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诤友
万维读者网 > 教育学术 > 帖子
教育产业化的形式及策略
送交者: 周峰 2002年04月16日18:10:33 于 [教育学术] 发送悄悄话

教育产业化的形式及策略/周峰


教育产业化有三层含义,一是教育自身应该注重经营效益,以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二是教育即将走出福利制度的范畴,三是教育和实业实现重组或联姻,以利双赢。

办教育就离不开经费,而这经费也就是钱和相关的物质和人力资源。这也就是常说的经费和师资。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教育只能裹足不前。如果把教育看做一列火车的话,那么资金就如同它的驱动机和所必需的燃料。因此如何为教育装上高功率的驱动机和填加充足的燃料是教育发展所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在中国历史上,教育机构可以根据其所有制性质分为私学和官学两类。这两类学校从经费和师资来源上多有不同。私学多是自筹经费,主要源于民间集资,少部份也接受政府资助。基本上是学生入私学,家长掏腰包。一是购置必需的教育器材,一是为了师生的生活。这种办学形式的历史比较长,从春秋战国到民国私学虽几经兴衰,但这种筹集经费和经营形式基本上没有大的改变。此外与这种经营管理相平行的方式是学校或学校兴办人往往还要开办相关的产业,比如农村的种田,经商,城里的则兴办工厂和经营商业。典型的例子如复旦公学(复旦大学前身)的兴办,南开学校(南开大学前身)的兴办,以及近代陈嘉庚所创建的厦门大学等等。这种办学模式和美国的私立学校的兴办和经营也是一致的。中国历史上的官学,也就是公立学校则多由政府出资,主导和管理。但这种形式普及性较差,主要局限在比较高的办学层面。在国外,公立学校比较系统化,从小学到大学一应具全。这类似于我国现有的学校及其管理体制。经费主要源于纳税人所缴税利,同时也接受民间捐资和捐献。政府为了鼓励纳税人向教育业捐资,制订了相应的“豁免条款”,就是所捐资金可以抵税。这在英美等教育发达国家是很有效的筹集教育经费的措施。一些大的企业和公司,或者一些大的企业家都喜欢这样做。因为在可以免税的同时还可以通过设立各种各样的奖学金,为自己或企业扬名进行宣传。最近以来国外出现了一个新的趋势,就是大学和企业联姻创办所谓的“大学公司”或“公司大学”。主要的形式是“大学科技园”。成功的例子有英国的剑桥大学科技园,美国的硅谷,台湾的新竹科技园,日本的筑波科技园等。这些大学科技园和工业区使教育和企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彼此促
进,共同发展。一方面为教育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舞台,一方面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技术和人材支撑。其它的形式还有所谓的公司承包大学管理,接管学校或者企业工作人员直接出任学校的校董或校长等等。这些灵活多样的形式体现的是教育和产业的密切结合,充份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为教育和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机会。

除此之外,为教育筹措经费的渠道还有私人和官办的慈善机构。在这方面比较有名的有英国癌症研究基金会(Cancer Research Funds)等。这个慈善机构说的不好听点就象“废品收购”连锁店,主要是接受各种各样的家什和服装。这些东西由社区住户免费提供,然后经过加工后再向公众出售。所得收益归基金会,然后各大学进行资金申请。类似的还有诸如美国的糖尿病研究基金会等等。由于这些慈善机构设立的名正言顺,所以经营效益都还不错。

从上可知在筹措教育经费和推动教育发展这个问题上,世界各国都在“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但分析起来无外乎三种主要的形式,一是政府花纳税人的钱办教育,一是私人或企业捐资,捐地办教育,一种就是职业和教育直接挂钩。但无论哪一种都不是挖空心思或变相挤兑学生和家长。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