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文凱:從瀟湘八景到富岳三十六景
瀟湘,中國湖南的代稱,泛指湘東、湘西、湘南三地,也稱三湘。瀟水與湘江是湖南的兩條大河,在永州市北面的苹島匯合,奔流匯入洞庭湖,形成了洞庭煙波的美麗景色。古代文人學士好以數字說事,把洞庭美景歸納成一個母題,是為“瀟湘八景”。
“瀟湘”之謂,始於漢代。屈原《九歌•湘夫人》已有“沅有芷兮澧有蘭,思公子兮未敢言”的詩句;漢代《山海經· 中山經》曰:“帝之二女居之,是常游於江淵。澧沅之風,交瀟湘之淵,是在九江之間。”北魏酈道元《水經注》:“言大舜之陟方也,二妃從征,溺於湘江,神遊洞庭之淵,出入瀟湘之浦。瀟者,水清深也。”
唐代溫庭筠《瑤瑟怨》詩云:“雁聲遠過瀟湘去,十二樓中月自明”,自古就有“湘靈鼓瑟”和“雁飛不過衡陽”的傳說,這裡給出了雁去瀟湘的聯想;鄭谷 《淮上與友人別》詩云:“數聲風笛離亭晚,君向瀟湘我向秦”,表達了別離、遠行的相思之哀。“瀟湘”的意象,在宋代詩文中被徹底定格,並擴展到書畫領域,成為永恆的畫題。秦少游詩曰:“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陸游詩云:“揮毫當得江山助,不到瀟湘豈有詩”,都是推崇瀟湘的證詞。
一般認為,“瀟湘八景”畫題始創於北宋山水畫家宋迪。五代南唐畫家董源曾創作《瀟湘圖》,該畫載入《宣和畫譜》;北宋郭若虛《圖畫見聞志》也記載過五代黃筌有《瀟湘八景》之作,但真正以“瀟湘八景”聞名而傳世者卻是宋迪。北宋沈括《夢溪筆談》云:“度支員外郎宋迪工畫,尤善為平遠山水,其得意者《平沙落雁》《遠浦歸帆》《山市晴嵐》《江天暮雪》《洞庭秋月》《瀟湘夜雨》《煙寺晚鐘》《漁村夕照》,謂之八景,好事者多傳之。”
中日交流,源遠流長。唐代文化塑造了日本人的格局,宋代藝術涵養了日本人的審美。中國的創作主題遠播到日本,如瀟湘八景、竹林七賢、商山四皓等,代表着品味和格調,受到追捧並逐漸日本化。“瀟湘八景”源於洞庭湖周邊特有的溫潤濕氣,畫家運用水墨技法巧妙表現出雨霧雲霞等超越實際風景的自然氣象,某種意義上成為作者心象的表達。經過了歷史的積澱,“瀟湘八景”凝聚了清、幽、迂、哀、寂等意象,是後世文人畫家的最愛,也跨海影響到日本。
宋代水墨畫傳到日本,執政者如獲至寶,室町幕府的足利義滿、義政等歷代將軍非常重視,收而藏之。在將軍們的藝術收藏中,就有南宋畫僧、日本“禪餘畫派”鼻祖、被稱為“日本畫道大恩人”的牧溪和玉澗創作的《瀟湘八景圖》。日本人嗜好“瀟湘八景”始於足利時代的五山文化,對其所表現的浩渺蒼茫、野逸空寂的人與自然融合一體的漁隱生活充滿了嚮往與寄託,可以說禪宗思想和宋元文人的心境契合了日本人的精神。在當時,“瀟湘八景”已經美名遠揚了。
據稱,日本的室町時代已有《近江八景圖》,估計是模仿或沿襲了“瀟湘八景”的畫題。室町後期有明確記載顯示,1500年9月16日(明應9年8月13日),在近江國住了一段時間的原關白近衛政家在自宅閉門不出,吟詠和歌,創作了“近江八景”。據說,政家的和歌是依據《近江八景圖》遺作而歌詠的,只是相關遺作後人已無法看到了。現存“近江八景”的繪畫作品在17世紀後期登場,可與此前的和歌相互印證。
江戶後期最重要的浮世繪畫師之一歌川廣重,以錦繪的方式完成了著名的浮世繪風景畫《近江八景》,以琵琶湖周邊的名所與八景的要素進行組合,繼承了日本名所繪的傳統,也融合了“瀟湘八景”的畫題,創作了《比良暮雪》、《堅田落雁》、《唐崎夜雨》、《三井曉鍾》、《栗津晴嵐》、《瀬田夕照》、《石山秋月》、《矢橋歸帆》組畫,成為日本版“八景”的代表作。廣重還創作了《金澤八景》、《江戶郊外八景》等作品,他的另外兩組名所繪《東海道五十三次》、《江戶名所百景》更是擴大了景觀的範圍和組畫的規模,將“八景”畫題發揚光大,成為名作。
18世紀後半期是日本浮世繪的全盛期,名師輩出,諸相齊備。喜多川歌麻呂擅美人畫,東洲齋寫樂長於役者繪,還有以風景版畫聞名內外的葛飾北齋和歌川廣重,都是享有世界聲譽的名家。浮世繪重鎮葛飾北齋在1831年左右,已經完成了從各種角度描繪富士山的《富岳三十六景》,開風氣之先;年輕的歌川廣重在1832-33年間,畫出了《東海道五十三次》——無論在年齡上,還是創作題材上,北齋都是前輩,廣重繼承了北齋的衣缽,才將浮世繪風景畫推向高峰。
當時的江戶畫界出現了許多中國傳統“八景”題材的風景畫,尤以葛飾北齋的“八景”風景版畫最受推崇。葛飾北齋描繪傳統“八景”主題的浮世繪作品有《琉球八景》、《江戶八景》、《東都八景》等,更有從“八景”畫題演化出來的膾炙人口的《富岳三十六景》,被尊為浮世繪風景版畫的極品。
作為江戶時代最重要的浮世繪畫家,葛飾北齋的繪畫風格對後來的歐洲畫壇,尤其是印象派影響很大,德加、馬奈、梵高、高更等許多印象派大師都臨摹過他的作品。江戶進入化政時代,市民對浮世繪需求加大,各種創作手法和技術日趨成熟,浮世繪進入黃金時代,葛飾北齋迎來了第二個創作高峰期。北齋一生中兩大創作成就都在這一時期完成,一個是《北齋漫畫》,另一個就是《富岳三十六景》。
葛飾北齋是“八景畫”的高手,他創作的《江戶八景》運用了中國古典傳統和漢畫技法,同時也進行了本土化處理,北齋選取江戶八處名所作為“八景”,繪製了江戶版“八景圖”:《御殿山歸帆》、《佃島夕照》、《吉原夜雨》、《葵岡晴嵐》、《不忍秋月》、《隅田落雁》、《淺草晚鐘》、《兩國暮雪》。北齋的“江戶八景”組圖,主要採用平行俯瞰式的平遠構圖,大體以水為中心來描繪浩渺幽遠的景色,傳承了“瀟湘八景”的影響,也直接啟迪了歌川廣重的創作。
之後,基於傳統“八景”畫題而孕育出來的《富岳三十六景》橫空出世。該組畫由46幅作品構成,分別從不同角度,根據不同的時間、地點以及四季風物的變化,對同一個主題富士山進行不同的描繪。《富岳三十六景》確立了葛飾北齋在日本繪畫史上的崇高地位,其中最傑出的作品有:《神奈川衝浪》、俗稱紅富士的《凱風快晴》、黑富士的《山下白雨》、白富士《甲州三坡》四幅作品最受稱道,傳播廣泛。
葛飾北齋創作的富岳“三十六景”,以“富士山”作為日本國民精神的象徵,賦予它崇高的寓意來表現日本的自然美,既源於傳統“八景”畫題,又突破了“八景”的傳統內涵,探索並表現了日本文化內在蘊含的意義。葛飾北齋對“八景”創作母題的提煉和升華,對傳統中國趣味的吐故納新,對抽象繪畫語言的誇張和變形,讓他站上了浮世繪創作的巔峰。
神奈川衝浪
凱風快晴
山下白雨
甲州三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