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諍友
萬維讀者網 > 教育學術 > 帖子
從Berkeley去清華做博後的美國人
送交者: mgbs 2004年07月15日19:06:31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Nick Kesting,純種美國白人。2002年在berkeley物理系拿到了理論物理的PHD,在 那之後他做了一個讓所有人驚訝的決定,他來到清華大學理論物理組做PostDoc。我 那時候正好在清華理論組,當我們看到他用不太嫻熟的中文寫的申請的時候,那種 驚訝的心情不亞於在十四食堂吃到不帶毛的豬蹄。我們組的每個中國學生都想去be rkeley這樣的學校讀書,一個berkeley畢業的phd竟然申請來中國做Postdoc,這在 我們看來這種做法如果不是自毀前程就是為了來中國泡妞。。當時我們還在為這位 美國人感到惋惜,來中國泡妞竟然找到了清華,看來他對中國的了解甚是有限。

後來的一年中我和他見面不多,只知道這位美國人桌子上放着圍棋,紫砂壺,桌子 底下經常擺着一雙布鞋。我在組裡做presentation的時候他也在下面,不停的記筆 記。當時我還很得意地在想我講的內容多麼吸引人,後來我才發現他記錄的只是我 用的一些中文的idiom,其中包括類似“這個孤子理論很pp”這樣的語言。

再後來我就到了berkeley,今年暑假回國的時候聽說他去泰山旅遊了,也沒有見面 。可是前幾天他給我mail說他回berkeley了,而且要treat me a dinner。我當時的 想法就是可能他在中國呆夠了,準備重新回美國混了。當然,有人請吃飯我肯定要 去的。所以約好今天在sather gate 見面。

說實話,我對他印象並不太深,因為本來也沒見過幾面。況且很多美國人在我眼裡 長得都差不多,就像美國人經常分不清楚亞洲人一樣。本來我還擔心會認不出他, 但是我今天看見他的時候,我就知道太小看他了。他在人來人往的sather gate顯得 絕對的stand out:中國的棉布小褂,中國燈籠褲,中國的布鞋,腰上還別着一條中 國的繡花手絹。我見他說的第一句話就是: you are more chinese than I am.

他在清華兩年的博士後已經做完了,吃飯的時候我問他下面的計劃是什麼。我當時 以為他會說要回美國了,可是他的回答又一次讓我大吃一驚,他竟然已經申請到了 四川大學的Postdoc,準備繼續打入中國西南。而且清華已經打算給他教授的位置。

我問他為什麼要這樣做。答案很簡單,“I love China very much, I like talki ng to Chinese students, they are very intelligent.”他談起中國總是顯得那 麼興奮,藍色的眼眸顯得非常單純。他還告訴我他找了一個湖南韶山的女朋友,而 且打算9月份去韶山玩。我告訴他我家離韶山特別近,韶山是毛主席的老家,毛主席 故居邊上的毛家飯店做菜很好吃。然後還給他臨時培訓了幾句湖南話。

他要坐6點公共汽車,所以我們談話也沒有繼續下去。最後分手時沃問他:“Will you consider staying in China for career?”

他說:“what do you think?”

我說:“I hope you can stay in China, Students in Tsinghua are going to love you.”

Nick:“I know that, I love them too. So what about you? Are you going b ack to China?”

“Yes, sure, I need China, I think China also needs people like me.”

“Cool, Let me know when you come back.”

“I will find you, probably we can work together.”

我真得很羨慕他,一個人不為錢,不為名,只是一心想去自己熱愛的地方,一心為 自己熱愛的人們工作,儘管這些人並不太理解他。我也沒有想到我會向一個美國人保 證自己將來會回中國,當然,除了對簽證官以外。。。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3: “洋野雞大學”:國內臭,國外吃香
2003: 我眼中的哈佛大學
2002: 農村:“讀書無用論”回潮令人堪憂
2002: 平民教育與精英教育--紀念晏陽初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