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諍友
萬維讀者網 > 教育學術 > 帖子
施蘊渝院士談科大精神
送交者: 佚名 2007年06月16日14:29:08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談談科大精神

報告人:施蘊渝(中國科學院院士 生命科學學院教授)

報告時間:2006年4月6日

令人尊敬的同學

中國科大是1958年為適應國家科學事業發展的需要,特別是適應國家對尖端科技人才的需要,由中國科學院創辦的一所新型大學,實行“全院辦校,所繫結合”的方針。我們進校時,條件非常艱苦,但能進入科大學習,同學們都感到十分幸福。因為當時100個同齡青年中只有1個人有機會上大學。

同學們能夠來到科大接受高等教育是非常幸運的。我現在還保留了一張照片———是郭老和華羅庚在操場上席地而坐,觀看同學們演出的照片。圍繞在郭老和華羅庚身邊坐着的女生正好是我們班同學,她們參加“十一”舞蹈演出。郭老是科大首任校長,華羅庚是著名的數學家,可他們仍然和學生坐在一起,使我們覺得非常親切。記得學校曾請國務院副總理、外交部長陳毅作報告。他說,你們都是科技大學的學生,是搞科技的,只有把科技搞好了,國家富強了,我作為外交部長說話才硬。這句話,在今天仍然是一樣的,只有中國富強了,中國在國際上有地位了,我們外交部長的腰杆才直,說話才有分量。

大約是61、62年,世界乒乓球錦標賽期間,學校禮堂有一台黑白電視機,大家都擠到禮堂看世乒賽,中國乒乓球健兒最終獲得了世界冠軍,同學們感到特別歡欣鼓舞。為什麼?因為這不是一個簡單的比賽,而是為國家爭光的大事。當時,大家到科大學習,固然有家庭的培養,父母的希望,但更重要的是肩負着祖國人民的希望,每個人身上都有很重的擔子,所以,條件雖艱苦,但大家都努力學習,勤奮工作。40年過去了,回過頭看,我們同學絕大部分都沒有辜負國家、人民,包括學校、老師,以及家人對我們的希望。

科大當年圍繞着“兩彈一星”設置專業。我們有一大批同學畢業後一直在為載人航天事業工作,為此辛苦了一輩子,為載人航天事業做了奠基性的工作。儘管直到退休,他們也沒有看到宇航員上天———宇航員上天是他們後繼者完成的,但他們仍然是航天的功臣。

也有少數同學由於種種原因,大學畢業後被分到一些比較小的地方做了中學老師,但他們在自己的崗位上一樣做得很好,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了很好的成績。我們班有個女同學成績很好,但畢業後第二年,就患上了一種全身肌肉萎縮的疾病。她開始分配在中科院昆明動物所工作,後來到了北京生物物理所。她的病是進行性疾病,會隨着時間流逝越來越嚴重,以至於到後來不能行走,生活完全不能自理。但她始終沒有向命運屈服,始終沒有脫離科研。在非常困難的情況下,仍然堅持在計算機旁從事生物信息學、計算生物學方面的科研工作。同學們都對她非常欽佩。還有一個同學在軍事科學院工作,他工作很努力,幾年前得了癌症動了手術。手術特別是放療、化療是非常痛苦的,吃不下,不停嘔吐等等,但他挺過來了。儘管他已退休,但他和他愛人仍在合作寫一本書,現在正在修改。

我之所以說這些,就是想告訴大家,不管在什麼崗位上,科大同學絕大多數人都記住了老師、國家的殷切期望,沒有向命運屈服。

不甘沉淪的艱難歲月

從1958年建校到1965年,科大得到了國家和中科院的很大支持,短短幾年得到了迅速發展。但1969年10月,由於種種原因,突然宣布科大等北京的幾所大學離開北京遷往外地,這對科大來說是一個非常大的轉折。大概10月中旬開始動員工作,要求兩周內就搬遷,12月份先遣隊來到安慶,住在安慶市委黨校,後來經過一批學生和老師的努力,最後學校搬到合肥。我是在1970年2月份到合肥的,當時合肥師範學院只有很少幾棟樓。科大下遷,不光人下來了,大批儀器設備也開始搬遷。北京留守處的同志負責裝箱,把箱子裝到汽車上,然後用汽車運到火車站,再用火車運到合肥,然後在合肥卸車。前後花了整整1年時間。

1970年,中國科大幹了兩件事:一是把所有老師和學生分別分到淮南煤礦、銅陵銅礦、馬鞍山鋼鐵公司、白湖農場,接受工農兵再教育,還有一部分人留在合肥負責搬遷。二是安頓下來開始招生。1972年科大開始招第一批工農兵學員,我們物理系生物物理專業1973年開始招生。招生時面臨的問題首先是需要實驗室,把箱子拆開,儀器拿出來,地方不夠,又要騰地方。另外,搬遷過程使絕大多數的儀器損壞了。科大建校初期,自身老師不很多,大多是科學院兼職老師,他們大部分留在北京。輪到58、59、60級留校同學當老師的時候,有先天的不足。學員當中,有的中學也沒念完,要補高中的物理、化學,程度很不一樣。1970年我28歲,科大大多數人和我年紀差不多,有科研經驗的年紀大的老師並不很多。我覺得,中國科大後來能夠發展,首先要歸功於“文革”結束,國家改革開放。中科院對科大採取了很重要的措施,把一批年輕的教員送到國外進修,做訪問學者。我1965年大學畢業,出國是1979年,間隔了整整14年。這期間,不能說一點沒有接觸業務,我們給72、73、75年的工農兵學員上過課,一起討論過今後的科研方向。1976年以後,科學院的專家給科大生物系定了幾個方向:分子生物學、細胞生物學、生物物理學,我覺得大體上是對的。我通過了1978年底教育部組織的出國人員外語考試,1979年出國。

在國外兩年,最重要的是開闊了眼界,知道了中國跟世界的差距有多大,知道了為什麼需要改革開放,知道了應該如何搞科研。這批留學生後來絕大部分都回來了,回來以後有了中國科大80年代的輝煌。大家現在都知道科大“cuspea”考試成績優異,這代表了當時科大在全國的位置。科大離開北京,有人認為一定會沉淪下去,但實際沒有。一批年輕教員回國後帶來了新的東西,使科大在80年代國內的地位很快就確立起來了。但學校那時的條件仍然非常非常差。我是1981年回國的,我在國外做了兩件事:一個是計算生物學研究,一個是結構生物學研究。回國後我發現沒有任何研究條件,一直到1985年,我才申請到第一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5萬元。那時候科大沒有老先生,沒有非常有名的學者。我們這些人從國外回來了,但是沒人知道你是幹什麼的,沒有人認識你,知道你。幾年內我申請不到一分錢。當年在東區時,我們生物系分散在教學一樓,三樓、一樓、四樓各有一點房間。我回來以後,在現在東區汽車庫後面的平房中有1間房間。那時科大有一台公共的大計算機,但是計算速度太慢,程序放進去算一年也算不出結果來。我們學院真正搞科研是從1986年申請863項目開始,當時有一位徐洵老師,她現在在廈門,是工程院院士,她有兩間實驗室,每間18平方米。徐老師領導了一個葡萄糖異構酶的蛋白質工程項目。我的863課題是有關計算機分子設計的課題,得到了35萬,買了一台計算機。

1987年到1997年,在十年的時間裡,我的經驗和體會是什麼?

第一是選准方向。我是做計算生物學的,當年沒有多少人知道這個領域,我們認定這是一個新的交叉學科方向,儘管國內做得不多,但在國際上是一個新的重要學科方向。所以要堅持做下去。

第二是團結合作。科大有一批63、64、65級學生,大部分人在學校沒有上完課就趕上“文革”了,被分配到基層單位。“文革”結束後,當時的校黨委書記劉達看到科大師資嚴重不足,就將他們招回來,辦進修班。我回國後,錢臨照先生找了我,對我說,你這個方向是物理和生物結合的方向,是不是找兩位學物理的進修班學生跟你一起做。後來他就找了兩位年輕的64、65級物理老師跟我一起工作。再後來,又有一位學化學的老師和我一起工作。他們對我的工作都有很大的貢獻。我認為要合作,就要真誠待人。在這裡我要跟同學們講一句話,現在同學們在學習時,如果有人來問你問題,你能不能不怕花時間幫人解答;你有很好的複習資料、參考資料,你要不要跟人家共享?要知道假設有人來問你,你也能把這個問題講得非常透、非常清楚,那麼,這對你本人也一定是有收益的。

第三是要非常努力,非常專心。我認為做學問最重要的是要勤奮,要非常專心非常努力。我們沒有好的條件,但是大家都非常專心。今天,科大經過了“985”建設和“211工程”,我們實驗室的條件,儀器設備、人員,應該說比過去要好得多,但不可否認的是,我們今天仍然有很大的差距,仍然需要進一步地努力。

責任、使命與愛

我認為,科大精神就是科大人的一種責任心、一種事業心、一種使命感,以及對科大的熱愛。科大人奮力拼搏,自強不息,努力攀登,追求卓越,不斷創新。我認為這就是科大精神。如果科大人沒有這種精神,那麼在下遷的過程中,很容易變成二、三流的大學,科大人在畢業以後遇到各種各樣困難的時候,比如前面講的當同學遇到疾病、孤身一人的時候,必然會沉淪下去,但她沒有沉淪下去,就是因為有科大精神的支撐。在這裡我想跟同學們說,你們從各個中學考到中國科大,應該說你們都是佼佼者,我相信你們在拿到中國科技大學通知書的那一天都是非常非常高興的,你們的老師高興,你們的父母高興。但是來到科大以後,經過一兩個學期以後,你們中間肯定有些差別。我們經常會遇到一些同學,說他好鬱悶。儘管今天遇到困難了,但是一定要堅持,一定要努力。很多事情是要堅持的。舉例來說,去年我們國家生物物理所的常文瑞研究員,他在Nature雜誌發表了一篇光合作用的論文,這項工作他做了整整6年,這6年間是沒有結果的。我們的老師現在都知道每年要考核,考核時,別人都有文章,有結果,而你卻沒有。當然他最後做出來了,但不是所有的人最終都能做出來的。有一位退休老師原
來是教遺傳學的,他是北京師範大學生物系研究生,1957年被打為右派,分到內蒙,後來來到了科大。他在內蒙十分困難的環境下,用僅有的錢訂《遺傳學報》,還在學報發表了一篇文章。科大當時覺得這個老師非常令人欽佩。改革開放後就把他調過來了。我覺得這種熱愛科學、勤奮努力、不斷追求、不斷創新的思想正是科大精神的縮影。

另外,我希望同學們在今後的路上不要為金錢權利所迷惑。人人都希望生活好一點,工作好一點,這是很自然的。但在有些情況下,在做選擇的時候,你選擇這個單位,還是那個單位,是看這個單位給你的錢多,那個單位給你的錢少,還是別的,你究竟如何選擇呢?我父親今年98歲了,我跟他談話,深感人的一生是短暫的。我們每個人都有離去的一天,許多東西都是身外之物。我們在努力、在奮鬥,這猶如登山,登山運動員的快樂,並不只是當他到達山頂那一刻,登山的快樂,應該是在爬山的過程中。你們現在在學習的過程中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困難,但是我想你們在努力在奮鬥,也可能今天還沒有看到成果,但是你們奮鬥了,就會有結果的。

如今,與國際最先進的一流工作,甚至跟國內最好的工作相比,我們還有差距,所以還需努力。我們科大有一批老師,他們的一生可能談不上有什麼突出的成績,但是他們努力了。對於我們這一代人來說,一生中做了我們該做的事,我們建設了科大,做了對國家、對人民有益的事。在當年科大下遷,十分困難的情況下,重新創造了科大的輝煌。我們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這是我們的驕傲。儘管今日仍有許多不如人意的事,但是比起父輩,我們是幸運的,因為我們的父輩遭遇了抗日戰爭,遭遇了內戰,遭遇了解放後的各種運動,不能專心地進行他們的研究。同學們,你們比我們更加幸運,你們進入大學後,就受到很好的教育,不會像我們那樣經過文化大革命的衝擊。所以,科大今天最重要的是什麼?在於努力,在於創造,高峰是沒有盡頭的。科學發展太快了,學習是永無止境的。

做基礎研究是對人能力的基本訓練,有這麼好的訓練以後,發展的空間會好許多。早年我們念書的時候,科大跟其他學校不一樣,全國有很多生物系,科大的則叫做生物物理系。科大的生物物理系課程設置叫“四不像”,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加上無線電電子學都要上。科學發展太快,新的領域不斷湧現,不可能什麼知識在大學都能得到學習,大學打的是基礎,這些基礎使我們終身受益。在做物理實驗的過程中,在演算數學習題的過程中,我們得到了思維的訓練,科學的訓練,這是科大教學的優點。所以學校不是送給你一桶水,而是教育你,激發你們對科學的熱愛,對學習的熱愛,教會你科學思維的方法,使得你們知道如何學習,因為學習是終身的。我覺得大學裡面基礎課是非常重要的。

最後談談研究生教育。這幾年中國教育發生了很大的轉變,從精英教育轉向大眾化教育。中國那麼大的一個國家,我們的畢業生、接受高等教育的人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現在,一般大學裡面大學本科畢業以後一些人找不到工作,有人說這是中國本科生多了,受高等教育的人多了,是中國的研究生太多了,我覺得不是,而是中國前一段時間整個結構的不合理造成的。中國有廣大的農村,中國農村有多少受過合格教育的教師?中國有多少縣和縣以下醫院有合格的醫生?因為過去的體制、機制不合理,資源分配不合理,大量的資源分配在大城市裡面。

科大的定位是:規模適度,質量優異,特色鮮明,結構合理,是英才教育,中國科大培養出的學生絕大部分人應該是繼續讀研究生。不管你今後進入產業界還是繼續做科研,研究生教育對你的發展都是有益的。至於是出國還是留在國內都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做出選擇。前些年可能國內條件非常差,那時候在國內做科研沒有條件,但是現在條件改善了,在國內也可以做出好的成績。我參加了國家重點實驗室評估,到一些研究所和大學看過,包括我們科大,條件都在不斷改善。但是不管怎麼樣,我認為出國不是目的,如果你把出國當作目的,一旦出了國就會覺得非常茫然。總之你可以選擇出國,也可以在科大,或在研究所,甚至可以到其他高校讀研究生,都有前途。

(根據錄音整理,有刪節,小標題為編者所加)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6: 北大數學,領袖全國
2006: 北大大牛唐翔
2005: 光明日報:諾獎不值得追求?
2005: 從百名青年精英看技術前沿: 納米技術
2004: 美國如何培養新一代科學家
2004: 以色列的教育與科技立國
2003: 再論黑洞宇宙霍金熵,信息論,測不準原
2003: 再論弱相互作用中黑格斯機制中的能量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