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諍友
萬維讀者網 > 教育學術 > 帖子
一代科學宗師周培源
送交者: 隆 莉 2002年05月01日17:02:14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一代科學宗師周培源

隆 莉

【編者按】周培源(1902—1993),江蘇宜興人。理論物理學家、教育家。1924年畢業於清華學校,赴美留學,先後獲碩士、博士學位。1929年回國後,任清華大學、西南聯合大學物理學系教授,1947—1952年任清華大學教授、教務長、校務委員會副主任。院系調整後,歷任北京大學教授、副校長、校長,中國科學院副院長。1955年選聘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唐高宗時,洪州官吏於滕王閣大宴賓客,初唐四傑之一的王勃躬逢其盛,即興揮毫:“物華天寶,龍光射鬥牛之墟,人傑地靈,徐孺下陳善之榻。雄州霧列,俊采星馳。……十旬休暇,勝友如雲;千里逢迎,高朋滿座。……”極盡形容其盛況。

1200多年後,確切地說,是1992年6月1日,吳大猷、楊振寧、李政道、吳健雄、顧毓琇、林家翹等中華當代傑出物理學家和300多位海內外科學家,跨越大洋與海峽,跨越時間的長河出席在北京召開的“國際流體力學和理論物理討論會”,完成了本世紀中國物理學界的第一次大聚會。有人稱:這是物理學界的首次“五世同堂”。王勃如能再世,亦當感筆墨淺陋了。

1992年8月28日,是周培源90壽辰。他在海內外的學子、同事、友人為了表達對周老的衷心愛戴以及他獻身近70年的流體力學和理論物理兩個領域內所做出的傑出貢獻的崇高敬意,北京大學、中國力學會、中國物理學會發起召開了“國際流體力學和理論物理科學討論會”。6月1日晚,花環掛滿了北大芍國餐廳,鮮花和來自世界各地的學子及朋友們簇擁在他的周圍,周培源老人面帶微笑,不斷看着眼前這些熟悉的面容:楊振寧、吳健雄、袁家騮、顧毓琇、陳省身、林家翹、任之恭、張守廉、盧嘉錫、彭桓武、王凎昌、莊逢亞、朱光亞……300多位科技界老友和周培源培育過的9代學生帶來了他們對周培源最誠摯的祝賀和祝願……。

全國政協主席李先念生前專門題詞祝賀:“盡心國事,老當益壯”。

聶榮臻元帥生前題詞“宗師巨匠,表率楷模。”

宋健題詞:“科學泰斗,世代風範。”

周光召題詞:“歲老根彌壯,科興業更精”

燭光映照着中國當代物理學界的巨人,也照出了周培源老人燃燒自己,照亮後人、照亮人類科學與進步的光彩人生。

 三歲上學三年得三個學位

 周培源勤奮好學與三有緣

江蘇宜興的父母官,代表100多萬家鄉人民,獻上了對周培源的衷心祝願。對於他們來說,這是一個非常值得驕傲的時刻。

1902年8月,周培源出生在宜興縣後村一個開明鄉紳家中。其父文伯公一生對革新、經商、辦實業的興趣,遠遠超過了經營田產,他是中國首批組織使用沼氣的人之一。其母馮瑛太是位賢妻良母。周培源行二,上有一個姐姐,下有兩個妹妹。他小時候非常頑皮,3歲時有一次跟父親生氣,竟順手抄起一根擀麵杖向父親進攻,結果當然是被狠狠打了~頓屁股。更“嚴重”的結果卻是祖母因他太淘氣,不到三歲半就令他念私塾,儘管對於一個活潑貪玩的兒童來說,每天6小時的課時相當難熬,但“天地日月,山水土木”的課文,卻把他帶入一個新天地。

周培源在上海聖約翰中學讀書時,因積極參加五·四運動被開除。後改入清華學校,邁出了人生中重要的一步。1924年秋,周培源從清華畢業,即與甲子級60名被派美國的清華同學啟程赴美,進入芝加哥大學物理系就讀。

芝加哥大學有美國“中西部的哈佛”之稱。周培源以其超人的才智和勤奮,於1926年獲得學士、碩士學位、隨即於1927年春到加州理工學院攻讀博士。他開始跟貝德曼教授做一個題目,後改投貝爾教授門下。貝爾是美國當時的名教授之一,同時也是個傳奇式的人物,常以兩個筆名在報上發表觀點截然相反的文章,展開筆戰。貝爾對周十分器重,尚未畢業,就讓他在美國數學學會南加州區會議上做學術報告,是與會者中惟一做學術報告的學生。同年,周很快完成題為《在愛因斯坦引力論中具有旋轉對稱性物體的引力場》的論文,並以 Summa Cum Laude(最佳論文)的頭銜畢業。

周培源在三年半之內連得3個學位,在當時實屬罕見。當被問及何以能做到這點時,他只簡單地說:“勤奮。”

1928年秋,周培源赴歐洲,開始博士後的研究工作。他先在萊比錫大學跟海森堡教授研究量子力學。海森堡教授是量子力學的創始人之一,曾獲193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他僅長周一歲,喜歡運動。在學術研究之餘,倆人常一起打乒乓球,相處極為融洽。1929年上半年,周轉到瑞士蘇黎世高等工業學校,在泡利教授指導下繼續從事量子力學的研究。同年9月,應國立清華大學校長羅家倫之邀,從歐洲回國,成為當時清華大學物理系最年輕的教授,時年27歲。

孜孜不倦頗多建樹

耄耋之年再立新說

1926年以來,周培源主要從事於物理學基礎理論中最難的兩個領域,即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引力論和流體力學中的湍流理論的科學研究與教育工作,並取得傑出成就。建國以後,由於他承擔了繁重的行政事務和外事活動,對他從事學術研究有一些影響,但他從未中斷學術研究和親自帶研究生,近年來又在這兩個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在“國際流體力學與理論物理討論會”上,受到中外物理學家們的高度評價。

1936年—1937年度,根據清華教師的休假制度,周培源參加了愛因斯坦在美國親自主持的研討班,愛因斯坦本人雖不在班上系統講課,但他經常向大家介紹手頭工作。在研討班的每次報告以後,總是誠懇地與大家討論,周因此受益匪淺,對他以後的相對論研究,有着深遠的影響,臨回國時,周特意到愛因斯坦家告別,並懷着崇敬的心情在愛因斯坦的書房為他拍照留念。儘管如此,他認為廣義相對論引力論中仍有很多問題值得進一步思考和研究。二次大戰爆發後,為了支持抗戰,周培源毅然放棄對相對論的研究,轉攻湍流理論,這一放,就放了40年。

在闊別相對論領域40多年後,1979年,周培源出席紀念愛因斯坦誕辰100周年的第二次格羅斯曼會議,令他吃驚的是,40年前他對廣義相對論的疑問,似乎並沒有得到解決。有一位教授在會上做了一個報告,當他講完之後,周培源問:“你能用你的理論解一根杆子的引力場嗎?”這位教授竟然無從答對,愣在台上。這次會議大大激發了周培源重新開展相對論研究的決心,是年他已77歲。

如何求場方程的正確解一直是廣義相對論的一個經典難題。周培源經過艱苦探索,在引入各向同性的條件下,求得了靜止場的不同類型的嚴格解,從而充實了愛因斯坦的引力論;他還證實,在均勻性(或各向同性)的條件下,引力場方程本身即可給出宇宙的各向同性(或均勻性)和“弗里德曼”宇宙的度規張量,從而使“弗里德曼”宇宙的度規表達式的求解大大簡化,將廣義相對論宇宙論的研究向前推進了一步。

一個理論正確與否,要看能否被實驗證實,但能夠證實廣義相對論的實驗卻非常稀少,尤其是引力波的測量仍處於十分困難的階段。為了證明自己的理論,周培源冥思苦想,設計了一個光速測量實驗,並招收了一名做實驗的研究生李永貴。為了展開這個實驗,周培源費盡了心血,從方案設計、經費、器材、定點、上上下下疏通渠道,到實驗的具體細節無不親自去做。經過近10年的探索,李永貴從事的實驗取得重大進展,他的光速測量技術(精度到10-11)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是近半個世紀來世界少數成功的廣義相對論引力實驗之一。近期內的成果,有可能統一物理學界70多年對愛因斯坦相對論引力論的認識分歧而產生重大的國際影響。

湍流是流體力學中最困難的領域,很多人望而生畏,不敢涉足,但周培源卻在這個領域裡整整奮鬥了52年。

抗戰期間,周培源在西南聯大當教授。儘管當時生活清苦,科研條件差,他還是於1940年寫出第一篇有關湍流的論文,提出從湍流脈動方程求出剪應力和三元速度關聯函數滿足動力學方程的方法來建立普通湍流理論,這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論文之一。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周帶領全家赴美,參加美國組織的戰時科學研究工作,在加州理工學院繼續深入研究湍流,於1945年發表了題為《關於速度關聯和湍流脈動方程的解》的論文,刊登在美《應用數學季刊》上,立即引起國際上的廣泛注意。他被譽為湍流模式的奠基人,他的這一論文至今仍為人們所引用。

由於周培源在湍流理論上的卓越成績,美國政府邀請他參加美戰時科學研究與發展局的科研工作,具體做魚雷空投入水的項目,終於以科學為武器參加了反法西斯鬥爭。大戰結束後,周被留下寫項目的總結報告,這個報告後來被美國海軍部劃為保密文件,直到1957年才解密。

周培源對湍流模式理論的另一最重要貢獻是引力准相似性條件。他的這一理論,統一了均勻各向同性湍流早期至晚期衰變的解,使這一理論成為當時最能說明多個實驗的均勻各向同性湍流理論,這是20世紀70年代中期提出的。10年後,他又將這一思想進一步推廣到具有剪切的粘性湍流,從而使逐級逼近求解普遍湍流解的方法達到幾乎完美的地步。1988年,86歲高齡的周培源又以逐步迭代法代替逐級逼近法,這是湍流模式理論的一個飛躍,湍流求解的問題終於徹底解決了,他在1945年提出的平均運動方程和脈動方程須聯立求解的幻想,終於變成了現實。

這一重大成果,貫注了周培源52年的心血。他以半個多世紀的奮鬥探索,形成了自己的體系。1986年,當周培源以84歲的高齡在國際學術會議上做報告後,全場掌聲雷動,會議主席幽默地說:“看起來如果我們要想長壽的話,只有去研究湍流。”

強調基礎空谷傳音

堅持真理石破驚天

文革期間,我國的科技教育事業受到嚴重摧殘,而理科教育和基礎理論研究尤甚。周培源對此深感憂慮。他曾對錢三強說:“我是研究理論物理的,他們(指造反派)卻要立竿見影,要求做出的東西能跳能叫。如果都這樣要求,世界上就不可能有愛因斯坦,不可能有玻爾了。50年代周總理領導我們搞12年科學規劃時說:要結合實際,但也要有打基礎的科學。這些年來,我們親眼看到了理論物理學發揮的巨大作用。為什麼1964年我們的原子彈能上天,我們的氫彈能那麼快爆炸?如果建國初期我們不建立理論物理組,如果沒有彭桓武、鄧稼先、周光召、于敏、黃祖治這些有才華的科學家埋頭苦幹,那會是什麼樣子啊!”

在一次高教工作會議上,他慷慨陳詞,直抒己見。當時《人民日報》有個記者在場,便約周寫一篇關於理科教育的文章。周培源經過深思熟慮,寫成一篇五六千字的長文,力陳基礎理論研究的重要性。這些思想在極“左”思想肆虐的年代,猶如空谷傳音,石破驚天。

1972年7月1日,楊振寧與周總理一起吃飯時,周培源在座。楊振寧提出,我國對基礎理論研究不夠重視,基礎理論研究十分落後。7月14日,周總理在接見任之恭等科學家後又談到這個問題,他對周培源講;“你回去要把北大的理科辦好,把基礎理論水平提高,這是我交給你的任務,有什麼障礙要清除,有什麼釘子要拔掉。”回校以後,經過幾天認真思考,周培源上書周總理,分析並指出了我國基礎理論研究落後的原因,還就如何加強基礎科學研究,向周總理提出兩點意見。周總理對周培源的上書非常重視,僅隔三天,就作了重要批示:“把周培源同志的來信和我的批件及你們(指教科組和科學院的負責人)批註的意見都退給你們好做根據,在國務院教科組和科學院好好議一下,並要認真實施,不要如浮雲一樣,過去就忘了。”周培源的那篇五六千字的長文,幾經周折,終於在《光明日報》頭版刊出。

周總理的批示和周培源文章的發表,對於抵制當時教育界存在的極“左”思潮有重要作用。我國的基礎教育和研究之所以在極其困難的情況下曲折發展,並在今日取得碩果纍纍,令世人矚目,與周培源嘔心瀝血的努力密不可分。今天,中國物理學界的盛景不僅令任之恭、吳大酞等前輩科學家欣慰,也使全世界都向周培源投去敬佩的目光。

科學決策功勳卓著

科技交流嘔心瀝血

美國科學院院士、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林家翹站在周培源生平圖片展覽前,一張一張地凝神細看。他說:“我一生中受周先生的影響實在太大了。”

周培源學術上的巨大的成就不僅使林家翹深為敬佩,更令他景仰的是周先生在科學決策及科學行政上對國家做出的重大貢獻。

林家翹說:科學決策對整個社會是極為重要的。“尤其是近年來科學的發展,很多是集體性的工作,通稱為大科學。如果沒有眼光廣大而正確的科學家做出正確的政策決定,整個科學便不會有如今日之發展。”而周培源在擔任北京大學校長、中科院副院長,中國科協主席等等職位時,在這些工作上的貢獻是極大的。

1949年11月,為了加強科學研究,中央人民政府仿照蘇聯模式建立了中國科學院。由於底子薄、人才少,便從各高校抽調人員加以充實,這樣一來科學院就與各高校發生了矛盾。周培源認為:大學,尤其是綜合性大學,應成為教學與科研的基地,不能削弱高等院校的科學研究。於是,他在毛主席召集的一次知識分子座談會上談了自己的意見。毛主席聽了幽默地說:“周培源要挖科學院的牆角。”毛主席接着講,科學研究,除了主力軍外,一定要有同盟軍,在高校還是應該教授治校。這話在某種程度上肯定了周培源的意見。

1956年,國務院成立科學規劃委員會,組織全國各地600多位科學家和技術專家制定我國第一個長期科學技術發展規劃,周培源參加了這一工作。該委員會當時首要工作是擬訂未來12年國家辦什麼企業(亦稱任務)。幾百人忙了3個月,任務訂出來了。周培源對主管規劃工作的科委副主任范長江說:“以任務帶科學,任務擬就,學科發展也應該有規劃。”范長江聽了,覺得有道理,決定周培源、貝時璋和傅鷹等人留下來繼續做學科發展規劃。翌年,周培源參加一個科技代表團去蘇聯徵求蘇聯科學家對我國所擬科學發展規劃的意見,在莫斯科大學,理論物理學家朗道對周培源等人說:“要什麼規劃?有什麼項目,個人定下來進行研究就行。”但周先生堅持認為,有計劃發展和發揮集體協作的力量,是社會主義的優越性。事實證明,周培源的觀點極富遠見卓識。

1977年—1978年力學界制訂一個全國力學規劃,然而當時力學界在一些問題上存在着分歧意見,其中主要的意見一是關於力學學科的性質,二是只搞部門規劃還是搞全國性規劃。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周培源一開始就主張制訂一個包括基礎和應用在內的全國性的統一規劃,儘管他自己一向是從事基礎研究的。他親自登門造訪各有關部門,細心聽取意見,進行耐心的說服,爭取各方面的支持和參與。最後在大家的努力下終於制訂了一個全國力學規劃。這個規劃被同時納入國家的基礎學科和應用工程科學發展的總規劃,在指導我國力學發展這方面起了關鍵的作用。

1975年,周培源應美中學術交流委員會邀請,率中國科協代表團訪美,受到美國科技界的熱烈歡迎。美國總統福特親自會見他。在他的努力下,1979年中國終於向美國派去了1949年後第一批500~700名留學生、訪問學者。

1980年,周培源率中國科協代表團訪問日本,與日本有關方面簽訂了中國科協與日本科學技術與經濟之會間的科技交流備忘錄。

1982年,周培源訪問英國皇家學會,並商定該學會與中國科協間的合作補充備忘錄。

周培源是國際理論與應用力學聯合會理事會的終身理事,又是國際理論與應用力學大會委員會的委員。 1976年我國力學會剛恢復,周培源即提出中國一定要積極參與這一力學界的“奧林匹克”大會,爭取我們應有的地位。他以80歲的高齡,遠渡重洋,數次帶隊參加會議,把中國學者一一推上國際舞台。同時在1983年親自領導、組織了亞洲流體力學大會,從此我國力學界與國際的交流活動日益頻繁。

國際科學聯合會理事會(簡稱“國科聯”)是國際上最大的自然科學組織,但台灣是這個組織的成員。1973年,周培源邀請“國科聯”主席和秘書長訪華,與他們多次會商,反覆闡述我們反對“兩個中國”、“一中一台”的立場,為以後在該組織中解決中國的會員資格問題奠定了基礎。1980年周培源再次邀請“國科聯”秘書長訪華,並初步達成諒解。1982年,周培源親自率中國科協代表團赴英國出席了“國科聯”第19屆大會。在這次大會上,中國科協被接納為“國科聯”的國家會員,台灣的機構則作為中國的一個地方性組織繼續留在其中。這種模式的建立為順利解決其他國際科技組織中我國的會員資格問題起到了突破性的推動作用。在周培源的不懈努力下,到1986年底,中國科協及所屬學會已是106個國際科技組織的成員。

和平願望的象徵

人類進步的先驅

著名聲學專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汪德昭先生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祝賀老友周培源的壽辰和巨大成就。他說:

“一個科學工作者應該‘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科技書’呢?還是要把自己的科學研究和社會進步、祖國興旺、人類和平緊密地聯繫起來?”周培源近半個世紀的活動就是最好的答案。

國外的大科學家,如愛因斯坦、朗之萬、貝爾納、約里奧·居里等都深刻地體會到一個科學工作者對社會要負怎樣的責任,他們關心社會事業、關心人類進步,希望科學真正能造福人類。愛因斯坦就認為:“人只有獻身於社會,才能找到那實際上是短暫有風險的生命的意義。”因此凡是國際上發生的重大事件,他都公開表明自己的態度,凡是了解到的社會黑暗和政治迫害,他都公開發表自己的意見,否則他就認為是在同謀犯罪。

周培源為和平事業的努力幾乎是與新中國的誕生同時開始的。

在新中國宣告成立的第二天,當時擔任清華大學教授、教務長的周培源,就作為科學界的代表參加了中國人民保衛和平委員會的成立大會,並當選為常務理事。不久,他又作為“和大”主席郭沫若所率代表團的成員,同蔡廷鍇、李德全、嚴濟慈和涂長望等知名人士和著名科學家一起,前往華沙參加第二屆擁護世界和平大會。其後,他為世界和平事業到處奔波,先後參加了亞洲及太平洋地區和平會議、亞洲國家和平會議和赫爾辛基和平大會。1961年,他還親自率團參加在日本廣島舉行的禁止原子彈、氫彈協會第七屆“8·6”大會。由於周培源早年同國際科學界有着廣泛的聯繫,他還於1957年應邀參加在加拿大舉行的世界科學與和平事務組織成立大會。由於大會在加拿大的小漁村帕格沃什召開,從此該組織便以帕格沃什科學與世界事務會議聞名於世。周培源曾多次出席帕會年會,至今仍是該組織的理事。

中國人民爭取和平與裁軍協會(簡稱和裁會)成立後,周培源以其在和平事業中的崇高威望被推舉為會長,這幾年,他接待的外國和平團體,研究機構和知名人士來訪達幾十批之多,對收到的外國朋友的來信來電都親自過目和回信。1985年,他率團赴巴西參加帕會35屆年會,並恢復了和裁會同帕會的關係。1986年,他出席在華沙舉行的聯合國關於和平問題專家討論會和“華沙知識分子爭取和平大會”,並在會上發言。 1991年,帕會以“世界和平、安全與發展”為主題在北京舉辦第 41屆年會,周培源積極參加籌備工作,帶病出席會議並主持開幕式。對此,與會代表,特別是曾多次同他一起參加過帕會年會的中外老科學家、老教授十分感動。

在和平事業和國際交往中,周培源以其卓越的學識,真誠親切的君子風度,吸引了大批的國際友人,很多人到中國都指名要見他。著名科學家畢加教授參加了世界科協會議歸國後,十分興奮地對友人說,他見到一位中國科學家,是那樣的誠懇、坦率、熱情、親切和樸實,他就是“蘇培皇(周培源)教授。諾貝爾獎獲得者卡斯特萊教授談起周培源在帕會中的活動,充滿讚賞,欽佩和尊敬。

半個世紀的辛勞,周培源成為中國最有威望的社會活動家之一,被看做是中國最真誠的和平願望的象徵,被讚譽為“和平老人”。他說:“作為一個科學家,我深深懂得科學既可以造福人類,也可以危害人類。因此遠在50年代我就同國內外許多科學家一起強烈呼籲科學上的新發明應用於造福人類而不應用於軍事目的。我始終堅信人類既然有智慧發明原子彈,最終也一定有辦法去消滅它。今天我已是耄耋之年,但只要一息尚存,我就要為維護世界和平做出自己的貢獻。”

攜手人生六十年

相依相隨永相知

儘管王蒂澄只是靜靜地坐在丈夫周培源身邊微笑,但一襲紅衣,坐在輪椅上的她還是吸引了眾人的目光。

到今年,他們已攜手人生60年,彼此的生命早已溶到一起。沒有王蒂澄,也就沒有今天的周培源。

王蒂澄出生於貧寒之家,由於學習出眾,被吉林省官費保送到北平女子師範大學英語系學習,時年17歲。

王在女師大有王世芳等7名好友。一日,八姐妹暢遊頤和園,王世芳的堂兄為她們拍照留念,沒想到這張小照竟被他登在翌日的小報上。從此“八美”便名揚北平高校。王蒂澄在一定意義上是“八美”的核心,所以便得了“頭美”之名。

1930年,比王蒂澄高一班的劉孝錦偷偷地把她的相片拿給周培源看,周一看就十分中意,當他們在劉設的宴會上初識時,周培源頻頻向王蒂澄盤中添菜。王蒂澄卻“不領情”,心想,這個人一定很笨,我不吃韭菜,他還使勁給我揀。

此後,周培源便常常去女師大宿舍找王蒂澄。每逢傳達在門口叫:“王蒂澄王小姐,有人找。”王的同學總是搶先衝出去,“看看他什麼樣。”有一次,周培源拿了一盒手帕去送王蒂澄,等落到她手裡只剩下塊把了。

1932年6月18日,這一對佳人在歐美同學會舉行了婚禮。校長梅貽琦先生是證婚人。梅先生宣布:“今日是王蒂澄先生和周培源女士的婚禮。”全場哄堂大笑。事後,周培源認為梅先生是“老糊塗了”,王蒂澄卻認為這是梅先生的幽默。事情雖小,卻反映出他們二人截然不同的性格。周培源是典型的科學家,他的為人做事和他所研究的科學一樣,精細準確,不能出一點差錯。王蒂澄則灑脫大方,善解人意。從此,英俊有為的周培源和純美善良的王蒂澄便成為清華園中令人羨慕的一對。曹禺先生就說過,那時候,只要周培源伉儷出門,我們青年學生就偷偷追在後面看。

周培源、王蒂澄伉儷情深。有一年,王蒂澄得了嚴重的肺病,這在當時有如得了不治之症。周培源立即把她送到香山公園眼鏡湖邊的療養院,在那裡整整養了一年,周則承擔起看護兩個女兒的責任。從清華到香山,當時只有一條土路,每逢周末周就騎上自行車,顛簸往返50里去看望她。療養院卻不許他進病房探視,他只好把帶來的東西交給護士轉送,自己則從外面爬到離地很高的窗戶看看愛妻。香山清新的空氣和絕對臥床,使王蒂澄徹底康復。周培源認為這全是他堅持科學,要她靜養住院治療的結果,“否則她的小命早就沒有了。”每逢談起此事,周培源總是十分得意。

自然,王蒂澄也把全部的愛奉獻給了周培源和孩子們。無論在怎麼困難的情況下,她總是默默地站在周培源身後,用自己孱弱的身體支撐着周培源。

文化大革命中,周培源躲出北大校園,她堅持隻身留在燕園。時常有人在她家窗外聲嘶力竭地吼叫,辱罵周培源,還有人往裡扔石頭,但她仍然留在那裡,並對擔心她的孩子們說:“我不要緊,你們儘管放心,照顧好你們父親,是最重要的。”

周培源夫婦酷愛藝術。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他們就利用業餘時間和並不寬裕的收入收集中國古字畫。三年自然災害時期,王蒂澄為了省下錢來收集字畫,始終不肯拿出更多的錢來購買食品,以致成為當時北大、清華惟一由於缺乏營養而患浮腫病的教授夫人。周培源夫婦不僅買畫着畫,還抽時間閱讀有關書籍、文章。鑑賞字畫給他們的生活增添了無限情趣。他們的收藏量高質精,幾乎包括所有明清主要書法、繪畫流派及其代表作家的真跡。其中明初畫家徐賁所作《峰下醉吟圖》更是稀世絕筆。專家們一致認為他們的收藏是“國內一處尚未被發現的古代書畫藝術寶藏。”

然而1988年,周培源夫婦將他們珍藏的145幅字畫,無償地奉獻給祖國。王蒂澄說:“這本來就是人民的,還給人民,理所應當。”

每年3月底,玉蘭、桃花盛開的時候,他們總是相偕去頤和園踏青賞花,連“文革”也不能中斷他們的這一雅興。但自從王蒂澄因脊椎損傷而不能行走後,周培源也再沒去過——他不願離開妻子片刻,就像他一生中所做的那樣。

獻身科學 教育英才

功在國家 造福將來

周培源常說:“學生在前一輩的基礎上往前走,應該超過他們的老師,這樣人類才會有進步。”從27歲到現在,他已把63歲的生命獻給了教育事業,把自己全部的知識無保留地、無私地傳授給學生,培育出整整9代物理學後人。即使在繁重的行政和社會活動的情況下,他仍然堅持帶博士生、研究生。

錢偉長至今還記得周培源講課時曾引導學生展開的猴子爬滑輪的辯論。這個普通而有趣的問題,使每個學生深入理解了動力學和靜力學的本質差別。錢偉長說,不論是在校園裡還是周家的客廳里誰都可以平等地和周先生敞開議論各種問題。在周培源的影響下,西南聯大物理系有許多學生如王竹溪、彭桓武、林家翹等,走上了理論物理的研究道路,並成為著名物理學家。

林家翹已是鶴髮蒼蒼了。他聽到周培源的大名,是在入清華大學做學生那一年(1933年)。而從周培源讀書,則是在1935年。那時,周培源是當年物理系最年輕的教授,也是清華大學青年教授中以才華學識、風度氣質深得學生愛慕的“三劍客”之一。林家翹回憶說:“周先生講課非常起勁、認真,說話也相當快,所以聽課的學生,很受鼓舞……”。

到西南聯大後,林家翹轉從周培源學習流體力學,後以流體力學的穩定理論而聞名國際力學界,現為美國科學院院士、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

一般的會議是請不動大數學家陳省身的。這位美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退休教授近年很少出席公開活動。然而見到周培源90壽辰活動的邀請,他立即攜夫人飛來北京。他和周培源的關係,開始於1930年清華研究院的人學考試,周培源是力學科的命題和閱卷人。陳省身說:“我想我考得非常好,所以秋季入學,第一次見周先生,他就說:我看過你的人學考卷。”1938年起,陳省身已和周培源成為同事了,見面機會大為增加。陳省身說:“我也曾旁聽過周先生的一門電磁學課,所得的物理知識,對我是很有益的。”

楊振寧的父親楊武之是周培源在芝加哥大學的同學。楊振寧初識周先生,是在7歲之時,因此他對周培源的感情自是不同。抗戰期間楊振寧在西南聯大物理系讀了4年大學,2年研究院,前後學過周先生教的三門課:力學、流體力學和廣義相對論。他還記得聯大物理系教授中帶研究生最多的是周培源和吳大猷先生。他得諾貝爾獎後,曾多次應周培源邀請回國講學,但在他的心目中,周培源永遠是他們的老師。

如果要問著名科學家,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教授張守廉,“您最欽慕的老師是誰?”他肯定回答:周培源。在西南聯大時,他學了周先生的力學、流體力學、電動力學和相對論,其畢業論文《圓管中之湍流》就是周培源指導的,周先生不厭其詳地教他解決問題的方法,又不厭其煩地一句句為他修改用英文寫成的論文,使他受益匪淺。1944年周培源給張守廉辦好了加州理工學院的研究生獎學金,而此時張又考上了普渡大學的電力和電訊專業。他想,中國就要進行工業建設,電機工程則是工業的基礎,因此他想去普渡。可他又怕周培源不高興,然而當他把想法說給周培源,周先生毫不遲疑地贊同他去普渡,周先生的寬闊胸懷令張守廉終身難忘。

還有錢三強、馬大猷、于光遠、段學復、鄭哲敏、王竹溪、彭桓武,還有蔡樹棠、陳耀松、童博、許良英、黃永念,還有……如今,周培源的學生大都成為傑出的科學家和學者,成為學科的帶頭人。

楊振寧曾說:30年前中國科學還在若有若無的境界,而現在已差不多趕上世界水平了。其中,有多少周培源的心血和汗水呢?

一個三層的生日大蛋糕放在周培源面前,鮮花叢中,他靜靜地坐在那裡,微笑着。在他的座椅背後懸掛着北大全體師生的賀詞:

“獻身科學,教育英才;功在國家,造福將來;壽齊嵩岱,德被春荄;祝嘏歡呼,漪歟盛哉。”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