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諍友
萬維讀者網 > 教育學術 > 帖子
劉清平隨筆 | 道德元理 2. 指向自我的“成己欲”
送交者: luis 2024年03月03日15:19:08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劉清平隨筆 | 道德元理 2. 指向自我的“成己欲”

 

遵循人性邏輯的原點執着,這裡照舊從道德需要的源頭,亦即《人性邏輯》4篇提到的,“成己欲”和“待他心”說起

 

稍微細心一點,各位或許已經看到,這裡面的一丟丟多貓膩咧:其他領域的需要,從炫美的“表現欲”或“炫耀心”,到信仰的“信靠欲”或“仰賴心”,再到實利的“肉身欲”或“本能心”,直到認知的“求知慾”或“好奇心”,以及“求晰欲”或“好明心”,儘管成雙成對,可全是同義反覆,都是指同一個東西,所以兩個詞之間,用的是“或”字。唯獨道德需要的“成己欲”和“待他心”,單就裡面的“己”和“他”而言,區別就不小,所以兩個詞之間,用的是“和”字。

 

無需說,造成這種差異的頭號原因,在於道德價值的涉及範圍:既然人倫關係裡,不僅有身為自己的單數之我,而且還有身為你和他的複數別個,人們因此生成的,需要—想要—意志,自然也只能是:既有指向自我的成己欲,又有指向別個的待他心了,否則如何從事人倫行為,形成人倫關係呀,不是?

 

本篇先來考察,所謂的“成己欲”。乍一看,比起咱儒家的“學以成人”來,它貌似檔次低多了,沒想着如何成“人”,只想着怎樣成“己”,都有點“自私自利”了。其實吧,咱儒家曰的“成人”,應然的取向特別濃,骨子裡等於說:閣下應該努力爭當,“忠臣孝子”的“第一等人”。

 

相比之下,這裡曰的“成己”,完全位於實然層面,等於同義反覆地說:人人都想在倫理維度上,成為自己想成為的那樣子的人;或者不那麼廢話一句地說:人人都想在倫理維度上,成為具有自己認同的身份角色的人,就像咱儒家的“學以成人”,是在號召大傢伙,去做一等一的忠臣孝子那樣子,嗯哼。

 

本來嘛,《人性邏輯》中,已經從更廣泛的實然視角,討論了每個人如何遵循,趨好避壞、取主舍次、自作自受,這些基本元理,依據自己認同的價值理念,為了得到自己朝思暮想的“重中之重”,剝洋蔥式地將“自以為是”,轉型成“存在之是”,造就出來的種種“番號名頭”,包括但不限於:色鬼、賭棍、財迷、股民、驢友、網蟲、膽小鬼、冒險家、收藏癖、遊戲控、宅男女、蘋果粉、鏟屎官、追星族、品茶雅士、麻將高手、歌唱達人、這個宗教徒、那個主義者……

 

諸如此類的角色身份,作為人性邏輯的綿延終點,實際上就濃縮般地結晶着,“我是誰”“人生的意義何在”,這些終極問題的答案,因而它們對人的重要性,可以說不言而喻:你這一輩子,自覺不自覺地,都在拼搏奮鬥,寄己給寄己戴上,這樣那樣的桂冠高帽,你卻非要說它們,對自己而言微不足道,如同俺老漢非要說,“學者”的角色,對自己而言微不足道,明顯屬於自欺欺人嘛,不是?

 

“道德何以重要”的實然答案,首先就在此處:所有這些高帽桂冠,一進入了人際關係,統統會被打上,倫理價值的深刻印記;所以呢,你要是對這個領域,掉以輕心,不加重視,視若無睹,成嗎?答案肯定就倆字:不成。

 

比方說,哪怕你自己的意願,只是基於肉身欲,成為“吃貨”,或是基於信靠心,成為“信徒”,對其他事不管不問,聽之任之,但要是被拋到了人際關係中,你認同的這些身份,受到別個的質疑攻擊,你又沒法離群索居、孤獨肥宅,你能不心急上火,要為自己的終極選擇、人生理念,討個說法麼?於是乎就得訴諸道德了,嗯哼。

 

以克爾凱郭爾為例:在他指認的人生道路三階段中,宗教階段明顯高於倫理階段。既然如此,一旦在“跳躍”中,悟到了這條“真理”,他在自己的內心深處,盡力確立虔誠的信仰就是了,幹嘛還要去辦雜誌、批教會、寫大作呀?畢竟哦,會拜讀這些名著的,肯定不包括那位,他在恐懼和顫慄中,無限崇拜的上帝……

 

於是乎,合乎因果邏輯的推測是:雖然已經把信仰,凌駕於道德之上了,可一旦這種定位,在人倫關係中遇到了批評挑戰,他還是會義無反顧地回歸,現實生活的倫理領域,不惜付出畢生的心血,費勁發表大量的文字,也要努力說服別個相信,自己選定的活法,才是人間正道。因此說,對他而言,道德依然重要,不是?

 

這樣子瞅,即便在那些木有把道德,看成最重要的人們眼中,這個價值領域,依然擁有不容輕視的足夠分量:只要一個人還想在人際關係中,實現自己認同的角色身份,讓自己成為,自己想成為的那樣子的人,他就不得不賦予,倫理價值相當高的權重,儘管可能低於,他最看重的那種價值,卻常常高於其他價值,嗯哼。

 

當然嘍,按照趨好避壞的頭號元理,人倫關係中的成己欲,除了包含想要實現,自己認同的正面身份的因素,還會包含不想承受,自己討厭的負面角色的因素。拿導言舉的例子講,你或許喜歡成為“吃貨”,享盡人間美食,卻不喜歡當頭“蠢豬”,因為對你來說,前者是正面的,後者是負面的;而在他看來,無論“蠢豬”,還是“吃貨”,統統是負面的,所以一起成了,罵你的利器。說白了,恰恰由於考察的主題,是人倫關係的緣故,這樣子反差鮮明的林鳥效應,本系列裡會出現得更頻繁……

 

更糾結的是,如同本系列接下來所說,除了自身有限的緣故,現實生活的人倫衝突中,也有種種因素,發揮着阻礙的作用,導致許多情況下,人們非但沒能從心所欲地成為,自己很想成為的那個自己,反倒還會違心背欲地撞上了,自己十分反感的負面身份,結果讓自己的成己欲,遭受不幸的打擊,甚至陷入嚴重的失敗。

 

由於這個原因,看重角色身份的人們,自然也會對道德領域,給予足夠的重視,努力排除別個的阻礙破壞,打造一個如魚得水的人倫架構,特別是所謂的“良序社會”,幫助自己的成己欲順利實現,最終讓自己成為,自己想成為的那個自己。

 

後面還會解釋,無論先秦墨翟說的:“萬事莫貴於義”,還是西方諺語說的:“就算天塌下來,也得堅持正義”,都是這個意思。既然這樣子,誰還能拿出,充分的理據,斷言道德僅僅是個,無足輕重的玩意兒呀,不是?

 

順便再扯個,相關的話題:實然角度看,身份還能區分成,“選擇性”與“非選擇性”,這樣子的兩類。所謂選擇性的,是指主體基於自由意志,通過自決取捨,賦予自己的角色,無論他們事後,是不是真心喜歡,自己當初選擇的這類身份,就像一個人自以為是地,成了煙槍或酒鬼,等到發現了重病纏身,又開始對這些角色,自作自受地懷恨在心那樣子。

 

相比之下,所謂非選擇性的,是指那些並非出自主體取捨,而是被其他因素,尤其是人際關係,決定性地賦予的身份,就像“子女”這樣子:如果說一個人對“父母”角色的擔當,多少還有點自決選擇的話,那他對“子女”身份的承受,卻明顯是身不由己,以致在這一點上,的確如同存在主義所說:人人都是“被拋”到世上來滴,足以構成“自由總在枷鎖中”,這句名言的第一例證。

 

至於從“子女”的角色中,衍生出來的那一堆相關身份,諸如姓甚名誰、性別長相、國族籍貫、證件號碼這類形式性的玩意兒,以及兄弟姐妹、七姑八姨、鄉里鄉親、民族同胞這些實質性的勞什子,原初意思上,也能說成是非選擇性的。包括社團主義在內的一些思潮,所強調的“自我認同”,大多屬於這類,非選擇性的角色;難怪它們對所謂的自由選擇,有點看不順眼咧,嗯哼。

 

不過哈,嚴格講,這種區分並非僵化固定的,因為兩類身份之間,經常出現交疊滲透,如同非選擇性的“大少爺”,會變成選擇性的“孝子”或“逆子”那樣子。當然了,最典型的事例,還是要數古代歷史上,隨處可見的“血統等級”,以及特色十足的“血親等級”:社會中的某些職業地位,本來屬於選擇性的角色,卻與血緣綿延中的父子兄弟,這些非選擇性的身份攪和在一塊咧。

 

於是乎,不但形成了:“士之子恆為士,工之子恆為工,商之子恆為商,農之子恆為農”,這樣子“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來會打洞”的普泛傳統,而且還形成了:“君臣如父子”“萬歲爺”“父母官”,這樣子一當上了“官”,就能一躍成為,眾多臣民的共享“爹娘”的儒化現象,不是?

 

不用說,成己欲的訴求,肯定包括了下面的內容:即便自己被決定了,不得不承受自己反感的,非選擇性的負面角色,也要努力通過自決的取捨,改變這種不能抗力的不幸“命運”,爭取達成自己認同的,選擇性的正面身份,滿足自己的道德需要,實現自己的倫理自由。

 

話說到這份上,或許就能給出一個定義,相當嚴格的那種:所謂成己欲,就是試圖在人倫關係中,遵循趨好避壞的人性元理,一方面想要擁有,自己認同的正面角色,另一方面不想承受,自己反感的負面身份,最終在道德領域裡,隨意任性地使自己成為,自己想成為的那個自己。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23: 搞情報:誰的《物理》水平高
2023: 油管靜維堂書院介紹,歡迎訂閱和傳播
2022: 人類情愛史---原始的激情(禮&#1253
2022: 戰略分析:普京在歐洲戰場的主要障礙(
2021: 《多因邏輯》認為:環境和教育必定影響
2021: 禍港撕裂滅亡中國的正係蘇俄外來統治Do
2020: 李躍華親口講述發明經過 ZT
2020: 878發願-終生修持高度的防護力;河洛13
2019: 分形的隨想
2019: 人是什麼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