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诤友
万维读者网 > 教育学术 > 帖子
我在清华的日子
送交者: 佚名 2003年07月21日16:06:00 于 [教育学术] 发送悄悄话

写在前面的话:

似乎还不曾意识到时间的流逝,自己就到了大四了,忽然间有一种浓浓的感动涌上心头,大四是一段很奇怪的岁月,有着分别的惆怅,也有着对于未来生活的憧憬。学到大四,宛如人到中年,总会有些回忆时时涌上心头,让人别显出几分沧桑来。

在同一个学校里,每个人走过的路都是不一样的,然而在一个阶段即将结束的时候,关于往日的种种回忆总会在你的心头注进同样的一份感动,在这里,我也只是想很平实的记录下来自己在这个园子里走过的日子,记录下自己真诚的喜怒哀乐来与所有的朋友分享。

其实在进入大学之前,很长一段时间里面,我对于大学是不曾有什么概念的。那时候我们的中学也很奇怪,每一届都有一个成绩超牛的,能够把下面的人甩得很远,而这些人最后都来了清华,学校在神化这些人的同时,也无形中让清华越发成为别人的梦想。但是我当时很烦这种做法,也很鄙夷那些曾经的牛人,因为我一直不喜欢用成绩去把别人划分成好学生和坏学生,也很讨厌根据任何一条标准把人分成若干的档次。记得当时自己的成绩很好,超过了历史上所有的牛人,但是跟我玩得很好的,很大一部分是老师们眼里的所谓差生,我喜欢跟他们在一起玩的原因很简单,因为这些人往往比较有趣。这样的心理也促使我对清华产生了一种莫名的恶感。再加上我学理科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出于自愿,自己最喜欢的还是文学历史之类纯文科的东西,政治就不用说了,几乎都在及格线上徘徊,所以当时虽然完全没有想过要去哪个学校,但是至少一开始把清华排除在外了。

后来参加高考,发挥的还算可以,记得当时估了690多,后来具体多少不知道,因为我们省是标准分,应该是比这个高吧。但是爸爸似乎很高兴,我记得他的第一句话是:“如果真有这么多,那么报清华应该是没有问题了。”我的感觉真的很淡,当时只是觉得高考完了,我要轻松一下。等晚上回到家,发现爸爸搜集了几乎一尺多高的关于清华的资料,我们校长和老师也来了,他们见我的第一句话就是“太好了,我们学校今年又有一个清华的了!”我当时愣了一下,告诉他们:“我想去北大!”其实当时也不是想去北大,只是找个借口搪塞一下。当时的气氛有点冷,爸爸问我,那你学什么。我告诉他,我要学国际金融,其实我根本不知道国际金融是干什么的,只是95级我们有一个师兄好像学的这个,所以临时拿了出来。接着他们就开始苦口婆心的给我做工作。爸爸是学技术出身的,向来推崇工科,校长和老师都是师范毕业的,好歹算是文科的吧。这时候也来推波助澜,跟我说什么文科出来找不到好工作之类的话,我一句话也没有听进去,只是跟他们说了一句让我想想就进了屋。

第二天就是截止期限了,我知道我是一定要去清华了,因为当时去哪个学校对我真的无所谓,更何况我不喜欢让别人伤心。

填志愿书的时候是下午,当时爸爸帮我选了两个专业,一个是电子系的通信工程与信息系统,另外一个是电机系的电机工程和应用电子技术。他叮嘱我把第一个写在前头,但是拿起笔的时候,我不小心先划了一竖,懒得改,就把电机写在了前头。然后整个志愿书就填了这么一个学校交上去了。

我的志愿就是这么随意,我也就是这样来到了清华。

离家的那天下着小雨,我记得是8月24号。

这是我第一次来北京,爸爸妈妈陪着我一起到了北京。记得我们当时对于清华的面积完全没有概念,一到西门就把出租车打发了。然后一家三口拖着一大包的行李走了很久,却怎么也走不到尽头。但是当时感觉很好,觉得这里的环境还不错,到处绿树成荫,甚至时时还能听到现在城市里面绝对不多见的鸟叫,跟一路上北京污浊的空气比起来,这里算是世外桃源了。

因为来的太早,所以我没有宿舍可住,当天我们下榻在校内一家叫做强斋的旅馆。早就听说清华里面的牛人很多,但是第一个受教训的却是我妈妈。她在水房里面洗衣服,顺便就跟周围的人唠上了,好像也遇到了某个省得状元,然后惊奇的不得了的跑回来,跟我和爸爸大大诉说了一通。

在北京玩了几天之后就开学了,记得报到那天遇到了一批学生会的师兄师姐,他们都是极热情的人,抢着帮我把东西拿着,爸爸妈妈空着手乐呵呵的跟在后面。领了一副被褥之后,我就被带到了一座红砖楼房面前,师兄告诉我这是12号楼,我将来的一年就要在这里度过了。

那一天过得很奇怪,宿舍的人都到了,但是我只是跟他们简单的打了招呼,连姓名都不曾问。妈妈在帮我收拾床铺的时候控制不住的落下泪来,这多少影响了我的心情,让我一夜都有些落寞。

开学三天之后爸爸妈妈就走了,他们走的那天清晨,我正好要体检,所以不能去送他们。体检完了,一个人骑着车赶到了强斋,面对着我们下榻的房间的窗子,忽然间有些心酸,因为我知道,将来的几年,我就要独自在这里度过了,而在此之前,我从来没有体验过宿舍的生活。

大一是一段很令人难言的日子。有些闷闷的,但却多少掺杂了一些新鲜感。

走过了军训,大家基本上也都渐渐熟络了些,不再那么拘谨了。但是我还是觉得很多地方都不适应,比方说要跟很多人同住一间屋,同用一些东西。再加上第一节课就是我极度厌恶的数学,多少破坏了我对以后课程的印象。那时候很少说话,整天盘算的就是想回家去。这种情绪积累得久了,终于在一天晚上下定决心回去重新上,我当时想,北大也许会更好一些。第二天就偷偷的跑到北京西站去买了回家的票。本来打算谁都不说,自己偷偷溜回去。没想到在临走的前一天,北大有一个很好的朋友请我过去聊聊,我们就在正对着北大西南侧门的那个小巷子里面喝了很晚的酒。看的出来他也很郁闷,酒喝得多了,人也变得随意起来,他告诉我他很苦闷,想回来重考上清华。我当时心里猛地震了一震,原来现实跟理想之间的差距并不是我一个人独有的。那天晚上我一宿没睡,想了很久,终于决定还是走下去。那张票我至今还留着,没舍得退掉,也算对于这段感情波澜的一种纪念吧。

但是课程实在还是不喜欢,渐渐的认识了几个很好的朋友,不是我们系的。当时大家在一起玩,每逢周末都出去逛,基本上一学期下来,北京的名胜古迹都被转得差不多了。有时候也很害怕的,经常是一个人在宿舍里面呆着,别的人都早早得出去自习了,那时候还没有电脑,最常做的事情就是一个人躺在床上静静地想以后的事情。但是周围环境的勤奋和努力与自己的懒散反差太大,自己也觉得不是很好。

现实总是会给人教训,我在清华的第一次考试就狠狠的栽了一个跟头。我微积分期中考试只考了61分,排到了全班倒数,这跟我的入学分数反差实在太大了。知道成绩的那天正逢12.9合唱排练,排练完了已经很晚,忽然觉得有些闷,就出来走走。我们辅导员吓得不得了,连忙赶出来,搂着我的肩膀,问:“你没事吧?”我笑一笑对他说:“放心,我不会跳楼的!”他是极喜欢我的,就陪着我,用过来人的口吻跟我讲了一堆道理,好像还有很多亲身体会和很有意思的事情,但是我确实不曾听进去多少。因为我明白,我考成这个样子决不是因为学习方法或者用功不够的问题,主要还是因为我的心态。

那天晚上我终于明白,我是必须要在这个环境里面走下去了,除此之外我别无选择。

随后的情况多少有了点起色,再加上渐渐认识了上面所说的那些朋友,心情也不是太糟糕。日子虽然不能说是完全适应,但多少也算习惯了吧。

转眼这学期就结束了,期末的成绩彻底让我翻了身,但是面对着那张成绩表,我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当时第一个念头就是,好了,终于可以回家了。然后就在当天下午,逃离了北京。

就这样,我度过了自己在清华的第一个学期。

其实一直到那个时候,我对于清华的印象都不是太好,虽然说不上很坏,但是颇有一种“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悲壮感,印象真正开始转变是在大一的下学期。

我永远都记得我的第一堂物理课,我也永远都会记得物理系的崔砚生老师。

那一天的天气有些闷,因为对于物理我一直都还比较有兴趣,我早早的来到了3教2303。当时的教室还很空旷,我们是跟自动化系一起上课的,但是没有多少人提前到。我看到前面有一个精神很矍铄的老头在忙忙碌碌的调试多媒体设备。开始我以为是勤杂工,后来待到上课,才发现是我们的老师。教师这么早到教室我还是第一次看到。虽然从来没见过迟到的,但是基本都是快要上课了才来。

接着开始上课。等我铺开了笔记,他才告诉我们说要随便聊聊。

我记得那节课他并没有讲什么物理学的东西,而是整整给我们讲了一节课的做人。“为学先要学会为人”这句话我一直都印在脑海里。那节课他讲的很真诚,我听得也很认真,下课了,大家都不约而同的鼓起掌来,教室里的掌声持续了很久。

这之后的一个学期我们都在他的熏陶下成长着,大家的灵魂也得到了一次净化。我印象最深的是我们系的一个同学,因为期中考试的时候卷面上多给了10分,就主动得去找了他把分数改了回来。在清华这样一个几乎分数决定一切的氛围里面,在这样一个一分就可以决定你几十名的升降的环境里,这样的作法不能不说是令人敬佩。他这样做不能不说是受了老师的影响。

其后随着年级的升高也渐渐见到了很多很好的老师。现在毫不夸张的说,我对于清华的感情很大程度上来源于这些老师身上。

大三的随机数学在考试的时候遇到了号称“四大名捕”之一的林元烈老师,最后的结局自然很惨,得了我学生生涯中最低的期末分数65。是对于他的严格要求,我一直都很感激,而现在回过头来看看,随机倒成了我记忆最为清晰的数学课了。

大四上学期也遇到了一些很好的老师,教电力拖动的黄立培老师是一个非常诚恳认真得人,有一段时间他的腰伤了,却无论如何不愿请假,坚持坐在椅子上面给我们上课,当时看着他很憔悴的样子,我真的很感动。还有教我高压的王黎明老师,每次考试完都把我叫过去,一点一点的帮我分析试卷上面做的比较好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我一直这么认为,遇到了这些这样好的老师是我在清华的一笔财富。清华的光环属于一批一批杰出的校友们,但是这批老师却承担了将这种传统一代一代的延续下去的责任,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这些受人尊敬的老师才是清华真正的精魂所在。

就这样,我对清华的印象逐渐的开始改观。

基本上大一就是在不断的彷徨,寻觅发现中度过了。一年之后,很多东西都或多或少有了变化,至少对于这样一所学校,已经能渐渐发现了他的好。

大二更多的照顾了自己的兴趣。那时候有一句口头禅,叫做“过自己想过的日子”,因为这一年课程相对来说要松一些,颇干了很多乱七八糟的事情。

对于音乐的爱好也在这一年发展到了极至,自己掏钱买了一把天蓝色的吉他,开始摸琴弦了。其实当时什么都不懂,但是心比较大,甚至希望能有一天出自己的专辑。恰好也有了两三个如我一般喜欢瞎玩的朋友,就凑在一起准备写歌,记得当时自己是连简谱都识不好的,还好懂得了藏拙,也没敢怎么声张,就在图书馆借了一堆书,然后跑到蒙民伟楼找到了一个老师死磨硬泡的要他叫我们作曲。说真的,在清华的日子闲也闲不到哪里去,那个老师也经常有事外出,学习的事情就这般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拖着,一直到了下学期时间紧张起来。这段经历所留给我们的唯一的记忆就是几首常常令我们自鸣得意的自己写的歌曲,和一个已经取了名字却从未演出过处于半流产状态的乐队。

贯穿在大二一年的另外一件事情,就是我自己做了一份报纸。其实也是想偷懒,自己平时写的东西没有地方放,又不愿受一些编辑的摆布违背自己的本心修改稿子或者将自己的文字当作廉价的商品推给校内的媒体,所以干脆自己做了一份。基本上我一个人的稿件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其他的还有几个平日里经常互相唱和的朋友。报纸一个月出一期,从组稿到排版到校对都是我们自己做,很是辛苦,有时候等到可以付梓印刷了,整个人也散架了。但是这一年还是坚持了下来。到了大三的时候,一个是功课更加重了,再加上自己也觉得这份东西个人的烙印太过于明显,所以就交给了一批师弟师妹。这份报纸很小,但我是用了心得,也有一些人很喜欢。脱手很长时间了,走在路上,总会有熟识的人问:“你的报纸出了么?”这时候总是觉得很温暖。

其实严格意义上来说,在清华我绝对算不上是一个好学生,至少在学术上我并没有太多的建树,我是学工科的,但是几乎被所有的人都当作了文科生,不知道是因为自己实在太喜欢还是因为自身的烙印太明显。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渐渐喜欢上了清华,但是我却总也无法喜欢自己所学的东西。跟周围的人比起来,我实在是一个显得特别懒散的人。那时候,大家都渐渐学会了用功,经常早出晚归,我们宿舍其他的人学习尤其刻苦,基本上在外边一呆十几个小时是常有的事情,常常是我孤零零的一个人在宿舍里面。记得那时候如果早上第一节没课,我一般是要睡到很晚,往往一睁眼,宿舍里面早已经空荡荡的没了人气。上自习也上的很少。一帮朋友很是热心,每天都主动帮我占座,而且都是图书馆或者三教之类的好位置,但我总是姗姗来迟,在别人异样的目光中间坐下去。这般反复几次,自己也觉得惭愧,所以也就不再让别人帮我占座了。

但是不上自习又实在有些过意不去,终于自己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地方。就是文科楼(现在好像改叫文北楼了),那里的教室很偏僻,人也很少,很清静,我常常在那里一看书就是一天。说到看书,其实绝大部分都是看专业以外的书,往往看半个小时《电路原理》,再接着看一个小时的历史书。我记得《资治通鉴》和《明史》就是在那里读完的。

这样的学习肯定不会有太好的结果,尤其是在清华。因此,除了物理数学之类的基础课程之外,我的很多专业课成绩都很一般。实验是我比较喜欢的,做的也很快,但是实验报告往往令人很头疼,所以成绩也不怎么样。

其实想想总有些惭愧,系里面很多老师很喜欢我,平时跟他们聊起来他们也给了我很多很真诚的鼓励,但是我确实没有太大的兴趣。清华的牛人还是很多的,我有一个朋友,成绩就巨牛,每次考试都是年级第一,现在去了普林斯顿。我自认为是达不到那种境界的。所以总是不多不少的付出劳动,将自己的成绩小心翼翼的稳定在自己能够承受的限度之内。比方说一等二等奖学金是从来也不去想的,那是属于牛人们的专利,这样就腾出了大量的时间来吟风弄月。

这里的种种牛人见得多了,也便不觉得奇怪。况且自己的价值取向很可能跟这里绝大多数的人都不同,所以从不刻意的去跟别人比较什么,周围的人出了成绩,我真心的替他们高兴,但是却不会绕回到自己身上来反衬出自己的渺小以至于让自己自卑。这样少了很多的压力,日子过得也还悠闲。

大三的时候进了学生工作系统做事情。用他们的话说,我算是空降部队,因为不是从最基层一步一步走上来的,但是一开始确实是抱着很多很美好的愿望。

那时候因为系里面比较支持,所以给的自由度也颇大。很多东西只要我想到了,基本上就不用请示,于是就带着一帮朋友风风火火的做了起来。当时也是很做了一些事情的,因为帮着我做的都是一些极能干的师弟师妹,大家的感情很好,一边商量一边来,很是风光了一阵子。

但是到得期末,再回过头想想,总感觉有些疲惫,我是一个喜欢生活简单化的人,不是很习惯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繁琐的办事程序,被迫着和种种的这些东西打了这许多交道,真的觉得有些不胜其扰。其实我已经很幸运了,因为得到了很多方面的支持,无论是请人,经费还是其他方面的东西都要比别人顺利了很多,但是我还是对于很多的东西感到难以理解,久而久之,做这些便成了一种比较痛苦的事情。

于是我决定不再继续干下去,虽然那个时候一切都处在了颠峰,大大小小的奖拿了不少,甚至有些系为了感谢还送了礼物来,这都是系里面从没有过的。但是这一学期的经历,已经耗尽了我的激情。况且,我那种桀骜不逊,天马行空的性格也让我在不知不觉中明里暗里得罪了很多人。说真的,我实在搞不懂到底应该怎么去处理这里面的所谓的人际关系。我从来不奢求所有的人都喜欢我,我知道骂我的人肯定不少,但是我就是觉得有些不舒服,那种感觉真的很奇怪,就好像你觉得痒,但是你却不知道应该抓什么地方。

寒假之前,我坚决的退了下来,辞掉了所有的职务,把手头的事情交给了一个师弟。其实系里面原来打算要我去校团委,但是后来我跟他们那里的一个头谈了一个小时的话,感觉那几乎是我生命里时间过得最慢的一小时,所以我压根也没有什么留恋的。

后来的经历证实了我得选择是正确的。其实这一学期并没有荒废掉,最大的收获就是认识了一批很好的朋友和一些很好的老师。当时还没有觉得,但是等你退了下来,谈话中再也不涉及公务上的事情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他们原来都还是很好的人。

大三的第一个学期就是在这种充斥着荣誉和失落的感觉中度过了,但是不久我又有了新的事情。

如果除开做事,大三实在是我大学生涯中间最紧张的一个学期。

其实一开始我想偷懒。那时候报清华,第一个毙掉的就是计算机系,倒不是因为怕自己实力不够,关键是听师兄形容了那里的令人不寒而栗的刻苦情形之后总有些害怕,当时想都不想就pass了。但是后来才发现,到了清华,哪个系都不轻松。

那时候也开始装模作样的上起了自习,毕竟面对着七门考试课,五门实验,谁都不可能还那么潇洒。不过说起用功比起其他人还是差的很远,一般也就是不会在宿舍里用音乐或者别的东西打发掉大段大段的空白时光。至于在自习室里面睡觉,或者偷空看看闲书之类的事情更是不胜枚举。但是日子真的紧张了,这种紧张更多的反映在了精神上面。

其实原来想得很美,记得当时想,我要是用功了,成绩一定会比现在更好的。那个时候似乎一等奖学金的4000大洋的人民币就在自己面前招手。当时真的是狠狠的学了一阵子,但是期中考试下来,名次并没有太大的起色。当时看着成绩确实有些闷,但是转念一想,你学大家也学,而且你并不比别人聪明。看看年级最牛的那么几个人,人家仍然是那个样子,但是成绩还是很高,终于开始承认自己的差距。我向来是一个接受现实比较快的人,况且,也很快替自己找到了很多值得高兴的理由。比如说至少自己的确学到了很多的东西。比如说自己的努力还不至于就是打了水漂。

忙碌中,一个学期很快过去了,我最终也没有拿到4000块钱的奖学金,连1500的都没有我的份,但是日子毕竟过得还充实。

现在回过头来想,大三无疑是我这四年里面最重要的一年。至少我学会了为一个希望去拼搏,至少我明白了自己并非是什么超越众人的天才,有太多的人比我强,也有太多的事情我做不到,至少我相信了只要努力去付出就不会没有结果。

这一年结束之后,我才真正打消了原来那种莫名其妙的优越感,真正学会了用一颗平常心去看待这个世界。

大三的下学期我开始接触心理学。其实事情纯粹是出于偶然,因为上学期的一次活动需要从心理咨询中心请一个老师过来作一次讲座,所以我就去联系了一下,谈完了具体的事情,我们又扯了一点别的。当时谈的是很投机的,他给我展示了心理学一种很美妙的境界,后来就因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是当时实在是因为太忙所以就搁了下来,待到辞职之后,多少腾出了些精力,就常去他那里跑一跑。因为他的年龄也不大,所以我们就建立了一种很特殊的亦师亦友的关系。

18号楼是他办公的地方,也是心理咨询中心所在地。似乎在很多人眼里,那里都是一个多少有些神秘色彩的所在。记得我自己跑的多了,看大门的老头看我的眼神都有些怪怪的,我又不好跟他解释什么,幸好红十字会和露天社的办公地点也在那里,我每次都冒充这些组织的成员蒙混过关。

在他的指导下,我尽可能的系统性的看了一些书,我记得他推荐给我的第一本书是岳晓东所写的《登天的感觉》,北师大出版的,讲的是他在哈佛作心理咨询的十个案例,感觉真的很不错。我自己借的第一本书是钟友彬的《心理医生对你说》,写的也很好,不是很难找,感兴趣的同学大家不妨借来看看。

其实我这个人一直把一些东西都看得很开,用他的话说,就是“有很好的底子。”后来偶尔也在中心给他们帮帮忙,当然具体的操作还是不行的,但是见得多了,接触的多了,也渐渐懂得去关怀体谅别人。而且,这半年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我获得了很大的长进,也获得了极大的乐趣和满足感。我记得才开始的时候他就跟我说,心理学里面有一条很重要得原则,叫做“助人自助”。当时有点模糊,现下想想,真的是感触颇多

这段时间,也带了一批人做了一些事情,记得有一次在杨树林做了一个很小的party。成员是电话随机抽取得,六男六女,后来大家就在一起玩游戏,各种各样的游戏。其中一个是把气球栓在脚上,然后大家互相踩,努力做到踩破别人的气球而保留自己的完好。当时有一个电子系的小弟弟很腼腆,无论如何不动弹,后来被我一番言语激励上去了,异常勇猛,一脚就把一个女生的鞋给踩掉了。我们笑得不行。最后就让他送这个女生回去,没想到因此还成就了一段姻缘。阿弥陀佛,不知道这胜造几级浮屠,估计至少也有个五六级吧!

这样的party我们做了不止一次,每一次都很成功,我也认识了不少的朋友。其实,能够让大家快乐,能够让这些多少有些闷的朋友开心的笑起来,我真的很有成就感。

就在这一个学期,我学会了用爱去对待这个世界。

转眼就到了大四。

大四的时候,着实郁闷了好一阵子。

我有时候想起来也觉得很奇怪,其实说真的,那时候才是最不应该郁闷的,因为大四是一个我们曾经热切盼望的季节。也许是前几年的时间太过于紧张,大家都对相对来说要轻松的多的大四有了很丰富的打算。

唯一的障碍就是推研。其实于我根本不曾有什么好担心的。一则清华推研的比例向来很高,二则我得成绩虽然绝对算不上好,但也不至于差到哪里去,读博读硕都不成问题。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我就是觉得很闷,就好像一个人被强迫着跟他不喜欢的人结了婚,好不容易有了脱离的松动,忽然有人告诉他,你们还要在一起栓几年。

其实我还是很幸运的,推研工作还没有开始,一个老师就明确的跟我说要我。除掉暑假在组里面干活被老师看中的之外,我大约是第一个确定下来的。而其他得人都要忙着跑来跑去的找老师,再加上今年全校普遍削减名额,一直要到十一月中旬才尘埃落定。

就这样,周围得人为了推研郁闷了快两个月,我却因为读研郁闷了两个月。当时的心情真的很难言。记得那时在水木清华上发了一篇比较震动的牢骚帖子,其中的一段话我摘录下来放在这里:

这么多年了,感觉就像在生产线上被机器一点点的磨去自己的棱角,然后装上华美的包装,商标自然是清华,然后作为畅销产品被推向了市场。不知道买走自己的会是谁,也不知道他会将自己置于何地,只是知道也许在他人眼里这件东西很值钱的。可能是自己这块石头太强硬了吧,所以多少磨的并不规则。呵呵,就算是这条完美生产线上的难得的一件次品吧。也好也好,就把我放在墙脚吧,没人要也罢,至少静静的躺在那里我可以做梦,梦见自己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梦见自己终于找回了无忧无虑的自我。。。。。。

那时候的心情就是这样,迷茫,无助,甚至有些凄凉。这些心情是不能跟别人说得,不然的话肯定会有一帮人骂你占了便宜又卖乖。那时候上网很疯狂,整天在上边泡着,倒是很多朋友多少让我感到了温暖,心情也渐渐平复了下来。

十一

前边都是我积累了很久的心情,记得前几天跟朋友说,糟了,我净说这些会不会成了负面宣传。他倒是看得很开,估计至少是对清华比我的信心足。后来我也想,毕竟所有的这些喜怒哀乐,都是自己最真实的感受。而且,这样的一个园子,终究还是有更多令人留恋的地方。

首先是环境,我是极喜欢清华的环境的。其实要论漂亮,北大的雕梁画栋要更耐看一些,只是实在有些小了,显得有些局促。记得自己来清华的第一天就感受了他的大,那时候往主楼走,简直就像在长征。而且我是一个喜欢静的人,清华的幅员广阔尤其令我喜欢,几万人撒下去,显都不显。除了上下课的时候三教那一块教学区,其他地方其他时间人都有些稀稀落落的,再加上到处绿树成荫,颇添了几分清雅之气。

至于这些年新盖起的那一批建筑,倒是没有很特别的感觉。我好像一向有些复古,对于这些现代化的东西多少不能领略吧。

清华的住宿倒是差了些,六个人一间,房间里面如果摆上几台电脑就显得有些过于局促了。不过在北方只能说是一般吧,倒也坏不到哪里去。

吃应该还是相当不错的,这里的食堂不少,每个食堂都有自己的特色菜。但是我好像一向对这些东西关心的很少,往往是觉得一种菜可口就一直吃很长时间不换口。不过清华在饮食上还是令人交口称赞的。

北门外曾经很兴盛了一阵子烤肉串,那时候好像正是冬季学期,我们宿舍总要隔一两天就集体出动去那里聚一聚。其实每次吃的也不是很多,往往就着啤酒边吃边聊,等回过神来已经是半夜了。那时候总给自己的找得借口是吃散伙饭,但是第一次去的时候才不过大三,怎么算也离散伙还有一段距离。虽然想想总有些心虚,但是好歹也找个借口搪塞一下,免去了“师出无名”的尴尬,用我们宿舍老大的话说,就是“这更显出了我们的感情深厚”。

现在真的到了离别的季节,似乎大家反而不愿意再提起“散伙”这两个字了,渐渐的都在张罗着自己的事情,连在一起吃饭也少了很多。

十二

老大说得没错,我们宿舍彼此得关系一直都很融洽,虽然天南海北的走到一起,肯定会有这样那样不同的习惯。比如说我就比较反感跟别人共用饭盒水杯,或者脸盆毛巾之类的东西,但是他们喜欢一起吃东西,说是比较有气氛。但是大家基本上都能够体谅别人,彼此间表现了一种难得的宽容。再加上军训的时候一些比较好的习惯一直都保持了下来,诸如打水扫地之类的事情都被安排的井井有条。也平添了几分和睦的感觉。

其实现在想想,终究还是他们照顾我的要多一些。那时候我有太多这样那样的毛病,但是好像大家都很体谅,所以想想他们,更多得是一种感激和温暖。

除了同学,还有很多的朋友。可能是因为我这个人性格跟爱好都很多元化,所以我的朋友里面什么样得人都有。用我常说的话;我是一些大大小小的圈子的交集。

不过,仔细想想所有的这些朋友和同学都教会了我很多的东西,他们总是在旁边默默的给予我无微不至的关怀。我对于他们,真的只能是一种感激。

清华是一个容易让人孤独的地方,平时也常常听到很多人跟我抱怨没有知心的朋友。其实还是你自己没有真心的去找,很多人害怕付出真诚,怕没有回报。抱着这样一种很商业化的心态去交往,很难真正的建立感情,毕竟你自己的天平永远都是偏向你这一方的。很多时候,什么也不想,就这么真心的付出,你会发现自己也会在不知不觉间收获很多。

我一直固执的认为,这所有的这些朋友,老师,同学才是我在大学四年最宝贵的财富。如果你在大学四年都无法找到一个真正的朋友,那将会是一个很大的遗憾。

尾声

其实,这几年的经历远远不是这短短的十几段文字可以描述,每次回想起来总有着太多的东西在心中激荡,仿佛要喷薄而出。

不知道为什么,现在想想总有些留恋以前的日子,静下心来,闭上眼睛,所有成长的足迹似乎历历在目了。其实对我来说并没有到离别的时候,我还要在这个园子里面呆上好几年。但是这几年的经历,已经在我的心灵深处深深的打上了清华的烙印。我并不指望这两个字会给我什么好处,但是在内心的深处,我会永远为他自豪。

记得去年七月的时候,送朋友走。看着他的出租车渐渐的远去,忽然间有些伤感。因为暑假之后,他就会在新泽西的那个小镇了。我不知道自己将来有一天离开这里会是什么一种心情,但是这段令人难忘的经历将使这座园子永远成为我光荣和梦想凝聚的地方。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02: 出国留学还是去挨饿?-- 小留学生的悲
2002: 复旦大学哲学系的又一起学术剽窃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