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諍友
萬維讀者網 > 教育學術 > 帖子
僧侶與科學家
送交者: nfm 2005年07月30日17:07:36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僧侶與科學家


神秘的宗教領域,正等待嚴謹的科學家來探索!

撰文╱周成功,陽明大學遺傳研究所所長


我們先來看看下面的場景:在舞台上,達賴喇嘛和一群佛教界的人士,面對一群西裝革履的貴客,台下是上千名引領而望的觀眾。這可不是什麼灌頂祈福的法會,也不是什麼「高僧」與「大師」正在進行科學與人文的對話。這是兩個月前,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舉行的一場「探索心智」的研討會。參與討論的,除了達-----賴喇嘛和佛教界人士外,其它全是神經科學和心理學家。

這場盛會的緣起,必須提到現在是尼泊爾雪謙寺的僧侶—李卡爾(Matthieu Ricard)博士。僧侶和博士有什麼關係?李卡爾出家前是個不折不扣的生命科學家。1960年代他在世界著名的法國巴斯德研究所,追隨分子生物學大師、1965年諾貝爾獎得主傑哥布(Francois Jacob)得到博士學位。隨後在一個特殊的機緣下接觸到佛法,經歷一番掙扎,終於決定出家。李卡爾的父親是位知名的哲學家,他們父子間有一段非常有趣的對話,出版在《僧侶與哲學家》一書中,最近李卡爾與一位天文物理學家也出了另一本書《僧侶與科學家—宇宙與人生的對談》。

李卡爾對佛教修行所產生的一些生理與心理的變化,一直不減他「科學家」的好奇,總想找出一些現代神經科學或心理學的基礎。他和美國威斯康辛大學的戴維森(Richard Davidson)合作,探討佛教冥想的訓練對心智的影響,是否能用最先進的儀器像是「核磁共振」來檢驗,進而希望讓我們對腦的功能有進一步的認識。過去,他們於達----賴喇嘛在印度達蘭薩拉的總部,每年都有一次非公開的研討會,讓僧侶與科學家對話。2003年這個研討會由麻省理工學院麥高文研究所共同贊助,第一次對外界公開。這次公開的活動,顯示了經過一段時間的摸索與對話,佛教界與神經科學家間,似乎已經找出了一個可以共同探索的課題。

許多佛教修練經驗的宣示,經常與正統神經科學的看法有異。譬如說:受過訓練的瞑想者常說,他們可以長時間(以小時計算)集中注意力在一件事物上,或是說他們可以在彈指間,來迴轉移注意的目標達17次之多。西方科學家過去相信,人的注意力不可能如此長時間集中,或變化得如此迅速。由於偵測腦部活動的現代儀器近年來有長足進步,科學家相信利用這些儀器,我們應該有機會客觀地驗證佛教修練對人類心智的影響。

說到這裡,我們不是該想想為什麼類似的對話,沒有如此正式地在台灣發生?台灣其實也有不少像李卡爾這樣背景的佛教徒。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梁乃崇就是棄物理而就佛學,創立圓覺宗。他的信眾中像東吳大學物理系的陳國鎮教授、榮民總醫院郭正典教授,都曾積極地利用科學方法探討佛學中一些對人身修練的反應。像郭正典就非常清楚地證明,佛家所說的「獅子臥」對心臟功能產生的負面影響最小,是最健康的仰臥姿勢,這個結果刊登在國際知名的《美國心臟病學期刊》(1998)上,表示西方正統學術界並不會排斥這樣嚴謹的研究。

對佛道修練這樣一個我們如此熟悉的文化傳統,去從事有系統的探討,很明顯地在台灣學術的主流價值中並沒有受到關注。他們的成果也許現在不能登上《科學》或《自然》,但誰又敢說未來不會在生命科學中開啟一個全新的領域呢?當然也許必須聽到「哈佛」或是「麻省理工學院」的召喚,我們才會有驚醒的一天!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4: 論武松成名的機遇
2004: 所謂卡西米爾力的研究都是垃圾科學
2003: 教美國學生唱中文歌
2003: 大學是幹什麼的?
2002: 東海一梟狀告朱鎔基----徵集網友簽名
2002: 論學術不公與真正的腐敗-學術體制腐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