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諍友
萬維讀者網 > 教育學術 > 帖子
從清華100萬年薪說起
送交者: guardian 2002年05月12日21:53:12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4月28日,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聘請28位華人學者擔任講席教授,每人年薪相當於100萬元人民幣,每年將在該校工作3到4個月。清華表示,講席/特聘教授制度僅是在現有條件下擴大延攬人才範圍的一個嘗試,這種方式可以較好地使海外人才兼顧現有工作崗位和家庭,未來將努力聘請知名學者擔任全職教授。

清華100萬年薪聘請教授值不值?這個問題,其實在去年10月,清華聘請兩位美國工程院院士:普渡大學工業工程系薩文迪和中國科學院及工程院外籍院士何毓琦時,就有人提出來了。清華官方的回答是:值。清華人事處有關負責人稱,講席教授將帶動清華有關學科融入國際科技前沿,推薦清華專家任國際知名雜誌的編委,如果不藉助講席教授的力量而僅靠清華自己,想做到這一步就不一定了,也不是100萬人民幣所能辦到的;況且,這筆錢由冠名單位提供,即由國內外知名企業或其他法人團體捐助,不動用清華的辦學經費。

講席教授的水平到底如何?清華聘請薩文迪和何毓琦時,幾乎沒有聽到對他們學術水平質疑的聲音,或許是因為這兩位美國工程院院士的確是國際著名學者。但這一次,有不少人質疑清華講席教授的水平,認為其中大多數人學術成果一般,並說一些學者在海外的年薪都不到 100萬元人民幣。

講席教授能有多大作用?準確地說,清華給講席教授的不是年薪,因為這些教授每年只需到校工作3到4個月。也可以說,清華給他們提供了類似於SUMMER JOB的機會。有人說,3到4個月幹不了多少工作。清華當然也意識到這個問題,於是將28名講席教授組成7個GROUP。

這28位講席教授,都是在20世紀80年代出國留學的。與他們同一年代的海外學人中,已經有不少人開始嶄露頭角。例如,1981年由康奈爾大學華裔學者吳瑞教授倡議,迄今為止生命科學領域最大的國家公派留學項目(CUSBEA)執行了八年,共有425名中國研究生赴美留學。如今,不少活躍在國際生命科學領域的華人學者即是該項目的學員。

清華經管學院的28位講席教授選擇了兩頭跑的方式。在他們之前或之後,從中科院的“百人計劃”,到各高校的“長江學者計劃”,以及各大城市的“留學創業園”,有許多海外學人已經或打算融入歸國的浪潮之中。20世紀初,一批海外學人的歸國浪潮推動了中國革命;20 世紀50年代前後,一批海外學人的歸國浪潮推動了新中國的建設;今天,一股新的歸國浪潮正對中國的科技、經濟等各個方面產生新的影響。

在這種背景下,來公開討論清華100萬年薪聘請講席教授的問題,公開討論新的歸國浪潮中出現的諸多問題,應該是非常有意義的。南方周末打算就此進行報道。不論您身在國外還是國內,歡迎參加討論,有具體的案例更好,也歡迎提出您認為有價值的話題。

比如說,目前,許多海外學者對回國擔任全職仍有許多顧慮,兩頭跑不失為現階段的一種好辦法。可是,每年到國內工作3到4個月的方式效果如何?例如,會不會有一些學者可能會拿着中國的錢在國外開展工作,或者是讓中國研究生去國外做研究等,發文章時署上國內單位的名稱,讓國內單位也好交差?如果是這樣,研究工作不在本土完成,國內單位能受益多少?對學者來說,兩頭跑的結果會不會是兩頭都跑不好,反而影響自己在學術上的發展?兩頭跑的案例,是成功的多?還是失敗的多?

比如說,幾年前,“長江學者”等職位的年薪10萬已經在學術界內外帶來了震盪;現在,“ 長江學者”,以及其它學者,又會如何看待講席教授的年薪100萬?從年薪10萬到年薪100萬,一個更值得關注的現象或許是,國內單位能夠提供的待遇越來越優厚。那麼,想當初,一些海外學者拿國外的錢為中國辦事,例如舉辦國際會議、開展合作研究等。現在,會不會有一些海外學者拿中國的錢在為自己辦事?另外,有了優厚的薪金,國內單位還缺少什麼?

比如說,這幾年,通過“百人計劃”、“長江學者計劃”等,國內研究機構已經延攬了一批海外學者。這些學者的水平如何?他們回國以後做出了多少成績?有的海外學者似乎瞧不起國內學者和某些歸國學者的水平,有的國內學者似乎也不滿於某些海外學者的過低評價。那麼,國內學者和海外學者該怎樣來消除彼此之間的鴻溝,一起為中國的發展盡力?

等等。

請回復南方周末北京記者站李虎軍(lihujun@public.bta.net.cn),多謝!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