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諍友
萬維讀者網 > 教育學術 > 帖子
招生醜聞和公開的秘密
送交者: 夏蟲 2002年03月30日21:34:46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最近讀到一則消息,說是《泰晤士報》的一名“便衣”記者假扮富商同牛津大學的老師達成一樁幕後交易。在這樁幕後交易中,醜聞的主角名字叫約翰·普拉特,曾負責牛津大學彭布羅克學院的招生工作,現在負責學生聯絡工作。報道說,普拉特告訴這名“便衣”記者,拿30萬英鎊(約合42萬美元)禮物作交換,他可以活動活動,為“富商”的孩子爭取一個額外的新生入學指標。

  牛津大學校方說:“普拉特的行為違背了入學程序的所有原則。要在牛津贏得一個位置必須只有一個標準,那就是個人優秀程度。”

  這則消息的結尾特別提到,在普拉特之前,那名“便衣”記者使用同樣的“誘餌”在牛津其它4個學院均遭到拒絕。

  我和很多朋友談論牛津的這樁招生醜聞,一個從德國留學回來的朋友說:這在咱們國家的有些名牌大學幾乎是公開的秘密,權學交易、錢學交易,根本不用“便衣”記者去暗查,而且咱國家一個著名學府的負責人還理直氣壯地表示過類似的意思———他們願意出錢,為什麼我們不掙這個錢?

  其實說到底,所謂“醜聞”的核心也就是“給錢就能上學”,但是在我們很多人的觀念里,並不把“錢學交易”當作是不體面的事情,有錢去讀書總比去夜總會要好得多吧?但是,為什麼牛津大學校方表示要嚴肅處理這樁醜聞呢?讓有錢人上牛津有什麼不妥嗎?牛津校方完全可以理直氣壯地說:我們這是有教無類。他們願意出錢,為什麼我們不掙這個錢?再說拿人家錢讓人家受教育難道不是學校應該做的事情嗎?那位從德國回來的朋友對我說:牛津不肯做這樣的事情,也許是出於它對自己品牌的珍惜。如果一個學校的 M BA或者學位是花錢就可以購買的,那麼這個學校的產品,也就是人才的含金量就會大打折扣。將來在國際人才市場上競爭,一說牛津的品牌,人家聽起來就像在說克萊登大學。這就像都是手提袋,你的手提袋是“秀水街”買的,我的是路易·威登專賣店買的,給人的感覺是不同的。咱們國家以前在生產日用品的時候就不注意自己的品牌形象,結果呢,質量可能不差,但是品牌美譽度就不夠。現在我們大學擴招, M BA擴招,這是好事情,但是如果賣學位的事情多起來,那麼將來咱國產的人才價格就會上不去。這不是說咱國產大學的人才素質一定低,而是說美譽度低。什麼東西,花錢就能辦到,那東西就不容易值錢了。

  我想說的問題是,咱國家家電出了一個“海爾”的牌子,挺響亮;但是其他的呢?據說質量都不算差,但是在國際市場上很多相當於“地攤貨”。我知道我不能指望咱國家每所大學培養的人才都像“海爾”品牌一樣叫得響,但是我希望至少應該有幾所學校是向着這個方向努力的,不能都跟沒見過錢似的,只要您給錢,我就給您畢業文憑給您學位證書。這要是在國際上傳開來,多不好?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