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诤友
万维读者网 > 教育学术 > 帖子
陈志武:从计算系的学生变成金融系的教授
送交者: 普纳思 2005年07月26日11:09:45 于 [教育学术] 发送悄悄话

陈志武出生于革命老区湖南茶陵,1983年获中南工业大学理学学士学位,1986年获国防科技大学硕士学位。1986年去美国留学,放弃了攻读7年的计算机专业,转而学习经济,并于1990年获耶鲁大学金融学博士学位。曾经获得过墨顿·米勒奖学金。现在是美国耶鲁大学管理学院金融学终身教授。2000年,一项颇得全球经济学家首肯的世界经济学家排名出炉,在前1000名经济学家中,有19人来自中国,陈志武教授的排名是第202位,他的专业领域为股票、债券、期货和期权市场以及宏观经济。


陈志武:

我从大学到在国防科大念研究生读的是计算机专业。大概在84年我念了一年半的研究生后就发现自己对计算机工程没多大的兴趣了,也许是湖南人的缘故,当时我对国家有比较高的责任感,那时我想中国几亿人口,没人去研究对政治问题,我当时想用书里的方法去研究政治和经济的问题,当时我的朋友崔之远在国防科技大学数学系念书,跟他的接触让我更加对用数学的方法研究民主机制的问题产生兴趣。那个时候崔写了些论文在当时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主办的《政治学研究》上发表,论文主要是介绍当时的西方数理政治学方面的学科。后来我和崔之远翻译了阿罗的一本著作《社会选择和个人价值》,放在“走向未来”丛书中。那时我就觉得自己应该放弃工程,慢慢转入另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用数理经济学的方法来研究民主和政治的问题。

1985年秋季,我就决定不做系统工程方面的研究了,我就想申请美国的一些大学,当时我就给耶鲁大学的一个老教授写信,问他能不能申请到耶鲁大学攻读这方面的博士学位,他说可以。我没有参加托福和GRE的考试,因为当时中国的外汇管制很严,参加这些考试都需要32美元,而我一美元都找不到。所以我就给耶鲁大学负责招生工作的教授写信说明原因。我和他们解释之后,他们答应让我免掉托福和GRE的考试,还给我奖学金把我录取了。要选专业的时候,我问崔之远我应该选什么专业,崔之远告诉我可以选Finance,但是当时我连金融(Finance)这个词都不清楚是什么意思,崔之远当时给了我一个解释,但我也没有搞清楚这个解释是什么意思。我就是在这么一种状况下去了美国。

我去了美国以后,发现由于我在国内学的工科出身,这种理工科学习的思维方式上对我后来在耶鲁学习金融经济学很有帮助。去耶鲁之前我在国内没有学习中国的经济学,对我来说更多的是好处而不是害处,若是当时我在国内学习经济学的话,那我的思维就被固定下来,这种情况只会让我后来在美国学习经济学更困难,我在美国从零开始接触经济学的学习。

我从小在湖南的农村长大的经历恰恰让我对市场的运作有些观察,这些观察对我以后的研究很有帮助。我在美国当了教授之后,有些美国的同事问我,你生长在中国计划经济的时代,你怎么可以转变过来学金融经济学,研究资本市场,而且还研究这么好?他们觉得很不可思议。我觉得我生长的社会环境与我的研究并没发生什么冲突,经济学研究的东西是跟人的本性是很接近的,正因为我从小就经常去农贸市场,农村的农贸市场即使是在计划经济时代,它的交易和定价基本上还是按照自由市场的原则进行的,所以我不在大城市长大,这也对我后来有关资本市场的研究帮助也很大,大概就是这些经历改变了我的学术取向。

今天经济学及各种经济学分支学科的教科书重某种意义上说很机械性,工程的味道太浓重,尤其像金融这个领域,如投资理论,公司财务这些学科跟我当时学的计算机工程的内容和感觉越来越相似。尤其是我01年回国卷入不同问题的讨论后,我更是感觉到我原来之所以放弃计算机工程这个专业,就是因为我不喜欢工程的一个特点:输入和输出是可以预测的,不用跟人和社会打交道。我没想到做了金融经济学这方面的研究之后又感觉像是工程一样,而我的兴趣是想做关于人和社会的研究,因此我又发现金融经济学跟我的兴趣又有些差距了,因此从01年开始,我又开始回归更自然更接近于社会的有关研究。

大家除了要看基本的经济学教科书如曼昆的《经济学原理》等这些正规的教材,我觉得还应多看经济史方面的书。我觉得不管在美国还是在国内的大学的经济学和金融学的学科,都对经济史这门学科侧重不够。我自己也很遗憾自己在耶鲁的时候也没做好这方面的训练和学习,因为在耶鲁没有经济史和金融史的必修课,耶鲁直到现在都没人开金融史的课程。我现在最喜欢的书是经济史和金融史方面的书,在英文书里,我推荐一本纽约大学商学院任教的英国历史学家弗格森(Niall Ferguson)刚刚出版的“帝国:英国世界秩序的兴衰及其对全球大国的教训”(Empire: The Rise and Demise of the British World Order and the Lessons for Global Power)这本书,他是整个回顾英国帝国的发展历史,跟金融和经济是联系在一起,除了这本书,Niall Ferguson的其它几本书“The House of Rothschild: Money's Prophets 1798-1848”,“The House of Morgan: An American Banking Dynasty and the Rise of Modern Finance”我都要向大家推荐。 另外还有一本书Robert Littell写的“The Company”,主要讲股份有限责任公司的发展历史。这些美国人和英国人写的书,一个很大的特点是他们用到大量数据和图表,我们经常读这样的书可以培养我们在研究或者写作的时候养成用数据或者图表说明问题的好习惯。举个例子,我昨天拿到一期国内的杂志,主要是讨论三农问题的,里面有我的一篇文章。我发现,除了我的文章之外其它人的文章都没有用到任何一个图表,这么多人讨论中国农业问题,都是从一个概念跳到另一个感念,仅仅在概念之间兜圈子。却没有人用数据去论证哪些概念或者问题是在事实面前站得住脚的,是对现实可行的。这让我觉得非常遗憾,这么多人都在想着解决中国的农业问题,但却没办法跳出这些仅仅局限于概念的方法。因此我觉得大家多看经济史和金融史方面的书的同时,应该加入些计量和数量的方法进去研究,、我也常常跟我的学生这么说。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04: 交大-20年前后
2004: 中国的道德教育---从“孔融让梨” 讲起
2003: 中国科学院,我为你羞愧
2003: 关于中国的医生
2002: 华人里没有其它的大数学家吗?
2002: 数学天才儿童特征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