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诤友
万维读者网 > 教育学术 > 帖子
刘炯朗: 人文是糖不是药
送交者: 刘炯朗 2005年09月20日21:16:24 于 [教育学术] 发送悄悄话


刘炯朗1934年生于广州,1938年迁居澳门。1958-1962年就读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电机系,获硕士、博士学位,1962年-1998年,先后任教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电机及资讯系、美国依利诺大学资讯科学系、所。1998年2月,出任台湾新竹清华大学校长。


刘炯朗: 两岸水木 同样清华


  清华90周年,海峡两岸同庆。

  2001年4月26日,台湾清华大学校长刘炯朗抵达北京,参加清华大学90周年校庆活动。新竹清华排球队随同前来,他们将和北京清华的学生举行一场友谊赛。


  为配合北京清华4月29日的庆典活动,台湾清华的庆典特意提前了一星期。北京清华大学校长王大中前往参加。他带去的是一支篮球队。

  4月27日,台湾团参观清华校园。高而清瘦的刘炯朗校长步履悠闲。

  刘炯朗出掌台湾清华大学,是在1998年春天。

  第一次去的是荷塘

  新闻周刊:您第一次到北京清华是什么时候?

  刘:1983年,那时我在美国工作。第一次到清华的时候,的确感染到清华的文艺气息。

  新闻周刊:那时对清华什么地方最感兴趣?

  刘:我去看了荷塘。是下午和我的家人一起去的。我们小时候读过朱自清的文章。虽然离开了学校,有时候翻翻这些写得很好的文章,还是觉得回味无穷。

  新闻周刊:北京清华和新竹请华的校园风物是不是有相似之处?刘:我们也有一个清华园的校门,缩小的。我觉得有一个共同的地方,这两个校园都是非常漂亮的。在台湾我相信大家都会同意,新竹的清华校园差不多是大学里面最美的。很多人跟我讲,他们到新竹清华校园,也好像有一种特别的感觉,就是人文的气息。我觉得这是很好的。

  新闻周刊:介意别人把北京清华和新竹清华作比较吗?

  刘:我觉得一个人也好,一个学校也好,一个公司也好,要想求进步,跟人比较是健康的、有用的。我要考你一下,有一句古话,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史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对吗?比较的目的是求进步。

  我先说不同的地方。新竹清华有8000个学生,北京清华有22000的样子。新竹清华有500位教授,北京清华大概有2000位教授,新竹清华校园有100公顷,北京清华大概是360公顷。所以在某几个方面来讲,我们的比例都是1:3,但这是大小数目的比较而已。

  相同的地方:我觉得两个学校都有非常好的学术声誉。北京的清华大家是公认的数一数二的大学。新竹的清华学术声誉也是非常好的,是台湾数一数二的大学。还有我们两个学校差不多都是以理工为开始,但是现在都朝着建立综合性大学的方向来走。

  新闻周刊:在大陆,很多中学生高考报志愿的时候者梦想考清华。台湾的孩子们是不是也会想到新竹清华呢?

  刘:是的是的。目前台湾有几所声誉很好的大学,台湾大学是一个,清华大学是一个。还有交通大学和成功大学。

  三年前有一家《远见》杂志,做了一个大学声誉的调查。在1997年,台大和清华并列第一,我相信是交通第三成大第四。1998年是清华单独第一,1999年是清华单独第一。这个时候很多人说这种调查不见得很精确很严谨,大家就不愿意把资料送给这个杂志做调查。我们觉得也好,我们就可以说我们从来没有得过第二了。〔笑〕

  都是从头做起

  新闻周刊:北京清华的发展大陆读者都很熟悉,台湾清华走的是怎样的路呢?刘:1956年,梅贻琦校长在新竹成立原子科学研究所,那是新竹清华的第一个研究所,也就是新竹清华大学的开端。(编者注:梅贻琦,中国近现代著名教育家。1931年-1948年底执掌清华大学,此间清华大学成为国际闻名的大学。)原子科学研究所目前是台湾唯一从事原子科学研究的单位,也是在台湾唯一有一个从事研究和教学的原子反应器的单位。然后我们建立了理学院、工学院,一步一步地走。到今天我们有7个学院、15个系、10个所。

  理工、人文、管理我们都有,我特别要讲的是我们有一个崭新的科技管理学院,去年第一次招生。艺术方面我们目前没有。我们非常希望有医学院。但是成立一个医学院需要很多经费,我们是朝着和别的大学和别的基金合作的方向来走。

  新闻周刊:在各自的环境中发展,两个清华好像殊途同归:从工科到综合发展。您觉得这也是一种大学发展的必然吗?

  刘:不是必然,我相信是蛮容易看出为什么的。第一我们是受了时间的影响。在1950年代,经济情形并不好,要想改进经济情形我们必须靠科技,所以很自然地要强调科技人才的培育。当我们科技人才的培育做得相当好,社会经济也因此得到很大进步的时候,回头来看的确需要全面的发展,这是相当自然的一条路。另外一个原因,可以说我们比较骄傲的是:两个清华在科技方面的发展都做得非常好。假如科技方面做不好,哪里会有时间有力气回过头去发展人文呢?

  新闻周刊:比较两个清华的生长环境,您觉得各有什么优势吗?刘:我觉得办教育目标都是一致的。看两个学校的发展,没有什么特别不同的地方。新闻周刊:北京清华始终在本土发展,从本根上生发,也许更加顺畅,台湾清华毕竟易地而建。

  刘:我觉得也不见得。第一,梅校长从大陆到台湾,他也带了一批清华的人才。大陆的清华嘛,从西南联大回到清华,也经过一段时间的重建。说是完全一样吗,当然不是完全一样,说是有很大的不同吗?我觉得也很难说得出来。我们都是学工程的人,学工程的人什么事情都是从头做起的。

  新闻周刊:北京清华贡献了很多政治家,很多高官都毕业于清华,台湾清华如何?

  刘:我们的毕业生里面从事学术、企业的比较多,但是有几位校长都到政府里面去了。有在政府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但是不多。

  新闻周刊:实际上有教育专家这样批评北京清华,认为一所研究型的大学首先应该培养学者,如果以培养高官为荣,路就走偏了,这是不好的。您怎么看?

  刘:我觉得是这样:一个学校的确是以学术以教育为目标。但是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应该有能力做很多不同的事情,当教授可以,当企业家可以,当政治家也可以。因为很多基本做人做事的原则都是相似的。

  新闻周刊:台湾清华更倾向于培养哪种类型的人?

  刘:我的理念,我们要培养的,尤其是在大学部的教育是通才。所谓通才,就是人文和科技并重,对专业有非常好的基础。我觉得假如一个学生有了很好的基本训练,不管他将来是继续深造也好或者做别的事情也好,都应该有很大的准备。

  人文是糖不是药

  新闻周刊:这令人联想到老清华的大师们开创的学术传统:中西融合古今贯通。1950年代,在大陆的清华大学,一些有很好的西学素养的学者被批判,他们被当作帝国主义文化侵略的工具,造成了清华大学文脉断裂。台湾清华有没有很自然地把优秀传统承袭下来?

  刘:我觉得有几个事情可以讲。在北京的清华,我相信大家对人文的教育是非常注重的,新竹清华也是如此。我们在新竹刚开始的时候,也是以理工为出发点,但是当我们把理工建立到相当的规模有了相当的成就的时候,我们就知道我们要把人文的社会教育建立起来。

  刚开始我们就有共同教育的课程。在一个理工的学校里头没有人文的科系,唯一的办法就是成为一个共同教育的课程,请老师来教人文方面的课程。相当大陆的基本公共课。差不多在20多年以前我们就成立了人文社会学院,现在在台湾的声誉是相当好的。

  新闻周刊:近几年大陆学术界有一个讨论,呼唤人文之魂的苏醒。

  刘:这是非常重要的。在台湾我们就非常注意。尤其是新竹是一个文化古城,但是最近三、四年来,建立了一个非常成功的科学园区,有些科技人就到了新竹来,科学园区难免让大家对人文的素养也特别注意。

  但是因为科技的迅速的发展,我们把人文的素养看成一种药。其实我觉得我们不应该把它看成一种药,应该看成一颗糖。并不是为了防止科技发展而需要吃一种东西来治病,我们应该把文艺看成一种享受。我讲了很多次。我觉得假如我少看一点文艺方面的书,大概我也不会变成一个科学怪人,但是要多看一点,我就变成一个很快乐的人而已呀。

  新闻周刊:哪些事情让您觉得很多人把人文看作是药?

  刘:因为现在很多人觉得不得了了,现在大家都只讲科技了,完全没有人文的素养了,所以大家很多前途会有偏差了。那就是把人文当纠偏用的药啊。也许对某些人来讲的确是走偏了。但是我觉得很多人也没有坏到那个程度。没有走偏的更需要人文的素养啊。把它当成一种享受不是更好吗?

  在现在的环境做到最好

  新闻周刊:非常感兴趣的一点,看到您的第一眼我想:是中国人还是美国人?

  刘:〔笑)你不是第一个这样提问的。我的外形,起码据我知道,没有外国血统。

  新闻周刊:您在美国工作生活了30多年,1998年上半年出掌新竹清华,听说为此放弃了美国国藉。是吗?

  刘:是的。他们有一个遴选委员会,他们选择我。清华大学的校长是一个非常崇高的位置,但是我觉得更重要的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位置,有许多事情可以做。过去这三年多我觉得非常愉快。找个理由做一个事,你就必须付出你需要付出的代价。当时台湾的规定是大学校长必须放弃外国的国籍,那我就放弃了。

  (刘炯朗1934年生于广州,1938年迁居澳门。1958-1962年就读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电机系,获硕士、博士学位,1962年-1998年,先后任教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电机及资讯系、美国依利诺大学资讯科学系、所。1998年2月,出任台湾新竹清华大学校长。)

  新闻周刊:在很多人看来这可能是一种牺牲。您犹豫过吗?

  刘:没有多少犹豫。

  新闻周刊:是“清华”的诱惑?还是“大学校长”的诱惑?

  刘:是清华大学对我的诱惑,清华这两个字当然是有他的分量。当然了。

  新闻周刊:很多人一说到请华就想起老清华人文荟萃的历史,遥远,令人景仰,您有没有类似的感觉?

  刘:当然有了。而且我觉得当你讲到老清华对今天两个清华的影响,说人文荟萃这当然是对的。但是我觉得今天的清华是一个人才荟萃的地方,包括人文,包括科学,包括工程。当你有一个大学,当你看到你的大学里出最优秀的老师,有最杰出的学生,那是一种非常好的感觉。

  新闻周刊:但很多人会觉得老清华出了那么多的独具魅力的大师,难以超越。

  刘:坦白讲,我的确是没有想过能不能超越。我觉得做很多事情,尤其是我是一个工程师,在我处于的环境和条件下,尽我的力做到最好。假如我去跑,我尽量跑得最快。到底是不是能够超音速或者光速,对我来讲并不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假如我知道能够超越以前,我也不会慢下来,假如我知道我不可能超越以前,我也不会慢下来。前人给我们的是一种鼓励,也是一个目标,但是并不是因为它的成就让我们觉得失败挫折。

  新闻周刊:那么您希望把台湾清华引领到什么方向?

  刘:在学术上,和教育上做到最好。我觉得清华大学这所学校,什么都要好。

  新闻周刊:北京清华提出:10年之内打造世界一流大学。台湾清华会不会提出类似的目标?

  刘:我们不能够不说“一流”这两个字是很难衡量的。但是毫无疑问,台湾的清华跟北京的清华在未来的10年一定是要放眼看天下,一定要和外国的大学合作交流,从而得到比较,从而求进步。还是回到刚刚我讲的那句话,非努力不可。

  《新闻周刊》∶具体计划?

  刘:我们下面一个目标是在医学生物科技方面有一个发展,这是一个新的方向。再走下去,艺术方面我相信不是一两年之内。建筑是一个可能。我们必须和国外的学校,美国也好,欧洲也好,有更具体的更密切的合作跟联系。最重要的是学生的交换,因为教授们来往机会已经非常多了。

  以读书人的办法做事

  新闻周刊:现在有人担心北京请华真的成了“留美预备学校”了。北京清华有50%的学生毕业后出国,而且好像不打算回来。

  刘:出国的情形在台湾很多。差不多40年以前,70%、80%的台湾毕业生都留美去了。当时大家都很紧张,说人才都跑到美国去了。但是没有想到,过了几十年后,很多在美国受到训练的人都回到台湾来了。也可以开个玩笑说:我们免费得到美国的训练。但是现在台湾碰到的一个问题:我们只有20%、30%的学生出国留学去。大家就很担心,十年之后,我们还会不会有在美国得到很好训练的人回到台湾来?

  我们培养出来的很好的学生,他们有机会到国外去留学,能够在国外深造,建立他们的学术声誉,建立事业,有一天,当我们的环境能够配合他们的时候他们就会回来啊。没什么值得担心的。

  新闻周刊:北京清华还有一点引起争议:知识和资本的对话。现在清华有四家上市公司,与140多家企业合作。有人认为这又走偏了。学校应该以学术为重。

  刘:我想从这个经验可以看出几个事情。第一点是很重要的:不管清华做什么事情都做得非常好。我们清华就应该以这个为荣。

  问一个问题好了:今天清华在教育方面做得好不好?非常好啊。说清华舍本逐末的话,那么没有舍本逐末的人是不是比清华做得更好?假如你为了开公司把学术教育做坏了,那是不对的。不要忘了,第—,今天清华教育没有做坏。第二,紫光和同方有很多钱回馈给学校,让学校办得更好。

  美国哈佛和MIT没有自己的公司,他们也许不可能,也许不需要。条件不同,环境不同,法令不同。没有绝对的对与不对。但清华这种情形,很不错。

  新闻周刊:新竹清华是不是也的办学经费的困扰?听说您要花很多时间去慕款,走不是把这事当作俗务羁绊?

  刘:我当然把它们当作有趣的事情来做了。当我很清楚地把办学理念告诉他们,说服他们,我就觉得不是因为我让他们给我钱,是清华大学让他们给我钱。这是非常大的肯定,不是苦事是乐事。

  我觉得我做事情,当大学校长,影响我最大的是我的学术背景。我是一个读书人,我做什么事情都是用读书人的办法。

  今天快乐就足够了

  新闻周刊:我在网上看到北京清华的学生祝新竹清华校庆快乐。台湾清华的网站上也有北京清华的链接。

  刘:还有球队,你知道吗?上个礼拜、是北京篮球队过去,今天是我们排球队过来比赛,还有我们表演的同学。最重要的,他们同学已经建立了非常好的关系。他们在新竹的时候一起出去玩哪。

  新闻周刊:听说玩到凌晨四点钟?

  刘:哎吆,不要登出来啊。我不知道。(笑〕最重要的事情,什么叫做放眼看天下,这就是。让我们的学生有很多的机会在一起,跟学校以外的人来往,了解学校以外的事,这是最重要的事情,这就是教育。

  新闻周刊:两个清华这样的友谊让人感觉很亲切圆满。

  刘:非常好。我们两个学校有很多相同的地方。我们有共同的过去的历史。我们都是从理工开始走综合大学之路。我们都有非常高的目标要成为一流的大学。我们语言是相同的。我们名字是一样的、校歌是一样的、校色也是一样的:紫颜色。所以我们很自然的多来往多沟通而已呀。

  1995年,当新竹清华校长和北京的王大中校长签订了一个合作的协议书,现在是一步一步把事情做得更具体而已。

  新闻周刊:在美国工作时看两岸关系是不是觉得很遥远?

  刘:我常常开学术的研讨会,我们都只谈学问。学术的交流合作是很轻松容易的事情,跟商务交流、政治合作差太远了。

  今天两岸学生其乐融融,再过10年20年他们也是大学教授企业领导政府官员了。他们彼此之间的了解都是好事。即使完全不管这些,这群人今天那么快乐就够了。当我看到这群年轻人今天这么快乐。我就觉得,我带他们来的目的达到了。

  新闻周刊:您是个乐观主义者。


参观北大学生创业园
  刘:我是个很有福气的人,我过着快乐的生活。

  “他是一位智者。”随同前来的一位工作人员说。“很亲切,他是历任新竹清华校长中最平易近人的。”

  看出这一点并不困难。东门外“清华大学”长碑前,一群台湾清华的女学生兴高采烈地与刘校长合影。快门一阵乱响后,刘校长以为任务完成,意欲离开,走不几步,一个女孩喊:校长。校长立刻转身,小步快走,笑眯眯站立。

  他显然熟悉老清华风物。记者描着一尊塑像发问:这是谁?刘校长很爽快:闻一多。

  随后他开始频频考问。“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新闻周刊:荷塘月色。

  第二个问题立即跟进。“《背影》中父亲买的是什么?”

  “橘子。”

  “几个?”再追问。

  刘校长说,他青少年叶代受到了非常好的中英文教育。高中时代还曾经出演过《日出》,演陈白露年轻的男友。现在,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几乎每天都会翻一翻,还有《古文观止》。他很奇怪,现在的同学都没有念过梁启超的《为学与做人》。

  终于有被考住的时候。一位工作人员介绍北京请华有四种风格的建筑:封资修洋。被问及何谓“封资修”,刘校长摊摊手,摇头:不知道。

  显见50年的隔膜。

  下午3点,排球比赛开始。沉重的扣球声中,一条横幅微微震动。八个字:水木清华,同根同源。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04: 中美两国教育家的预言检析
2004: 大学的理念:大学是搞教育的地方
2003: 缺失!就是看不到人性
2003: 贫穷之痛
2002: 回国寻根的哈佛女孩
2002: 新马人民对语言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