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諍友
萬維讀者網 > 教育學術 > 帖子
評匆忙推出研究生全面收費政策的軟肋:兼論研究生的實質
送交者: 隨筆點評 2004年04月02日16:19:08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教育部最近在沒有在其它各個部門、尤其是科研體制管理部門推出任何綜合配套政策準備的情況下,匆忙地推出了研究生全面收費的政策。引發了許多實質性的問題:我自己就收到了不少家庭境況不好的學生的來函,許多情況的確讓人傷感。

目前體現在面上的較為突出的問題主要集中在我國的科研基金預算一直不能將“輔助人員生活費”【或者通俗一點吧,就叫“人頭費”好了】計入這一點上。相比之下,國外的科研項目則主要是人頭費支出的比例占主要成分,而儀器設備購置權則由基金會或資助者掌握,這部分的經費並不下達給具體使用者。這裡的人頭費主要用於支付臨時受僱人員的生活開支,而研究生就是這樣開支的主要受益者。

然而,應該看到:這個問題的實質層面要複雜得多,涉及到方方面面的體制問題,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一時間也是積重難返的,決不是僅僅宣布收費那麼簡單。同時,應該指出的一點是:觀念上的差異也使得這個問題變得非常複雜,涉及到關於什麼才是研究生的本質的認識。

由於文化歷史積澱和現行基礎運作體制的影響,在國內“考上”了“研究生”“博士生”就是成功的標誌,但無論什麼“士生”,在我看來,其本質上其實都是類似於帶有培訓性質的學徒工的性質。在國外之所以“考”只是一個輔助手段,“考上”並非“金榜題名”,“功成名就”,“光宗耀祖”,而是只是因為被一群手裡掌握有“學術研究人力資源費”的大小學界“老闆”【原文為Boss,這裡姑且就這麼稱呼吧】認同你為其進行學術打工的基本資格是合格的,並讓你去試工而已,不同的是:這個試工帶有學術學徒性質,並帶有教育的功能,的確是產生未來學術界名流的搖籃。考試是一個必要的條件,出實效才是最終追求的目的。至於研究生在科研中的作用,我想就和合同制下的職員在公司和企業里的作用差不多。

許多研究生、特別是做的非常辛苦的研究生都認為他們的教授是在沽名釣譽,而且輕輕鬆鬆。但是顯然,沒有了這個“沽名釣譽”的名教授,就不會有部門,企業,以及基金會的投資,也就不會有什麼研究課題和好的研究條件,因此也就不會有很好的研究生。沒有了名教授和好的研究生,一個學校的學術生存基礎也就沒有了。因此,高校之間的真正競爭其實就是“名師”資源的競爭。記得毛主席似乎曾經說過:只要有了人,就有了一切。他的話是否正確,其實歷史已經作出了回答。放到這個問題上,那就是:這裡所指的“人”,肯定不應該是滿大街的超生人口,而是擁有可以合法且合理爭取到學術資源的人。

我的一位博士同學現在也是學校的“老闆”之一了,見到我總是很有感慨的說:以前的確是他錯了。他曾經在一位院士“老闆”手下【當時他“老闆”還不是院士,但在那個領域已經很有名了】攻讀博士,作為極為重要的助手之一,幫助“老闆”做一項很大的課題項目,該項目完成後很快獲得了一項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這位同學被“老闆”排名第二【申報任何待遇的時候,只有前五名才作數】。一個學生如此排名,自然說明了這位同學的才幹和勞作。然而,這位同學總覺得獲得回報太少,留校後鬱郁不得志,和“老闆”關係變得很僵,自然發展受阻。“老闆”也是人,自然也有人的各種大小毛病,這個結局是很正常的。後來有一次,在這位同學對我又訴苦的時候,我問了他三個問題:

(1)如果沒有跟着這個“老闆”,你能明確地、很符合學術規範地提出這個課題的創意並將之表述和論證清楚麼?

(2)完成這個課題的總共經費前後多達上千萬,就算你很規範地也很明確地提出並很好地論證了這個課題申請,就你一個二十多歲的學生,那個投資者或基金會可能甘冒這個風險給你擔保、為你投資、給你提供如此巨額的研究基金?此外,這個課題的完成占用了多少現有學術、實驗資源?先後投入多少教師、學生以及輔助人力資源?你能有如此影響力和資格來組織麼?誰聽你的?讓學校給你一個教授職位?憑什麼?

(3)如果你不干,老闆換個人干,是否就做出不來了?

他當時思索良久,然後作出了這樣的回答:老實說,第一個問題是:我產生這個創意的模糊輪廓的可能性,在理論上或許是存在的,但可能性不大。即使想出來,就自己當時水平和經驗而言:不可能將其規範化地描述和論證清楚,因為那時並不知道這些學術規範是什麼。至於可行性論證也不會很完善,很合理,因為不要說當時自己沒有任何經驗,而且就連論證的標準和書寫格式、以及應該和什麼部門什麼人打交道也不知道。至於第二個問題,就算是現在的我,並假設我的學術資源和學術資格已經足以與“老闆”當年的地位比肩的情況下,要去競爭這樣的大項目也是很困難的【其實這位院士老闆這樣的項目到現在也沒有幾個,當年或許也是很幸運的結果-筆者注】,動作慢一點、運氣差一點也有可能被其他人拿過去。所以,這一點我當時絕對無法做到。越是現代的研究,越是花錢的事情,而且即使拿來了錢,還有個風險問題,難哪。第三個問題的答案是顯然的:其他人當然也可以做的出來,當時我只是個學生,沒有參加項目論證細節,對此並不太清楚。但現在回過頭來看,就會發現我們當時的研究積累已經決定了我們一定可以作出來,只是具體的研究質量是否同樣好、以及完成的進度是否十分順利等方面有所區別而已。【這個“積累”問題含在筆者第二個問題中的“現有學術資源”里,如果不是院士“老闆”多年連續的運作和長期堅持穩定的學術方向,這種積累是不可能形成的,特別是:其間必定經過了許多代研究生的共同努力】。

從此,他的抱怨開始少了起來,最終自己也成了一個小有名氣的“沽名釣譽”者和名副其實的“剝削者”-知識經濟時代的學者-學術“老闆”,並且壓力很大,經常感到難以運作。其實,一個教授就是一個科研和學術的領導者、組織者、和經營者。願意是如此,不願意也是如此。運轉不靈,無以為計,得不到同行的認可就得萎縮、蕭條、下崗、停牌、倒閉、甚至失業。這就是現代社會的教授的本來面目。而且,教授、特別是名教授都是從哪裡來的呢?生下來就如此麼?難道當年他們沒有讀過書、做過學生、被人帶着努力工作並成長起來的麼?沒有這個經歷難道就會才華自然橫溢麼?換句話說:這個經歷難道毫無意義麼?是否只要考上了,就給他們大把經費,他們就可以順利自行成為真實的不“沽名釣譽”的學者了呢?凡是治學認真嚴謹的學者都知道:基金和課題的確十分難以爭取,沒有穩定的高質量積累就沒有機會。但他們心裡更清楚:對於他們而言,更難的是他們到底應該帶着或者“讓”學生們去做什麼方向上的什麼課題?什麼東西既有意義,又能作出來、而且還有人資助?這是一個學者永久的困惑。

那麼什麼是研究生呢?金榜題名?天之驕子?光宗耀祖?才華橫溢?科研精英?各位自己去評價吧。學會擺正你的位置,歷經真實的生活,體驗真實的人生,形成自己對這個世界的獨特思想和認識,從而與這個世界和諧地發展。這才應該是教育本來的意義。研究生不一定成為教授,但研究生應該在科研中奠定自己的關於自然、學術、專業的觀念和思想的形成基礎,以及獲得更高層次的謀生發展空間。

就研究生收費的負面衝擊問題而言,問題的關鍵在於,什麼時候國家科研管理機制才能認真地考慮規定、並實施將人頭費理所當然地加在科研經費的大比例預算、且落實於到位撥付款項里呢?否則,就像公共汽車實行英制左行體系,而其他車輛卻都按照美制右行體系,焉能不出現問題?顯然,若非實施這樣的科研體制,即使是在美國這樣的富裕國家,又有幾家能夠供養其子女從大學一直到博士的費用?又怎麼會有那麼多相對貧困的中國人獲得美國博士學位?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3: 我在劍橋的日子
2003: 我們究竟要向哈佛學習什麼?
2002: 不到美國非好漢 zt
2002: 出國“熱”的“冷”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