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諍友
萬維讀者網 > 教育學術 > 帖子
科研隨想錄
送交者: 不正常! 2003年06月10日19:13:45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送交者: zter 於 June 08, 2003 14:28:01:

科研隨想錄(1)——民營企業家的精神
真正做學問,是要一種精神的。民營企業家有種為自己幹活的務
實精神,有種猛衝猛打、銳意進取、死死咬住項目不放的精神,有一
種從早干到晚、星期天也不休息、有家不回有孩子不抱的精神,是現
在的研究生做科研所缺乏的。
學生不是老闆的打工仔。不要把自己默認為老闆的打工仔,如果
把自己默認為老闆的打工仔,則不能真正發揮自己主觀能動性,不利
於培養獨立工作能力。老闆是董事長,手下的學生應該把自己默認為
項目經理,要把老闆交給自己的工作真正當作自己的事情,真正落到
實處。要獨當一面,做好可行性分析、項目設計、藥品管理、經費管
理、時間管理和文字處理,在科研中培養管理能力和獨立工作能力。
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做不好實驗,連覺也睡不着,中午也不要
休息了。只有有這樣的心態,才能做好科研,否則把自己當作國營企
業職工,下班鈴一響就吃飯,今天沒幹完的事情留到明天去做吧,實
驗做不好就做不好,自己也不急,只故自己打遊戲上網看錄象,這樣
怎麼能做出出色的科研呢?
總之,我的觀點是:民營企業家的那股銳氣,那種為自己幹活的
精神,那種死死咬住不放精神,對於做科研的人來講是有很大啟示作
用的。科研和管理其實有很多相通之處。

科研隨想錄(2)--對出文章態度的再認識
一個人對錢的觀念和文明程度會隨着擁有財富的增加而變化。我
從小生活在貧民區,那裡的人很窮,越是窮的人越是把一點錢看得比
什麼都大,涉及金錢利益的時候非常斤斤計較,看電視不開燈,沖馬
桶用掏米洗菜水,熱死不乘空調車,在菜場裡為了便宜五分錢還要討
價還價老半天,臨走前還趁人不注意從攤販那裡撈上一把。子女為了
房子展開激烈爭奪的屢見不鮮!而當一個人有一千萬的時候,對錢的
認識和文明程度會有新的變化,人們會為了成就感而工作,為了自己
的興趣愛好而工作,而不是為了吃飯而工作。人們會更加慷慨,更加
心胸寬廣。至於象李嘉誠那樣,就更是一種新境界了。
同樣,我對出文章的態度也隨着出文章數的增加而變化。沒有文
章的時候很喜歡出文章,覺得文章多很扎台型,現在不是到處搞攀比
嗎?為了出文章,據復旦校報上講,現在很多人不是流行一篇文章拆
成三篇來寫嗎?不是流行“快報 + 長文章”嗎?評獎學金不是要文章
嗎?出國不是要文章嗎?
以前有人批評我的文章是短文章,我忿忿不平地說:“短文章也
是文章!有總比沒好!”,但是隨着文章數的增加,我覺得文章多又
不能當飯吃。如果我要出國,那麼兩頁的中國文章也拿不出去啊。如
果我將來要當教授,那麼底下的評委又不是傻瓜,文章檔次當然很重
要。看了外面一些學校一些人的博士論文最後一頁“文章發表目錄”
,發現有的人文章很多,三十幾篇,但都是名字也沒有聽到過的雜誌
和會議論文,而且一大半都是第10作者,一篇外國文章也沒有。這樣
的“文章多”,給人一種什麼感覺呢?
隨着閱歷的增加,我更多地接觸了Journal of Catalysis上的文
章,更多地了解了我的美國老闆——Zaera教授文章和老闆的老闆——
Somorjai的第一流的文章。Zaera的文章並不多,一年只出10篇,起初
我帶着一些嘲笑的眼光看這個數字“10篇”,但是查到原文,發現這
所謂“10篇”,真是一篇抵得上中國人10篇,文章長得不得了,每篇
文章印出來15-20頁左右,數據多得難以想象,討論占文章長度的1/2。
至於內容,更是有意義的。看了這些文章,的確對我出文章的態度產
生很大影響,即:我希望我將來的 Paper List 上都是長文章,都是
高質量的文章,這也是中國老闆經常教育我的。

科研隨想錄(3)——兩種不同的科研風格
我們實驗室今年有兩個人出國——我和我師兄。我們從主觀上講都想
搞好科研,但我們的科研風格,是兩種各有千秋的風格。
我師兄是那種沉得住氣的人。他喜歡做那種難度大得驚人的課題,而
對“不做也能想象得出大致結果”的課題顯然不感興趣。他可以容忍一年
甚至更長時間實驗毫無進展,他能夠忍受成百次的失敗,他能從容不迫地
堅持做實驗到碩士論文寫作前幾天,他能臥薪嘗膽待業考托福GRE聯繫出
國。
而我的科研風格,受做生意影響很大。6-7年前的兩個暑假,我在舅
舅的公司當銷售員。做零售就是這麼一種心態,就是“每天要確保營業額
”,如果今天沒有什麼生意,寧可降價也要確保營業額,如果當天不完成
一定的營業額,心裡很是不安,如果幾天沒有做到生意,更是急死了。做
生意還有另外一種心態,就是總歸揀好做的來做,不好做的不做。
於是,到目前為止,我的科研風格就是喜歡做那些每天都有數據進帳
的實驗,哪怕是機械操作。我不大喜歡做難度大得驚人、連影子也沒有的
課題。我倒比較喜歡做工作量大得驚人,但至少能做出來、每天都有收穫
、每天都知道明天該做什麼的課題。
我師兄和我科研風格的不同,除了和彼此個性有關以外,可能和專業
特點有關。他搞的是材料合成,我搞的是催化。材料合成要動腦子的,失
敗的可能性大;而催化是“苦功型”的。你說真正有多少特別的創造發明
在裡面?很少有。催化就是不厭其繁地做做做,焙燒溫度的影響、負載量
的影響、穩定性考察,或者是TG結果、TEM結果、XPS結果、IR結果、XRD
結果、反應測試結果......
我難以區分這兩種科研風格,哪種更好些。也許我們以後也要做生意
的,這兩種風格照樣還會體現在彼此的做生意風格中......

科研隨想錄(4)——發表文章和積累
很多同學都希望出引用因子高的文章,其實出文章也有積累效應的。
催化界文章的最高境界是Journal of Catalysis,這個雜誌並不是隨便
投投就一投即中的。
在Journal of Catalysis發表文章是需要工作積累的。這包括兩層
意思:一層是在這個課題上做過很多鋪墊性的工作,獲得了很多經驗,在
自己經驗和積累的基礎上,在自己體會深刻的領域,往往能夠取得突破;
第二層意思是你在這個領域做多了,發表了很多文章,到最後這個領域的
專家都認識你了,知道你的工作的系統性、可靠性和對這個領域的重要性
,那麼給予發表乃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即審稿人就是搞這一行的,也看
人頭的,也知道做這一行有這麼個小有名氣的人,而假設一個“某某師範
高等專科學校教務處”的名字也沒聽到過的人也來投這個雜誌,多半是退
稿;如果審稿人是大同行而不是小同行,也會看投稿人的“參考文獻”部
分,以前有無在這個領域發表過文章,在這個領域的國際雜誌上發表很多
系列工作的人比什麼也沒發表過的“新面孔”錄取機會高得多。
2000年,我們課題組實現了Journal of Catalysis零的突破,而為
了這個零的突破,我們在固體超強酸方面做了10年的鋪墊,形成了一套成
熟的催化劑製備、表徵方法,搭好了裝置,並熟透了文獻。10年來發表了
一系列工作,逐漸從國內走向國外,工作被國外多篇REVIEW引用,國外一
些做超強酸的大家也來函索取發表在中國雜誌上的文章。正是在這樣一種
好氛圍的薰陶下,才能夠形成一定的飛躍,厚積才能薄發。當時設想我
們組如果能有突破的話,最有希望在這個領域突破,可以說那篇Journal
of Catalysis是偶然中的必然。
一回生,二回熟。同一個雜誌投多了,編輯也知道你投過來的稿子都
是很有意思的,而不是“戳一槍”混一篇文章。老客戶了嘛,因此就很好
通過了。這也是一種累積效應。

科研隨想錄(5)——“廢數據”
大家碩士畢業了,完成了薄薄的一本碩士論文,但是回過頭去想想,
這三年裡面,人也天天在實驗室,但是為什麼碩士論文那麼薄?吉林大
學徐如人小組的學生人人出一堆文章,而我們為什麼出文章那麼慢?
大家一樣在做實驗,但是我們的數據的“有效利用率”是多少呢?
起碼1/3-1/2的的數據都是廢數據!科研是要能夠耐得住失敗的,但是
很多失敗都是自己主觀原因造成的!!!
首先,不看文獻不做實驗。不要文獻也不查查好,急着做實驗想一
星期出篇文章,結果做了老半天,再看看文獻,發現幾年前別人已經做
過了。或者文獻的實驗部分也不看看清楚就做實驗,等到寫文章了才發
現自己的反應條件全部都是錯誤的,全是廢數據。還有,文獻也不看看
清楚,等實驗做完了才發現自己的結果和前人結果有嚴重矛盾,自己又
不是什麼一言九鼎的催化大師,寫好的文章也只能往垃圾桶里扔了。
其次,藥品純不純啊?不要跟我說你從實驗室角落裡隨便拿了一瓶
什麼“1970年國營**化工廠”的藥品來做實驗噢。在有些精細的實驗中,
即使是買來的“分析純”的藥品,都要事先檢驗純淨度的。提純是難免
的。別到了最後才發現藥品不純,結果做的數據全廢了。
再次,不要節約用錢啊。在家裡不要把水龍頭擰成滴水成線而水錶
不轉的狀態,在實驗室不要把氣相色譜記錄儀的走紙速度調成只出峰面
積而不走紙的狀態。光看峰面積,你叫我如何判斷這個數據有用沒用?
假設基線沒走穩,則數據沒用,但是如果記錄儀不走紙,我如何判斷基
線有無走穩?
善於觀察的人能發現新現象,實驗中往往能發現微量的新物種,這
些物種對判斷反應機理有重要作用。比如有人發現在固體超強酸催化烷
烴異構化中有微量烯烴生成,於是新的反應機理就突破了。而假如你把
氣相色譜的最小峰面積設得很大,那麼你怎麼判斷有沒有新物種生成?
如果有,量又是多少?
還有,實驗條件事先設計好了沒有啊?不要對我說你的這個系列催
化劑負載量是10%、20%、30%、40%,而那個系列催化劑負載量是0.1、
0.2、0.3、0.4 g/g 載體噢!!這兩種計量方法是不同的,在同一篇文
章中出現兩種計量方法是非常可笑的,把一種換算成另外一種,就會帶
來“負載量為 9.09%, 16.67%, 23.08%, 28.58%”這樣難看的數字。而
且兩個系列催化劑之間根本無法對比,因為它們的計量是不同的。
做實驗還真是一門學問,沒有猛干精神不行,光有猛干精神更不行。
“多動腦筋少動手”,不錯不錯!!

科研隨想錄(6)——出文章秘訣
系裡規定碩士畢業要一篇SCI,博士要兩篇SCI,能否完成?很多同
學愁眉苦臉怕完不成,其實是不知道“行情”,吉林大學、大連化物所、
南京大學有些牛人的學生,出起文章來速度很快。博士畢業10篇外國文章
都不希奇。
出文章,的確有竅門!!別的我不敢說,我來說說催化吧!!
首先,“鮮花需要綠葉陪襯”,你研製出一種好催化劑,你就要拿10
種不做也知道沒有活性的催化劑來襯托它的好。大家都是這麼做的,否則
審稿人就會說:“空白實驗做過了嗎?不加催化劑有沒有活性啊?你的二
元金屬氧化物活性很高,你和它們各自的母體氧化物比較過嗎?不比較你
怎麼證明二元比一元好?你的是二元固熔體,你做過二元氧化物機械混合
的催化劑嗎?你的是Si-Al,你做過Si-Ti嗎?你做過Si-V嗎?你怎麼知
道Si-Al最好?還有,你的催化劑和文獻報道的最好的催化劑比較過嗎?
退稿!!”
其次,數據越多越好,有些東西也許是你不做也知道的,但是不能因
為不做也知道規律而不做,越是做得出的東西越是要做。文章里不能老是
有標新立異的東西,大路貨也要有,這是文章的血,這是文章的肉,這是
穩拿的數據,這是體現工作量的,沒有功勞也有苦勞。
比如外國催化大師做雜多酸銫鹽的新反應,每開發一個新反應,自然
先要把雜多酸銫鹽表徵一番。這種東西不做也知道什麼樣,但做了更好。
XRD,紅外,熱重,酸量......這種穩拿的數據先做好,然後做一個別人
從來也沒做過的反應,就可以發篇好文章。
還有,外國有的人機械研磨法做LiMn2O4尖晶石,用來做電池。那種
文章很好出。要是輪到一些不會混文章的人來做實驗,準保是“一點法”
,即給出一個最佳配方,然後測測電化學性質。那個外國人會做,他考察
了研磨時間的影響:不研磨、研磨2, 4, 6, 8, 10, 小時,看它們的XRD
、比表面、TEM變化,很有規律;然後考察了焙燒溫度的影響:不焙燒、
200,400,600,800,1000,1200度焙燒,看它們的它們的XRD、比表
面、TEM變化,很有規律,並用TG/DTA和前面結果關聯;最後考察了樣品
的電化學性質,就出了篇好文章。
這可不是投機混文章,這是科學的嚴謹態度!這是不厭其煩!!很多
科學家都是這麼做的!!比如 Surface Science 上面很多文章都是這麼
做條件實驗的:改變吸附氣體的吸附量,改變脫附溫度......
要想出長文章就是要苦做,數據往多里做,文章往長里寫。想省力,
最好做兩個星期就出篇文章反而適得其反。做實驗不一定是速率決定步
驟,審稿才是。與其數據不豐滿而被退稿,來回四個月過去了,還不如靜
下心來把數據補補全,把文章寫寫好。把工作量調整到正好夠發“某某學
報”的程度而把工作嘎然而止是可惜的。要“法乎上,取其中”,數據能
充實儘量充實,文章能豐滿儘量豐滿。
還有,寫文章要“你有我有大家有”,充分引用他人工作。這可不是
拍審稿人的馬屁。文獻沒有引用好只能說明你文獻把握不全,不能正確領
會這個課題的意義和動向。另外,數據規律也要和別人大致吻合,提出一
個觀點要能找出三篇文獻來證實我的觀點,這是一種保險文章的寫法。如
果實驗現象反常而沒有合理解釋,那只有退稿的份了。老實說很多文章都
沒有特別大的新異,要全文通篇有新意很難。中國人發發文章,往往是催
化劑和別人不一樣,但規律和前人的工作基本吻合,那也就可以了。

科研隨想錄(7)——合作精神
是不是希望寫文章的署名欄人越少越好啊?一開始我也是這麼想的,
但是時間長了,第一作者的文章多了,就不這麼想了。
有些人真把天下看成漆黑一片,仿佛天下老闆都是什麼事情都不做而
掛名的。我當然不贊成隨便掛名,但至少在復旦,主流還是好的嘛!!現
在的老闆又不是傻瓜,他不會隨便給別人掛名而去沖淡自己的貢獻。
對所謂“掛名”的態度,表面上打着“反對掛名”的旗號,實際上是
拒絕合作。表現在實驗中拒絕和別人交流討論,怕別人知道自己的實驗情
況,有些實驗明明可以叫別人輕車熟路幫忙做一做,卻偏偏要自己活受罪
從頭學起耽擱了實驗進度,為的就是少署個名字;有的表徵明明可以去做
,做了有助於提高文章質量,把蛋糕做大,但自己的私心在那裡作怪,怕
別人“篡黨奪權”而忍痛割愛不去做表徵。以上都是“島國文化”、小家
子氣,鑽進小樓成一桶,一輩子都走不出自己的這個圓。
年輕人,把什麼署名先後拉,什麼署多少人拉看得那麼種有什麼用?
你要評院士,你並不會因為這兩篇文章而評得上;你要找工作,回過頭想
想文章又有什麼用,賺點錢不比你發篇文章強啊?不要老是把文章看做是
自己的私人財產,沒有課題組的積累,哪來的個人成就?沒有人幫你搭儀
器裝置,沒有人幫你測試樣品,哪來的你的文章啊?理科不是文科,不是
你坐在小房間裡看看書動動腦子文章就出來的。
這樣私心這麼重,這樣怕合作(因為一合作,就必然涉及到作者名單
的增長),以後誰還來和你合作啊?

科研隨想錄(8)——文獻是個寶
不讀文獻不做實驗。否則,一是做了老半天發現別人做過了;二是
做了老半天發現實驗條件都是錯誤的。做了也白做。
文獻讀一遍是遠遠不夠的,每讀一遍都有新的收穫。初次接觸一個
課題,往往看文獻如墜入九里雲霧中,不能深刻體會其精髓和實驗細節
的奧妙之處,只留連於具體的實驗結果;做了實驗,碰到難題了,回過
頭來再去分析、比較、仔細體會,方知奧妙之所在,對這個課題才會有
更深的認識;等到寫文章了,再看看文獻,比較自己和文獻的結果,龐
征博引,使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高度;文章發表了,自己的文章也成了
文獻大海中的一朵小浪花。
只有做了實驗,才會真正讀懂文獻。也就是說,如果要寫綜述,自
己沒有做過這個課題,很難寫好綜述。而一旦讀了很多文獻,又做好了
實驗,研究生還是完全有能力寫一篇綜述的。很多同學抱怨出文章難,
其實文獻不能白看,看看文獻也能在中國雜誌出篇文章呢。這篇文章又
可以算碩士論文第一章,真是一舉兩得。

科研隨想錄(9)——老闆剝削論?
我曾經說過到國外去幹活,做出成績都是老闆的,這是剝削;別
人還對我說我們研究生做實驗,發表專利算老闆的,不合算云云。其
實我腦子早就變了,沒有什麼“被剝削”的概念。
首先,出文章對你自己的前途有好處啊。出國看文章,我回國當
長江學者黃河教授也看文章啊。沒有老闆的正確指導、流利寫作和把
關,沒有老闆的名字做招牌,你一個人能達到這種效果嗎?老實說外
國某教授的有些文章,是學生做實驗老師寫文章,在這種情況下即使
老師掛第一作者也很正常嘛!!什麼“剝削”啊,“剝削”啊。你看
看那些文章嘛,討論占一半以上!!沒有老師那支筆、那個腦袋、那
個名字,文章只能往低檔次里投了。學生這樣被“剝削”還是合算的。
其次,幹活培養你自己的能力啊。老闆經常教誨我要熱心公共事
物,要做得多,手要勤腳要快,勇挑重擔多做“額外”的事情。對於
好學生就是要壓擔子,做得越多就越熟悉,就做得越快,別人趕也趕
不上。幾年來我深深感到老闆的話是對的,我也在努力地做事。哪怕
是跑跑財務科、採購採購儀器照樣可以接觸更多、培養能力!我的能
力提高地飛快這些能力是搶也搶不走的。老闆也非常樂意做很多“額
外”的公共事情,同樣是速度飛快,越做越快,任何人都趕不上。
再次,老實說學生發表幾篇文章,出了專利,本來就不產生什麼
巨大的經濟效益。一般的,發表也只是發表了,所以剝削也無從談起。
做學徒就是要做的,腦子裡不要有“被剝削”的感覺,才能學到
真本事為我所用。三年研究生,你說你被老闆剝削了,其實也未必,
你也在為你的將來打造資歷(文章)和能力(經驗)的基礎,這是千
金不換的。特別是後者,一輩子受用啊!!
也許有的人說我中毒了、着魔了,可我要說只有經歷了,才真正
會有體會——多做沒錯。

科研隨想錄(10)——一體化理論
看來現在很多同學和老師的觀念需要更新。如前文所說,科研中
需要一種民營企業家精神。如果把這個觀念再外推,就成了一體化理
論,即:(1)科研和生活一體化;(2)科研和學習一體化。
(1)科研和生活一體化:不嚴格按照國營科研單位“坐班時間”
,而是跟着實驗安排自己的休息時間,圍着儀器轉。儀器一轉,午飯
都可以不出去吃而呆在實驗室一邊看着儀器一邊吃乾糧;今天下午實
驗做完了,哪怕是“上班時間”照樣可以回寢室睡上一覺,養足精神
晚上好看文獻動腦筋。或者可以去家樂福採購點東西,反正早晚都要
採購的,現在有了“貨物儲備”,過幾天就可以不去採購而安心做實
驗了。別人休息星期天,我偏要休息星期五而星期天工作,因為這時
候儀器空閒。絞 人多,儀器擠,走廊里電話響個不停,真是吵也?
死了!
(2)科研和學習一體化:我的論調是在實驗室里看TOEFL、GRE也
沒有什麼不好的。這是年輕人積極奮發、志向遠大的象徵,總比在寢
室里搓麻將或者在花園裡摟摟抱抱強吧。一邊看TOEFL、GRE,一邊實
驗做得呱呱叫的人確有其人(不是我。)特別是對於催化實驗,不就
是半小時打一針嗎。這是苦力活,從早做到晚。總不能叫我守在儀器
旁邊干坐着吧,看看英語,很正常嘛!再說暑假寒假,本來可以休息
的,現在在實驗室開着空調一邊半小時打一針一邊看我的英語書,公
私兼顧嘛!!文章也出了,英語也看了,一舉兩得嘛!!
現在很多老闆都想通了。不讓我看GRE我不來了,或者出工不出力
,或者出一堆廢數據浪費藥品儀器,這不兩敗俱傷嗎?再說現在出國
的人希望多出文章好出國,不出國的人混篇文章畢業就行了。所以阻
止學生出國是種荒謬的想法,不利於學生,也不利於老闆效用最大化。

科研隨想錄(11)——能壘效應
對於剛開始搞科研的人來說,絕對存在能壘效應。有的人做出成
果的活化能大一點,有的人小一點,這和自己自身的功底有很大關係。
基礎沒打好,活化能特別大,甚至連英語閱讀、文章寫作、圖表繪製
都會成為能壘的一部分。
老師是催化劑,可以降低活化能。學生一旦開竅,再加上自己用
心,就一發不可收拾。第一篇文章最難寫,一旦突破能壘,以後投外
國文章不再是不可逾越的鴻溝。

科研隨想錄(12)——科研逆境
科研逆境是不可避免的,是我們所不願意遇到的。本命年的時候
我遇到過科研逆境,而且還是在科研順境之後的科研逆境,其對比反
差之強烈,令我寢食難安——整整一年都沒有實驗進展,在實驗室里
晃來晃去就象光吃米不下蛋的。我選擇了放棄那個課題,另起爐灶。
實驗室里,誰沒有走過彎路?少則半年,多則一年。有時候調儀
器調了半年都沒有調好,有時候做了一年都沒有得到任何有價值的數
據。我曾經問師兄,有沒有遇到科研挫折,遇到了以後是如何消除的。
他說的確遇到過,挫折就放在那裡,做着做着就自然消除了。
老闆絕對不是那種隨隨便便就允許放棄的那種人。“活要見人,
死要見屍”,你說實驗遇到困難了,無法貫徹下去了,準備混過去了
,老闆就一定要知道為什麼做不下去,而不是你說另起爐灶就另起爐
灶。因為你做了幾個月放棄了,那麼即使你換了課題,說不定又做了
幾個月又放棄了,這就表明不是實驗課題難,而是實驗者自己的問題
。在老闆這種契而不舍的督促下,原先已經“做死”的很多題目沒有
被放棄,死死咬住,反而又獲得了生機。這使我明白:
實驗逆境並不是不可逾越的,科學總是科學,該做得出的總歸做
得出,儘管存在能壘。如果做不出,也要明白為什麼做不出,“活要
見人,死要見屍”。靜下心來好好分析實驗失敗的原因,靜下心來做
一做,而不要有急着“賭輸了急着翻本”的心理,那麼最後總歸是做
得出的。

科研隨想錄(13)——失活和再生
我是研究催化的。催化劑有失活和再生,而作為科研主體的人,
同樣也有“失活和再生”現象!!
科研者不是金剛,研究做長了在某段時間內會有“失活”現象,
人累了,心倦了,靈感沒有了,一拿起燒杯就厭煩。這就象談戀愛時
間長了,天天在一起,該幹的事情都幹了,就覺得不過如此,一點意
思都沒有了。
做一個課題,絕對需要一鼓作氣,設計實驗的時候寧可做全一點
,不要“敬酒不吃吃罰酒”,等到退稿了才去補數據。這時候一種厭
倦的心情油然而生,“又要補數據啊”,而且儀器工作也改變了,儀
器也壞了,實驗結果和一年前做的不一定有精確的可比行性。
長時間沒有實驗結果導致畢業壓力大,同樣也會產生“失活”現
象,拿起燒杯的時候就想“別又是一堆廢數據”,對科研徹底失去信
心。再加上看看其他同學文章多,導師又催得緊,心理壓力就更大了。
科研熱情的“再生”,有時可以通過“偏離”(deviation),即離
開實驗室,不去想任何實驗問題,到外面社會上去走走看看,做不出
實驗就休息一段時間,讓腦子充分地放鬆,然後再回到實驗室做實驗,
有“小別勝新婚”的效果。
可是,這種“再生”是“引發劑”,如果還是做不出東西,科研
熱情還是會熄滅。最好的再生是:做實驗走上正軌,每天都出有用的
數據,文章雛形更加清晰,這樣的科研是不會疲倦的。
我曾經“失活”過,後來又“再生”了。最好的實驗安排,是整
理完一篇文章,然後自由休息半個月。這半個月的休息比在實驗室里
繼續泡着效果好得多。休息,是為了更好地工作。

科研隨想錄(14)——出文章和成就感
歌星以新專輯層出不窮為成就感,民營企業家以開了10個公司為
成就感,而我從出文章中獲取成就感。
《封神演義》中總有這樣情節:“敵方”布下奪命的陣,“我方
”一開始總是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這時總有得道的仙人從容應對,
憑着一朵蓮花也能如入無人 ,任陣勢險惡,能耐我何?
投外國文章也是這樣的。混篇中國文章很容易的,隨便做做就有
了;可要出篇外國文章需要很大的努力,要憋着一股氣,做上半年才
能實現。看中國多少人在國內雜誌號稱“首次發現......,突破了外
國文獻公認的觀點”,可是這些人中國文章一大堆,還號稱催化大師
,怎麼連篇外國文章都沒有?所以,如果能達到投外國雜誌指東打東,
指西打西的境界,也是一種從容。為人所不能為,則有成就感。
想想有些學校憑藉三篇《化學學報》也能評個教授,難得出個《
**師院學報》也要爭先恐後地掛名,視其為油水,在復旦這麼濃郁的
科研氣氛中成長,在不同的起點進步,我怎麼沒有成就感呢?這種成
就感超越了工資的需要,超越了“出篇文章夠畢業就行了”的態度,
成為了我科研的驅動力之一。老實說,以出文章為科研驅動力之一也
是正常的,真正“為了科學而科學”,做了實驗只是自己探索科學奧
妙而不發表的人絕對是少見的。
最美麗的景色往往在最險峻的地方,自己征服了最險峻的地方才
會有成就感,而花錢雇別人抬我上去,或者僅僅從照片上看到則沒有
這種真實的感覺。對於出文章,只有自己“為伊消得人憔悴”,在艱
難中殺出一條血路才會體會到真正的成就感。所以,我是不喜歡互相
交換掛名的。不做實驗而交換掛名,文章是多,但是當文章一大堆的
時候,那些第三作者的文章又有什麼用?把我真正花力氣辛辛苦苦做
的第三作者文章都淹沒在文章堆里了!
************************************************************
[1] Chemistry Letters 第一作者 (1999)
[2] Journal of Molecular Catalysis A 第一作者 (2000)
[3]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stry 第一作者 (2000)
[4] Catalysis Letters 第三作者 (2000)
[5] 化學通報(綜述) 第一作者 (2001)
[6] Journal of Molecular Catalysis A 第一作者 (2001)
[7] Journal of Catalysis 第二作者 (2001)
[8] Journal of Molecular Catalysis A 整理中 (2002)

科研隨想錄(15)——科研的心理屏障
以前前進GRE教材第一篇文章就是方守成的文章,他指出以前從
來沒人考過2000分,所以大家都認為自己考不過2000分,以至於誘導
了你的複習和臨場發揮,最終果然不過2000分;自從第一個人過了20
00分,以後又有一群人過了2000分,於是大家都認為考2000分如屢平
地,衝破了這個“心理屏障”,所以人人都超過了2000分。
我們復旦化學系絕對存在心理屏障。評獎學金的時候誰文章稍微
多一點,下面的先生就跳出來說“不正常”云云。而在實驗室里出文
章有“極限效應”,這個極限是12-13篇。一般的博士出個三五篇文章

以後,“心理屏障”效應就開始發揮作用了,不再向極限衝刺。
其實,你要是看看外面的科研單位,如今的那些傑出青年、長江
學者在當年做博士的時候就顯現出來了。南京大學畢業的金國新,戴
安邦院士的學生,博士論文219頁,博士期間發表文章第一作者20篇;
大連化物所畢業的肖豐收,郭燮賢院士的學生,博士期間發表第一作
者文章16篇;大連化物所畢業的趙東源,郭燮賢院士的學生,博士期
間發表文章15篇;吉林大學徐如人院士的學生,個個文章一大把。
達到這樣的高度沒有什麼“不正常”的,我們復旦完全能達到同
樣的高度,很多時候是“心理屏障”在作祟而阻擋了前進的腳步。有
種人做實驗有股“凶”勁,殺氣騰騰,死死盯住不放,猛衝猛打、掘
地三尺,抱定“與眾不同”的決心,對自己高標準嚴要求,這樣就可
以達到以上各位同樣的高度了。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2: 對待學術腐敗的不同態度
2002: (ZT) 回流前需要考慮的十一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