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諍友
萬維讀者網 > 教育學術 > 帖子
西安交大校長鄭南寧院士分析研究生教育成敗
送交者: xajda 2004年06月01日17:23:17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我們現在培養博士生,只單純盯着看誰發表的論文多,質量如何暫可不論,這不僅為學風不正推波助瀾,還造成科技論文大把抓,科技競爭力卻怎麼也提不高的結果。”昨日,中國工程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學校長鄭南寧在西安交大研究生院建院20周年大會上,就目前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問題作出分析。


鄭南寧列出兩組數據:一組由中國科技信息研究所發布,中國科技人員以77000多篇的論文數量超過法國,躍居世界第五,但平均被引用率卻低於世界平均水平;一組由瑞士洛桑國際管理開發研究院提供,中國科技競爭力從1999年列47個國家中第25位,下降到2003年51個國家中排名第32位。論文數量增加與科技競爭力落後形成的鮮明反差,顯示出我國的科技成果評價體系和人才培養機制出了問題。


鄭南寧認為,問題首先出在片面追求論文數量導致培養質量下降上。目前一個博士生能否答辯取得學位,考察的是在規定學術刊物上發表的論文數量,而對文章水平及其實際創新能力缺乏客觀評價。這使一些博士入學時想到的就是3年中如何達到能取得學位的論文發表最低“硬指標”,而非“我的專業中哪些問題需解決?哪些是前人未解決需要我突破的?”甚至已出現了一些期刊發論文要學生自掏出版費的怪現象。實際上,只要肯鑽研以上問題,由此產生高質量的論文是水到渠成的。


其次,是個性化教育不夠,一刀切的標準抑制了學生創造力。不同學科學位論文的研究方式應有所區別,如基礎研究學生確需要通過論文之類的“成果”體現學位論文水平,但對工程技術類學生,就不能簡單以論文發表量要求,他們可發表高水平論文,也可有發明專利或從事重大工程實踐,而文科、社科類學生則應鼓勵他們參加重大社會實踐。為何我們現在原創性東西少?國外提什麼我們跟什麼?就是“一刀切”扼殺了創新性。


再次,部分學科生源集中引發了學風問題。高校迅速擴招,個別學科盲目招生,碩士生師生比已超過1∶10,個別導師指導的博士生達40餘人。


此外,指導教師缺乏高水平的科研項目和充足的科研經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863項目等國家級課題最適合博士論文選題,但一些為應付生源迅速擴大而經“拔高”產生的導師並未承擔過國家級課題,同時科研經費不足使導師對研究生的助研補貼較少,使科研“掣肘.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2: 留學法國之完全手冊
2002: 美國計算機專業前20名學校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