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比較兩個事物,首先要沒有偏見,其次要對兩者都有比較細緻的了解。凡是跟漢字貼邊的東西立刻就是垃圾,凡是跟中國文化貼邊的一律嗤之以鼻,這總不能說是客觀嚴謹的態度吧?也許你對中國的儒釋道三教合一的文化不喜歡,但是佛道兩教的哲學深度,歐洲人也是心悅誠服的,即使從哲學角度來研究一下這兩個宗教,總比開口就是“是不是一定要鑽進垃圾堆才能知道是垃圾”的狂言更嚴謹吧?
要想告訴大家你有學問,就要把複雜的東西用多數人都明白的方式表達出來,而不是把簡單的東西說的雲山霧罩。還有就是,即使網上文章不要求學術雜誌一般的標準,但是至少不要犯低級的錯誤。看到前面言君說羅馬數字比中文數字更科學,我差一點笑破肚皮。因為羅馬數字表達方式之繁瑣是世界公認的,而言君僅僅寫到III,後面就完全錯了。
數字的表達和運算,是數學的基礎。全世界主要文明的計數幾乎都是十進制,原因就是人類正常的雙手共有十個手指。個別的文明有使用二十進制的,比如南美洲的瑪雅文明,原因是連帶十個腳趾也算進去了。無論我們覺得如何可笑,二十進制是有根有據的。
有了數字,就有了計算的需要。早期的算術基本是籌算,也就是用小石子或者小樹棍來代表數字。羅馬數字的I、II、III和中文數字的一、二、三不謀而合,甚至IIII(羅馬數字的四IV的異體)和漢字古體的“四”(連續四個橫)也如此一致,然後都是到了五嘎然而止,因為到達了一隻手的手指數目,可以用一個特別的符號來代表了。這說明了早期人類算術的方法都是大同小異。當然,有了數字表達,就有計算的問題。羅馬數字有一套固定的表達規則,這套規則比較繁瑣。它是用一套符號,I(一),V(五),X(十),L(五十),C(百),D(五百),M(千),來表達所有的自然數,數字上方加一道橫線表示乘以千,兩道橫線表示乘以百萬,依此類推。規則是:一個數字符號後面跟一個相等的或者更小的符號,表示相加,跟一個更小的數字符號,則表示後面的減去前面的,並且減法優先於加法。這樣一來,一到十的羅馬數字就是I、II、III、VI(IIII)、V、VI、VII、VIII、IX、X,十一到十九就是在X後面跟I到IX,二十到九十,以及二百到九百,二千到九千,都是類似的表達方式,再大的數字就需要在上面加橫線了。舉例:1294,羅馬數字就是MCCXCIV。但是有一點,減法不能在位數差別一個以上的兩個符號之間進行,比如九十九表達成XCIX,而不能表達成IC。拉丁文的數字,口語說出來跟中文差不多,如果用英文來對應,拉丁文的十一、十二相當於oneteen和twoteen,而不像英文eleven和tweleve的不規則,所以很難理解他們為什麼搞出這樣繁瑣的表達方式。而羅馬數字的致命缺點是:沒有“零”。因此當阿拉伯數字傳入歐洲之後,羅馬數字立刻就不再用於運算了。
在涉及到運算的方面,中文數字和阿拉伯數字的表達很接近。中文是一到九共九個數字加上表達數位的十、百、千、萬、億、兆,符號確實多於羅馬數字,但是表達其來跟阿拉伯數字基本一致。還是上面的例子,1294就是一千二百九十四,我們把千、百、十等表達數位的數字去掉,完全和阿拉伯數字一樣了。比一比:一千二百九十四和MCCXCIV,究竟哪一個更直觀?不抱偏見的人都能得出正確的結論。阿拉伯數字表達的高明之處,在於用0表達空白數位,其餘方面,和中文完全一樣。因此,中國人的籌算法比羅馬人高明之處在於,到了十就進位,跟阿拉伯數字又是不謀而合。算盤的出現,不過是organized中國籌算。而這一點用羅馬數字非常繁瑣。我實在看不出,中文數字如何不如羅馬數字科學。
要講歷史嗎?中國人在《周髀算經》裡面把算術玩得爛熟的時候,羅馬數字連影子還沒有呢。中國人玩《九章算術》的時候,祖沖之算出圓周率到小數點之後第七位的時候,歐洲人還在琢磨圓周率是不是10的平方根呢。中國人搞出楊輝三角形的時候,牛頓還沒有出現,當然也就沒有二項式定理。
對自己的文化進行反思批判,原本不是壞事,但是對自己的歷史文化全盤否定,妄自菲薄,既不積極,也不客觀,害人害己。希望言君深思。
以下附言君原文:
古羅馬數字,I,II, III, VI,V, IV,IIV,等在揭示數理邏輯上,就是不如1,2,3,4,。。。更清晰。當然了,中國的一,二,三,四,五,。。。,就更蹩腳了。
在數學上,我們還是經常通過簡化公式中的表達方式,來解釋公式中某些隱含的邏輯關係,否則數學推演就沒意義了。
漢字本身在書寫上的複雜,也為中國人從文字中體會出其中的邏輯關係增加了難度。漢字文章本身都非常含糊,這也是中國人邏輯思維能力差的原因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