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諍友
萬維讀者網 > 教育學術 > 帖子
中國歷史上的人才組合
送交者: 老幺 2002年09月24日16:49:46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翻開中國的古籍,凡成事者,必有黃金搭檔的人才組合。

其中又以劉邦的1+3模式最為經典。所謂漢初三傑,張良、蕭何、韓信,用現代的話來說,分別負責黨、政、軍三大部門。張良運籌帷幄,長於謀略,劉邦的大政方針多半是他制訂的,這有點象政治局的工作;蕭何心細如麻,善於識人,是治政的高手,相對於國務院;韓信點兵,多多益善,那就是中央軍委了。至於劉邦,雖然沒有業務能力,但善於“將將”,所以就當了國家主席了。

同樣的1+3模式還有孫權的魯肅+張昭+周瑜。魯肅大智若愚,擅長謀略與外交;張昭名聲在外,勤於治政;周瑜通曉兵法,所以就做了都督;孫權與劉邦差不多,自身沒多大本事,但善於用人,所以就當了“主公”。

中國歷史上也不乏黨、政、軍一把抓的人物,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曹操、諸葛亮。這一方面是因為他們能力出眾,比如曹操、諸葛亮都是全才;另一方面也是由於形勢使然,比如前期的諸葛亮充當的是張良、蕭何的角色,制訂隆中對,出使東吳,籠絡各方人才,穩定益州形勢,直到劉備死後才統攬軍務。

從表現來看,無論是劉孫的1+3集體領導,還是曹操、諸葛亮的獨裁者模式,都是卓有成效的。從政權的穩定性來看,1+3模式可以“共患難”,卻難以享太平,而獨裁者模式則嚴重依賴於個人。

人總是有貪慾的,作為1+3模式里的1,由於自身能力一般,大局已定後,矯兔死,走狗烹,一般總要打壓功高蓋主的3。所以張良聰明地引退,蕭何誠惶誠恐,而韓信身首異處,劉邦從建國前的1+3集體領導變為黨、政、軍一把抓的獨裁者。孫權也是一樣,在晚年不斷打壓陸遜(周瑜的隔代繼承者,負責軍務)、排擠張昭(任用聽話的顧雍為相),終於淪為昏君。

而相對穩定的獨裁者模式與個人息息相關,人在制度在,人亡制度亡。 “黨、政、軍一把抓”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曹操傳曹丕再傳曹睿,曹睿就無法“一把抓”了,所以司馬家族興起;諸葛亮傳蔣琬再傳費文偉,費文偉就需要靠董允、姜維來分憂了。

再看中國近代的歷史。共產黨早期實行的是1+3的集體領導。這從舊版的100元人民幣就可以看出來。劉少奇負責黨務工作,宣傳毛澤東思想;周恩來長於政治,負責行政部門;朱德則是名義上的總司令。然而問題的關鍵在於毛澤東不甘於1+3的模式,因為從能力上來說,毛自比曹操、秦始皇,一言九鼎,有條件“黨、政、軍一把抓”;從事實上來說,劉少奇不是張良、魯肅,沒有自己的“思想”(與《毛澤東思想》相比);周恩來固然可比蕭何、張昭,朱德卻不是韓信、周瑜。所以毛澤東遊完長江後,還是不甘寂寞,出來“一把抓”。

由此可見,1+3集體領導的前提是“同甘共苦”,有着共同的敵人,而1的能力有限,依賴3的輔佐;但事成以後,1多半還是希望“一把抓”。但“一把抓”對個人能力要求很高。所以曹操的獨專傳不過三代,諸葛亮的權相也因人而止,華國鋒則被元老們架空。

無論是1+3,還是“一把抓”,因人而宜,因時而宜,只要人盡其才,就是適宜的。

Laoyao2008@yahoo.com.cn2002年9月23日,於美國

附錄:人才論

作者:老幺

得人才者,得天下。那麼怎樣的人當得起“人才”二字?

從用人者的角度,“勘用”的人才就是好人才。用鄧小平的話,不管黑貓白貓,能抓老鼠的就是好貓。這就是人才的實踐論。我們也可以說,不管黑龍白龍,能呼風喚雨的就是好龍;不管黑馬白馬,跑得快的就是好馬;不管黑豬白豬,多肉的就是好豬…

由此可見,判斷人才的標準是相同而又不相同的。相同的是其內在的邏輯,“勘用”的人才就是好人才;不相同的是其內在的標準,就貓而言是能否抓老鼠,就龍而言是能否呼風喚雨,就馬而言是能否跑得快,就豬而言是是否肉多。

從人才的角度,或許面臨兩難的境地。人均有理想,縱然沒有理想也有其目標,縱然沒有目標也有其興趣,縱然沒有其興趣也有其偏好,沒有偏好也是一種偏好。比方說,有一隻個性的貓,她的理想是能夠呼風喚雨;而一條個性的龍,他的理想卻是多抓老鼠。對於個性的貓而言,雖然她費盡心思而法力有限,然而只要她是快樂的,那也是無妨的;對於個性的龍而言,雖然他苦練本領抓不到幾隻老鼠,然而只要他是無悔的,那他就是有福的;此所謂選擇的自由。

然而從“人盡其才”的角度,抓老鼠的貓、呼風喚雨的龍、跑得飛快的馬、不斷長肉的豬卻更容易實現他們的價值。所謂揚長避短,就是要實現人才的核心競爭力。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