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诤友
万维读者网 > 教育学术 > 帖子
落后于时代诺贝尔奖
送交者: 佚名 2003年03月27日19:07:36 于 [教育学术] 发送悄悄话

在瑞典,十月是属于科学的节日,因为每年的这个时间正是享誉全球的诺贝尔各奖项的折冠者纷纷出炉的时候。诺贝尔奖以其真正的国际性和评选的严密性为世人所瞩目,自1901年以来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除了两次世界大战和其他客观原因所致的间断外,几乎贯穿了整个20世纪。今年是诺贝尔奖创立一百周年,又是人类踏入新千年的重要时刻,所以这次评选更是备受世人关注。从本月9日开始,诺贝尔各奖项得主将于本周内陆续揭晓。但评选结果尚未公布,不少著名科学家和前诺奖得主就站出来公开批评诺奖已经追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指责诺奖的科学奖项仅限于化学、医学及物理学三个奖,不能真正反映当代尖端科学的趋势。而负责评审诺奖的瑞典皇家学院,也表示正在考虑要进行改革以维护诺奖百年的权威。

问题多多引争议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 愈来愈多的人批评诺贝尔奖把理科仅仅分为物理学﹑化学﹑医学三科的划分方式并不能反映出科学的最新发展。批评者认为,在当今社会,许多近年急速发展的诸如天文学、基因学、工程学、电脑科学等科学都没有名列其中,这对于那些科学家来说是十分不公平的。曾经发表过许多诺贝尔奖获得者论文的著名科学杂志《自然》科学杂志的前编辑马多克斯表示,诺贝尔奖应该全面改革。他说:“现在的问题是,科学的发展已超出了诺贝尔奖的范围,我真正担心的是,瑞典皇家学院恐怕没有对这些学科的正确评审标准。”

此外,批评者认为,每名获奖者60万英镑的奖金根本不足以反应现代科学的价值,且诺贝尔奖所褒奖的经常是一些令人感到晦涩难懂而有没有太大实际意义的所谓"新发现"。一名拒绝透露姓名的英国诺贝尔奖得主就直言批评最近获奖的学术研究十分模糊不清,特别是在物理学方面。他说:“现在的趋势似乎是丧失了颁奖方向,许多人因为发现了一种特别粒子而获奖,但回头一想,这种发现似乎并不重要,只有一小部分人认为那是重要的。”

还有很多科学家对每项奖最多只能授予三个人感到遗憾,因为不少重大突破和研究往往是一批科学家甚至整个机构的集体成果,但诺贝尔奖规定每个奖项最多只可由三个人分享的制度就会造成不公平现象:必将有一些同时从事研究并应该得到褒奖的人只因名额有限被诺贝尔奖排除在外。

许多学者亦指出﹐诺贝尔奖近年愈来愈倾向颁发给成果在许多年前发表的学者﹐诺贝尔奖正失去作为科学发展最前线的指引作用。这就造成了诺贝尔奖的一种“马太效应”: 许多科学家、文学家在诺贝尔奖授奖之前,已是著名人士,似乎授予他们诺贝尔奖是人心所向、预料之中的事。因而有人说,是名人抬高了诺贝尔奖的社会声誉,而不是相反。这样,一些备受争议或名不见经传的人士和组织获奖的机会很小。相比之下,于一九八○年由瑞典慈善家安娜格蕾特和格拉夫设立的“格拉夫(Crafoord)奖”,已超过诺贝尔奖,被视为当前科学发展的可靠指针。同时格拉夫的奖项范围广泛,包括地球学和天文学等。

百年诺奖确有遗憾

1900年,瑞典炸药的发明者诺贝尔用他自己的遗产建立了诺贝尔奖,并自次年开始正式颁奖。诺贝尔在其遗嘱中对获奖者的资格规定如下:“基金每年的利息划分为五等份,一份奖给在物理界有最重大的发现或发明的人;一份奖给在化学上有最重大的发现或改进的人;一份奖给在医学和生理学界有最重大的发现的人;一份奖给在文学界创作出具有理想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最后一份奖给为促进民族团结友好、取消或裁减常备军队以及为和平会议的组织和宣传尽到最大努力或作出最大贡献的人。对于获奖候选人的国籍不予任何考虑,也就是说,不管他或她是不是斯堪的纳维亚人,谁最符合条件谁就应该获得奖金。”从遗嘱中可以看出,所谓最符合条件的人应该是“在前一年曾令人类获益最大”的人,但诺贝尔奖在它走过的一百年中似乎并没有将这个“基本原则”贯彻得十分彻底。尽管在百年诺贝尔奖的历史中,它的科学奖98%以上都是正确的,但是其中也存在着不公正以及盛名之下其实难负的种种遗憾,这些遗憾都将成为诺贝尔奖历史簿上永远的瑕疵。

比如,为人类做出过重大贡献但却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的名人不计其数。如弗洛依德就没有得过它的医学奖,契可夫也没得过它的文学奖,发现了元素的周期排列规律的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最终因无缘诺贝尔奖而含恨辞世。爱因斯坦倒是得了物理学奖,但不是因为划时代的相对论,而是因为他发现了意义小得多的光电效应。

在冷战时期,不少人提出,不但诺贝尔文学奖的文学权威性值得怀疑,它似乎还在为某一种意识形态服务。例如任何熟悉20世纪世界文学发展的人都会问这样一些问题:为什么托尔斯泰、左拉等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作家未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而一些成绩并不突出的二流作家却摘取了诺贝尔的皇冠?尽管评奖委员们多次声明:"评奖委员会是不带任何政治偏见的",但似乎人们有时也无法一味排除其中复杂的政治因素。因而有人认为诺贝尔奖始终是西方建制的游戏,其遴选准则离不开西方精英的主流价值观。

诺贝尔奖还曾经陷入过极为尴尬的境地。1992年,危地马拉的里戈贝塔·曼楚因其10年前所著的回忆录《我是里戈贝塔·曼楚》而获诺贝尔和平奖。这本书描写了充满苦难的危地马拉内战,但后来发现其中很多内容都是臆造的。诺贝尔评奖委员会后来为了减少难堪而避免把这本书与授奖联系在一起。

顺应时代将换新貌

尽管非议颇多,但恐怕谁都不能否认诺贝尔科学奖对推动人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其主流是肯定和表彰促进人类和社会进步发展和保护人类生命的重大成果和贡献,其颁奖的绝大部分也是实事求是和正确的。而且,在承认有必要检讨评选准则,以免因曲高和寡而影响诺贝尔奖声誉的同时,负责审核诺贝尔奖提名及决定得奖名单的瑞典皇家学院还表现出强烈的改革意愿。因为它也开始担心辉煌了整整一个世纪的诺贝尔奖会由于难以适应时代变化的要求而逐渐失去在科学界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一名院士说﹕"我们单是解释去年物理学奖的颁授理由﹐已经非常令人烦恼了。人们关注我们颁奖给谁,标准是什么,这一切都是人们讨论不休的焦点。"

时代已经变迁,百年诺贝尔奖的制度改革势在必行。众多科学家和批评家们也纷纷为诺贝尔奖的"旧貌换新颜"献计献策。增设奖项是科学家们最强烈的呼声,虽然诺贝尔基金委员会在六九年增设经济学奖时曾宣布不会再设立任何其它的奖项,但诺贝尔物理会秘书巴拉尼说,"这决定是当年的委员做出的﹐而委员的成员和他们的观点是会不断变化的。"此外,一些批评家认为,科学的重大突破并不是频繁发生的,因此,诺贝尔科学奖没有每年评选一次的必要,皇家学院得接受事实,等上几年才颁一次奖也可以。《自然》的资深编辑麦杜斯爵士说:"我们现在需要一种完全不同的诺贝尔科学奖,它应该是每隔数年颁发一次,而且应该授予那些能给人类的传统思维方式带来革命性变化的重大发现,例如当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以及克里克和沃森的DNA结构。"

瑞典皇家学院的科学家们对上述意见加以了认真的考虑和分析。就在本月9日诺贝尔奖各奖项公布之际,传出诺贝尔奖改革计划已经呼之欲出的好消息,内容包括改变科学奖的颁奖模式、增设奖项等多方面。据透露,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正在重新给诺贝尔生前所规定的"在过去一年对人类做出最大贡献"做出定义,以及考虑对科学重新划分范畴和学科,以适应新的时代要求。这说明诺贝尔奖的自身完善计划已经进入了实施阶段,未来可望会有更多的人获得这一殊荣。

不要让过去的失误再现,成为世界上许多科学家对诺贝尔奖的期望。人们都期待着诺贝尔奖在新的世纪中,继续成为科学民主的典范并再创辉煌。但如果诺贝尔奖仍然坚守20世纪的陈旧观念而毫无改变的话,结果则必将会是被无情地丢到历史的垃圾桶里。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02: 伤熊事件与基础教育改革
2002: 人在新加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