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諍友
萬維讀者網 > 教育學術 > 帖子
說說北大的試驗班制度
送交者: b0b0 2003年10月06日18:29:46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說起這個試驗班,大家可能會馬上聯想到現在的元培計劃試驗班。
殊不知,在94(93還是94不大記得了,大概就是一年軍訓結束之後)年開始的文科試驗班
和理科試驗班才是北大所謂“試驗班”的始祖。而試驗班又分為文科試驗班和理科
試驗班。理科試驗班肯定是比較牛的,因為選人標準很高,不會弱於現在的元培,而因為
偶是文科試驗班的學生,所以只能以文科試驗班為例來評述一番現下的試驗班制度。

文科試驗班的目標很明確:培養知識全面基礎紮實的文科大師,一般從剛入學的本科
生,且限於中文、歷史、哲學三個院系的學生里挑選,成立之初似乎還給了別的院系幾個
名額。但是隨着文史哲不斷的沒落,後來就只有文史哲三個院系的學生了。這裡為何要用
“挑選”而不用“選拔”呢?因為它到了我們這一屆已經落得虎頭蛇尾,難以為繼了。

記得我們剛進試驗班的時候,學校還專門成立了一個試驗班管理辦公室,出台了包括
課程以及保研等一系列的規定。
主要有以下幾點比較特別:前兩年通習中文、歷史、哲學大部分主幹課程,到了大三上學
期可以選擇這三個院系的任何一個專業繼續發展;所有必修限選課成績的平均分只要大於
75,就能獲得保研資格。

於是,我在文科試驗班的生涯開始了。上的課很雜,哲學概論,中國哲學,中國古代
史,歐洲史,現代漢語,中國文學。。。。等等,連通常以為很難的漢語方言學的課程也
混跡其中。我只學了個糊裡糊塗,幾乎忘了自己在作甚,只是一天天地看書考試。一晃一
年過去,原以為還有下一屆的試驗班ddmm們,誰料居然和理科試驗班一起被後來的元培計
劃試驗班所取代,我們成了“實驗品”的最後一撥拉。

班主任開始有些擔心,不過依然做着該做的事情。兩年過去了,元培計劃有了第二屆
,而我們開始分班,我選了文學專業。班上的各項活動依舊在有條不紊地運轉,諸如獎學
金,三好學生等事項都獨立進行。偶然在一次集會上,班主任忍不住告訴我們,主管文科
試驗班的領導已經離開了北大,文科試驗班實際上已經成了一個無人搭理的孤兒,名義上
託管於哲學系的門下,班主任也無所適從。我還是不以為意。

轉眼到了保研的時間,文科試驗班終於面臨了厄運。中文系的班主任不願意有限的保
研名額被文科試驗班占去,提出要讓文科試驗班的學生與中文系學生(因為大三轉去中文系
的學生數量較多)一起排名,按照gpa推研。他明明知道,試驗班的課程比中文系難上許
多,而且老師各式各樣,分數必定不會太高。按照gpa,我們班頂多能上2-3個,然而能
力比中文系gpa高者多得多。可那又能怎樣???班主任自我解嘲地說到:整個北大,已經只
有我在管你們了。我們只能苦笑,笑那有始無終的北大教務部。

更可笑的是,我們班上的好多優秀同學眼看北大保研無望,紛紛轉戰清華,馬上有兩
人前往清華人文學院爭取僅有的兩個外校保研資格,結果雙雙保上,名列前二。嗚呼!!
北大2000文科試驗班最後竟然落得為清華文科培養人材的下場。不久,又有其他幾名同學
爭得了清華歷史系的保研資格,一個個的優秀學生離開了北大,而進入了清華。

還記得那時班主任叮囑說:要是清華要你,千萬別喪失了寶貴的機會,同學們都聽從
了。可惜的是,北大卻絲毫不憐惜自己培養了四年的子女,管他們呢,文史哲算個啥,人
民幣更重要。班主任還說,清華人文在逐漸崛起,而北大的人文已經讓位給金錢,慢慢地不思
進取,偶實在感到萬分悲愴。

元培計劃試驗班現在反響似乎不錯,但不知幾年以後北大的領導們還會不會如拋棄文科
試驗班一樣,把元培出賣,到時,欲哭無淚的還不就是北大母親親自培養的北大學生麼?

虎頭蛇尾---如今北大的教務確實令人不敢恭維。

附上文科試驗班的一些數據:

必修分一般是110分左右,限選分24分,加起來134分,而畢業學分大概在150左右,
可以說,除了必修和限選,通選和公選已經所剩無幾。更好笑的是,北大要求我們如此修
滿學分,卻不曾履行過上述的平均分大於75就保研的承諾。有意思吧?偶是不想保研了,
但是替那些很想繼續在北大求學的同班兄弟姐妹們不值,這就是北大的教務。。。。

我一直深愛着的北大呵,您竟然忍心將這般優秀的許多子女掃出大門??唉。對了,人家
已經決定揮師清華去了,挽救也已不及。sigh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2: 中科大遷址問題再探討
2002: 走進南大“學科特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