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诤友
万维读者网 > 教育学术 > 帖子
康兰兰:命运拐了一个弯
送交者: 佚名 2005年05月16日12:46:26 于 [教育学术] 发送悄悄话

康兰兰:命运拐了一个弯


腼腆,沉默,带几分忧郁,个子不高,泛红的脸颊,典型的山里女孩的模样。

而她的经历,却不是其他山里女孩所能有的。2003年7月,她在北京用英语对访华的英国首相布莱尔说:Nice to meet you。

一年后,布莱尔还亲笔给她写信,鼓励她实现自己当老师的梦想。

她叫康兰兰,17岁,中英甘肃基础教育项目的众多受益者之一。

1999年末,中英项目在甘肃实施,康兰兰第一批进入受助名单。她符合这个旨在实现教育公平的项目的一切要求:女孩,无父无母,家境贫寒。

每学期,她得到项目75元的助学金。尽管微薄,却让她完成了初中学业。另外,项目组还给每位居住偏远的女童每年70元的住宿补贴,康兰兰也属其中之一。这样一来,她再无需每天往返十余里山路。

更幸运的是,去年她初中毕业后,被项目组选送到兰州师范学校继续念书。再有一年,她就将成为一名小学老师。这么多少年来,兰兰所在的普巴乡,还没有出过一位女教师。

这一切,对一个贫困的山区女孩子来说,原本是“不可能的任务”。而中英甘肃基础教育项目,让她的命运拐了一个弯。

在同伴们略带妒忌的眼光里,康兰兰是个不折不扣的幸运儿。她几乎实现了山里孩子所有的梦想:上学,去北京,当老师。

而事实上,她的故事是以悲伤开始的。

康兰兰有着令人心酸的身世:她生在一个传统观念浓郁的汉族家庭里,渴望“传宗接代”的父亲,把嗷嗷待哺的她和母亲赶出了家门,就因为她母亲一连生了三个女孩。不堪忍受精神压力的母亲终于喝农药死去了,那时候康兰兰才3岁。她后来跟着爷爷奶奶长大,父亲没来看过她一次,她也不知道父亲姓甚名啥。

这种抛妻弃子的人间悲剧,在这里并不鲜见。“我们这里,女孩子不能决定自己的命运。”康兰兰表情平静地说了这样一句话。

记者到康家采访的那天,康兰兰走了十几里山路,到镇上去买了个西瓜,还买了几个纸杯和一个大瓦数的灯泡。

在兰州生活一年,她学会了一些城里人的礼仪,比如来了客人,最好用纸杯泡茶,这样显得礼貌又卫生。

她接着赶回家,帮舅舅收麦子。大表弟风湿病发作,不能到农田干活,爷爷到镇上买药,农活只能她来担着。

闻着新熟的麦香,康兰兰有些恍惚:兰州和普巴的差别有多大啊!“我的一辈子,是不是就要在这里度过呢?”她常常这样问自己。

在自己的家乡,侍弄麦子土豆,就是一个人的全部,而在兰州,生命可以如此多彩,她正准备学习上网给朋友写信。

记者问她,愿意回这里教书吗?

她想了想,很认真地回答:我是项目选的人,项目要我回来,我一定会照办。但是,如果让我自己选择,我不想。

她兴致勃勃地说起报纸上的一则招聘启事:新疆伊犁招聘小学老师,两千元一个月。“我想去应聘呢。不但可以挣钱上学,而且还可以到新疆玩,看天山景物——你看语文书上的新疆多美啊!”

说起未来,康兰兰眼里闪耀着属于17岁女孩的天真光芒。

(南方周末)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04: 让美国人不惜一掷千金的名牌大学
2004: 公办中小学不宜实行校长年薪制
2003: 不要搞运动!
2003: 中国应建立一个怎样的 NIH
2002: 也谈“填鸭”式教学
2002: 诺贝尔物理学奖离我们有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