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諍友
萬維讀者網 > 教育學術 > 帖子
劉清平隨筆|人性邏輯28. 行為後果的賞成罰敗
送交者: luis 2022年10月01日16:23:03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劉清平隨筆|人性邏輯28. 行為後果的賞成罰敗功能

 

人們怎樣評判一個行為是成功,還是失敗呢?說來也簡單:看這個行為耗費了各種工具好後,是不是得到了目的好,也就是能不能讓主體隨意任性,從心所欲,達成某些方面的現實自由。說穿了,亞里士多德的那句名言,“一切行為和選擇都以好為目的”,正是從這種成即好,敗即壞的視角,打量人的行為的。

 

不用說,一個行為的成功,首先在於達成了,它最初想要達成的那個目的好,所謂的美夢成真,如願以償。可是呢,現實生活中,也有一些成功的事例,如同無心插柳柳成蔭那樣子,預定的目的好沒得到,而是達成了某些另類的目的好,出乎主體的意料之外;偉哥的發明,就是新近大家熟悉的一個了。

 

反過來看,失敗的行為則在於,不管意料之中的,還是意料之外的,沒實現什麼目的好,反倒賠了夫人又折兵,白白搭進去了,能力,時間,以及其他工具好,以致剩下來的唯一安慰,就是那個金句了:“失敗乃成功他娘”,不是?

 

當然嘍,雖然這句名言極其辨證,我們還是要像對待好壞那樣子,把成敗嚴格區分開,不許把水趟渾了,在二者之間搞混淆偷換。說白了,當下流行的一大忽悠就是,連“他娘”的轉化環節都給免了,拿出霸王的派頭,直接就上變戲法,把失敗說成是成功,把多難說成是興邦,把喪事當成喜事辦,嗯哼。

 

話說到這份上,又能引進一對相當重要,但學界不怎麼重視的概念了,就是“獎賞”與“懲罰”:人們從事行為的時候,不僅在動機處,有着“趨好避壞”的意向,而且還會在後果處,受到“賞成罰敗”的回應。

 

怎麼講啊?一個行為成功了,就給主體帶來了得到目的好的獎賞,讓他從後果中,享受到滿意快活,是謂“賞成”;一個行為失敗了,則給主體帶來了缺失目的好以及工具好的懲罰,讓他從後果中,遭遇到不滿痛苦,是謂“罰敗”。

 

這樣子看,賞成罰敗又是廢話一句的同義反覆了,分析性地蘊含在行為的本性中:成功行為實現的目的好以及快樂,就是對主體取得成功的獎賞;失敗行為生成的後果壞以及痛苦,就是對主體陷入失敗的懲罰。也因此,人性邏輯的第三元理“自作自受”,俗話或曰“出來混,遲早要還滴”,已經小荷才露尖尖角了,不是?

 

換個方式說哈,成功的行為中,主體獲得了好,去除了壞,達到了目的;這種得好去壞的快樂後果,直接構成了獎賞,鼓勵他接下來,繼續從事成功的行為。反過來看,失敗的行為中,主體缺失了好,遭受了壞,沒達到目的;這種缺好遭壞的痛苦後果,直接構成了懲罰,阻止他接下來,繼續從事失敗的行為。

 

於是乎,人的行為的整體流程,又能再拆分成一系列,更細的小環節了:主體有需要,需要成動機,再評判對象,認知卷進來,分辨其益害,對之起欲求,既想趨於好,又要避免壞,然後來實施,藉助於手段,訴諸於工具,取得了成功,達到了目的,產生好後果,就覺得快樂,獲得了獎賞;陷入了失敗,沒達到目的,造成壞後果,則覺得痛苦,遭受了懲罰。俗是俗了點,畢竟很到位,嗯哼。

 

8篇帖子提到的“情感變動機”,也是這樣子完成的:作為人們通過行為,滿足了或沒滿足意欲後,所產生的體驗態度,快樂與痛苦主要是藉助賞成罰敗的機制,轉型成了驅使人們再去從事,或拒絕從事類似行為的欲求動機,從而在“情意綿綿”“情深意長”的戀戀不捨中,充分發揮出自己的“助推”功能。

 

現實生活中,這類“情感變動機”的典型例證,莫過於生理本能的快樂了:人們每一次從事行為,滿足了“食色性也”,都會得到強烈愉悅的獎賞,從而把強烈的愉悅,轉型成了更強烈的意欲動機,慫恿人們再次從事行為,再次滿足“食色性也”,再次得到強烈愉悅的獎賞,如此不斷地重複下去……讓人沮喪的只是,可惜沒法無限循環,因為人生總有一天完蛋,不是?

 

冒昧瞎猜一回,這類情感性的賞成罰敗,或許還是來自大自然的“頂層設計”呢:讓各種動物(包括人類)滿足了本能的時候,感到快樂,是對它們完成了延續個體族類存在的光榮使命的一種獎賞,以便它們興趣盎然地繼續實現這些使命;讓各種動物沒滿足本能的時候,感到痛苦,是對它們沒完成延續個體族類存在的偉大義務的一種懲罰,以免它們興趣索然地放棄履行這些義務。否則的話,誰敢保證這幫懶鬼們,不會停止進食交配,最後終結了個體族類的存在呀,嗯哼。

 

再進一步盲推,和人類一個樣,其它動物的好色之樂,理應也要比好吃之樂,更爽更高潮,因為只有這樣子,才能防止它們自私自利,一味爭取個體生命的苟延殘喘,卻在保證族類綿延的問題上,欠缺集體精神地消極怠工……

 

不過呢,有一點既不必瞎猜,也無需推論:人類的好色之樂,無論強度還是長度,都遠遠超過了其它動物,因為蘇格拉底論證神靈眷顧人類的時候,曾經節操全碎地宣布:“你難道沒注意到,神靈讓其它動物的性交,都受到時令限制,唯獨人類的性交,能夠一直延續到老年麼?”觀察真叫仔細,不服就是不行。

 

這樣子看,下面的現象就好理解了:咱儒家的大成至聖,也就是不管什麼都能大有成就的頂級聖人,儘管親手制訂了“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高雅菜譜,卻似乎更喜歡“好德如好色”的口號,不像亞聖半成那樣子有點low,僅僅停在了“好德如好吃”的層面。友情提醒一點,後面這五個字的文本根據,參見“理義之悅我心,猶芻豢之悅我口”的語錄,譯成大白話,意思就是說:“高尚的仁義道德,使我心花怒放啊,就像牛羊肉們,讓我的嘴巴很爽很高潮一個樣。”

 

聖人比賢人高出了一頭,還有個表現:或許有過“子見南子”的親自體驗,他從“好德如好色”的淺顯比喻中,又引申出了一條高深的哲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譯成大白話,意思就是說:你只是在認知層面,了解到某個東西是有益之好,趕不上你在意志層面,把它當成了欲求的趨於目標;你只是在意志層面,把某個東西當成了欲求的趨於目標,又趕不上你在情感層面,從踐履它的行為中,享受到欲仙欲死的愉悅高潮。理由不複雜:這種很爽很高潮的愉悅快活,肯定會反過來推動你,拿出拼老命的勁頭,繼續去踐履它,不是?

 

反思一下吃貨,色鬼,煙槍,酒仙等等,怎樣成就自己的心態歷程,我們或許禁不住要驚嘆,老夫子在真是滋潤的小日子裡,體驗有多麼豐富,咱儒家又為什麼,能對傳統文化的“情理”精神,做出這樣子博大精深的貢獻了,同時也足以反襯出,那些愛說“我知道我在幹什麼”的洋人們,是如何地太嫩太天真了,嗯哼。

 

不僅如此。許多情況下,原本作為行為後果體驗的快樂情感,還能更上一層樓,成為行為追求的目的。照舊拿“食色性也”當例子吧:它們的滿足讓人快樂,最初只是因為,這種滿足對於個體族類的綿延有好處;可大概是由於此類快樂特別強烈的緣故哦,後來不少人,從事好吃好色的聖賢行為,與其說是基於滿足食色需要的實用動機,不如說是為了體驗本能快活的享樂目的。

 

這樣子看,弗洛伊德把“快樂原則”,說成“本我”的唯一支配原則,就相當不靠譜了,因為“本能之我”,主要還是追求各種能夠滿足需要的好東西(儘管這種追求成功了,也能讓人快樂);反倒是“文明之我”,才會把快樂本身當成了目的來意欲,而不是當成獲得好東西的後果來體驗。文明真的進步啊,不是?

 

現實生活中,這類“快樂成目的”的典型例證,莫過於古羅馬貴族了:為了最高頻度地反覆享受,品嘗美味的快感,他們常常等不及,吃下去的山珍海味自然消化,於是就在進餐後,立馬服下瀉藥,以求儘快騰出,大腹便便的狹小空間,再次充分地體驗到,舌尖上的頂級愉悅。換個方式說哈,他們進餐的目的,已經不是滿足飢腸轆轆的生理需要了,而是直接享受吃喝本身的無比快活,嗯哼。

 

今天各位大概會嘲笑,這樣子的縱慾,太腐化墮落啦。不過喲,別忘了,很長一段時間以來,現當代人們喜愛房事的直接目的,與其說是想要繁衍子孫後代,不如說是只打算經歷一下,那一刻的很爽很高潮……

 

也因此,古板的英國哲學家洛克,曾經帶點傷感地點評道:“上帝用他的無限智慧,把強烈的性交欲望,安置到了人類的機體裡,想藉此維繫人類的存在,可人們這樣做的時候,常常沒有這種意圖。”不妨從這個角度理解,羅馬教廷為什麼曾經特別討厭,安全套的火爆熱銷……

 

其實哈,前面引過的亞里士多德那句話,“人們往往把快樂當成好來選擇,把痛苦當成壞來避免”,說的就是快樂與痛苦,分別成了行為的好壞目的;只不過要等到澄清了賞成罰敗的人性邏輯,我們才能說明,這樣子如何可能的內在機制。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21: 中國人為什麼廢話多
2021: 劉清平隨筆 | 談學論術4. 好奇心才是認
2020: 素質教育——當代最為欠缺,最為需要的
2020: 《“侵占”給中國留下的三片“淨土”》
2019: 尋找探索者
2019: 是又一個“最後的獨裁者”嗎(五)
2018: 彭運生談藝錄(228)
2018: 【七絕】中秋月(玉連珠迴文詩十首)
2017: 兵法不授衛靈公 反戰固守君子窮(上)
2017: 美國24位華裔領軍科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