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諍友
萬維讀者網 > 教育學術 > 帖子
萬鋼:帶着夢想去留學
送交者: 萬鋼 2004年09月11日13:55:51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萬鋼:帶着夢想去留學 作為小平同志擴大派遣留學生政策的受益者,我非常有幸能在八十年代成為出國留學大軍中的一員。當時我是研究生畢業,記不得到底經歷了幾輪考試,最終我獲得了世界銀行的獎學金。當時飛往德國要繞道沙加,飛行20多小時,而現在自上海飛往法蘭克福只要10個小時。

我是到德國攻讀博士的。我所去的大學是克勞斯塔爾工業大學,在德國一座風景非常美麗的哈茨山上,這是德國一所有兩百多年歷史的老大學。

那是一九八五年的一天,我和幾個同伴一起學校的外辦,本想去了解學習計劃的安排。因為是第一次,什麼都不懂。當外辦的老師提出我們外國留學生都首先要參加PNDS考試(德語入學考試)時,當時年輕氣盛的我很不服氣地提出,我的德語這麼好,為什麼還要參加德語考試?外辦的老師立刻笑了,因為兩百多年了,來這裡的外國留學生不知道有多少,但從來沒有人說德語好到不需要考試的地步!也許外辦的老師覺得我當時的德語還過得去,就說如果你真覺得不需要考試,那就跟幾個教授談談,看看是否可以免試。於是後來外辦安排了幾個教授跟我聊了整整一個小時,問了很多問題,都被我一一回答了,最後同意免試。這件事使得當地德國人對我們中國學生刮目相看,我也沒想到自己竟成為克勞斯塔爾大學歷史上唯一一個沒有參加PNDS考試而直接入學的外國留學生。

事後總結這件事,第一個經驗就是:在德國不要過分謙虛,實事求是地提出要求,大膽地展示自己的才華,努力地爭取機會。

我們一行幾個人到了德國很快就融入了德國的留學生活中。我在學校的機械所做博士,同時給教授做助教。在這裡我第一次有一種如魚得水的感覺,這裡大學的學習條件太好了,查資料非常方便,而且資料內容之豐富是國內難以想象的,最關鍵的還是這裡的實驗條件非常先進。我們機械所的地下室有一個非常複雜的地下建築,有各種各樣的機械加工、測試設備,簡直就是一個設施完備的小工廠。在這裡通過各種各樣的試驗,使得原來在國內學的理論與實踐得到了完美的結合。也正是在這裡,我第一次感到自己要學的東西實在太多。還有一點我感到很幸運的是,帶我的博士導師佩特•迪茨是德國工業界非常有名的大教授,理論造詣和實踐經驗都極為豐富。他在我的博士生涯中給予了很大的幫助並對我以後工作中的創新實踐產生很大的影響。他是一個典型的德國教授,對博士生的指導中,從來不說你應該如何如何,而只是提出一些問題,讓你自己去思考,去解決。這樣的一種學習方式,使得我在博士學習期間的實際動手能力、獨立解決問題能力以及創造性地的研究能力得到了極大的鍛煉。

1990年我的題為“研究動態應力狀態的綜合測試方法”的博士論文通過了博士資格考試。在這篇論文中我採用的是本人獨創的動態光彈和動態雲紋兩種光學全場方法雜交確定機械部件在衝擊載荷下的全場應力和位移。這一創新的試驗方法為測試固體波奠定了定量研究應力波傳播的光學方法基礎。採用此方法研究固體波傳遞,並應用此理論對低噪聲,低振動機械設計指導。目前CLAUSTHAL工業大學在此科學領域的深入研究已經獲得很高的國際聲譽。我的博士論文的內容圖片至今還一直懸掛在克勞斯塔爾工業大學機械所的大廳里。

在德國有一個很有趣的現象,拿到博士學位的都要游城一周,最後在城市的中心廣場發表講話。我的德國同學和同事專門為我做了一輛小車,前拉後擁,很是風光,我們很多中國博士也都經歷了德國的這種獨特的慶祝方式。當時,我在中心廣場的講話內容大意是:作為一個中國人,今天我得到了德國博士學位,這僅僅是我人生旅途的一個開端,我將在汽車工業研究發展上努力工作,讓中國的汽車工業成為世界汽車工業的一員,也讓中國的老百姓都能開上汽車,開上我們中國人自己造的汽車。

經過五年的博士學習,我的導師佩特•迪茨已經成了我的良師益友。在完成博士論文答辯後,我的導師很認真地跟我談了一次話,希望我能留在所里,接他的班,做一名德國教授。我自己很清楚,做一名德國教授的社會地位和經濟收入都是非常高的,但我還是覺得自己這麼多年來學習的積累,應該到工業實踐中去檢驗、去鍛煉。當然我也清楚這個選擇的風險也比較大,但我的個性是越是有風險,越能刺激我創新的激情。面對導師熱情的邀請,最終我與導師妥協了,我們達成了一項協議:就是我在公司工作期間,繼續關心學校的科研教學,併兼任一門課的授課教授。

我知道自己的個性是一直喜歡做一些富有挑戰的創新性的工作。於是,我應聘了德國奧迪汽車公司,從一名最基層的工程師做起,一做就是十一年,一直做到德國奧迪汽車公司總規劃部的高級技術經理。

讀博士期間,我所在的德國小鎮克勞斯塔爾是一個山區,走在大街上一會兒是上坡,一會兒下坡。那個時候我開的是一部歐寶Ascona車,性能較好,但屬後輪驅動。冬天一下雪,後輪沒有壓力就會打滑,每每到了這個時候,我夫人就得下來推車。正是由於我夫人一直為我補充動力,使得我的車走過了克勞斯塔爾的漫長雪季,也使得我在事業上走向一個個新的高度。針對在德國山區雪天駕車的經歷,我後來對汽車的前輪驅動形式有了很深的研究,以克服後輪驅動的先天缺陷,當然最理想的驅動形式還是四輪驅動,這也是國際上汽車開發的一個趨勢。我回國後從事電動汽車的研究開發,做出的第一步樣車就是四輪驅動的“春暉一號”,這種車的特點就是在任何工況下都不會打滑。

回想留學德國的這段經歷,對我整個人生的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使我從一個學生一步步地成為有一技之長,能為國家做點貢獻的人。然而,總結這一段成長經歷,是國家的擴大派遣留學生政策給了我機會,是國家培養和造就了我!

(寫此短文,紀念擴大派遣留學生政策成功推行廿五周年。)

  

本文作者萬鋼:汽車領域專家。1952年8月出生,1978年畢業東北林業學院,1979進入同濟大學結構理論研究所實驗力學專業,攻讀碩士,1981畢業獲得碩士學位。同年留校,在數學力學系任教。1985赴德國Clausthal大學機械系留學,1990以優秀成績獲博士學位。現任同濟大學校長.

網友推薦,原載同濟網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3: 談我國的“教育致貧”現象
2003: 中國學術界“十怪”
2002: 從全真教的衰落看浙大的擴招和研究生培
2002: 聊聊朗道 (Z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