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诤友
万维读者网 > 教育学术 > 帖子
也说丘田之争
送交者: 佚名 2006年09月26日16:32:41 于 [教育学术] 发送悄悄话

实际上丘田之争,称为丘、北大之争更为合适一些。北大校方前一阵做出了回应,主要有两点:一个是田刚立即回北大做全职的话,反而不利于他做出更好的成果,因为目前国内的科研环境不如在国外更好。第二个是建议大家去看看《New Yorker》的文章。这个回应的两点,我都觉得不是那么好。
首先是第二点,《New Yorker》的文章确实把丘损的够呛(不过丘如此被动,与国内媒体不负责任的报道有关,在此再表达一下对于国内恶俗媒体的憎恶),尽管如此,这似乎不能成为北大为自己辩解的理由。我们假设一个场景,假定某甲指责某乙有某方面的问题,某乙要辩解的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讲事实,摆道理”,说明自己没有该问题,而不是说,“你也有什么什么问题”,那就成了谁也搅不清的对骂了。

关于第一点,确实是有些道理的。但在这个时候我想起了另外一个科学家----黄昆。黄昆为老百姓了解,恐怕还是因为几年前他得国家最高科技奖。其是他的工作在三、四十年代就达到了相当的成就,其著作也成为经典。关于黄昆,听说过几件轶事,一个是文革末期,我国一个科技代表团访问法国,人家很热情,说我们这里有一个“H组”,专门研究你们的Huang,代表团面面相觑,不知Huang何许人也,回来一查,才知是黄昆。另外一个是文革后期黄昆在北大不太受重视,还是邓小平的亲自过问,才调到中科院。

黄昆在科学研究上所达到的高度,比起现在的田刚来,恐怕只会高不会低。关于黄昆的回国,当有记者采访他时,他说:就个人而言,也许我不回国,能够做出更高的科研成就;但是回国,却教育培养了一大批这方面的人才,从总体上带动了该领域(固体物理)的发展,因此我认为我回国是值得的。

与黄昆相比,恐怕田刚的境界就差了一些。一个大学,或者更广地讲,一个组织结构,要获得声誉(所谓“世界一流大学”),从来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达到的,而是需要一代甚至几代人的努力。在这个过程的初期,往往需要人们做出更多的付出,而其回报却相对较少。当然,一段时间后(也许10年,也许20年),建立了声誉,各种环境也相对规范和完备后,其回报和付出才有可能相称。比如我现在所在的Merced加大,因为是一个新校,可以说没有多少学术声誉(有的教授申请项目失败,就因为被认为学校太小、条件不够),但是还是有很多著名的教授来此,他们在为学校创造声誉的同时,无疑也在做出牺牲。

再举个简单的比方,一块贫瘠的土地,可能种什么都长不好,有两种做法,一种是先下力气去改善土壤,一种是干脆在别的地方种。显然,对于后者,这块土地永远是贫瘠的。我们现在的科研环境,也许就像这块土地,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做出上述哪个选择都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对于田刚而言,因为我们已经给了他“院士”,“政协委员”等称号,这时候再置身度外,恐怕并不合适。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05: 金鹿:复旦“7711”,我们的大学生活
2005: 王垠:我写“清华梦的破碎”的目的
2004: 中国的学术研究应该实事求是、量力而行
2003: 硅谷的故事:关于硅谷的学术研究
2003: 一堂别开生面的经济学课
2002: 文明造成的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