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諍友
萬維讀者網 > 教育學術 > 帖子
落後於時代諾貝爾獎
送交者: 佚名 2003年03月27日19:07:36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在瑞典,十月是屬於科學的節日,因為每年的這個時間正是享譽全球的諾貝爾各獎項的折冠者紛紛出爐的時候。諾貝爾獎以其真正的國際性和評選的嚴密性為世人所矚目,自1901年以來一年一度的諾貝爾獎,除了兩次世界大戰和其他客觀原因所致的間斷外,幾乎貫穿了整個20世紀。今年是諾貝爾獎創立一百周年,又是人類踏入新千年的重要時刻,所以這次評選更是備受世人關注。從本月9日開始,諾貝爾各獎項得主將於本周內陸續揭曉。但評選結果尚未公布,不少著名科學家和前諾獎得主就站出來公開批評諾獎已經追不上時代發展的步伐,指責諾獎的科學獎項僅限於化學、醫學及物理學三個獎,不能真正反映當代尖端科學的趨勢。而負責評審諾獎的瑞典皇家學院,也表示正在考慮要進行改革以維護諾獎百年的權威。

問題多多引爭議

隨着社會的發展和科技的不斷進步, 愈來愈多的人批評諾貝爾獎把理科僅僅分為物理學﹑化學﹑醫學三科的劃分方式並不能反映出科學的最新發展。批評者認為,在當今社會,許多近年急速發展的諸如天文學、基因學、工程學、電腦科學等科學都沒有名列其中,這對於那些科學家來說是十分不公平的。曾經發表過許多諾貝爾獎獲得者論文的著名科學雜誌《自然》科學雜誌的前編輯馬多克斯表示,諾貝爾獎應該全面改革。他說:“現在的問題是,科學的發展已超出了諾貝爾獎的範圍,我真正擔心的是,瑞典皇家學院恐怕沒有對這些學科的正確評審標準。”

此外,批評者認為,每名獲獎者60萬英鎊的獎金根本不足以反應現代科學的價值,且諾貝爾獎所褒獎的經常是一些令人感到晦澀難懂而有沒有太大實際意義的所謂"新發現"。一名拒絕透露姓名的英國諾貝爾獎得主就直言批評最近獲獎的學術研究十分模糊不清,特別是在物理學方面。他說:“現在的趨勢似乎是喪失了頒獎方向,許多人因為發現了一種特別粒子而獲獎,但回頭一想,這種發現似乎並不重要,只有一小部分人認為那是重要的。”

還有很多科學家對每項獎最多只能授予三個人感到遺憾,因為不少重大突破和研究往往是一批科學家甚至整個機構的集體成果,但諾貝爾獎規定每個獎項最多只可由三個人分享的制度就會造成不公平現象:必將有一些同時從事研究並應該得到褒獎的人只因名額有限被諾貝爾獎排除在外。

許多學者亦指出﹐諾貝爾獎近年愈來愈傾向頒發給成果在許多年前發表的學者﹐諾貝爾獎正失去作為科學發展最前線的指引作用。這就造成了諾貝爾獎的一種“馬太效應”: 許多科學家、文學家在諾貝爾獎授獎之前,已是著名人士,似乎授予他們諾貝爾獎是人心所向、預料之中的事。因而有人說,是名人抬高了諾貝爾獎的社會聲譽,而不是相反。這樣,一些備受爭議或名不見經傳的人士和組織獲獎的機會很小。相比之下,於一九八○年由瑞典慈善家安娜格蕾特和格拉夫設立的“格拉夫(Crafoord)獎”,已超過諾貝爾獎,被視為當前科學發展的可靠指針。同時格拉夫的獎項範圍廣泛,包括地球學和天文學等。

百年諾獎確有遺憾

1900年,瑞典炸藥的發明者諾貝爾用他自己的遺產建立了諾貝爾獎,並自次年開始正式頒獎。諾貝爾在其遺囑中對獲獎者的資格規定如下:“基金每年的利息劃分為五等份,一份獎給在物理界有最重大的發現或發明的人;一份獎給在化學上有最重大的發現或改進的人;一份獎給在醫學和生理學界有最重大的發現的人;一份獎給在文學界創作出具有理想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最後一份獎給為促進民族團結友好、取消或裁減常備軍隊以及為和平會議的組織和宣傳盡到最大努力或作出最大貢獻的人。對於獲獎候選人的國籍不予任何考慮,也就是說,不管他或她是不是斯堪的納維亞人,誰最符合條件誰就應該獲得獎金。”從遺囑中可以看出,所謂最符合條件的人應該是“在前一年曾令人類獲益最大”的人,但諾貝爾獎在它走過的一百年中似乎並沒有將這個“基本原則”貫徹得十分徹底。儘管在百年諾貝爾獎的歷史中,它的科學獎98%以上都是正確的,但是其中也存在着不公正以及盛名之下其實難負的種種遺憾,這些遺憾都將成為諾貝爾獎歷史簿上永遠的瑕疵。

比如,為人類做出過重大貢獻但卻與諾貝爾獎失之交臂的名人不計其數。如弗洛依德就沒有得過它的醫學獎,契可夫也沒得過它的文學獎,發現了元素的周期排列規律的俄國科學家門捷列夫最終因無緣諾貝爾獎而含恨辭世。愛因斯坦倒是得了物理學獎,但不是因為劃時代的相對論,而是因為他發現了意義小得多的光電效應。

在冷戰時期,不少人提出,不但諾貝爾文學獎的文學權威性值得懷疑,它似乎還在為某一種意識形態服務。例如任何熟悉20世紀世界文學發展的人都會問這樣一些問題:為什麼托爾斯泰、左拉等現實主義和自然主義作家未能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而一些成績並不突出的二流作家卻摘取了諾貝爾的皇冠?儘管評獎委員們多次聲明:"評獎委員會是不帶任何政治偏見的",但似乎人們有時也無法一味排除其中複雜的政治因素。因而有人認為諾貝爾獎始終是西方建制的遊戲,其遴選準則離不開西方精英的主流價值觀。

諾貝爾獎還曾經陷入過極為尷尬的境地。1992年,危地馬拉的里戈貝塔·曼楚因其10年前所著的回憶錄《我是里戈貝塔·曼楚》而獲諾貝爾和平獎。這本書描寫了充滿苦難的危地馬拉內戰,但後來發現其中很多內容都是臆造的。諾貝爾評獎委員會後來為了減少難堪而避免把這本書與授獎聯繫在一起。

順應時代將換新貌

儘管非議頗多,但恐怕誰都不能否認諾貝爾科學獎對推動人類和社會發展的貢獻,其主流是肯定和表彰促進人類和社會進步發展和保護人類生命的重大成果和貢獻,其頒獎的絕大部分也是實事求是和正確的。而且,在承認有必要檢討評選準則,以免因曲高和寡而影響諾貝爾獎聲譽的同時,負責審核諾貝爾獎提名及決定得獎名單的瑞典皇家學院還表現出強烈的改革意願。因為它也開始擔心輝煌了整整一個世紀的諾貝爾獎會由於難以適應時代變化的要求而逐漸失去在科學界至高無上的權威地位。一名院士說﹕"我們單是解釋去年物理學獎的頒授理由﹐已經非常令人煩惱了。人們關注我們頒獎給誰,標準是什麼,這一切都是人們討論不休的焦點。"

時代已經變遷,百年諾貝爾獎的制度改革勢在必行。眾多科學家和批評家們也紛紛為諾貝爾獎的"舊貌換新顏"獻計獻策。增設獎項是科學家們最強烈的呼聲,雖然諾貝爾基金委員會在六九年增設經濟學獎時曾宣布不會再設立任何其它的獎項,但諾貝爾物理會秘書巴拉尼說,"這決定是當年的委員做出的﹐而委員的成員和他們的觀點是會不斷變化的。"此外,一些批評家認為,科學的重大突破並不是頻繁發生的,因此,諾貝爾科學獎沒有每年評選一次的必要,皇家學院得接受事實,等上幾年才頒一次獎也可以。《自然》的資深編輯麥杜斯爵士說:"我們現在需要一種完全不同的諾貝爾科學獎,它應該是每隔數年頒發一次,而且應該授予那些能給人類的傳統思維方式帶來革命性變化的重大發現,例如當年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以及克里克和沃森的DNA結構。"

瑞典皇家學院的科學家們對上述意見加以了認真的考慮和分析。就在本月9日諾貝爾獎各獎項公布之際,傳出諾貝爾獎改革計劃已經呼之欲出的好消息,內容包括改變科學獎的頒獎模式、增設獎項等多方面。據透露,諾貝爾獎評審委員會正在重新給諾貝爾生前所規定的"在過去一年對人類做出最大貢獻"做出定義,以及考慮對科學重新劃分範疇和學科,以適應新的時代要求。這說明諾貝爾獎的自身完善計劃已經進入了實施階段,未來可望會有更多的人獲得這一殊榮。

不要讓過去的失誤再現,成為世界上許多科學家對諾貝爾獎的期望。人們都期待着諾貝爾獎在新的世紀中,繼續成為科學民主的典範並再創輝煌。但如果諾貝爾獎仍然堅守20世紀的陳舊觀念而毫無改變的話,結果則必將會是被無情地丟到歷史的垃圾桶里。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2: 傷熊事件與基礎教育改革
2002: 人在新加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