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諍友
萬維讀者網 > 教育學術 > 帖子
王迅:現行科技評價制度存在缺陷
送交者: whb2 2004年05月06日16:56:28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王迅院士:我這個院士只夠得上副教授水平 復旦大學物理系夠得上教授水平的一個也沒有

"現行科技評價制度存在缺陷

中國的研究計劃評審和經費分配體系需進行實質性的改進。中科院、科技部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對大項目評審上都存在一定問題,就像有人說:“小經費,大評審;中等的,小評審;大經費,不評審”。—— 引自《自然》雜誌中國特輯

近年來,社會各界以及科學界自身對科研領域的浮躁浮誇、急功近利乃至學術腐敗等問題反映較多,要求解決這些問題的呼聲日益高漲。分析這些問題產生的根源,國家科技部副部長、中科院院士程津培認為, 除了科技界在人格自律方面的不足或缺失以外,現行科技評價制度存在缺陷是主要因素。

這位科技部要員將目前科技評價不科學的突出表現歸納為以下三點:一是在指導思想上,為避免選題失敗而迴避風險,從而導致原始性創新思想受到遏制;二是忽視小人物和非共識項目,使得優秀創新人才特別是處於創新思維最活躍時期的年輕人往往難以脫穎而出;三是評價指標單一、不盡合理,對不同性質的科技活動分類評價工作指導性不強。為此,程津培表示,必須建立符合科學規律的科學評價體系, 規範科技評價活動。

在未來科技評價體系中,急於求成的短期行為將被徹底擯棄。這意味着,科技評價不僅關注直接的、近期的和顯性的價值, 更要關注間接的、長遠的、隱性的價值形態。因為,只有更多科學家能夠耐得住寂寞、集中精力於科學研究,才能產出更多重大原始性創新成果。

"對基礎研究投入長期不足。2003 年來,特別是近6年來,中國基礎科學研究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基礎科研的產出率仍然很低,反映在每年發表的高質量、有影響力的研究論文數量很少。—— 引自《自然》雜誌中國特輯

“或許,這並不是一個很公平的比較。”與多數華裔科學家相比,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研究員何士剛的看法似乎更貼近國情。他認為,中國對基礎研究的投入遠少於美國,而對生命科學的投入更少。這個投入比例的嚴重失衡可能是中國高水平產出遠少於美國的根本原因。

程津培則指出,最根本的癥結還在於對基礎研究的先導性、重要性認識不夠,對基 礎研究的投入長期不足,人均經費支持強度偏低。另外,科研基礎設施也相對落後,一些前沿研究、交叉學科研究等領域的科研條件, 在質量、數量上與國際水平至少存在$% 年以上差距,導致我國基礎研究能力薄弱。

"我這個博導只夠得上副教授水平

多數大學教育體制不鼓勵學生進行評判性、創造性的思考,大多數大學 和研究生院仍強調學生死記硬背、無保留地接受教師或教科書的觀點。

—— 引自《自然》雜誌中國特輯

正所謂“教不嚴師之惰”,復旦大學首席教授、中科院院士王迅首先將問題歸結於 教授、博導的質量上: “現在的體制和機制促進高校之間惡性攀比,比誰的院士多,誰的博導多,誰的教授多,所以大家拼命地提教授,爭博導。”攀比之風的後果就是, 一些不具備資格的人也被提拔上來,導師質量參差不齊。

身為現行教育體制中人,王迅坦言,國外學者包括留學人員對國內博導、教授、甚 至院士的水平頗有微詞。聽到類似評價,他也從不諱言: “我們的教授和博導水平總體上是比不過人家。”說到這裡,王迅以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為例: “他們聘一位教授要看在這個領域世界範圍他是否有知名度,評副教授要看他們在國內是否有知名度。而我們現在評價一個人,大多光憑一些死材料,這很難衡量一個人的水平和潛力。”王迅心目中的教授標準,包含許多看似苛刻的要求。比如:要有高的文化素質、學術水平和教學能力;能出色地主講本科生基礎課;能獨立開闢新的研究方向,有國際公認的重要學術成果;經常參加國際重要學術會議,與世界一流科學家對話等等。而若以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標準來衡量,王迅認為,目前復旦大學物理系夠得上教授水平的一個也沒有,夠得上副教授水平的可能有十多個,“我也可以算上一個”。

儘管這是在和國外一流大學相比,王迅仍期望這樣的“自我檢討”能夠激勵青年一 代朝着成為一流大學的一流教授的目標奮進。

"最需要毫不留情的學術批評

在中國學術交流中有一個普遍的問題,就是科學家之間缺少公開的批評性的學術交流。公開、坦誠的交流將使許多學術研討會不僅僅是友誼性的聚會,而是使人受益的學術活動。—— 引自《自然》雜誌中國特輯

在學術批評問題上,蒲慕明的中肯意見被何士剛做了一次“刷新”, 那就是, 在學術報告、基金評審和大型學術會議中, 現在經常能聽到毫不留情的批評。何士剛舉例說,去年,他參加中國神經科學會年會,氣氛非常活躍,幾乎每個報告後都有較長時間的討論。由他本人主持的那場分會,雖然有兩個報告人缺席,但熱烈的討論不但完全彌補了多餘的時間,主席還經常需要控制討論,以確保後面的報告不至於延遲太久。

親身經歷這樣的場面, 何士剛十分感慨: “這是大量科學教育工作者多年努力的 結果, 是一個非常可喜的現象。因為科學發展的過程就是不斷改正錯誤、彌補不足的過程。”

當然,這並不排除有些人不願接受批評,覺得有礙臉面。“往者已矣,來者可追”,何士剛希望, 在青年學生和研究人員中大力提倡不懼權威、勇於批評、暢所欲言的精神,這將對中國科學的健康發展和科學精神的迅速形成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3: 教授
2003: 中國英語教育中的問題
2002: 給大學排名很有意義嗎?
2002: 浙江大學到底應該排第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