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諍友
萬維讀者網 > 教育學術 > 帖子
站着說話不腰疼-對於肖恩事件的一些看法
送交者: 佚名 2002年09月27日17:10:37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簡 亨德里克 肖恩 (Jan Hendrik Schon)是近兩三年以來凝聚態物理學領域中最為耀眼的明星之一。他的研究工作,自2000年初在SCIENCE上發表以來,震動了物理學界和化學界。對於肖恩在頂級雜誌上接二連三的發表一個又一個激動人心的工作,許多科學工作者都是既羨慕又有些嫉妒,都不知道肖恩他們還能發現些什麼新的東西;至於肖恩及其同事何時能夠獲得諾貝爾獎,這大約早已是個談厭的話題了。然而,一夜之間,事情發生了突然的變化。2002年5月23日出版的自然雜誌(NATURE,VOL417,367)和5月24日出版的科學雜誌(SCIENCE,VOL296,1376)分別刊登了新聞,報道貝爾實驗室(Bell Lab in Murray Hill,New Jersey)於5月16日任命了一個獨立的調查委員會,開始調查在一系列以肖恩為首的文章中是否出現了偽造的數據。調查結果顯示,肖恩大規模的偽造實驗數據,現已經被貝爾實驗室解僱。如今,肖恩的工作所產生的影響已遠遠超出了所有人的期望,它不僅震動了整個科學界,其影響也將遠遠超出科學界。在短時期之內,肖恩的名氣要蓋過絕大多數諾獎的獲得者;從長期的角度來看,肖恩事件的影響也難以逆料,至少它將成為討論科研工作基本行為準則時永不可少的一個案例。

肖恩簡介

物理學工作者,現年31歲。1997年獲得博士學位(University of Konstanz, Germany),1998年到貝爾實驗室做博士後,2001年任職於貝爾實驗室。自獲得博士學位以來,肖恩已經發表了100多篇研究論文。自2000年起,肖恩在NATURE和SCIENCE上以第一作者的身份發表了至少17篇研究論文,同期還在物理學評論快報、物理學評論和應用物理快報等雜誌上發表了幾十篇論文。他在貝爾實驗室的工作集中在研究由有機分子材料製成的場效應管的物理特性,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工作:用場效應管的方式來對調製有機分子材料中的電子濃度,從而改變其電學性質;研究非常小尺寸的場效應管,即所謂的分子場效應管,的物理性質。

(註:對其部分工作的一個簡單介紹見於站着說話不腰疼的帖子"要發多少篇NATURE,SCIENCE才算夠多?"。對於碰巧讀過那個帖子的網客,也包括他自己,站着說話不腰疼認為需要給他們一些解釋和澄清,所以才有了這篇帖子。)

調查起源貝爾實驗室內部的人員對Schon的工作有所懷疑,把消息透漏給Princeton University的Lydia Sohn。Lydia Sohn發現,在Schon的兩篇文章中,對於截然不同的材料製成的器件,測量得到的數據居然完全相同,甚至於連由外界干擾引起的噪音都一樣。 隨後,Cornell University的 Paul McEuen又發現了第三篇文章,其中展示了相同的數據。 Harvard University的Charles Lieber和 Charles Marcus,發現六篇文章中數據可疑。Paul McEuen跑到貝爾實驗室會見了貝爾實驗室的領導和Schon的前雇主Batlogg,提出了指控。貝爾實驗室認識到事件的嚴肅性,任命了一個獨立的調查委員會,由Stanford University的Beasley領銜,調查這一指控。自NATURE和SCIENCE報道以後的很短時間裡,更多的文章被送交調查委員會。詳情可見NATURE和SCIENCE上的新聞報道。

調查結果簡而言之,肖恩大規模的偽造實驗數據。詳情可見LUCENT公司的網址http://www.lucent.com/news_events/researchreview.html 。

這大約是科學史,至少是物理學史,上最大的一起行為不軌的事件了。

問題在於這樣的事情為什麼會發生?我們應該從中吸取什麼樣的教訓?

由於缺少第一手材料,我只能以一個物理學工作者的身份,通過閱讀肖恩的部分論文和一些科學雜誌上對肖恩事件的報道,再根據常識和自己的一些經驗,來談談自己對這一事件的一些看法。

首先要說明的是一個眾所周知的事實,即數據是維繫科學生命的血液,是築就科學大廈的磚瓦。獲得近可能真實的數據,乃是科學發展不可或缺的環節,其重要性是無論怎樣強調也不為過的。偽造數據大概是科學實踐中最不能容忍的事情了。任何東西都不能用來作為偽造數據的藉口。下面的議論,談論的乃是從事科學工作的個體所表現出來的人性的弱點,並不是為不軌行為做開脫。很重要的一點是要分清什麼是SHOULD BE什麼是BE。說什麼"應當如何如何"是非常容易的,但最好還是不要和生活實際中的具體情況相混淆。

肖恩本人肖恩本人大約有心理上的障礙,其行為難以用任何邏輯來解釋。如果他只是想要得到貝爾實驗室的職位,那麼有上兩三篇NATURE和SCIENCE的文章也就該差不多了;即使是想得諾獎,有一兩項真正重要的工作也就行了,用場效應的方法改變有機材料中的電子濃度從而觀測到高溫超導電性,或是單分子晶體管,這兩項工作里任意一個為真,大約也足以為他贏得諾獎了;任何一個人,如果兩年時間裡有上幾篇NATURE和SCIENCE的文章,大約也就該心滿意足了,為什麼還要向一大堆其它雜誌不停頓的投稿呢?如此大規模、赤裸裸的偽造數據,如此這般將偽造的文章投向讀者群最廣的檔次最高的科學雜誌,如此不擇手段、不計後果的行為,實在難以置信。隨着時間的延續,將會有更多的第一手材料出現,也會有許多人來研究這一事件,也許到那時會有一些解釋;以目前的情況而論,對肖恩的深層動機的任何解釋大約都還為時尚早。

合作者現代科學的發展使得合作變得越來越不可避免。任何人都不大可能對自己要研究的項目完全通曉,否則的話也就沒有必要尋找合作者了;合作者各有所長,以人之長,補己之短,這是合作的起因。合作的首要因素就是合作者之間的相互信任,如果你不能信任合作夥伴提供的材料、數據,那麼合作也就無從談起了。肖恩的合作者中很大一部分是化學工作者,是生長材料、製作器件的人員,比如說CH KLOC, ZHENAN BAO等,他們對於物理測量來說是外行,他們只能信任他們的合作者肖恩。他們沒有理由懷疑肖恩,一個一貫表現出色、有着良好的文章發表記錄的物理學工作者,會有可能偽造數據;否則的話,他們就不可能和肖恩進行任何合作了。不幸的是,他們看錯了人。文章是由肖恩主筆的,主要講的是這些新器件的物理性質,很少涉及器件是如何具體的製作出來的;在文章的寫作過程中,他們大約只能提一些建設性的意見,至於數據的選擇,文章的編排,應當是由肖恩決定的。尤其是在肖恩成為獨立研究者之後,情況更是如此。當肖恩還是博士後的時候,他的老闆BATLOGG在寫文章的時候應當有更多的、更有意義的參與;這一點我在下文中還要談到。肖恩涉嫌偽造的數據,是場效應管的特性曲線,本身並沒有什麼特別奇特之處,之所以能在NATURE和SCIENCE上發表完全是因為它們是在一個嶄新的體系中實現出來的緣故。在被人指出是偽造之後,自然人人都能看出破綻;但在此之前,對於一個對合作者充分信任的化學工作者來說,實在是難以發現。我認為,對於合作者橫加指責是不負責任的。他的老闆BATLOGG的情況有些不同。作為SCHON的直接領導,作為文章的主要寫作人員,他對於數據的採納,文章的編排是有重大影響的,而且他還做了許多報告,對於數據應當是非常熟悉的。但也許是過於信任自己的博士後的緣故,他並沒有發現問題。我認為,從這一點上來說,他應當是有一定責任的。

自然和科學雜誌及其編輯作為競爭激烈的對手,NATURE和SCIENCE都是科學界聲譽相當好的雜誌。它們的辦刊方針也類似,都是綜合類的科學雜誌,讀者面比較廣。許多科學工作者都以能在這兩者上面發表文章為榮。他們也努力爭取最好成績的稿件,關注熱點研究。為了能夠及時、有效的報道當今科學研究前沿的最新動態,自然和科學雜誌都賦予其編輯們以很大的權利,可以直接決定一篇文章的取捨。看到如潮水般湧來的文章,在一個新的體系中觀察到一個又一個的新現象。決定是困難的。要真正做到“弱水三千,獨取一瓢”,嘆何容易。

審稿人審稿人的責任在於對稿件的技術方面的內容給出評價。肖恩的每一篇文章獨立看起來,都是數據清楚,論證有力;而且作者來自貝爾實驗室,有着良好的發表記錄。審稿人能起的作用就很小了。

讀者一般的讀者,大約有相當一部分象站着說話不腰疼這樣的,純粹是在看熱鬧,見到表演者花拳繡腿的表演的精彩,哪裡想得到人家是在變魔術?浪費了時間也只能算是自找的。專業的讀者,看到這樣突破性的結果,首先想到的是試圖重複他們的實驗結果,向他們詢問有關實驗的一些信息,改進自己的實驗手段,而這一切都需要時間;大約沒有任何一個神智健全的人會首先懷疑自己的競爭對手在造假。

事件的影響

調查報告的發表,標誌着肖恩科學生涯的結束,這沒有什麼好說的了吧?

調查報告的發表,也事實上意味着肖恩的很多主要合作者的科學生命的結束。我希望自己的這一估計是錯誤的,我也知道絕大多數真正從事科研的工作者們都相信肖恩的合作者們只是犯了無心之失。但這就是現實。科學的“管理者”們更在乎的是自己部門的“名譽”,對於有些“污點”的人員會避之不及。肖恩的主要合作者們即使能夠留在學術界,其存在很有可能只是名義上的了。而且他們還有很多棘手的實驗方面上的問題。比如說,材料生長者們會發現肖恩提供的關於他們的材料質量的數據可能完全不可靠,這樣一來,他們原來可能充滿信心的生產流程,參數完全變成了垃圾,必須從頭開始。

除此而外最小的影響大概是這樣的:肖恩使得大約20個研究組的工作不能在NATURE和SCIENCE上發表,相應的大約20篇文章不能在物理學評論快報上發表,依此類推。這對於一些年輕科研工作者的申報、提升造成了一些麻煩。

還有就是BBS上的網客,文章的讀者,報告的聽眾,雜誌的編輯和審稿者,他們通通浪費了大量的時間。好在肖恩給大家提供了不少談資。肖恩事件對科學倫理學的研究提供了一個可遇不可求的範例;可惜科學倫理學大約算不上什麼科學。

試圖重複Schon工作的研究小組,試圖解釋實驗的理論工作者,通通浪費時間。有的博士研究生以相關方向的研究做為自己的博士論文,準備了兩年的時間,一切努力付諸東流。

其他諸如雜誌名譽受損、研究室蒙羞,科學家在大眾心目中的形象受損,等等等等,這可是說不清、道不明的。可以預料,很快會有很多文章來探討這些問題,站着說話不腰疼的討論還是到此為止吧。

補記:1。以上文字大多是在五月底肖恩事件初次暴光的時候寫就的。當時站着說話不腰疼還是有閒人士,很有一些時間來關注這樣的熱鬧事,也認為到報告出來的時候會有工夫來增補一些內容,潤色一下文筆;但現在他步入無閒階級,很有力不從心之感,所以也就任它這樣了。

2。事後諸葛亮總是容易的。我只想舉一個例子來說明一下,發現並檢舉造假是很困難的。大概是在五月底肖恩事件初次暴光的時候,我和一個同事(應該可以算是一個在凝聚態物理上很有成就、相當有名的一個人物了)聊起的這件事情,他的反應大致是這樣的:所有的場效應管的特性曲線都是相似的(言下之意是指控的證據並不一定確鑿);肖恩我不認識,但是你要知道,那裡面有BATLOGG啊,這個傢伙我可熟悉,不應該有問題啊;無論如何,NATURE,SCIENCE發的肖恩的文章太多了;如果他對結果的真實性有疑問,大約也不會檢舉,畢竟這事關一個人的學術生命,對於McEuen的作為,他說,HE REALLY HAD THE GUTS TO DO IT。我認為,他的看法是有一定代表性的。

3。另外,兩年發十幾篇NATURE、SCIENCE,聽起來很可怕,實際上還是有一些小組能做到的,即使BATLOGG本人,他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出也有一段時間發表的很多的NATURE、SCIENCE,這次對他來說,有點象故地重遊而已,也許是這使他放鬆了警惕。

4。我覺得,也正如調查委員會指出的,指責肖恩的合作者行為不端是不合情理的,肖恩的合作者們沒有任何科研行為上的不軌之處;然而現實社會中的情況就很難說了,畢竟這個世界上充滿了站着說話不腰疼的人。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