺的境界。

顯宗經典當中也有煩惱轉為道用的道理;密宗最高的境界當中,在行為上有雙運、降伏等把貪心、嗔心直接轉為道用的方法。

《大寶積經》裡面講大悲商主的公案,佛經里也稱為大悲導師,他當時殺害了一個短矛黑人,這裡黑人是惡人的意思。當時,大悲商主為了救五百個商人的命,以強烈的悲心把短矛黑人殺了。看起來殺人的罪業應該很嚴重,但由於他懷着強烈的悲心,沒有嗔恨心,不但沒有罪業,反而超越了好多劫的生死輪迴。

《大寶積經》裡面還講到星宿婆羅門的公案,他又叫宿提,他在寂靜地方住了好多年修持梵淨行,後來為了一個貪慾特別強盛的女人,與她一起共同生活了十二年,最後這種行為沒有成為道障,反而積累了很多劫的資糧。

原因是什麼?因為這兩位是智慧行菩薩,沒有自相的貪心和自相的嗔恨心,他們的心完全是利他的心。[2]

其實,顯宗《大寶積經》中也有講述殺生和雙運行為的公案,只不過這樣的道理不是很明顯的開許,比較隱蔽。漢傳佛教以前對藏傳佛教的行為不太接受,這也情有可原。因為藏傳佛教雖然有很高的境界,但很多人並沒有如此高深的境界,完全是地地道道的凡夫,卻裝成有境界的人,做各種非法行為——這是經典和續部都不允許的。不過,我們也不能斷定所有這些行為全部是非法的,否則大慈大悲的佛陀在顯宗里講到的這些道理也無法解釋,所以應該明白這些取捨。

如果菩薩獲得了法自在,那起現煩惱就沒有任何過失,全部是以善巧方便來攝持。

 

彌勒。若有煩惱。不能為他作利益事。亦不能滿菩提分法。而發起者。不與義利相應。不與法相應。但為下劣善根因者。菩薩於中寧捨身命。亦不隨彼煩惱而行。何以故。彌勒。有異菩薩得智力故。於諸煩惱現有攀緣。有異菩薩無智力故。於諸煩惱增上執著。

佛又繼續告訴彌勒菩薩:如果有煩惱,不能為他作利益之事,也不能成為菩提分法的因,那這樣的煩惱叫做凡夫人的自相煩惱,與義利不相應,與法不相應,甚至不能成為下劣善根。但為下劣善根因者,藏譯本當中有一個否定,是“甚至不能成為下劣善根之因”,隋譯本當中也有一個否定,這裡“但為”,可能是“不為”,有個否定詞會好一點[3]。因為真正的自相煩惱連很微小的、很下等善根的因也不能成為。就像《三戒論》當中所講,如果是自相煩惱,大家共同會遮止,不能以任何密宗為藉口而行持真正的自相貪心、嗔心、愚痴、傲慢、嫉妒。你看看《俱舍論》裡面,嗔心的定義是什麼?貪心的定義是什麼?如果你自相續產生真正的煩惱,那麼你以什麼樣的美好來包裝,也不會成為菩薩的方便方法,也不會成為密宗的方便方法。

所以,菩薩在這當中寧捨身命,不應該隨着煩惱而行。如果沒有認識煩惱的本性,沒有成為菩提分法的因,寧可捨棄生命,不要被煩惱轉。捨棄生命只是一生一世的事情,如果被煩惱所轉、墮入惡趣則是千百萬世,它的危害是非常大的,因此作為菩薩,如果沒有智慧攝持,寧可捨棄生命,不要隨着煩惱而轉。

這是為什麼呢?佛告訴彌勒菩薩,有異菩薩得智力故。於諸煩惱現有攀緣。有異菩薩無智力故。於諸煩惱增上執著。這兩個稍微難懂一點。前面講了,不相應的不要接受,相應的要接受。這是為什麼呢?有另外一些具有善巧的菩薩,有證悟空性的智慧力量,對這些煩惱顯現上進行攀緣,看起來他有攀緣、有緣取,但實際上因為善巧方便、智慧攝持的緣故,不會遮障菩提。看起來這個菩薩確實有貪心、有嗔心、有各種不如法的行為,但實際上不會對他的修道造成障礙。還有另外一些不同的菩薩,無有智力,跟下面會講到的初學菩薩一樣,對這些煩惱增上執着。煩惱容易產生,貪嗔痴容易產生,如此增長煩惱,沒辦法對治。

淨空老法師解釋“攀緣”時說是示現煩惱,但是如果菩薩有善巧方便,因為有智力的緣故,看起來有攀緣,但是可以轉為道用。比如眼前顯現各種紛紛擾擾、眼花繚亂的現象時,有些大德回答說,青色歸於青色,黃色歸於黃色。禪宗經常講,看山就是山、看水就是水。看起來攀緣,但實際上有智力的緣故,不會成為道障。這樣理解比較好一點。[4]

今天學習這部經的內容,涉及到很多重要的道理,大家最好不要忘記,不管是自己修行,還是對別人宣說,都很有意義。很多人在修行當中遇到的問題,佛陀這裡直接給你回答,自然解開相續中的疑惑。

 

爾時彌勒菩薩。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若諸菩薩。於後末世五百歲中。樂欲離諸業障纏縛。自無損害而得解脫。是人當於菩薩行中深生信解。於他過失不生分別。志求如來真實功德。佛言如是如是。彌勒。是故當於諸菩薩等方便行中。深生信解。何以故。慧行菩薩方便之行。難信解故。

這個時候,彌勒菩薩白佛言:世尊,按照我所理解佛陀宣說的意義,如果菩薩於後末世五百年當中,想離開這些障礙纏縛,自己不會受到任何損害而同時得到解脫的話,是人當於菩薩行中深生信解。是不是菩薩不管在任何菩薩行業當中,一定要對所有初學菩薩、慧行菩薩,全部生起信心、不生邪見、不生懷疑?藏譯本當中有幾個不生懷疑[5]。於他過失不生分別。志求如來真實功德。以後遇到任何一個人、任何一個菩薩、任何一個行者,不管顯現什麼樣,儘量對他產生信心,不要找他的過失,即便是我們看到他的過失,也不去評價,因為我希求的是如來的功德、菩薩的功德,這樣是不是最合理的?

確實修行當中這是最如法的。最近很多道友也在發願,覺得以前造的業太多了,從現在開始要非常謹慎自己的語業。《大寶積正法經》中也說:“他罪實不實,終不而言說,設覩諸過犯,如同不見聞。”不管他人的罪真實與否,我始終不說出來,跟我沒有關係,是也可以、不是也可以,即便我已經親眼目睹別人的過失,我要像沒有見到一樣,一方面保護自己,另一方面也是保護別人。這個真的很重要。現在網絡時代,說別人過失的現象特別多。大家如果看到有一些說別人的過失,不應該轉發,直接刪除,這樣會好一點。但有些人不願意轉別人的功德,一說別人的過失就在朋友圈分享。出家人也一樣,《大寶積正法經》云:“若有出家者,恆見他人過,覆藏於自罪,此二大過失。”出家人有兩種過失:見別人的過失,隱藏自己的罪惡。這二者,對於出家人而言是特別大的過失。所以,作為出家人觀察自己的相續很重要。[6]

彌勒菩薩根據佛意進行這樣理解後,佛陀說:如是如是,彌勒,你說得對,就是這樣,不要看別人的過失。是故當於諸菩薩等方便行中。深生信解。這些菩薩他們可以有一些方便行,應該深生定解,為什麼呢?慧行菩薩方便之行。難信解故。這句話很重要。今天會講到兩種菩薩,一種菩薩證悟了空性,他要攝受各種眾生,他要到眾生當中去。有些眾生是以煩惱而攝受,有些眾生是以各種業力現前而攝受的,有些眾生以其他行為而攝受……所以,這種菩薩需要有方便行,境界比較高。後面說的初學者菩薩,自己先好好修行,不要去弘法。對於前面這種慧行菩薩的行為,我們很難以接受、很難以了解。佛陀也說過,我以及和我一樣的人才能衡量眾生的相續,其他人很難。

《寶星陀羅尼經》當中講了一個故事[7]:有一次大梵天為了供養佛陀,變化成一個非常莊嚴的美女,出現在無量壽佛面前。當時,大眾都集聚在那裡,她跟無量壽佛靠得特別近。帝釋天看到這個女人在佛陀面前顯得特別不莊嚴,覺得不太合理,就去告訴她,讓她不要太靠近佛陀,因為佛陀遠離一切戲論,境界如虛空一樣,等等講了很多佛陀的功德。這時,無量壽佛呵斥了帝釋天,說你要觀察清楚,如果沒有觀察清楚,隨意這樣說,就犯了很大的罪,這位其實是大丈夫,修行非常好,他在無量劫佛面前種植了善根,這次為了供養佛陀、積累資糧才顯現為女身。帝釋天聽後有點害怕,有點後悔了,馬上到梵天那裡去懺悔:善男子(這裡他沒有叫成善女人),我錯了,你能不能好好攝受我,不要不高興,要產生歡喜心。此時,在整個眾會當中,有一菩薩問佛陀,雖然他是好心好意,但因不清楚大梵天的情況,而造下了罪業,如果他沒有懺悔,那以此誹謗的緣故,將來會如何?佛說,如果沒有懺悔,他會在將來八萬四千世當中變成驢,受到輕賤。後來,佛說:“常須慎意,護此口業。”必須常常謹慎自己的意識,常常護持自己的口業。有時候也會有好心的居士提醒周圍的人:這是出家人,你別接近他,別過去。別人也許是梵天的化身,也很難說。這句話我們也要記住,經常謹慎自己的分別念,用正知正念觀察自己,平時在大眾當中、在生活當中,要護持好自己的口業,否則不小心會造很多業,因為很難了解菩薩的行為。

 

彌勒。譬如須陀洹人示凡夫行。如是凡夫。與須陀洹位各差別。凡夫愚人。以貪嗔痴之所纏故墮諸惡道。而須陀洹於貪嗔痴善能了達。終不墮落三惡道耳。

佛告訴彌勒菩薩:為什麼慧行菩薩的行為難以理解呢?下面講了一個比喻,這個比喻很好,大家應該記下來。昨天不是要求大家寫日記嗎?明年有獎勵。我看有些人寫得比較簡單:我上午傳法,下午開會,今天從什麼地方到什麼地方坐車,一天只吃了兩個餅乾——這樣也可以。或者“我今天學法,學法的內容是……這個教證對我來講很受益,所以我記下來了。”總之,每天不間斷。其實,並不是因為你很忙的原因寫不出來,只是因為沒有習慣,就像這個比喻也可以作為日記寫下來:今天我學到這個比喻,很有收穫。以前我寫《旅途腳印》,回來後有點忙,就寫“我今天什麼都不想寫了,太累了,太忙了。”這也是一天的日記,看你一天的正知正念怎麼樣。我的日記每天三四百個字,有時候少一點。我看慈誠羅珠堪布寫的日記比我短得多,他就寫“我今天一天只吃了兩個月餅,其他什麼都沒有吃。上午放生,下午講課,今天見了一個客人……”這樣語言比較簡練。我比較囉嗦一點,每天都講了一些感受,比如開會的話,開會的內容也會稍微提一下。道友們還是要習慣寫日記,這是一個要求,如果特別忙、比我還忙,那可以不寫;如果不是那麼忙,寫幾個字不會很困難。有時候可以寫得稍微廣一點,這對自己的寫作和表達能力很有幫助。我剛開始寫的時候很費勁,覺得不通順,但後來習慣了以後還可以。下面的這個比喻也很好,怎麼說的呢?

佛告訴彌勒菩薩:彌勒,譬如說有一個須陀洹人,他的煩惱已經斷了,絕對不會墮入三惡道。須陀洹,斷除了見惑,是小乘的見道,即預流果。《俱舍論》中,自宗的觀點也是這樣的。如果他示現凡夫行,但真正的凡夫跟須陀洹有很大的差異,一個是須陀洹裝成凡夫,一個是真正的凡夫,他們兩個做的事看起來一樣,但實際上有差別。凡夫愚人如果因貪心、嗔心、痴心所纏繞而行事,最後一定會墮落,而須陀洹於貪嗔痴善能了達,煩惱已經斷了。到底有沒有貪嗔痴呢?雖然沒有粗大的煩惱,但按照大乘所說,須陀洹應該還存在細微的種子。這樣的話,他終不會墮入三惡道當中。[8]

我為什麼說這個比喻好呢?部分顯宗的修行人覺得密宗有些行為不如法,其實也不是這樣的,因為每個人的境界都不同。按照小乘自宗的觀點,須陀洹也造業,凡夫人也造業,但是結果完全不同。同樣的道理,境界高的菩薩表面上看他做的事情,和世間凡夫初學菩薩者一樣,但內在的境界、最後的結果完全不同,你可以這樣理解。

 

彌勒。慧行菩薩亦復如是。於貪嗔痴習氣未斷。彼亦別余初業菩薩。何以故。其心不為煩惱所覆。不同初業諸菩薩等。鈍行菩薩無有善巧。同諸凡夫不能出離。彌勒。慧行菩薩一切重罪。以智慧力悉能摧滅。亦不因彼墮於惡道。

佛告訴彌勒菩薩,慧行菩薩也是一樣,雖然其貪嗔痴的習氣沒有斷,比如一地菩薩已經斷了粗大的煩惱,但習氣還沒有斷,尤其是細微的所知障,七地以上才會斷,但還是與初業菩薩有很大差別,初業菩薩連粗大的貪嗔痴煩惱都沒有斷。為什麼呢?因為其心不為煩惱所覆。不同初業諸菩薩等。鈍行菩薩無有善巧。同諸凡夫不能出離。跟凡夫沒有什麼差別,如同凡夫不能出離。所以,在這方面還是有很大差別。有些成就者的行為不太如法,對他自己不會有障礙,而真正的凡夫人造的業就是業。

佛告訴彌勒菩薩,慧行菩薩所造的殺人、邪淫等世間當中的一切重罪,以他智力的緣故悉能摧毀,依靠智慧的力量也不會墮三惡道。

 

彌勒。譬如有人。於大火聚投以薪木數數添之。如是添已。其焰轉熾彌更增明無有盡滅。彌勒。慧行菩薩亦復如是。以智慧火燒煩惱薪。數數添於煩惱薪木。如是添已。智慧之火轉更增明無有盡滅。彌勒。如是如是。慧行菩薩智慧之力。善巧方便難可了知。

佛又講了一個比喻。佛告訴彌勒菩薩,比如有一個人在大的火堆當中不斷扔木柴,一把又一把地添加,木柴越來越多的時候,火焰越來越熾燃,不會依此而滅盡。因為火上加的乾柴越來越多,那火焰肯定越來越盛,不可能熄滅。同樣的道理,慧行菩薩也是一樣的,以智慧的火可以燒煩惱的薪柴。本來有一些煩惱,菩薩的智慧火完全把煩惱燒盡無餘,在這個過程中,數數添加煩惱的薪柴,越增加越多,不但火不熄滅,相反智慧火越來越旺盛,更加明顯,沒有盡滅。

《成實論》中說:“智者心中不生煩惱。若生即滅。如一渧水墮熱鐵上。”一般有智慧的人不會產生煩惱,一旦產生煩惱,也馬上會摧毀,就像一滴水落在熱鐵上一樣。《大莊嚴法門經》亦云:“譬如猛火於一切草木不生恐怖,如是智慧行菩薩於諸煩惱不生恐怖。”而我們凡夫人對煩惱會產生極大的恐怖,“我今天又產生分別念,又產生嗔恨心,那怎麼辦呢?嗡班雜爾薩埵吽、嗡班雜爾薩埵吽……昨天我又犯了,今天跟這個道友本來想好好修個安忍,結果他對我不客氣,我也對他不客氣……”凡夫人經常對有些人產生嗔心,對有些人產生貪心,對有些人產生嫉妒、傲慢等等。煩惱越來越多的時候,自己也知道這些煩惱對自己的修行不會有幫助,馬上產生後悔心,又產生各種各樣的痛苦。但是作為菩薩,煩惱越來越多的時候,產生的智慧越來越多——我們很羨慕這樣的菩薩。無垢光尊者也說,一天產生一百個分別念,就是產生了一百個法身智慧。對這些慧行菩薩來講,遇到逆境時,不會被痛苦而轉,應該是快樂而轉,任何對境都成為修行的順緣。[9]

《大幻化網·光明藏論》當中有一個教證:“如城士夫不淨糞,彼乃有益甘蔗田,如是菩薩煩惱糞,彼乃有利成佛法。ཇི་ལྟར་གྲོང་ཁྱེར་སྐྱེ་བོའི་མི་གཙང་ལུད།།བུ་རམ་ཤིང་པ་རྣམས་ཀྱི་ཞིང་ལ་ཕན།跟《大寶積經》裡的差不多,但《大寶積經》裡的教證是長行文。就像城市裡人們的不淨糞,對甘蔗田有利,同樣作為菩薩,煩惱的糞對菩薩成佛特別有用[10]。但這是對慧行菩薩而言的,不是對初學菩薩而言的,我們不要搞錯了,自己認為自己是慧行菩薩,認為貪嗔痴越多越好,這樣的話,最後會毀壞自他。

佛告訴彌勒菩薩,如是如是。是這樣的,是這樣的,慧行菩薩智慧之力。善巧方便難可了知。慧行菩薩的智慧力在眾生面前有各種各樣善巧方便的行為,這些我們一般人很難揣測,很難知道其中的意義。

這以上講到了慧行菩薩,大家要記住,如果真的有證悟,可以成為慧行菩薩,這種人不會怕煩惱,而且煩惱越多越好。我希望在座的人都變成慧行菩薩。如果自己不舒服、不開心,貪嗔痴煩惱越來越多的時候,你就應該開心:"我現在像火上越加木柴越盛燃一樣,修行越來越好了,今天跟這個發脾氣,明天跟那個發脾氣,剛來的時候我比較調柔,修行不太好,但現在我修行就不錯了。"當然這是有引號的,大家要好好想一想。

下面是初學者菩薩,更應該要重視了解。

 

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卷下

 

爾時彌勒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初業菩薩既出家已。未得慧力而欲得者。當舍何法。當修何法。未生慧力能令出生。已生慧力能令增長。

這個時候彌勒菩薩白佛言,世尊,慧行菩薩講完了,離我們比較遙遠,那作為初學者菩薩,已經出家後,沒有得到的智慧想要得到,該修什麼法?該斷什麼法?沒有產生的智慧如何產生?已經產生的智慧如何增長?

有些人剛剛出家的時候說:我頭髮已經剃了,那現在應該修什麼?要想沒有產生的智慧令其生起,已生的智慧讓其不斷增上,我應該修什麼?下面佛陀告訴你。

 

佛告彌勒菩薩言。彌勒。初業菩薩既出家已。欲令慧力而得增長。當於利養知其過失。應須舍離。

佛告訴彌勒菩薩:彌勒,初學者菩薩既然已經出家了,想要令智慧得以增長,一定要了知名聞利養的過失,了知以後應當舍離。

作為初學者來講,這還是很重要的,如果自己有一些利養,剛開始可能看不到其過失。我最喜歡《大智度論》中的一個教證:“恭敬供養,雖不生恚,令心愛着。是名軟賊。”對於恭敬利養,自己雖然沒有很大的嗔恨心,只是一種愛,表面上看起來是這樣的,但實際上它是一個軟賊,意思是我們發現不了的一個賊。自相續當中的智慧、信心等已經被名聞利養斷了,但初學者根本看不出來。希望剛剛出家的人,最好自己不要有很多名聞利養。我很看不慣有些半路出家的,真的不是很好,他們可能是自己的習氣,剛剛出家就到處找施主,以前也沒有很好地聞思。我認識一些居士,他們的福報很不錯,以前做大生意、做大官,但是出家了以後,依然不好好聞思,不好好修行,只不過是換了一個衣服而已,減少了頭髮而已,除此之外基本跟以前一模一樣。所以,如果不是特殊的發心人員,剛剛出家,建議四五年當中先放下一切,好好聞思,因為剛剛出家時有一個熱心,那時的心比較迫切,有一點動力,錯過了這個階段,可能以後永遠都不一定再有這種機會。我以前認識一些很有福報的人,剛開始出家很高興,但後來,以前是商人、出完家以後還是做商人。如果做寺院的主持,整個聞思修行的制度,若能建立起來那很好;但是他自己沒有聞思修行,只是每天跟政界談判。另外,在寺院建築方面,自己有些福報,可能好一點,但是真正的智慧很難增上。所以,如果你是初學者,最好還是像一個初學者一樣好一點。

 

若好憒鬧世俗言話。耽著睡眠廣營眾務。樂諸戲論。如是過失皆應遠離。是故應舍利養。修於少欲。舍諸憒鬧樂於寂靜。舍諸世話觀於實義。初夜後夜遠離睡眠。觀察思惟隨行修習。舍於眾務及諸戲論。修出世道慈念眾生。

下面有廣說,此處是略說。如果喜好憒鬧、愛說世間的語言、耽著睡眠、經常做一些無聊的瑣事、喜歡戲論,這些過失應該捨棄。知道他們的過失後,舍利養、修少欲、捨棄憒鬧、住在寂靜的地方,應該捨棄世間的語言,觀真實義,初夜和後夜遠離睡眠,要觀察和思維修行。藏譯本中沒有分兩部分,一次性講的[11],漢譯本當中分了兩部分,前面是略說,後面是廣說。舍於眾務及諸戲論。修出世道慈念眾生。捨棄各種各樣的事情、戲論,應該修出世間道,對眾生修慈悲心。這是略說,下面再作比較廣的宣說。

 

彌勒。初業菩薩既出家已。未得慧力而欲得者。是法應舍。是法應修。何以故。彌勒。彼諸菩薩既出家已。未得慧力而欲得者。不舍利養。不修少欲。未生慧力當令出生。已生慧力能令增長。無有是處。不舍憒鬧。不住寂靜。未生慧力當令出生。已生慧力能令增長。亦無是處。不舍世話。不觀實義。未生慧力當令出生。已生慧力能令增長。無有是處。初夜後夜。耽著睡眠曾不覺悟。繫念思惟不舍眾務。好諸戲論。於出世道不能修行。於諸眾生不生慈念。未生慧力當令出生。已生慧力能令增長。亦無是處。

佛告訴彌勒菩薩,初業菩薩出家以後,沒有得到的慧力想要得到,應該舍的法要舍,該修的法要修,為什麼呢?佛告訴彌勒菩薩,作為剛出家的菩薩,沒有得到的慧力想要得到的話,如果不舍利養、不修少欲,未生的慧力想要產生,已生的慧力想要增長,無有是處。[12]

這裡分了四個階段來講。第一方面,講他的生活:作為初學者,沒有產生的智慧要產生,已生的智慧要增長,不舍利養。不修少欲。首先生活上不要求利養,儘量知足少欲。

昨天說沒有福報的人不得不知足少欲。在世間而言,窮人很可憐;而佛教徒當中,富人很可憐的,大家都說財富不好。窮人會說:“我就是知足少欲的人,我就是穿糞掃衣的人。”

此處第一步,如果沒有知足少欲,天天追求利養,那你的智慧無有是處。這裡講初學者的生活。初學者不要特意裝窮,這樣也沒有必要。現在很多裝着富裕的人實際上很貧窮,裝着貧窮的人實際上很富裕,但也沒必要。

作為出家人,初步的生活知足少欲,少利養。這是第一個。

第二方面講出家人的環境,不舍憒鬧。不住寂靜。如果不舍城市的憒鬧,也不住寂靜,每天跑到各個地方去。我們這邊稍微好一點,不是稍微有點錢就跑到縣城去,偶爾大家共聚一下可以,但不要跟世間人一樣,經常今天跟這個一起會餐,明天跟那個一起聚餐,這樣沒什麼意義。如果不捨棄憒鬧,不住在寂靜的地方,那未生的智慧沒辦法產生,已生的智慧沒有辦法增長,無有是處。作為出家人,環境上要注意,是這個意思。

剛剛學佛、剛剛現僧相的人,環境很重要。初學者肯定會受環境染污,光是換個衣服沒什麼用,至少在寂靜地待上幾年,等自己的境界稍微有點穩固。尤其是出家人,各個部門中,各方麵條件具足的話,也應儘量維護他們。本來他自己剛剛現僧相,只是看起來辦事能力強一點,就馬上把他提升為管家、負責人,而他對出家的生活一點都不懂,你讓他管什麼家?很難的。管家的話,至少戒律、智慧等各方面有經驗的人才能管得住僧眾,不然可能有點困難。而且一開始就讓那些人當管家的話,他們很傲慢,認為自己很了不起,都不知道自己是剛出家,還以為跟大比丘一樣。

圖片

第三方面主要講出家人的行為,不舍世話。不觀實義。未生的慧力怎麼會生起?已生的慧力怎麼能增長?無有是處。意思就是,初學者的出家人,開口閉口都是講世間的戰爭、愛情,也不好好觀自己的心,整天忙來忙去、跑來跑去,這樣怎麼能變成一個很好的修行人?所以,不舍世話很重要,儘量放下世間的各種綺語,修行比較好的人不會有特別多的廢話、世間的語言。以前托嘎如意寶除了佛法相關的語言以外,基本上不太說話,不太和別人講,只要一開口,要麼是教言,要麼是出世間跟佛法解脫有關的。有些人每天講吃飯、睡覺、天氣、買菜,“餃子多少錢?”“包子多少錢?”“這個好吃嗎?”……全是這些,聽了半天也沒有實質的意義,講了半天自己也不知道說了什麼,這叫做世間的語言。很多人無始以來的習慣就是這些,完全斷掉可能有點困難,但世間方面的語言少一點,這就是真正的修行人,沒有產生的智慧能產生,已經產生的智慧不會消失、會增長。這是第三個方面,講出家人的行為,應該經常觀心、經常觀實相。

第四方面,初夜後夜。耽著睡眠曾不覺悟。繫念思惟不舍眾務。好諸戲論。於出世道不能修行。於諸眾生不生慈念。最後一個教言講作息時間和修行內容。一般初學者,初夜和後夜儘量不睡覺,不要天還沒黑就睡了,太陽已經出來了,好多麻雀和烏鴉都在唱歌的時候,你還在“呼嚕呼嚕”睡覺,初夜和後夜也不思維法義,那也不好。一般真正的修行人,中夜可以睡,像《親友書》[13]《大圓滿心性休息》裡面都講過。如果初夜、後夜都睡覺,也不思維法義,不捨棄世間的瑣事,好諸戲論,特別喜歡看電視、玩手機,那也無有是處。現在的手機真的是一個魔,有了它,一會發一個信息,最後自己的修行也沒有了,自己的眼睛很快也毀了。所以,如果不是發心人員、工作人員,儘量少用手機,不然這是真正的戲論,看半天也沒什麼意義。沒有它的時候,信心和智慧可能更堅定。於出世道不能修行,出離心、菩提心、無二慧等等,都不好好修行;於諸眾生不生慈念,對眾生沒有好好修慈悲心、菩提心,那麼未生的智慧也沒辦法產生,已生的智慧很快會消失、不會增長,無有是處。

這幾種法,如果有人覺得自己是慧行菩薩,那這一段對他而言沒什麼用;如果大家都覺得自己是初學者,那要清楚初學者的修行是什麼。剛才有些人講,我來這裡學了一段時間,但是學得不好,你給我講個教言、講個竅訣、題個字,好不好?但這些都是戲論,沒有什麼意義。你如果真的想好好修行,今天這部經里,佛陀為我們末法五百世的眾生留下了特別殊勝的教言,四個無有是處,如果沒有好好修行也是很可惜的。

 

彌勒。是故菩薩。未得慧力而欲得者。應舍諸法。當須舍離。應修諸法。當須修習。何以故。菩薩智慧從因緣生。若無因緣終不能生。因緣和合爾乃得生。

佛告訴彌勒菩薩,所以菩薩沒有得到的慧力想得到的話,那該舍離的法該舍離,該修行的法應該修行,沒有修行可能得不到什麼意義,為什麼呢?菩薩的智慧是因緣而產生。在座各位的智慧和境界都是因緣而產生,不是無緣無故突然變成大智者、突然變成開悟者,不是這樣的,每個人的成功都是通過自己勤奮努力得來的。為什麼我們的智慧需要聞思修行?菩薩的智慧也是通過聞思修行的因緣而產生的,如果沒有因緣,菩薩的境界永遠都不可能產生。因此,初學者怎麼樣修,慧行菩薩怎麼樣修,這些因緣具足,我們才能真正變成修行人。

如果聽不到很多法,那今天講的初學者和慧行菩薩的道理,也可以在一生當中受用無窮。沒有因緣不可能產生菩薩的境界,像出離心、菩提心、無常觀,以及剛才講到的不相應煩惱、相應正法、相應利益、相應涅槃的法,這些都是依靠因緣而產生。因緣和合的時候才可以生起這些境界,因此大家要儘量勤奮努力,初學菩薩學初學菩薩的法,慧行菩薩學慧行菩薩的法。大家都這樣認真,那對自己的相續是非常有利的。

在這樣特殊的時代當中,我們能聽聞佛法很好,在座的因緣都還不錯。有些西方國家封城五個月,中間稍微開放了一下,然後第二次封城,現在還要第三次封城。在這裡,暫時來講,大家有因緣共同修行、共同聞思很難得,尤其在今年,有這樣的因緣很難得,大家應該根據自己的信心、根據自己的條件來好好地修行。[14]

好,今天講到這裡。

 

 

 



[1] 拓展內容【1】

《維摩詰經》:“於是維摩詰問文殊師利:‘何等為如來種?’

文殊師利言:‘有身為種,無明有愛為種,貪恚痴為種,四顛倒為種,五蓋為種,六入為種,七識處為種,八邪法為種,九惱處為種,十不善道為種。以要言之,六十二見及一切煩惱,皆為佛種。’

曰:‘何謂也?’

答曰:‘若見無為入正位者,不能復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譬如高原陸地,不生蓮華,卑濕淤泥,乃生此華;如是見無為法入正位者,終不復能生於佛法;煩惱泥中,乃有眾生起佛法耳!又如植種於空,終不得生!糞壤之地,乃能滋茂。如是入無為正位者,不生佛法;起於我見如須彌山,猶能發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生佛法矣!是故當知,一切煩惱,為如來種。譬如不下巨海,不能得無價寶珠。如是不入煩惱大海,則不能得一切智寶。’”

《六祖壇經》講記:

“善知識!凡夫即佛,煩惱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

這個教證以前也引用過很多次,這句話與密宗里的甚深道理極其相似。

善知識,凡夫是佛,煩惱是菩提。前面沒有認識自心時的念頭是迷亂的,也可以叫凡夫,後面通過善知識的直指,認識以後的境界就是佛;前念耽著對境是煩惱,後念離開對境就是菩提。

這一點與無垢光尊者在《大圓滿心性休息》裡講的完全相同,所有了義的經典中,也是這樣講的。

《菩薩從兜術天降神母胎說廣普經》中說:“凡夫賢聖人,平等無高下。”凡夫和賢者聖人,平等沒有高下,此處講得很清楚。

密宗中將貪嗔痴等五毒煩惱說成是不動佛、寶生佛、無量光佛……有些人便對密宗進行誹謗,說密宗是強調欲望的性力派等等,這樣說是連自宗的漢傳佛教也不懂。這種較高的境界,完全是無有取捨、無有垢染、無有淨穢的境界,一般的世間人能不能達到呢?不能達到。

所以,每個眾生具足佛性,在實相上可以說我們就是佛;或者說當下我們心的本體就是佛,當我認識了它的本來面目時,就已經現前佛果。為什麼說凡夫是佛?我們要知道,認識本性就成為佛。

我以前在《密宗斷惑論》裡引用過“煩惱即菩提”這類教證,還有一些漢傳佛教的此類教證。因為密宗中經常會出現“降伏”“雙運”,和“即身成佛”這樣的名詞,漢地個別人不是很認可,甚至有一些誹謗。但是如果你對這些佛教的專用詞沒有一個清晰的認識,不要說密宗,顯宗也很難解釋。對於“煩惱即菩提”的道理,在《大幻化網光明藏論》中,麥彭仁波切引用了很多顯宗的教證。去年我講過,煩惱就是菩提的種子,煩惱就是菩提的舍利等等,引用了很多來論證。

此處也已經講到,煩惱是菩提,煩惱與菩提只是認識和不認識之間的差別而已,可能前一剎那你是凡夫,但後一剎那就變成佛。

[2] 拓展內容【2】

大悲商主殺短矛黑人

在漢地《大寶積經·大乘方便會》《慧上菩薩問大善權經》中均有詳細描述。從前,燃燈佛住世時,釋迦牟尼佛轉生為一名大悲商主,他和五百商人一起去大海取寶。途中,一個叫短矛黑人,“黑人”是惡人之義,“短矛”是因他被大悲商主以短矛殺死,故因此而得名。心狠手辣的強盜,混入五百商人的群體中,企圖到時候殺人掠財。

當晚,大悲商主夢到海神告訴他:“短矛黑人準備殺這五百商人。這些商人全部是不退轉菩薩,如果殺了他們,必將於無量劫身陷地獄,實在可憐!所以,你最好是能想個辦法,讓他不造這種惡業。”

大悲商主醒後,不禁思維:如果我殺了短矛黑人,便可避免他墮入地獄。就算我因此而下墮地獄,也是甘心情願的。《大寶積經》云:大悲導師如是思惟:“我今當自殺之。我以殺此人故,雖百千劫墮惡道中受地獄苦,我能忍之。不令惡人害五百菩薩,作此惡緣受地獄苦。”這樣三思之後,他以非凡的勇氣,毅然決然地殺了那個強盜,救護了所有的商人。以此善念,大悲商主非但沒有墮入惡趣,反而圓滿了七萬劫的資糧。

道理:心善一切善,心惡一切惡,心在善惡因果中占了重要的位置。對沒有自私自利、內心清淨的菩薩而言,身語七種不善業有直接開許的時候,但實際上,這完全是善法,因為大悲商主根本沒有一點自私自利,而且從眼前來看,保護了五百商人的生身性命;從長遠而言,把短矛黑人從地獄的痛苦中拯救出來,所以是偉大的善行。這就是密宗中常講的“降伏”,即以方便的大悲、特殊的智慧,在智悲雙運的境界中,可以殺害惡業深重、惡趣為主的眾生。因此,顯宗也有對降伏的開許,跟密宗是完全相同的。現在極個別人對密宗一點都不了解,甚至覺得密宗有些行為不如法,不是釋迦牟尼佛的教法。若是這樣認為,那他對顯宗的《大寶積經》,也值得重新審視了。

 

星宿婆羅門對婆羅門女行不淨行

從前,星宿婆羅門四十二億年在林間持梵淨行。一次,他去極樂城化緣,一位婆羅門女對他一見鍾情,生起貪愛,非要與他成婚,否則就會欲絕身亡。剛開始他一直拒絕,不想毀壞多年的道行,但他走了七步以後,不由得對她心生悲憫,心想:“如果我沒有接受她,她就會因我而死;若是接受了她,我就會犯戒墮於惡趣。算了,寧可我自己受苦,也不能讓眾生受苦。於是他和婆羅門女結成夫妻,十二年中一起生活。正是由於他大悲心強烈,此舉不但沒有構成罪業,反而圓滿了四萬劫的資糧。

此外,《華嚴經》中還有個妙德女,因貪愛修菩薩行的威德主太子(釋尊前世),求為其妻,而生大功德,如經云:“雖以愛染心,供養彼佛子,二百五十劫,不墮三惡趣。”

《大乘莊嚴寶王經》中也說,除蓋障菩薩去求六字大明咒的傳承時,那位法師有妻有子,甚至袈裟也被不淨糞所染。但是佛陀告訴他:對這位菩薩,千萬不要生邪見。

《大般若經》還記載,宣講般若法門的法涌菩薩(即法勝菩薩),常與六萬八千侍女共相娛樂。常啼菩薩去求般若法門時,對此也沒有生起邪見。

道理:因此,在大乘經典當中,有一些看似破戒或邪淫的行為,最後也都成了積累資糧的方便。故密宗有些大成就者娶空行母、行持雙運,實際上在顯宗中也是成立的。倘若你對此完全不認可,非要以別解脫戒來衡量,那這些公案就說不過去了。這些菩薩雖示現為在家身份,但都是以大乘方便在利益眾生。這種行持,絕不像世間人那樣貪心特別強烈,在感情的羅網裡逃不出來。而是在特殊情況下,身語表面上是罪業,實則皆為善法。諸如此類的方便行為,都是可以開許的。但若為了一己私慾,在貪嗔痴的驅使下行殺生、邪淫,這在何時何地對何人,也沒有開許。

這個大家必須要明白!否則,現在有些人以密宗為藉口作雙運、降伏,但完全是自相的貪嗔,以嗔心殺害眾生、以貪心與別人享樂,這樣勢必得不到善果。因為善與不善,關鍵是以心來決定,心善就會有樂果,心不善就會有苦果。佛經中也說:“又彼諸有情,造作善不善,於樂及非樂,決定當獲得。”

其實,除了極其愚笨的人以外,每個人都愛自己,不可能對未來一點都不關心。那麼,如果你真的愛自己,在沒有達到最高境界之前,就千萬不能以各種藉口去造惡業——當然,假如你有一些境界,那就另當別論了。

[3] 拓展內容【3】

A.藏譯本是“甚至不能成為下劣善根之因”,藏譯本有一個否定的,見下圖紅線標處(圖略)。

B.隋譯本:

佛言:“彌勒!以是義故,汝當知一切佛所說皆是佛辯,應如是見。若有所說言諸煩惱,滿足菩提分故,為菩薩說當作利益,讚嘆取生死流轉者,為利益菩薩故。所以者何?彌勒!被煩惱菩薩應如是見,此菩薩不犯此煩惱罪,以於義自在,以於法亦得自在故。此是諸菩薩善巧方便於彼處,非是聲聞、辟支佛地。彌勒!若有煩惱無有利益,不滿菩提分因緣,不為善根門因。於中彼菩薩不應惜身命,亦不得隨彼煩惱。所以者何?彌勒!得智力菩薩別有攀緣者,見有煩惱別著有為者。”——《發覺淨心經》隋北印度健陀羅國三藏闍那崛多譯

C.樹根決定樹葉的性質,《出曜經》中也講過一個故事:從前,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有一棵蒼翠茂密的大樹,來園中遊憩的人都喜歡在樹下休息乘涼。可凡是在那裡呆過的人,要麼頭痛欲裂,要麼腰脊疼痛,要麼甚至會在樹下送命。後來,園丁發現這是一棵毒樹,就把它的枝葉全部砍掉了。

可是隔不了多久,這棵樹又生出新枝葉,長勢比先前更為盎然,吸引了更多人來樹下休息,也有更多人因此而感受痛苦。

園丁見此情景,經年累月不停地砍,但樹仍然不斷地抽芽、生枝……有個智者見到後,好心地提醒他:“當盡其根。”這一句話,讓他當下恍然大悟。於是他從根本上下手,去掉了毒樹的根,它就再也沒有生枝長葉了。

由此可見,樹根若是毒,枝葉也必定是毒。同樣,心如果是惡,行為上裝得再好,實則也是惡的循環,不可能有善果。因此,我們以後做任何事情時,應像前輩大德所講的那樣,先要觀察自心有沒有貪嗔痴煩惱。如果是在煩惱的驅使下行持,果報肯定不會好;倘若是以清淨心、歡喜心、利他心攝持,表面上就算做的事不太如法,實際上也是功德無量。

所以,心善一切善,心惡一切惡,心在善惡因果中占了重要的位置。鑑於這個原因,對沒有自私自利、內心清淨的菩薩而言,身語七種不善業有直接開許的時候,就像大悲商主殺短矛黑人、星宿婆羅門對婆羅門女行不淨行一樣。

——《前行廣釋》

[4] 拓展內容【4】

太陽照耀每一個人,不會有分別;鏡子映現每一個人,不會有取捨。我們的心也是如此,只有摘除一切“憑主觀喜好對事物評判好壞”的標籤,才能爆發出本有的潛質,徹見最真實的自己。

我們的一生經歷了很多糟糕的事情,其中一部分是真正發生的,更多一部分是我們自己想象出來的。

有人曾問一位大德:當千姿百態的美女、令人恐懼的妖魔同時出現在你面前,當你看到五顏六色、紛紛擾擾的外境,你如何對待?

大德回答:讓青色歸於青色、黃色歸於黃色,讓看只是看、聽只是聽。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這是佛家禪宗提出的人生三重境界,也是佛家在參禪的時候,必然經歷的三個過程。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看字面意思,看見山,就認為是山,看見水,就認為是水,這不是廢話嗎?什麼意思呢,這就是剛來到世間,對世間萬物最初步的感受,就如一個懵懂可愛的小孩,他們的眼睛裡沒有雜質,他們的心靈沒有受到社會的玷污,看見的一切,都是最初的本真狀態。

我們說“人之初,性本善”也是差不多的道理,一個不諳世事的小孩,從未經受過什麼大風大浪,他沒有任何理由去懷疑眼睛看到的任何事物。

唐朝詩人劉禹錫,被貶後住在一個破爛的屋子裡,當別人看到他的住所時,第一印象除了破爛,沒有其他,這就是這間屋子本身的特質——陋!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字面意思,看到山,覺得山不是山,看到水,覺得水不是水,這是人生有了一定的經歷之後,產生的變化。

當這個小孩成長,學會了思考,對世間萬物的認識,就不再停留在第一印象上面了。這時候,我們會有好奇心,對一件事物進行剖析,或者懷疑,而當我們揭開它的面紗時,就能更深入地了解它。

公孫龍說白馬非馬,白居易說花非花、霧非霧,劉禹錫寫出《陋室銘》,證明了陋室其實不陋。這是因為,當你懷疑過後、思考過後,才能通過陋室的外在,走進陋室之中,看到這裡“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表面上陋室之陋,並不代表它真的陋。

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你經歷了稚童時期的童真,經歷了壯年時期的懷疑,你已經在這個世界上摸爬滾打大半輩子,見過的形形色色的人,各種各樣的事,你不再停留在表面的膚淺認識,也不再懷疑眼前看到的一切,因為你已經看穿世事。

你會發現,當年你所懷疑的一切,你努力要撕開面紗探尋的真相,其本身就是一種蒙蔽,你認為的真相,往往並不是真相,只是被世俗的眼光包裝過後的,虛假的真相。

[5] 拓展內容【5】

A此藏譯本不生懷疑,見下圖倒數第一行紅線(圖略)

[6] 拓展內容【6】

索達吉堪布:平時發朋友圈,應該注意些什麼?

現在的信息傳播非常迅速,國外的消息可以在幾秒鐘之內就傳到國內。因此,如果你發出來的信息是勸人向善、具有正能量的,那麼這條信息就非常有意義。這一點和古代的信息傳播非常不同,也是當前新鮮事物所帶來的優點。

但因為很多人心裡經常對社會、對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抱有不滿,認為這個世界很黑暗,而且這樣的人往往比較能說會道,於是很容易讓人們對社會失望。既然現在每個人都可以成為“新聞工作者”,而且大家都有發布新聞的權利,那我們都可以從自身做起,逐漸改變這些不好的現象。

首先,在當前令人眼花繚亂的環境裡,我們要有一些世間和出世間的智慧和覺察力,能辨別是非善惡。一旦發現了對個人和社會不好的輿論,我們應該制止。

我聽說有一個人,每天發的微博、博客、微信中,大多數內容都是與吃吃喝喝有關。當然,這一類的內容很多人都喜歡,但這個人經常發哪裡的狗肉好吃,哪裡的海鮮好吃等等。我覺得發一條這樣的微博,可能導致很多人都去那裡吃海鮮。

其實這些海鮮也是有感受的,但因為一條微博,每天都會有很多生命被殺害。因此,我想勸大家在發布任何信息時都應該再三觀察。

這條信息發出去,是否對自他的今生來世有利?每一個人都應該對自己說過的話和做過的事情負責,因為我們的每一個行為都會在今生和來世產生果報。不論你是否相信因果,它都是自然規律。

《六度集經》裡有一個公案:有一個國家的太子出生後十三年內都沒有講過話,人們以為他是啞巴,覺得有一位啞巴王子對王室的種姓不利,於是計劃將他活埋。就在這個時候,王子終於開口了,他說其實自己並不是啞巴,只是不敢說話而已。

原來,這位王子可以回憶起前世的情景。他回憶到自己在前世一直行持善法,但有一天聽從了僕人的建議,殺害了很多動物去款待客人,僅因為一句話,他在六萬年當中墮入地獄,感受痛苦。

現在大家都在使用各種微平台,這種趨勢誰也改變不了,而且我們也沒必要回到古代的生活方式。但我們每個人都有必要觀察一下自己的語言,因為言語不當而造成的後果真的非常可怕。

我們應該如何利用微平台呢?我認為可以傳播一些對自他都有利的知識,而佛教就恰恰可以提供斷惡行善以及心態調整等方面的知識。

昨天我遇到幾位天津的老師,他們也認為有必要提倡一些正能量的教育。對於很多大學生來說,本來考取大學是非常光榮的事情,但是很多學生卻糾結、焦慮、自殺,甚至有些大學生約定一同自殺。如果我們能在生活當中有一些正能量的教育,我想很多寶貴的生命就不會這樣逝去。

生命是非常寶貴的,我們不但要尊重自己的生命,也要尊重他人的生命。但我覺得現在的主流文化好像並沒有教人們懂得生命的價值。

比如說,年輕人經常聽流行歌,很多歌詞往往都是描述令人絕望的感情,而年輕人每天就像念經一樣不停地唱這些歌,一旦自己在愛情中遇到挫折,就自然而然用歌里的內容去對號入座。如果歌曲中有一些佛教的道理,比如無常、隨緣等等,在面對困難的時候,很多問題也會迎刃而解。

我聽說有個人在讀書的時候特別受同學們羨慕,因為他的家境比較好,每天上學都有奔馳接送,後來他成家立業後,生活得也不錯。但突然有一天,他的父親落馬,以前的親朋好友全部都離開他,甚至連妻子也帶着孩子移居國外,最後他選擇了自殺。

因為他在讀書期間特別順利,沒有體會過所謂的痛苦、壓力,一旦遭遇到這些困境,心理沒辦法調整。如果他在讀書時接觸過無常的道理,那在面對困境時可能就不會這麼脆弱。

[7] 拓展內容【7】

《寶星陀羅尼經卷第六·陀羅尼品第六》

爾時,世自在主大梵天王,以大梵力境界莊嚴變為女人,於無量壽佛前坐,第一端正色相圓滿勝過於天,第一具足衣服莊嚴、華鬘塗香持用嚴飾。時世自在大梵天王,即從座起,合掌恭敬作如是言:“世尊,當擁護我圓音演說?如是音聲悉能遍滿一切佛剎,普得聞知而無障礙。如我今者如此咒句,善能護持說法法師及聽法者。若於後時,若魔若魔眷屬,若天若天男女,或龍、龍女,或龍父母男女眷屬,乃至毗舍遮女、毗舍遮父母,男女大小並其眷屬人非人等,於說法師及聽法者伺求其短,實作怨家詐為親友,於說法師及聽法者,乃至惱害損觸一毛,或奪精氣,或毒氣噓,或噁心視,乃至一念頃,我於彼等人若非人,諸魔鬼輩禁止斷除,令彼昏濁與其要誓。我當擁護諸佛世尊圓音演說,能以法聲滿諸佛剎。唯願世尊當念助我!”時無量壽佛默然受請。

時大眾中,有一釋天名曰持髻,以金天冠勝妙光明莊嚴其身,在於佛前不遠而坐。爾時,持髻釋天告自在如是言:“姊妹,勿以染污之心於無量壽如來座前而坐,勿惱世尊!何以故?樂戲論者是凡夫法,如來世尊永無戲論。有為暫現是起盡相,一切名色句差別如如。汝若如是,惑倒如來。姊妹,如來平等無違無諍,一味如如等虛空界,虛空亦不妄置。三行盡相,如虛空不分別無分別,諸行如是。如來如是,諸欲功德,不為戲論,不分別無不分別,而無所住不受不取。如是無命、無生者、無養育、無人、無陰界入、無取、無戲論。姊妹,汝今云何於如來前而作戲論?”

爾時,無量壽如來告天主言:“汝應審諦然後發言,勿作不如法語,令汝得罪受不愛果。此是大善丈夫,為無量諸佛之所注意,於諸佛所種諸善根。又此善丈夫,為欲供養如來事故,現女人相妙飾莊嚴。汝勿於此說言是女!”

時,持髻釋天白世自在梵天言:“善男子,當起慈悲攝受於我,施我歡喜,莫令我今以此粗言得惡果報。”

爾時,懷樂菩薩白無量壽佛言:“世尊,若此釋天不悔此語時得何果報?”

時,無量壽佛告懷樂菩薩言:“善男子,今此釋天若不悔過,於未來世八萬四千生中,作草驢身為他輕賤。是故,善男子等,常須慎意護此口業。”

[8] 拓展內容【8】

小乘佛教共有四個果位,分別是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和阿羅漢。須陀洹是小乘佛教修行證得的第一個果位。小乘佛教認為,一個凡夫要修成阿羅漢果,前後要經歷四個位次,也就是四個果位。換句話說,就是斷一分煩惱,證一分真理。

第一果為須陀洹,意為預流果,意思是凡夫通過修行斷盡“見惑”,開始見到佛道,進入聖道之法流。證得須陀洹果以後,永遠不會墮入三惡道(畜牲道、餓鬼道、地獄道)。只會在須陀洹和三善道(天道、阿修羅道和人道)之間輪迴。

第二果為斯陀含,意為一來,謂凡夫在斷見惑的基礎上,進而斷除欲界思惑。欲界思惑共有九品,斯陀含只斷除了前六品,尚有三品沒有斷盡,因此還需要在人間天上再受生一次,故名一來。

第三果為阿那含,意為不還,意是在斯陀含的基礎上進而斷除欲界思惑後三品,不再還來欲界受生,故名不還。

第四果為阿羅漢,意為斷盡欲界、色界、無色界一切見惑和思惑,究竟無餘,得不生之聖果,受人天供養。

以上四個果位中,前三果稱“阿羅漢向”,指尚在修行階段,而趨向於阿羅漢果的聖者;也就是說前三果的聖人煩惱尚未斷盡,尚需繼續修行。唯有阿羅漢斷除三界見思二惑,無需再修,無需再學,是四果中的究竟果位。

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和阿羅漢是小乘佛教的究竟果位,但是大乘佛教卻不以為然,認為阿羅漢遠未達到佛教的終極,視阿羅漢為“自了漢”。在大乘的修道位次上,最高果位是佛,其次是菩薩,然後才是羅漢。

須陀洹(梵語:Srotāpanna,巴利語:Sotapanna),又譯為預流、入流,佛教術語,是佛教中最初的修行位階,為沙門四果中的初果。由於修行者的性格不同,分成隨信行與隨法行兩種。隨信行是依四不壞淨修行,而隨法行是能正確了解四諦,依現觀而得法眼淨。雖區分兩種方法,但這是入門之差別,而非證悟的內容不同,因此聖典記載:“信根成就,即是慧根。”由於參與了聖者的行列,所以稱為“預流”。證須陀洹果者,永不墮三惡道,然而尚須於人、天中往返投生,漸漸修行至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七次往返後證四果阿羅漢,方斷盡見思煩惱而永脫輪迴。

不墮法(avinipata-dhamma),確立戒行,不犯惡事,不會再造惡果報,墮於地獄、餓鬼、畜生等三惡道。

正定聚(sammatta-niyata),又叫正性決定、決定正向於正覺,成為須陀洹之後,再也不會轉為凡夫,必定到達最高的覺悟。

證須陀洹果者,永不墮三惡道,然而尚須於人、天中往返投生,而至二果斯陀含薄貪嗔、三果阿那含梵行立,四果阿羅漢不受後有,無生死之條件而永脫輪迴。

 

得到須陀洹果,有三個條件:斷三結,即身見、疑、戒禁取三種煩惱。

斷疑:即斷除了對佛、法、僧、戒律等的一切疑慮,對佛、法、僧等有了堅固不變的信心,不再懷疑,也就是“淨信”即四不壞信。

斷戒取見:入流聖者見證了苦集滅道與涅盤的過程,能分辨有益與無益的行為,不再迷信於無益的宗教儀式、禁忌、戒條等。

斷我見:在見解上,不再認為五陰為永恆不變的“我”“真我”“實我”。

[9] 拓展內容【9】

《清淨經》曰:“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滅。”至於佛經,則曰:“以智慧劍,破煩惱賊;以智慧刀,裂煩惱網;以智慧火,燒煩惱薪。”諦觀四大本空,煩惱何處著腳?轉三毒為三解脫,回煩惱為菩提。如此則三業清淨,萬德周圓,有何過惡之可言耶?

惑為慧眼斷,逐已何所住?

云何返害我,然我乏精進。

那麼,如何斷掉煩惱呢?應當用智慧的慧眼來斷。通過慧眼來觀察煩惱,它沒有去的地方,也沒有住的地方,本體、形狀、顏色等一切都不存在,怎麼會是對我加害呢?關鍵是我內心怯懦缺乏精進,如果具足精進,所有人都可以對付煩惱的。

以前上師如意寶也講過:“如果不懂竅訣,對治煩惱非常困難;如果懂了竅訣,對治煩惱易如反掌。”我們也可以看到,無論是佛陀也好,阿難、舍利子等小乘阿羅漢也好,文殊菩薩、觀世音菩薩等大乘菩薩也好,印藏漢三地公認的大成就者、瑜伽士也好,他們都是通過智慧的力量,斷除了相續中的自相煩惱,最後獲得了聖者果位。所以只要用智慧來破析煩惱,任何煩惱都不堪一擊,就像紙老虎一樣。

有些人生起貪心、嗔心、嫉妒心就嚇得要命,認為自己非常壞,十分的沮喪。其實我們若懂得了對付煩惱的竅訣,就不用這麼害怕了。猶如屠夫擅長殺生,不管是多大的動物,他都能知其命根所在,一刀刺入馬上斃命。降伏煩惱也是如此,要麼用顯宗的空性見解,要麼用密宗煩惱與智慧本體無二無別的竅訣,不管煩惱怎樣可怕兇惡,我們也能將這個“紙老虎”消滅無餘,取得究竟勝利。尤其是遇到非常厲害的修行人時,由於他的毅力相當強,決心也非常堅固,這樣的人來對治煩惱,再強的煩惱也不在話下。

與煩惱作戰需要精進,有了精進的話,任何困難都會迎刃而解。月稱論師在《入中論》中說:“功德皆隨精進心,福慧二種資糧因。”一切功德皆隨精進而行,假如有了精進,消滅相續中的煩惱並非難事。俗話說:“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我們肯精進努力,任何事情都可以成辦的。

——索達吉堪布《入菩薩行論》第四十六課

[10] 拓展內容【10】

《大寶積經第一百一十二卷·普明菩薩會第四十三》:

“迦葉,譬如咒術藥力毒不害人;菩薩結毒亦復如是,智慧力故不墮惡道。迦葉,譬如諸大城中所棄糞穢,若置甘蔗、蒲桃田中則有利益;菩薩結使亦復如是,所有遺余皆是利益,薩婆若因緣故。”

[11] 拓展內容【11】

A,藏文當中沒有分兩部分,一次性講的,見下圖(圖略)。

[12] 拓展內容【12】

麥彭仁波切的教言說:“人死時,一己之軀尚無法攜行,何況名利眷屬呢?”

阿底峽尊者說:“貪慾不得善趣樂,並將斷送解脫命。”

佛陀時代的給孤獨施主、波斯匿王,天界中的多聞天子,還有四種轉輪王,包括當代的比爾·蓋茨、李嘉誠等,雖然他們的財富令世人羨慕,可死時一針一線也無法帶到後世。舉世聞名的明星、歌星、球星,生時地球人都在呼喚他們的名字,用掌聲迎接、用美言讚嘆,但死時名聲也無法一同攜行,最珍愛的身體也要火化處理。

《格言寶藏論》中說:“不因讚嘆而高興,不因辱罵而憂傷,善持自之功德者,此乃正士之法相。”

藏族人常說:“人生之路漫長如同朝拉薩,高低不平的山嶺、河川必定會有的。”

“如果你是獅子,別人罵你是狗,你不會真的變成狗,故不用為此而生嗔;如果你是狗,別人讚嘆你是獅子,你也不會真的變成獅子,故不用為此而生喜。”對此法王如意寶說:“在我的一生中,有時會聽到別人讚嘆,有時會聽到別人毀謗,這個時候,我就在心裡默念這個偈頌,還是起到很大的作用。”

無垢光尊者在《竅訣寶藏論》裡說:“了知贊毀均為空谷聲。”

《善逝入境經》中說:“猶如住於猛獸中,始終不可得安樂;如是依止凡愚者,亦無獲得喜樂時。”

麥彭仁波切之教言:“心中有煩惱分別念,就如同家中有位潑辣的妻子,始終得不到安樂。”

[13] 拓展內容【13】

賢明君主勤度過,白晝上夜及下夜,

睡時亦非徒無果,於中夜具正念眠。

龍樹菩薩對樂行國王說:賢善明智的君主啊,你應合理安排自己的時間,時刻在修行佛法中度過。現在很多人生活沒有規律,憑分別念想吃就吃,想睡就睡,真的跟動物沒什麼差別。有些人雖然信佛教,但一天的生活中根本沒有佛法的成分。當然,山上的修行人受環境影響,天天還是能跟佛教結上緣,但如果沒有良好的環境,個別道友恐怕也會每天看電視、吃吃喝喝,除此以外,不會產生一絲念經、參禪、行持善法的念頭。

現在很多人見解特別惡劣,貪心、嗔心、邪見極其豐富,而佛法的無我見、空性見、大悲見以及出離心、菩提心特別微弱。其實就算你是出家人,穿一件袈裟也並不代表佛法,佛法不在於外面的形象,而要看你內心有沒有佛教的正見。寺院金碧輝煌,有好幾個和尚,不一定就是佛法興盛,也許這些和尚根本沒有大悲心、菩提心或者修證。包括有些居士,整天忙於名聞利養,儘管有皈依證,受過三皈五戒,可是對每天的生活從早到晚一觀察:早上起來時像氂牛從圈裡爬起來一樣,晚上睡覺時如同老豬倒下就睡,平時除了吃吃喝喝,從來不念咒語、不參禪、不修行,說出來的話跟佛教沒有任何關係,世間廢話滿口都是,這種生活真的沒有意義。

因而,龍猛菩薩對國王提了一些生活方面的要求:你在白天應當神清氣爽,最好不要睡覺。晚上也應該分成三時,上夜行持善法而度過;中夜可以入眠;下夜要早一點起來修行。在入睡的過程中,不要一直酣睡,雖若不具備高深境界,入光明夢境比較困難,但一般來講,臨睡的時候應作獅子臥,觀想釋迦牟尼佛或阿彌陀佛發光融入自己,或按密宗上師瑜伽的修法,憶念把自己的頭躺在上師懷裡:“上師您好好給我加持,我睡覺了啊!”(嘿嘿,上師一直不睡,你卻睡得很香。)這樣做有很大的功德。睡覺本來是無記法,沒有什麼善根功德,但若在臨睡時這樣行持,觀想要做善夢、明早很早起來,並在睡前念誦一些咒語和祈禱文,便能將無記的睡眠轉為善法。

很多人造惡業時隨心所欲,吃肉喝酒肆無忌憚,行持善法時卻很害怕——“上午可不可以念咒語?下午可不可以念佛號?”有很多不必要的顧慮,這是不懂佛法的愚痴所致。其實,行持善法怎麼樣都可以,只要能與佛菩薩結上善緣,什麼行為都沒問題。如果依照上述的竅訣,以正知正念作光明想、早起想而入眠,善根會日日夜夜增上,睡覺也不會浪費時間。

這一點,很多佛教徒不是不懂,而是不做。我曾要求大家睡前磕三個頭,很多人兩三個月內還可以,但至今仍堅持的極為罕見。有時候看見一些末法時代的人,真的心生厭離,我不可能天天在你耳邊嘮叨,就算給小學生講一兩次威儀,他們比較聽話的也會永遠記得。我以前講《入行論》時,一直很拼命地講:希望你們早上起床時念二十一遍百字明,晚上睡覺時也不要忘了磕三個頭。但現在多少人沒有斷?其實,磕三個頭的時間很短,可有些人修行太差了,太值得慚愧了!當然,城市裡的人瑣事特別多,成天跟這個煩惱、跟那個生氣,睡時沒有處於嗔恨心的狀態中,算是很有福報的了,對他們也不敢要求什麼。但住在山裡的修行人,每天連磕三個頭都做不到,還好高騖遠地希求即生成就,這怎麼可能呢?有些人沒有慚愧心,口氣特別大,而行為實在令人厭煩,最簡單的要求都做不到,對自己的希望還特別高,這是完全不現實的!

言歸正傳,行持善法的過程中,我們不能耽著睡眠,它是修行的一大障礙。現在世間人特別強調睡午覺,漢地的很多學校一到中午就讓孩子必須睡下去,所以他們慢慢就習慣了,長大後每天中午都要睡一會兒,不然就迷迷糊糊的,下午工作沒有精神。他們認為睡午覺對身體好,可以消除疲勞、減輕壓力,晚上也有力氣熬夜,到舞廳去通宵達旦。但對修行人而言,白天最好不要睡,麥彭仁波切和有關經論中都說,白天睡覺對身體有損害,會使記憶力衰退。除了白天不要睡以外,早上也要早一點起來,因為早上做事的效率非常非常高。

很多修行人最大的障礙,就是睡眠難改。佛陀在《大寶積經》中講了樂於睡眠的二十種過失,例如,懈怠懶惰:你若喜歡睡覺,聞思修行什麼都不行,每天早上也想睡,中午也睡,晚上就更不用說了;身體沉重:喜歡睡覺的人身體很笨重,不愛睡覺者身體輕快;顏色憔悴:很多人都認為睡覺能美容,自己會越來越漂亮,可事實並非如此,如果睡得特別多,你會變得越來越丑;增諸疾病;食不消化;體生瘡疱;增長愚痴;智慧羸劣;非人不敬;皮膚暗濁:很多人說睡覺是漂亮的根本因,美人都是睡出來的,倘若睡覺這麼養人,那老豬肯定是世界上最美麗、最好看的了,因為它每天的工作就是睡覺,此外根本沒有其他事情;憎嫌精進;煩惱纏縛……講了很多很多過失。如是詳細觀察,可知欲界眾生貪執睡眠的過患很大。彼經又雲:“是故諸智者,常生精進心,舍離於睡眠,守護菩提種。”有智慧的人應當恆時精進,儘量遠離睡眠,雖不能像金厄瓦那樣一點都不睡,但也要守護菩提的種子——畢竟菩提的種子不可能從睡覺中開花結果。

我經常這樣想,凡夫人不睡是不行的,但我以前年輕時特別精進,每天睡三個小時就足夠了。不過現在有點力不從心,很多醫生都勸說睡覺對身體如何有幫助,不睡覺如何不好等,但即使睡得再多,也不能超過六個小時,否則我覺得太可怕了。你實在不行的話,可以睡八個小時,再不要睡下去了,否則肯定對修行有障礙。

我們應該效仿有智慧的人,看他們早上怎麼樣精進,晚上怎麼樣精進,中夜雖然睡一點,但不會過得毫無意義,始終以正知正念來攝持。可我們自己做得怎麼樣呢?我有時候覺得自己還可以,從小對治睡眠方面稍微有一點串習,但有時候也特別慚愧,覺得連沒有發菩提心的人都不如,天天睡覺的話,怎麼利益眾生!怎麼行持佛法!因此,希望大家聽了這個法之後,文字上懂得還不夠,行為上一定要長期行持。

——出自索達吉堪布《親友書》講記

[14] 拓展內容【14】

《入行論》云:“依此人身筏,能渡大苦海,此筏難復得,愚者勿貪眠。”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22: Finance: A New Theoretical Foundatio
2022: 分享29種藏文等少數民族語言詞典(Txt
2021: 964西琴與《創世紀》;或許有些痛苦,
2021: 儒家與皇帝家是仇家關係
2020: 888廣東廠商揚言造假害美國;濁世修行
2020: 社會主義控制論(中)
2019: 波音737- MAX8 出事原因在哪裡?
2019: 老虎機和分子生物學(12) 病毒遺傳學
2018: 416 是真是假,誰與描畫?占星術是偽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