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諍友
萬維讀者網 > 教育學術 > 帖子
東南大學校長捲入剽竊風波
送交者: 翟明磊 2003年01月30日22:44:05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讓人震驚的網文

  位於南京的東南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顧冠群最近寢食難安,因為他的名字成了學術界的熱門話題。

  1月8日,新語絲網站發表一篇網文,揭露一篇署名“李仕峰、顧冠群”的論文剽竊了國外論文。李仕峰是顧冠群的博士生,2000年春季入學,涉嫌抄襲的論文發表在《現代有線傳輸》雜誌2002年6月第2期,並註明受(顧冠群負責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資助,而英文原文是美國貝爾實驗室研究人員2001年4月發表的一篇會議論文。

  一時間,士林群議洶洶。

  剽竊畢竟是白紙黑字,更難堪的是牽涉到東南大學德高望重的校長。很快,東南大學校方於1月9日作出反應,發表《關於“東南大學校長剽竊外國同行成果”的真相的說明》稱:李仕峰此文冒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成果,私自署上了顧冠群為第二作者,完全是“李仕峰的個人行為”。

  這份說明中,一部分是以李仕峰的名義,承認此文是將國外論文“翻譯和整理”而來,並稱“一切後果由本人承擔”。因此,顧校長暫時從此事中擺脫出來。

  不料,一波未平,數波又起。

  自1月10日起,新語絲網站又連續發表文章稱,另兩篇署名李仕峰、顧冠群的論文同樣是剽竊之作。

  其中一篇發表在計算機類中文核心期刊《計算機工程與應用》2002年5月第9期,題為《光網絡流量工程的控制機制研究》,從標題、摘要、插圖到參考文獻,與2000年7月的一篇網上文獻驚人地相似。

  而另一篇論文,被揭發出來是《現代有線傳輸》上那篇的改頭換面之作。不同的是,它是一篇會議論文,發表在2002年12月2日第十二屆中國計算機學會網絡與數據通信學術會議上,而會議日程顯示顧冠群參加了這次會議。

  緊接着,第四篇被認為有問題的論文又亮相新語絲。這篇署名沈軍、顧冠群的論文發表在2002年3月英文版《東南大學學報》百年校慶特輯上,被指責為由沈軍與程正潮幾年前已發表論文拼裝而成。沈軍和程正潮均為東南大學計算機系教授,而顧冠群是沈軍讀博士時(當時沈軍仍是副教授)的導師,顧冠群還是這份學報的編輯委員會主席。

  在新語絲這個以學術打假著稱的舞台上,聚光燈無情地照在了顧冠群身上。

  反響

不願披露姓名的舉報人轉告《南方周末》:“一、我是對事不對人,對顧院士沒有任何私人恩怨,更不像東南大學某些人說的是權力鬥爭。二、第二篇文章不是我發現的,第三篇也是我用google搜索李仕峰發現的,所以不存在所謂故意策劃。三、我說事實不加評論。”

  1月21日,記者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紀檢、監察、審計、監督聯合辦公室取得了聯繫。聯合辦公室綜合處處長羅晶說,基金委已經收到了匿名舉報,將認真對待此事。他還讓記者代為轉告,希望舉報人實名舉報。據了解,在受理投訴舉報、查處違規行為方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頗有口碑。2002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公布:東南大學教師夏安邦與南京建築工程學院教師李亞非發表的論文(基金資助)抄襲他人論文。結果二人被通報批評,取消其3年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申請資格。

  1月27日,中國工程院道德委員會秘書金哲女士對記者說,該委員會主任杜祥婉院士和工程院院長徐匡迪都已經知道此事,並做出批示,要求認真調查。

  《計算機工程與應用》主編譚繼紅說:“為了保護知識產權和國家機密,在讀學生投稿必須徵得導師同意。”但雜誌社沒有採取相應措施,例如索取導師簽名,來保證學生投稿確已獲導師同意。

  校方說法

  1月22日,東南大學左惟副校長接受了本報獨家採訪。

  左惟:“我們承認這三篇論文如網上所說的問題是存在的,用別人的觀點不註明出處,這是東南大學不允許的。我們讓李仕峰把入校以來所有論文十篇列單交給我們讓專家細查,發現了三篇有問題的論文,就是網絡上披露出來的這三篇。

  “這三篇論文,同樣是沒有徵得顧院士同意署的名,沒有交給顧院士看,顧院士不知情。沈軍的論文署名同樣沒有徵求顧院士的同意。當然沈軍想把兩個課題對接起來的想法,顧院士是知道的。”

  記者:“這種現象普遍嗎,論文不經導師審閱、不經導師同意便署名?”

  左惟:“這事情發生後我們發現是有的,我們要加強管理。最近我們出台了新措施,凡是博士生攻讀博士學位期間的論文,導師要簽字認可。”

  記者:“你們如何斷定顧冠群院士不知情?”

  左惟:“李仕峰承認的,之後又寫了第二份檢查。”

  記者:“據我們調查,東南大學博士生發表論文,報銷版面費時,導師一般要憑‘雜誌錄用通知單’在報銷單上簽名的,由此可判斷導師是否知情。李仕峰二篇論文均交了版面費,導師怎麼會不知情?”

  左惟有點支吾,他說:“這個,版面費是從基金里出的,校長簽沒簽字,我們不知道。也許有多種情況……”

  記者隨後提出要求查看那幾張報銷單據,但當時沒得到答覆。

  迴避

  在以後長達4天的調查期間,校方一直迴避本報的三點要求:1.見到顧冠群本人。2.查閱相關單據。3.見“承擔所有責任的”的李仕峰。

  校方說:“第一篇論文被揭發出來,我們就把李仕峰送回老家了。”

  記者要求面見李仕峰,確認他是否接受採訪。校方連電話與地址都“保密”。

  校方至今不願意提供或讓記者查閱有關單據。

  計算機系賈書記以公務太忙拒絕採訪。沈軍教授在電話里語氣含糊,對是否“未經顧院士同意署了顧的名”,他的回答是:“我不清楚,你問系裡。”

  幾天后,記者接到一個手機,自稱是李仕峰,聲明自己不願意接受採訪。

  在記者再三要求下,那個自稱李仕峰的人同意和記者見面,並約好40分鐘後在東大校門見。但記者在校門等了近兩個小時,“李仕峰”始終沒有出現。

  在調查中,東大的多數博士生對記者的採訪非常敏感。部分博士生接受了採訪,他們認為“難以相信顧院士完全不知情”。而且記者來此,已經有人“打過招呼”:“正在關頭上,不能出差錯。”

“你不能寫我名字,你不能寫我所在系。”看到博士生們的緊張,記者只能表示無奈。

  記者同時對學校的調查方式提出質疑:顧院士作為一校之長,卻由校方來檢查他的署名論文問題是否合適?能否由權威的第三方部門來調查?

  津貼和論文數

  顧院士的秘書馮老師告訴記者,事發當天,是李仕峰電話告知在北京開會的顧院士的,那天顧院士徹夜未眠。

  顧冠群院士是國內為數不多的從事中國早期網絡研究的權威,1965年研究出中國第一台晶體管積分機,1988年他開發出X25通信控制器,打破了國外的壟斷,參與主持中國科研網與中國教育科研網的建立,在學術界有威望,他是江蘇高校第一位民選校長。

  此事對顧院士打擊很大。據馮老師說,顧院士當時就表示:“這是非常嚴重的錯誤,導師對研究生管理要加強,制度建設要加強。我要思考和反省。”

  記者從可靠渠道了解到,在東南大學,發表論文數量與教師的經濟利益直接掛鈎,但顧冠群院士是一個例外。

  東南大學實行教師競爭上崗制度,並規定每年必須在核心期刊上發表一定數量的學術論文,否則取消崗位和津貼。不過,顧冠群享受的是每年5萬的校長津貼——這個數字比博導津貼高出5000元,同時校長津貼和博導津貼只能擇其一。而校長津貼並不以發表論文數來考核衡量,因此,發表論文數對顧冠群而言並沒有直接的經濟關係。

  但問題是,如果上述論文確實是剽竊之作,他是否知情呢?

  一種可能———如一位東大博士生認為的:顧可能沒有剽竊,但他可能看了學生論文,沒有發現問題,或根本沒有來得及看論文,但他完全不知情似乎是不可能的,因為通常必須由項目負責人簽版面費報銷單。

  “院士既承擔科研又當校長,在科研上作出很大犧牲。”東大一位領導評價說。

  對校長的評價

  在網上,有人稱顧院士是“政客型校長”,並對其人品進行攻擊。

  但在採訪中,記者發現顧冠群得到的評價還是相當不錯的。部分東大學生認為,顧是個純粹學者型的管理者,在品質問題上是比較“較真”的。

  一些人舉了以下例子:他的女兒兩次考研僅差一點分數,按規定可在特招範圍,而顧拒絕;他夫人生病住院一年,顧院士從未用過一次學校的車,而是擠公交車;有一次下雪,學校主動派車,顧自己付了費用;楊振寧與丁肇中推薦顧院士申請20萬何梁何利獎,顧拒絕時稱,“我不夠,我當校長一天,我就不申請。”

  而對顧校長的批評,多集中在管理上“衝勁不大”、“不是能開拓的人”等方面。

  記者也聽到了眾多的呼聲,希望顧院士作為學者接受公眾調查。在學術面前人人平等,院士也不例外。

  “顧院士知情有責任,不知情也有責任。”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學者稱。

  華東理工大學原校長陳敏恆指導的博士胡黎明畢業論文“剽竊醜聞”(本報2001年12月3日曾報道過)被揭露以後,中科院化學學部討論會上曾有人提出,陳敏恆當時在做校長,事情忙,可能不太了解胡的論文。但許多院士認為,既然是導師,既然署了名,就得負責,“在科學上,沒有什麼當官不當官”。

  顧冠群本人2002年9月23日在東南大學學科建設與研究生教育工作會議上發表題為《篤守誠信,保證和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的講話時特別強調,“醜話說在前,經評審和核實後,學位論文確有抄襲和剽竊的,不僅要處理研究生,也要處理指導教師”。

  非常不幸的是,這個“醜話”幾個月後落到了他本人的身上。

南方周末

記者翟明磊、李虎軍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2: 人為製造的不公平必定會產生深刻而尖銳
2002: 給英語熱降降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