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諍友
萬維讀者網 > 教育學術 > 帖子
讓部分學科先“一流”起來
送交者: 仇方迎 2004年03月24日15:29:09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讓部分學科先“一流”起來 ——關於創建世界一流大學的思考

■新聞背景

  “985工程”:1998年5月4日,江澤民同志在慶祝北京大學建校100周年大會上向全社
會宣告:“為了實現現代化,我國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一流大學。”因此,教
育部決定在實施“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中,重點支持部分高校創建世界一流大
學和高水平大學,簡稱“985工程”。目前已列入“985工程”重點建設名單的高校有清華
大學、北京大學、中國科技大學等30多所。

■原始新聞

  二○○四年一月六日上午,在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記者招待會上,教育部部長周濟介
紹,“九八五工程”是我們教育振興行動計劃當中一個重要的工作。這是中央的一個重大
決策,對於我們國家的現代化、對於提高我們國家的科技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能力具有重
要的戰略性的作用。由於中央的財政支出有限,目前“九八五工程”、“二一一工程”等
,都採用了和地方及各個部委共同建設的方針,由中央出一部分經費,各個地方出一部分
經費,共同來建設一些比較好的大學。在過去一些年裡面,這個政策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據人民網)

  教育部科技委副主任、北京師範大學副校長史培軍博士日前接受記者專訪時提出,創
建世界一流大學,在資金投入不足的國情下,與其拿有限的資金“撒芝麻鹽”,不如突出
重點,率先選擇“學科建設”和“頂尖人才”兩大瓶頸為突破口,大手筆攻關。他旗幟鮮
明地提出了建設性方略———

創建“世界一流”要實事求是

  “中國如果經費不短缺,何時能夠建成世界一流大學?”

  教育部科技委副主任、北京師範大學副校長史培軍博士在英國考察時,向劍橋、牛津
等13所著名大學的校長提出了一個相同的問題。

  幾乎所有英國著名大學的校長都作出了如下回答:

  假如把世界前100所大學看做世界一流的話,那麼目前中國最好的大學是台灣大學。它
的水準在世界上最高也就排在200位。

  “那麼清華和北大呢?”史培軍問。校長們的觀點是:最多在300位。

西方教育家的評價標準和學術觀點也許不足為訓,但不爭的事實是,目前中國最著名的大
學和世界一流大學之間的差距是顯而易見的。史培軍說,英國的劍橋大學有近800年的歷史
,湧現出80多位諾貝爾獎獲得者;中國最早的大學只有100多年歷史,沒有諾貝爾獎獲得者
。兩相比較,中國有哪一所大學能夠在幾十年內建成世界一流大學,現在還難以預言。況
且中國要創建世界一流大學,那些世界高水平大學也不會甘心等着被趕超,他們也在迅速
發展。據此,中國創建世界一流大學的目標任重道遠。

  目前,我國列入“985工程”重點建設名單的高校已經有30多所,國家給這些高校以很
大的政策支持。這些高校根據自身特點,分別制訂出不同的戰略規劃,正在朝着創建世界
一流大學和高水平大學的目標邁進。史培軍認為,創建世界一流大學,資金投入、政策扶
持固然重要,但比它更重要的是學科建設、人才培養、創新環境培育和深厚的文化積澱。
這些都需要臥薪嘗膽,一步一步做起,持之以恆,不可急功近利,搞虛無縹緲的東西。

  把優勢學科率先建成世界一流學科

  世界一流大學和高水平大學不是短時間能夠建成的,絕不意味着中國創建世界一流大
學的目標將遙遙無期!史培軍博士說,世界上任何一所大學都不可能一下子整體達到世界
一流水平。從建設思路上說,與其籠而統之地全面建設“一流大學”,把有限的資金“撒
芝麻鹽”,不如突出重點,讓一部分優勢學科先“一流”起來。

  在一所重點大學裡,如果用10-20年時間,下大力氣把某一優勢學科建設成世界一流
水平的強勢學科,是完全可能的。這樣堅持不懈地努力,幾十年下來,建成3-5個甚至十
幾個這樣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強勢學科,把它們組合起來,形成規模和氣候,這所大學距
離世界高水平大學的目標就越來越近了。這是實施“985工程”的一條“捷徑”。

  在英國的威爾士地區,有一所卡迪夫大學。1992年的時候,該校在英國高校排名第34
位;1996年,排名第15位;到2002年,飆升至第7位。卡迪夫大學在英國排名第34位的時候
,名次在世界300名之外。經過10年調整、改革、合併,一舉進入英國前10名、世界前100
名,甚至把英國的愛丁堡大學、利茲大學等老牌名校都擠到後面去了。

  卡迪夫大學短短10年迅速崛起,使人看到了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希望。該校成功的奧
秘,在於鼓勵學科交叉、綜合、集成、創新,迅速取得突破。據稱在該校27-28個學科中
,有15個左右的創新學科達到了“5級和5星級水平”。

  同樣的例證在中國國內也可以找出很多。資源學科是北京師範大學創建的一個新興學
科。從1993年起,僅十年時間,一個由地學、生態學、經濟學與法學、遙感與信息工程等
多學科交叉綜合而成的資源科學與技術開發國家級基地初步形成。史培軍自信地說,這個
學科在世界上已經有了一席之地,建成世界一流學科的前景非常樂觀。

  在創建新興學科、交叉學科的進程中,政策滯後是亟待解決的問題。史培軍說,資源
是一個國家和地區發展的基礎,是實現小康社會的物質保障條件,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
北師大的資源學科至今還沒有“戶口”。新興學科、交叉學科本來就是綜合、集成,由於
政策滯後,沒有“戶口”,就不能評重點學科,不能評重點實驗室,帶來一系列問題。這
種情況在全國各高校非常普遍。需要的人不培養,培養的人不需要;人家要的牌子你不給
,你給的牌子人家不要。他呼籲這種狀況應儘快改變,把設置學科的自主權放到高校來,
真正實現按照社會需求辦學。

  不惜代價地吸引國外頂尖人才

  讓一部分優勢學科先“一流”起來,關鍵要有一流的教員,特別是要有國際頂尖人才
領銜掛帥。對一個國家、一所高校來說,頂尖人才太重要了。

  新中國成立初期,一大批“海歸”科學家像錢學森、竺可楨等都是國際頂尖人才,都
有很強的世界一流大學工作的背景,他們成了新中國科技事業的奠基人。

  英國的卡迪夫大學能夠迅速崛起,光是從劍橋大學就“挖”走了20多個頂尖人才。

  原北師大資源與環境學院(現在調整為資源學院、環境學院、地理學與遙感科學學院
)在資金投入嚴重不足的情況下,下決心對頂尖人才重點投入,10年引進國內外優秀人才
60名,其中從美國康奈爾大學、伯克利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加州大學、日本九州大學、德
國卡爾斯魯厄大學等世界一流大學畢業的博士就有近30名。

  香港科技大學只有20年的歷史,現在已建成了一所不亞於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的
大學。原因何在?教授是一流的,工資是一流的,畢業生是一流的。

  2001年10月11日,清華大學成立工業工程系,以年薪10萬美金聘任美國普渡大學工業
工程系教授、美國工程院院士薩文迪(Salvendy)為講席教授和首任系主任。這種“敢吃
螃蟹”的舉動,曾經引起極大關注。薩文迪教授是國際工業工程領域著名學者,在接受記
者採訪時,他表示有百分之百的信心,把清華工業工程創辦成為世界一流的學科。當我們
對薩文迪的工作進行評估,看到他給中國的學科建設注入了新理念、新變化時,只要是值
得,就足夠了。

  必須轉變人才使用觀念,樹立人才市場國際化的觀念。在人才強國戰略下面,共享、
分享、僱傭世界一流人才,這是創建世界一流大學的前提條件。沒有這一條,中國的科技
創新道路遙遠。

  史培軍說,我們國家正在實施人才強國戰略。在出國留學的58萬人中,已經有15萬人
學成回國,這是非常好的局面。現在需要好好研究的是,我們究竟吸引了多少國際頂尖人
才來中國工作?

  在世界許多著名大學,到處可見很多有聰明才華的中國學生為人家服務。我們選來選
去,培養的尖子學生都被人家拿走了。應該倒過來,把他們的頂尖人才拿過來為我們服務
。與其用錢搞跟蹤式的重複研究、重複建設,不如到伯克利、斯坦福、牛津、劍橋等世界
一流大學招聘教授和博士畢業生到我國工作。

  科技部部長徐冠華曾經大聲疾呼,“一定要不惜代價地留住頂尖人才”。史培軍對此
非常贊成。他說,要好好研究頂尖人才的選留招聘問題。為了尋找金字塔的塔尖人才,采
用什麼辦法都不過分。塔尖人才進入我國的各個科技領域,我們才能參與世界科技領域的
頂尖競爭。

  不應把正當的人才流動看做“挖牆腳”,人才競爭和資源整合是提高學科建設水平的
強大動力。在有些情況下,有了一流的教師,未必能夠形成一流的學科。因為在此環境下
,他可能是唱配角的“邊緣人物”,發揮不了什麼作用;而在彼環境下,則可能是挑大梁
的“核心人物”,特別適合他的發展。不是說投入了,就出大科學;加大投入了,就出大
成果。相當多的科學家不是因為投入了就產生大成果,而是因為有着創新的環境和創新的
激情。沒有創新的文化、創新的環境、創新的儀器以及必要的投入,不可能建成世界一流
大學。

  史培軍認為,吸引國際頂尖人才來中國工作,需要突破三大障礙。一是待遇障礙。差
距太大了,國人不接受;二是語言障礙。外語教母語,許多人沒有這個適應能力;三是文
化障礙。中西方文化差異和意識形態不同。事實上,只要認真對待,這三大障礙都能夠解
決。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3: 面對金錢與學業,中國女大學生為何困惑
2003: 素質教育再質疑
2002: 錢學森對科大學生談“畢業論文”
2002: 中國需要建一所全新的世界一流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