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諍友
萬維讀者網 > 教育學術 > 帖子
一格一格降人才: 精英教育的困境
送交者: 張英 2005年04月08日11:14:22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精英教育的困境

  一格一格降人才——陳丹青談藝術教育和教育
  
2001年2月,陳丹青在創作《國學研究院》,這是他在清華5年裡惟一的大幅作品。畫
中5人從左至右分別為:趙元任、梁啓超、王國維、陳寅恪、吳宓,70年前創辦清華
國學研究院的大師們。(圖片由陳丹青提供)
  
陳丹青作於1981年的“西藏組畫”之九《荒原呼嘯》。(圖片由陳丹青提供)

  《中國青年報》3月23日刊出了陳丹青辭職報道,兩周以來,此一辭職事件引發
各界有關高等教育問題的熱烈討論,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

  我們常說“不拘一格選拔人才”,可表格發下來,一格一格,全是格啊!

  ———陳丹青

  一走了之,走不乾淨

  辭職是私事,教育是公事,我所批評者,是招生與考試政策,是學術行政化,不
是哪所學校。

  記者:請談談你辭職的想法和前後經過。

  陳丹青:教員辭職,國外無日無之。民國年間實亦司空見慣。1980年代初多有辭
職單幹的例,後來市場機制起來,飯碗隨即緊俏,尤其高校。但聘用制早已試行,自
亦會有解聘、辭職之類,不致詫怪。我今意興闌珊,畢竟私事,結果議論紛紛,可見
辭職仍算一件事———大學有問題,於此不難窺見。

  念頭是早有了。第一,浪費光陰;第二,土插隊洋插隊總共26年,野慣了。第三
,SARS那年滿五十歲,望見六十,要想畫布上再撲騰,快走開。

  可是課業在身,不能隨便撂挑子。合約2005年元月到期,根據其中“雙方任一方
有變,須提前90天知會對方”的條款,熬到2004年10月,提交辭呈,並批評教育體制
附件若干,俾便說明原因,計5份,分別遞交院書記、院外辦、清華外辦、清華書記
,及當年引薦我的袁運甫教授。

  遞交翌日,院書記與副院長立即約談挽留,稍後,清華書記也帶話過來,請一定
別走,情辭懇切。我知道走不乾淨,因我主持的研究室還有兩名博士、4名研究生,
2006、2007年方才全部畢業,關鍵是不能再招,否則一屆屆進來,走不了。領導當即
同意免我招生,不帶本科,我則應承擔本研究室教學,並繼續擔任春秋兩季各十餘鍾
點的“大課”,給各系學生通講,於是續簽兩年。

  記者:你為什麼在自己的新書裡收錄了辭職報告?

  陳丹青:其一,記存五年來的文字與行狀。其二,國中於人之去留喜作揣測,以
訛傳訛,於公於私,均非妥善,故特加按語,說明清華挽留及續簽情事。

  然風聲不免散出,11月初,即有數家媒體要來採訪,以“中青報”為最先———
辭職私事,公諸媒體不免有聲張渲染之嫌,自忖《退步集》已作交代,所以拖延不見
。然記者緊追不捨,隔周來電話,某日忽起一念:中青報乃我團報,品相端正,應該
沒事吧,遂於今年3月接受採訪。

  見報後,報道略去“續簽”一節,外間以為事情才剛發生,我已走人。更不料媒
體及網絡紛起議論,可見書的影響遠不及報刊。近日婉謝廿余家媒體採訪,仍難平復
。上海《文匯報》記者採訪不成,竟擅自致電本院院辦,一位接聽電話的老師稱不知
我辭職一事,記者乃以“經清華權威人士證實,陳並未提出辭職”為題見報,變得此
事子虛烏有,是我在欺世……

  斗膽稟告媒體,採集事相,審慎一點,用詞用語克制一點。對媒體,我克制而審
慎的批評是:個別記者的語文水準,還得把把關——各報的形容詞,也真看得我心驚
肉跳:“拂袖而去”,那要古人的寬袖這才拂得起來;“拍案而起”,則我與領導接
談此事,彼此笑眯眯,誰也不紅臉,國中單位的情面禮數,大家應該知道的。

  記者Ⅻ/div>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4: 公司大學:對大學理念的重新定義
2004: 牛津大學是否甘敗塗地?
2003: 錢學森與中國應用數學
2003: 對創辦世界一流大學的反思
2002: 大刀張飛名著:關公戰秦瓊--(現代版)
2002: 水稻基因組之我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