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诤友
万维读者网 > 教育学术 > 帖子
不要只盯着诺贝尔奖
送交者: 佚名 2003年03月27日19:07:36 于 [教育学术] 发送悄悄话

当今世界,恐怕再难找到还有第二个国家像中国这样有“诺贝尔奖情结”,对自然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孜孜以求、志在必得,甚至有关部门还制定了20年得诺贝尔奖的计划。却不知即使在现在就做出了可得诺贝尔奖的成果,20年后也未必能得诺贝尔奖。重大的科学发现过了二、三十年才得诺贝尔奖的是常有的事,没能得诺贝尔奖的也不罕见。有时我们也能在报上看到某位中国科学家得了“小诺贝尔奖”、“女性诺贝尔奖”之类的报道,其实那些是由各国政府推荐的官方奖项,政治色彩很重,学术色彩很淡,在学术界并不被看重。而真正可与诺贝尔奖媲美的其他国际大奖,却不受关注。去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刘东生因为对黄土的研究而获得“泰勒环境奖”,这是环境科学的最高荣誉,也是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次获得最高等级的国际科学大奖,然而国内媒体的反应却相当冷淡。

很多人并不知道诺贝尔奖只授予由诺贝尔指定的少数几个科学领域,大多数科学学科都被排除在外,也就是说,绝大多数伟大的科学家都不具有获奖资格。一般人不知道这点常识也就罢了,奇怪的是,连号称研究“科学”、比科学家更懂科学的专业人士也会不知道,还要为某位当代伟大科学家没能得诺贝尔奖打抱不平。最近北京大学科学传播中心的网站刊登的一篇文章竟因此攻击科学界:

“他是当今最伟大的博物学家,‘之一’字样甚至可以放心地省去。……他就是哈佛大学的生物学家威尔逊(E.O.Wilson)教授,他早该得诺贝尔奖,但没有,这反映了科学界的麻木,反映了科学激励机制的不公平(不能责怪诺贝尔本人)。当然他得到过其他许多重要奖项。”(刘华杰《先要克服生态麻木:读威尔逊〈生命的未来〉》)

威尔逊未得诺贝尔奖,和“科学界的麻木”,“科学奖励机制的不公平”都毫无关系,还真要责怪诺贝尔本人。诺贝尔在其遗嘱中设立的奖项,与生物学有关的只有生理学或医学奖一项,奖励的只是生物学众多分支中与医学密切相关的一支。后来在奖励时虽然并不严格限定在生理学,但是却都是研究生物体功能的实验科学领域,生物学的其他学科,特别是理论科学领域,都被排斥在外。威尔逊的研究方向是生态学和进化论,即都属于没有得奖资格的理论研究。

瑞典王家科学院当然也知道诺贝尔奖的局限性,所以在1980年另外设立了一个格拉夫奖(捐款人格拉夫是瑞典另一位著名发明家,人造肾的发明者),专门奖励一些被诺贝尔奖忽视的重要自然科学学科,包括数学、天文学、地质学和生物科学,生物科学则偏向于授予理论方面的研究,特别是生态学。格拉夫奖也被视为这些领域的最高荣誉,1982年开始授予,目前的奖金为50万美元。它甚至比诺贝尔奖还难得,因为一年只奖给一个学科,生物科学每三年才奖一次。威尔逊在1990年因为对生态学的研究而获得了格拉夫生物科学奖。2003年格拉夫生物科学奖获得者不久前才公布,美国伊利诺大学(UIUC)微生物学家卡尔·伍斯(Carl R. Woese)一人独得,颁奖仪式将于9月24日举行。伍斯是因为首创用基因序列研究微生物分类和进化,从而发现生物界第三域——古菌而得奖的(另两域为细菌和真核生物)。今年75岁的伍斯为了寻找生命的源头——“生命树”之根,孤独地探索了几十年,至此有了个皆大欢喜的结局。而中国的媒体对此毫无报道。

诺贝尔奖只奖励某项具体的研究,有的获奖者一生中只做出过那项重大发现,甚至是偶然做出的发现,全面地衡量,算不上伟大的科学家。有的获奖者获奖前默默无闻,如果不是得了诺贝尔奖,可能不会在科学史上留名。当然有时候还奖错了。但是格拉夫奖不同,它偏向于奖励一生的工作,是对获奖者学术地位的认可,因此获得者都是生物学界大名鼎鼎的人物,在获奖前就已名满天下,不必靠获奖来提高身价了。这些获奖者也都是开创一个学术流派、甚至开创整个分学科的大宗师,例如威尔逊开创了社会生物学,伍斯开创了微生物分子分类学。他们的历史地位早已确定,不管是否得奖,都是公认的伟大科学家。如果哪一天有中国科学家获得格拉夫奖,在我看来要比获得诺贝尔奖更能表明中国科学的进步。在未来的20年,如果运气好的话,中国本土也许能做出可得诺贝尔奖的某个重大发现,但是要能出现能得格拉夫奖的某个重要领域的开山、领军人物,则可能性要小得多(至今华裔科学家中只有一人得过格拉夫奖:邱成桐在1994年获得格拉夫数学奖)。即使这种不可能的事情发生了,只怕中国媒体也会反应冷淡。科学的领域宽阔得很,不要眼界狭小地只盯着一个诺贝尔奖。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02: 伤熊事件与基础教育改革
2002: 人在新加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