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諍友
萬維讀者網 > 教育學術 > 帖子
漢字為什麼是世界上最齷齪的茅坑
送交者: 讀書論 2005年11月09日21:42:38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漢字的問題在哪裡?看看這個茅坑裡的四塊又臭又硬的石頭:


一、同音字

漢字的問題首先是大量同音字,尤其是所謂“普通話”中的同音字。按照北京官方頒布的GB2312標準,一共6763個漢字,1211個讀音,這裡已經把四聲的區別算上了。6763個漢字中,只有250多個字發音是特殊的,也就是可以聽音辨別的,只占3.7%。比如我說“我”,你不會想到其他字。其他漢字共享954個讀音,一個音少則2-3個同音字,多則達40-50個。其中[yì]是同音字最多的讀音,一共57個:

藝 抑 易 邑 屹 億 役 臆 逸 肄 疫 亦 裔 意 毅 憶 義 益 溢 詣 議 誼 譯 異 翼 翌 繹 刈 劓 仡 佚 佾 埸 懿 薏 弈 奕 挹 弋 囈 嗌 嶧 懌 悒 驛 縊 殪 軼 熠 鎰 鐿 瘞 癔 翊 蜴 羿 翳

中國人交談時碰到這些同音字,就在必須通過上下文、環境、手勢來猜測對方說的是哪個,嚴重限制了表達的多樣性,破壞了陳述的清晰,更增大了誤會的幾率。在西方,沒有一個優秀的政治家不是優秀的演說家,他們必須清晰地表達自己的觀點以爭取民眾。而中國從來沒有西方意義上的政治家,中國人也從沒聽過一個象樣的演說。既然中國不能產生能面向普通公民演說政治家,就只能產生陰謀家:通過籠統簡單的順口溜來發動人民造反。1927年中共中央就有個報告:從麻城革命鬥爭的發動情況來看,革命文件不如革命口號,革命口號不如革命歌謠。後來的歷史也證明,只要把共產共妻編成山歌或二人轉一唱,中國農民就象聽見魔笛的老鼠一樣被發動起來了。

不信的話還有個例子,去看看中國總理主席做在國內外做的任何講話,會發現他們總象唱歌一樣拉長聲,語速經常在每字1.5-2秒左右。這倒不全是因為他們蠢,還因他們得給聽眾足夠的時間去猜他正在說的那個字是哪一個,而一旦要表達一個稍微複雜的意思,就必須人手一份稿子,念完還要在各級反覆組織學習了。

在還活着的語言裡,我再找不出一個象中文這樣高比例同音字、導致口頭表達如此困難的。中文不是難以學會,而是難以交流。漢字的海量同音字是造成中國人政治上昏天黑地的首因,為中國人淪為劣等民族立下了頭功。


二、普通話

所謂“普通話”就是以北方方言為基礎,北京發音為標準的官話。很多南方方言裡本來有不同發音的字,在官方字典里被簡單合併。以下這段來自方方舟子的《詩律淺說》:

“在普通話中,入聲已經消失了。原來發音不同、分屬不同韻部的入聲字,有的在今天讀起來就完全一樣。比如“乙、億、邑”,在平水韻中分屬入聲四質、十三職、十四緝不同韻,在普通話讀來毫無差別(用閩南語來讀,則分得清清楚楚,分別讀做ik,it,ip)。”

從語速來看,兩廣、台灣、閩浙這些地區講話時快得多。這是因為那裡的方言發達,象粵語裡遠不止四聲,而是九聲,同音字的誤會可以大大降低,表達相對準確得多。兩廣、台灣、閩浙人民表達和思維都比北方人清晰,政治經濟文化遠比普通話的中國北方發達,這種聰明不是天生的,是語言造就的。

同音字的問題,有很大程度上是大陸淪陷後北京當局強推“普通話”造成的,包括禁止方言電視、廣播。同音字的災難,是三分天災,七分人禍。


三、一字多義

這裡的“多義”是指把含義毫不相關的內容簡併(degenerate)到一個漢字,而不是指一個字具有幾個相關含義。象“工”、“農”,組詞成工廠、工人、工業……含義只能和做工、製造有關,農村、農民、農業……只能和刨地有關,這是單義字;多義字則如“日”字,組成詞後可能具有毫不相關的含義:日本、日晷、日期等,讀者看到時必須根據上下文猜某個時刻的“日”字到底是哪個意思:

日{sun, date, day, Japan, f**k, etc.}

英語中一樣有一詞(字)多義的現象,比如:well{好,井},但所占的比例很小。學通英語至少要掌握15000-20000個單詞,當代英語實際詞彙約在50000個左右,資源十分豐富,並能根據需要隨時擴充,把不用的字逐漸淘汰,是真正活着的語言。

漢字資源本身匱乏是造成漢字一字多義的根源。中國國家標準字庫里6763個漢字裡有很多是僻字、死字,常用的不過3000個漢字。比如《毛選全五卷》105萬字,只用了3273個漢字,《鄧選全三卷》84萬字,只用了2770個漢字,漢字巨著尚如此,何況普通作文?

結果是中國人嚴重的閱讀和寫作表達的困難。真可憐吶,中國人說不清楚要互相猜,書面交流也得靠猜。常聽老外抱怨中文複雜,其實中文的問題不是複雜,恰恰是簡單又原始,只要3000多個字就可以成中國通,當代沒有哪個語言象中文這麼“簡單”了吧?中國古人云:由簡入繁易,由繁入簡難。老外是學漢字實際是在學中國人怎樣坐井觀天,這才是漢字真正的“難”學處。

又得把北京當局提出來:他們頒布的簡化字方案里,把不少本來含義不同的字歸併到一起,新造了一大批多義字,比如“里”字,對應古代至少有“裡”、“裏”、 “里”三個字,含義各不同,今天則混為一談。我不是說簡化字不該搞,但他們搞的沒方向也沒道理,人為製造混亂。GB2312里收了6763個漢字,而台灣 BIG5里有15000多個漢字,可以大致算算有多少字被那些中共學閥不倫不類地合併了。


四、與世隔絕

漢字裡創造一個新字很難,千把個字基本不再變化,可以說是一具在信息時代走動的殭屍。

使用拉丁字母的國家裡,從一個舶來物到某個外國人的名字都可以直接用原文,國家之間即使語言有異,字母都差不多,所以一個新詞彙可以立刻被接受,交流起來也通暢。而到中國就遭了,因為漢字跟西文沒有絲毫兼容,只能用現有個千把個漢字組合生造:象Christina成了克里斯蒂娜,bike叫自行車,car 叫小轎車,bus叫公共汽車;西方人發明個奇技淫巧,起個新而簡單的名字便於分別和記憶,中國人挖空心思才能從千把個字裡攢出個自謂信達雅的翻譯,結果往往是狗屁不通,比如socket,在中國的大學裡叫“網絡套接字”,還有什麼“安全套接層”等等,學生起早貪黑好不容易學會了,再看外文資料又是半天對不上號,初看還以為誤進了成人商店。

記得啟明貼過一個帖子,現代漢語中與科學、社會、法律等相關的詞彙大部分是從日文翻譯里照搬來的,如果中國人哪天一愛國愛到不再用這些日本文了,不知中文裡還能剩下什麼。瞿秋白罵漢字是中世紀的茅坑,說的還是類似今天台灣用的、字型讀音相對豐富的漢字,要是他看見今天大陸官修簡體字和普通話,那簡直是石器時代的茅坑了。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4: 保姆揭秘:我在名教授家看到腐敗
2002: 鮑林晚年的失誤及其啟示
2002: 最新全球高校獲諾貝爾獎人次大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