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諍友
萬維讀者網 > 教育學術 > 帖子
揭穿“四大發明”神話的謊言 1
送交者: 飛虎隊 2003年11月14日17:37:05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一。火藥

這是所謂“四大發明”的說法中最大的一個謊言。

我在以前已經說過了,西方在談到所謂的對歷史前進起到了“重大作用”的三大發明(火藥,羅盤,印刷術)時,根本不是在談論所謂的我們中國人的“四大發明”,而是在談論西方的“三大發明”。此火藥非彼火藥,此羅盤非彼羅盤,此印刷術非彼印刷術。(註:最早談到“三大發明”的西方人是培根,後來馬克思重新提到這一點時,其意義已經有所改變。)

而炮製並宣揚所謂的中國“四大發明”對歷史作出了“重大貢獻”種種說法的人們,最主要就是用偷梁換柱的手法,將兩種性質截然不同並且沒有任何關聯的事物暗中偷換了位置,同時也轉換了附着在兩者身上的歷史意義。其次就是用牽強附會,曲解,誇張,過濾等等手法來處理相關的歷史事實,蓄意掩蓋事實真相。

就火藥這一項,具體如下:

(1)。我們中國人所發明的“火藥”實際上指的是“黑火藥”,這種火藥的用途,性能都有限的很。

(2)。而真正導致了軍事變革並對歷史起到了重大推動作用的“火藥”是歐洲人發明的“黃火藥”,並大規模地用於工程和軍事,是整個近現代軍事工業的奠基石。(註: “黃火藥”這個名稱並不是規範的術語名詞,應稱之為“黃色炸藥”較為妥當,並特指諾貝爾發明的硝化甘油類安全炸藥,不過作為一種泛指和通稱也並無不可)

(3)。黃火藥跟黑火藥之間完全沒有任何傳承關係。其一開始就是從一條獨立的路線發展起來的性質完全不同的體系。(黃火藥只是這個體系中幾類產品的俗稱,這個系列中的各種發明滿足了現代工業和軍事所需要的全部技術需求。)

以上是最關鍵的三點,也就是有關“火藥”這個謊言的核心之處,而更詳細的歷史細節如下:(註:作者具體談兩者的區別)

(4)。黑火藥的製造方法只是簡單地將硝石,硫磺,木炭等幾種天然物混和在一起,是一種混合物,屬於物理範疇。而且只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感性認識,經驗主義的積累。(所以在中國當然也不可能再有什麼發展,這是毫不奇怪的)。

(5)。黃火藥的製造方法是使用化學合成手段,是一種化合物。黃火藥的產生發明出來是有近代化學科學作為理論基礎的。(我以前說重要的發明往往其內在要有一定的科學理論作為支撐並沒有說錯,科學不發展到一定程度就是產生不出具有重大作用的發明)

(6)。而且,即便是黑火藥,也沒有任何證據能夠證明是從古代中國傳到西方去的,今天的種種說法,都只是猜測而已,而這種猜測僅僅只是依據不同發明在不同地區出現的時間早晚作出的,這被稱之為文化上的一元論。(其他三項“發明”也是同樣的這種情況)

很多人會感到難以接受這種說法,有人也難免會這樣說,那我們也可以不承認計算機,網絡,原子彈這些發明是從西方傳到中國來的。你可以這樣說,只要你有本事不到別人的國家那裡去留學而得到這些知識,並且完全不接觸任何別國這方面的學術資料,那麼沒有人會否認這是你獨立發明的。

(7)。更讓某些人不願提起的是,就連黑火藥的起源也有多種說法,在很多古代文明地區都有類似於黑火藥的發明的記載,學術界有一派的說法就認為,是印度人先發明了黑火藥的。而黑火藥的種類更有上百種之多。中國使用的黑火藥只是其中之一。(註:中國製造的黑火藥由於含硝量太低,燃燒後膨脹能量不足,並不適合於作火器的發射藥,歐洲和阿拉伯發明的黑火藥將含硝量提高到了80%,才能夠大量用於作火器發射藥。中國後來使用的適於作火器發射藥的黑火藥是隨着火銃的傳入從西方同時傳入的)

再來看黃火藥的源流:

(8)。1771年,英國的P·沃爾夫合成了苦味酸,它是一種黃色結晶體,最初是作為黃色染料使用的(注意這一點),後來發現了它的爆炸功能,十九世紀被廣泛用於軍事,用來裝填炮彈,這就是黃色火藥的名稱的由來。它是一種猛炸藥。

(9)。1779年,英國化學家E·霍華德發明了雷汞,它是一種起爆藥,用於配製火帽擊發藥和針刺藥,也用於裝填爆破用的雷管。(註:雷汞又稱雷酸汞)

(10)。1807年,蘇格蘭人發明了以氯酸鉀、硫、碳製成的第一種擊發藥。

(11)。1838年,T·J·佩盧茲首先發現棉花浸於硝酸後可爆炸。1845年德國化學家C·F·舍恩拜因將棉花浸於硝酸和硫酸混合液中,洗掉多餘的酸液,發明出硝化纖維。

(12)。1860年,普魯士軍隊的少校E·鄶爾茨用硝化纖維製成槍、炮彈的發射藥。俗稱棉花火藥。(註:至此取代了黑火藥作發射藥)

(12)。1846年,意大利化學家A·索布雷把半份甘油滴入一份硝酸和兩份濃硫酸混合液中而首次製得硝化甘油,硝化甘油是一種烈性液體炸藥,輕微震動即會劇烈爆炸,危險性大,不宜生產。

(13)。1862年,瑞典的A·B·諾貝爾研究出了用“溫熱法”製造硝化甘油的安全生產方法,使之能夠比較安全地成批生產。

(14)。1863年,J·威爾勃蘭德發明出了梯恩梯(TNT)。梯恩梯的化學成份為三硝基甲苯,這是一種威力很強而又相當安全的炸藥,即使被子彈擊穿一般也不會燃燒和起爆。它在20世紀初開始廣泛用於裝填各種彈藥和進行爆炸,逐漸取代了苦味酸。

(15)。1866年,A·B·諾貝爾用硅藻土吸收硝化甘油,發明出了達納炸藥。俗稱黃色火藥。

(16)。1872年,諾貝爾又在硝化甘油中加入硝化纖維,發明了一種樹膠樣的膠質炸藥──膠質達納炸藥,這是世界上第一種雙基炸藥。

(17)。1884年,法國化學家、工程師P·維埃利首先發明了無煙火藥。這一發明具有極重要的意義,為馬克沁重機槍的發明提供了彈藥方面的條件。(註:至此有煙火藥被取代,無煙火藥成為普遍使用的發射藥)

(18)。1887年,諾貝爾用硝化甘油代替乙醚和乙醇,也製成了類似的無煙火藥。他還將將硝酸銨加入達納炸藥,代替部分硝化甘油,製成更加安全而廉價的 “特種達納炸藥”。又稱 “特強黃色火藥”。

(19)。1899年,德國人亨寧發明了黑索今,它是一種比梯恩梯威力更大的炸藥。(註:這是僅次於核武器的威力最大的炸藥)

從上述線索可以清晰地看出,黃火藥系列是怎樣一步步獨立發展起來並導致了近代軍事的重大變革的。在這一過程中根本就沒有黑火藥什麼事。黑火藥在歐洲長期被用於煙火和縱火用途,也曾被用來作為槍炮的發射藥,但是主要也就適用於中世紀的那種力量有限的原始火器,如火槍火銃,而中世紀火器跟近現代槍炮也完全是兩種性質的概念,原理上,技術上,製造加工上都是完全不同的,不要被它們某些外形上的類似點所迷惑了。後面會具體談到。

注意到上面黃火藥系列的發展源流,可以發現其中好幾種重要的火藥,最初被發明出來都不是準備要用於軍事的,甚至有的最開始都不是要用來做炸藥的。這個事實讓某些打腫臉充胖子硬要厚着臉皮說黃火藥的發明也是受了黑火藥的啟發的國人都無法自圓其謊了。更不用說黃火藥跟黑火藥在原理,性質,方法,用途等諸方面都是截然不同的。

近現代整個軍事工業體系中,從火帽底火所用的擊發藥,到雷管等用的起爆藥,到彈筒中的發射藥,彈體裡裝填的猛炸藥,火箭導彈的推進劑,全部使用黃火藥系列,根本沒黑火藥什麼事,根本就是一種可有可無的東西,還有什麼可吹的呢。

黑火藥現在也就在導火索、煙火藥等方面還有點用途。僅靠使用黑火藥根本就不可能產生出現代的這種後膛裝填式射擊武器和各種炸彈火箭導彈,這是被“四大發明”的鼓吹者們所故意忽略了的一個歷史事實。

有些國人常常用一種不無遺恨的口氣說:古代中國人製造出了火藥,卻用來做鞭炮,太可惜了。在這裡我可以明確地告訴你們,不是因為古人只想得到用黑火藥做鞭炮,難道他們沒有嘗試過要把它用於軍事上嗎?而是因為黑火藥也就只適合用來做鞭炮。不必為此感到遺憾了。

如果說黑火藥在中國是受了儒家文化環境的影響而沒有發揮出應有的作用,那麼在同樣使用黑火藥的日本,印度,阿拉伯,土耳其等等國家和地區,又產生了近代軍事的重大變革作用了沒有呢?沒有。這種變革只有等到黃火藥的出現才會產生。

黑火藥只是農業文明時代的一種原始產物,在歷史上留下了一點痕跡而已,對推動工業文明的前進並無多大作用,有人卻硬要把這點痕跡吹噓到對歷史起到了重大作用的程度,是很無聊也很無恥的。

而偽古派分子在宣揚所謂“火藥”推動了軍事工業變革等等謊言的時候,卻故意隻字不提這是“黃火藥”的功勞,用偷換概念的手法誤導人們以為這是“黑火藥”起的作用。這是一種非常無恥的作法。【也是很多“國學大師”“人文科學專家”炮製種種“中國古代文明成果”“科學貢獻”的慣用手法。就是後面將會總結到的幾種伎倆中的一種。】

現在再來談談火器,本來這個問題已經沒有討論的必要了,但是我在《所謂》一文中,曾提到螺旋線膛槍,火帽,圓錐形子彈,撞針,連發式槍械等等發明的出現,以及彈道學,冶金學、金屬加工技術等科學技術的理論基礎是實現近代軍事工業革命的決定因素,但是卻忽略了另一方面,既彈藥技術的發展所起的作用。

來看看中世紀原始火器。

我在《所謂》一文中已經說得很清楚了,被穿鑿附會地說成是最早的火槍的“突火槍”實質上只是一種噴射式火器,關於“子窠”到底是什麼東西根本就是猜測,《宋史.兵志》上根本就沒有具體說明,但是仍有人要胡攪蠻纏地把這個說成是最早的“火槍”。

更無恥的是,有些人為了吹噓這種“突火槍”,居然把《宋史.兵志》上記載的“聲聞百五十餘步”撒謊說成是射程達到了一百五十步!(註:原文為“如炮聲,遠聞百五十餘步”,“炮”字在這裡是爆裂的意思)

至於火銃,我看見過保存最早的元代銅火銃,它的形狀就是一個長35.3厘米,口徑10.5厘米的大圓桶,這是“槍”的概念嗎?它這種管身長和口徑的比例根本就不可能象現代火器那樣發射彈丸來遠距離殺傷敵人。如果它發射彈丸,那麼彈丸直徑起碼要達到10厘米,其巨大的重量就根本不可能靠黑火藥的力量發射出去,更不用說它還需要一定長度的膛內助推運動過程;如果它發射鐵砂子的話,那麼跟火藥混在一起的鐵砂子最多就只能噴射個幾米而已,根本就只能起到一點威懾作用而已。中國的“考古學家”也就只能拿這些東西來蒙蒙外行人。

(順便說一句,某些自我感覺良好的人,常常給我抄錄來一大段一大段的他自己都沒看明白的文字,然後自以為是地“告誡”我多讀點書再發言。我在這裡明明白白告訴那些“業餘歷史學家”,只要是你讀得到的書,別人也都能看得到的。千萬不要賣弄自己讀過多少書。)

關於中西火器的源流。

(1)。中世紀西歐的火槍與中國火槍完全沒有任何技術上的相似點。完全是一種獨立發展起來的火器。

(2)。十四世紀的意大利,產生了歐洲最早的火銃。歐洲現存最早的火銃是十四世紀中葉的。

(2)。1480年至1495年間,意大利科學家達·芬奇發明了輪發燧石槍機,用燧石的火花點燃火藥池,再由火藥池點燃火藥,將彈丸發射出去。

(3)。最初的古代中國火槍,只是原始的金屬管形火器。不僅在原理,技術上跟近現代槍炮完全是兩碼事,與同期歐洲的火器也不是一回事。已發現的最早火銃是元至順三年(1332年)的。

(4)。根據《明史》的記載,十五世紀初,扳機擊髮式火繩槍開始傳入中國,同時傳入的還有佛朗機,密魯銃,及後來的紅夷炮,火炮瞄準具。十七世紀,開始有了燧石槍。

(5)。不管是東方西方,原始的中世紀火槍威力都有限的很,並沒有對軍事變革起到決定性的影響。

再來大略看看跟黃火藥同步發展起來的一些近代槍炮技術。

(1)。最早進行爆炸式點火技術激發試驗的是蘇格蘭人亞歷山大·福希斯。最初使用器皿裝雷粉,後來通把雷粉夾在兩張紙之間而製成了紙卷“火帽”。

(2)。1808年,法國人包利應用紙火帽,並使用了針尖發火。

(3)。1814年,美國首先試驗將擊發藥裝於鐵盂中用於槍械。1817年,美國人艾格把擊發藥壓入銅盂中,發明了火帽,火帽的應用對後膛裝填射擊武器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並獲得了迅速發展。

(4)。1821年,伯明翰的理查斯發明了一種使用紙火帽的“引爆彈”。後來,有人在長紙條或亞麻布上壓裝“爆彈”自動供彈,由擊錘擊發。

(5)。1840年,德國人德萊賽發明了針刺擊發槍。其技術特徵是:彈藥從槍管後端裝入,並用針擊發火。

(6)。1860年,美國首先設計成功了13.2毫米機械式連珠槍,開始了彈夾的使用。

某些人故意將中世紀的那種原始火器如“突火槍”之類的玩意跟近現代槍炮混為一談,慣用的手段就是抓住兩者之間僅有的一兩點在外形上構造上的相似之處,如都是管形啊,都靠噴射氣體推動發射物啊(根據這兩點也可以說印地安人的吹管也是槍炮的前身),然後拼命吹噓來矇騙外行人,卻故意的掩蓋了兩者在更多方面的根本不同,而且是導致兩者功能上的巨大差異的構造上機理上的根本差別,如現代槍炮的後膛裝彈,底火引爆,針刺擊發,線膛槍管,圓錐形子彈,藥筒裝藥,等等。沒有這些根本特徵根本就不成其為近代槍炮的概念。

偽古派分子的這種手法就是指鹿為馬的伎倆,好比說馬有四條腿,鹿也有四條,所以根據僅有的這幾點相似之處就可以說鹿就是馬,而兩者在其他本質方面的更多不同就根本不管了。【這就是鼓吹“四大發明”及諸如此類“古代科學發明”的人所慣用的手段,也是後面將會總結到的幾種伎倆中的一種。】

從我上面的論述中,已經可以清楚地看出:導致了近代軍事革命並對歷史起到了重大推動作用的“火藥”是歐洲人發明的“黃火藥”而不是“黑火藥”。這是一個被蓄意誤導了多年的虛假宣傳,一個徹頭徹尾的謊言。

而且我以前說的重要的發明往往是要有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科學理論作為基礎並沒有說錯,科學不發展到一定程度就是產生不出具有重大作用的發明,從黃火藥與黑火藥的對比中已經可以清楚地看出來了。我以前說“四大發明”是弱智玩意也沒有說錯,至少對於黑火藥(及與之相對應的原始火銃)來說就是如此,一種認識,只停留在感性階段,而不能上升到理論高度,就是起不到什麼大的作用和發展。

談到中國古代的科技發明時,某些人熱衷於引用李約瑟的話來說明問題,挾洋以自重。我明確告訴你們,李約瑟的東西不足為證,他不僅不是搞科學史出身,而且沒有得到國際學術界主流的認可,更是連漢語都不熟悉,這樣搞出來的東西有多少可信度,難道翻古書,辨識文言文我們還不比他精通嗎?而他書中的種種錯誤也早有人指出。中國人宣揚他只不過拉大旗做虎皮而已。我們將在後面詳細討論這個問題。

二。印刷術

這也是一個跟“火藥”同樣性質的謊言。通過偷換概念的手法將真正對歷史起到了巨大推動作用的以古登堡發明的鉛活字版機械印刷機和一整套印刷工藝為代表的近代印刷工藝技術換位為中世紀曇花一現的仍只是雛形狀態的原始手工泥活字印刷術【偷梁換柱】。僅僅只是咬住了方法原理相差很遠技術複雜程度更是不可相提並論的兩種技術在都使用了活字這一點上的相似,而故意忽略了這兩者在更多方面的不同【指鹿為馬】,如一個是機械式,一個是原始手工操作;一個是合金澆鑄的活字,一個是膠泥雕刻活字;一個使用脂肪性油墨,一個使用水墨,等等。

先來看看西方的印刷術源流。

(1)。首先要明確的是,古登堡發明的是什麼,是【鉛活字版機械印刷機】,這種垂直螺旋式手搖印刷機,是一個完整的機械體系。而不僅僅只是活字一個細節,使用活字只是這種印刷機技術中的一個環節。某些人故意把這一點誇大是因為原始的泥活字印刷術只有在這一點上跟古登堡發明的印刷術有相似處。(註:谷登堡的發明中,金屬模鑄字工具是最為重要的,其次是印刷油墨,機械印刷,這些發明使得大批量的印刷成為可能)

(2)。其次,古登堡的鉛活字版機械印刷機完全是獨立發明的,這一點是國際公認的。

(3)。古登堡的生平有詳細的記載,關於他發明印刷機的過程也有詳細的記載,“古登堡熟知製造硬幣的鋼模、印製撲克牌木刻版和鑄造鐘鈴的字模方式來製成印刷版子,並且很快就察覺到每個字母必須要分開,且能移動,為能耐壓則決不可用柔軟的木材,而是堅硬的金屬。”

(4)。1455年,古登堡發明了鉛活字凸版機械印刷機,沿用了300年之久。這種印刷工藝技術是用鉛、銻、錫三種金屬按比例配比熔合而成,機器印刷,也稱之為凸版印刷技術。

(5)。古登堡發明了一種手鑄工具,將銅模放置其中,只要傾入溶化的合金,字母與符號即可產生,這種合金包含鉛、銻、錫與少許比例的鉍金屬,他又發明了脂肪性的印刷油墨,木製印刷機,

(6)。 1812年,德國的柯尼希發明了蒸氣動力印刷機;1847年,美國的霍伊發明了轉輪印刷機;1863年美國人布洛克發明了滾筒印刷機。1900年,製成六色輪轉印刷機;1904年,美國的魯貝爾發明膠版印刷機。這些由機械操作的印刷機,使作為大眾傳播媒體的報紙得以大量印刷,從而真正地拉開了大眾傳播的序幕,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不要以為歐洲的印刷技術發展就是發明了鉛活版印刷術那麼簡單,後面更多的技術革新和發明更是與那種農業文明時代的原始印刷術毫無干係了,這當然是“中國發明了印刷術”的鼓吹者無論如何都不會提起的羅。

(1)。凸版印刷技術,是用圖文部分高於空白部分的凸版進行印刷的工藝技術,中國傳統的雕版印刷術,泥活字印刷術就屬於這一類型。凸版印刷技術不僅包括鉛活字版印刷,還有以鉛活字版為母版的泥版翻鑄鉛版印刷、紙型翻鑄鉛版印刷和照相銅鋅版印刷。照相銅鋅版是凸版印刷術的進一步發展,是照相術應用於印刷製版而出現的的發明和應用。

(2)。凸版印刷機械,主要包括凸版製版機械和凸版印刷機械兩部分。其中,凸版製版機械主要是用於活字製作的鑄字機械和用於翻制復製版的壓型機,以及照相術用於凸版製版後出現的製版照相設備;凸版印刷機械則主要是各種凸版印刷機。

(3)。平版印刷技術。平版印刷機印版表面的圖文部分與空白部分幾乎處在同一平面上。它利用水、油相斥的原理,使圖文部分抗水親油,空白部分抗油親水而不沾油墨,在壓力作用下使着墨部分的油墨轉移到印刷物表面,從而完成印刷過程。

(4)。凹版印刷技術。凹版印刷的主要特點是印版上的圖文部分凹下,空白部分凸起,與凸版印刷機的版面結構恰好相反。機器在印單色時,先把印版浸在油墨槽中滾動,整個印版表面遂塗滿油墨層。然後,將印版表面屬於空白部分的油墨層刮掉,凸起部分形成空白,而凹進部分則填滿油墨,凹進越深的地方油墨層也越厚。機器通過壓力作用把凹進部分的油墨轉移到印刷物上,從而獲得印刷品。

(5)。絲網印刷技術。絲網印刷機屬於孔版印刷機中較有代表性的印刷設備,它的印版是一張由真絲等材料編織而成的縱橫交錯、經緯分明的絲網。已經生產的有平面、曲面、成形、印染、印刷電路和新型輪轉等多種絲網印刷機。其中,新型輪轉絲網印刷機的速度和生產率比較高。它的特點是將絲網安裝在滾筒上,油墨澆在滾筒內。機器工作時滾筒旋轉,橡皮刮墨刀把圖案快速印到印刷物上。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2: 百年滄桑諾貝爾
2002: 全美最新十佳商學院的特色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