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諍友
萬維讀者網 > 教育學術 > 帖子
從伊頓到牛津
送交者: 史宗星 2003年04月28日19:59:52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泰晤士河畔,溫莎堡對面,有個名叫伊頓的小鎮,英國著名的伊頓公學就辦在這裡。稱它“公學”,並非就是“公立”,而恰好相反,它是一所私立中學,自亨利六世國王560年前創建以來,一直是培養精英的貴族男校。

  走進它久經風雨的校園,如同置身一座古堡。兩層紅磚樓房圍成一個正方形的院落,中央豎立着亨利六世的青銅塑像。教室高大寬敞,一排排用橡木板釘成的簡陋桌凳黑油油的,透出光亮。學生的名字刻滿了校園所有有木頭的地方,包括課桌、窗戶、立柱和樓梯的護攔,已故首相艾登的名字就刻在一處樓梯的護板上。學生們一律着黑色燕尾校服和深色條紋西褲,穿黑色皮鞋,白襯衣領口上打着領結,遠看顯得有點老氣,近看又都是一副孩子臉。他們一般13歲入學,5年後畢業,可直接進入牛津或劍橋等名牌大學深造。

  在英國社會,把男孩送進伊頓念書是許多人的渴望。據說曾有人替未出生的孩子報名留位,為的是讓兒子將來飛黃騰達,做大官,幹大事業。但是,能如願以償者卻只是極少數有錢人家的孩子,因為伊頓的學費十分昂貴,每年1.5萬英鎊,食宿雜用又得另付1萬多鎊,一般的家庭,甚至連中產階級家庭都不敢問津。但是,從伊頓出來的人確實大都很有出息,不少人日後成了英國政治、軍事、外交、實業、文化等領域的一流人才。在英國歷史上50多位首相中,有20位出自伊頓之門,大詩人雪萊也是在這裡念的中學,至於當了國會議員和銀行家的,更是不在少數。

  然而長期以來,人們對這所學校褒貶不一。有人堅決主張取消,認為用重金購買良好教育的制度是不健康的,只能加大英國的階級差別;有人則極力主張辦下去,認為這是英國的光榮傳統,是不能丟的。

  如果說伊頓公學是精英的“搖籃”,那麼牛津大學就是接近精英寶塔頂尖的最後一道階梯了。站在牛津大學聖瑪麗教堂的塔樓上放眼望去,這座以人文和社會科學稱雄的高等學府的確氣派不凡。時日正逢周末,校園裡很靜,似乎眼前不是一所大學,而是一座古老的宮殿。然而,正是這古香古色的校園建築,讓你感覺到牛津大學的歷史悠久。它已有800多年歷史,是個由39個學院和研究中心組成的大型聯合體,有學生1.5萬人,其中碩士生和博士生達5000多人,還吸引了100多個國家的3000多名海外學生。

  雄厚的教學實力,優越的學習環境,加上成績出眾的生源,使得從牛津大學出來的學生有種難以掩飾的優越感,在英國社會中起着顯而易見的統治作用。歷史上,牛津大學出了29位首相;在1979年6月的339名保守黨議員中,竟有94人畢業於牛津大學。

  同伊頓公學一樣,牛津大學的“精英主義”傾向也招致了社會的抨擊。在今年早些時候的一次招生中,一位成績出眾的女孩被牛津拒之門外,卻被美國哈佛大學馬上錄取。原因是這位女孩出身平民家庭,在面試中沒有表現出牛津所欣賞的那種“貴族”風度。事情曝光後,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連一些內閣大臣都發火了,聲言要削減對牛津的撥款。但牛津的管理層卻百方辯解,說這種做法並非“精英主義”作怪,而是嚴格按照標準招收新生。

  爭論歸爭論,真要改變現狀是很難的。不管是伊頓還是牛津,目前仍然辦得很火,今後很可能是越辦越火,因為這畢竟代表了英國傳統的一部分,而人們知道,“傳統”是大多數英國人最看重的東西。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2: 教育在“吃人”
2002: 在哲學光輝下成長的數學大師希爾伯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