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諍友
萬維讀者網 > 教育學術 > 帖子
天鵝肉與科學院士
送交者: 正則 2003年05月26日20:02:43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院士們真是煞費了一番苦心,居然想出了如此對策來緩解國內外對學術腐敗的壓力。先有張存浩院士率團考察歐洲於前;又有許智宏院士諸公取經美國在後。如此轟轟烈烈、摩肩接踵欲求一清白,非但曠古未聞,我想舉世也該無雙吧。哈佛校長薩莫斯的反應就是明證,這些狂妄的西方人竟然不能理解這份虔誠!不過,依我輩生性駑鈍、孤陋寡聞者看來,此舉除了浪費些納稅人的血汗,增添點無聊人飯後的談資,實在不會產生什麼積極效果。關於這一點,亦明君和木某君的分析可說是入木三分的。但既然明明是賊喊捉賊,還有趕着鴨子上架的必要麼?其中奧妙似乎還有進一步分析的餘地。

  說起堂堂學者,不禁讓人想起一個流傳在德國哥丁根的故事。

  哥丁根大學坐落在一個風景秀麗的山谷中,大學旁邊有一個小村莊,一條清澈的溪流從村莊中間蜿蜒流過。從前每年春天,幾隻白天鵝都會飛來這裡。當地的居民們很以這幾隻美麗的動物為驕傲,經常投些食物給它們,所以天鵝根本不怕人。後來,一個中國人被公派到哥丁根大學作訪問學者,他們一家在村莊裡租了一處房子。幾天以後,美麗的白天鵝不見了。人們四處尋找,最後在中國博士家的垃圾里發現了帶血的鵝毛。通過警局調查,證實天鵝被博士一家吃掉了。這位博士一家當時立即就被哥丁根人趕走了,其後是否衣錦還鄉,教授、博導、院士步步高升不得而知。

  哥丁根人的反應和哈佛人何其相似!只不過一個主動出擊,一個不合作。差別的原因就在於哥丁根人的利益被侵害了,而哈佛人是旁觀者。但我相信此君是有作院士的實力的。因為這麼美麗而安詳的動物,他居然也下得去手;因為明知不是自己的東西,他也一樣敢抓來吃。我想權利、金錢和地位是比天鵝肉更具誘惑力得多的吧。就是這樣一些連起碼作人道德都不及格的人,卻在我們的學術界遊刃有餘,通過層層關卡,便宜占盡名利雙收,甚至爬到了學者金字塔的頂峰,搖身變成了院士。他們怎能不腐敗? 

  理想的人才選拔機制應該是“淘盡黃沙始見金”,然而事實俱在,我們一直進行着的卻是逆向淘汰,最後留下的往往都是沙礫。對於這一現象,國人早已習慣的“舉薦”制度難辭其疚。被專制文人標榜了兩千多年的“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親”只是聽起來道貌岸然,前半句不過是高高掛起的“羊頭”,後半句才是雜陳案上的“狗肉”。因為在專制社會,皇帝特權階級為了維持統治的需要,必須營造一個利益共同體作為統治人民的國家機器,這是任人唯親存在的客觀基礎。劉邦公開宣布“天下非劉氏不可以封王”是個極端,官僚網絡還是要不斷從社會各階層吸收人才來維持,而人才被選拔的前提就是其對“裙帶關係”合理性的認可。因為這個裙帶體系,不過是整個官僚體系的組成部分,是將新來者融入舊體系的絡索。舉薦制度通過偷換概念,使黨同伐異變得名正言順,進而通過集體腐敗使整個士大夫階層凝固成反人民的鐵板一塊。專制統治者一方面宣傳“人之初,性本善”的教條,言外之意,如果誰考慮自身的利益,就是錯的;另一方面,又將“黃金屋、顏如玉、車馬簇”之類的誘惑擺在知識分子的面前,讓他們處於一個兩難的選擇境地,一方是作人的良心,一方是切身的利益。當然,不獨知識分子,除了少數超人或弱智,人們的選擇都會是後者,因為和善良一樣,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也是人之天性。孰先孰後自不待言,“倉廩實而知禮儀,衣食足而知榮辱。”古人早已明鑑。

  舉薦制度勢必造成整個統治階層工作能力的不斷退化,因為“廣結朋黨即可胡作非為;溜須拍馬方能青雲直上”的遊戲規則阻斷了正直正義之士的進身之路。專制時代為了緩和由此產生的負面影響,又引入了科舉制度。無論八股文如何呆板和迂腐,但它為知識分子提供了一個相對公平的競爭平台,在總裁判官皇帝那裡,裙帶關係的作用被有效地弱化。而現在,我們廢除了科舉制度,卻沿用更加糟糕的舉薦制度,今天學術界的烏煙瘴氣也就不難理解了。而西方學界的風氣之所以較我們的狀況好得多,因為在那裡,評價一個人的才華與功過,不僅僅是他或她的上級或上上級的一言堂,而是同行,是群眾的意見。這一招雖然簡單,但是妄想靠一群攀迎附會者去移石攻玉未免滑稽。解決這個問題,顧准先生的論斷可以說一語中的:“唯有看到權威主義會扼殺進步,權威主義是和科學精神水火不相容的,民主才是必須採取的方法。”

  學術腐敗的產生,不止源於學術界內部的盤根錯節,更孳生於學術界對於政治的依附臣服。科學本身是不斷追求客觀真理的過程。“真理者,天下萬世之真理也,而非一時一地之真理也。……唯其為天下萬世之真理,故不能盡與一時一國之利益合,且有時不能相容,此即其神聖之所存也。” 王國維先生儘管後來犯過糊塗,但在講這段話的時候無疑是清醒的。他還說:“未有不視學術為一目的而能發達者,學術之發達存乎其獨立而已。”學術一旦屈從於當權者的庸俗實用主義,淪落為為一人或一黨服務的姘婦,求其多產畸胎可也,求其凌凌風骨實在是春秋大夢。明萬曆年間,利瑪竇先生不遠萬里把《幾何原本》介紹到中國的時候,歐洲的科學也剛剛起步。然而四百年間,歐洲產生了牛頓、高斯、愛因斯坦等無數大數學家,而我們的專制文人們卻把它當作機巧末業束之高閣。儘管後來中國學人終於被鴉片戰爭的槍炮聲驚醒了,但也許真的是痼疾太深,學術界的手術一直是只動皮肉、不傷筋骨。所以非常遺憾,直到今天也沒能再造出一個以科學為終極目的的學術界,也就無怪乎腐敗橫行了。

  俗語有“癩蛤蟆想吃天鵝肉”的說法,當然是我們這些永遠學不會如何去“沖院士”的人自嘲用的。不知道對於這些不但吃天鵝肉,甚至把民族國家利益和道德良心都當天鵝肉吃掉的人,該怎麼稱呼。用“科學院士”是不妥的,因為會連累到很多無辜者,多數的院士的學品人品都是值得人尊敬的,所以還是早日把他們從院士隊伍里踢出去為好。中國的院士隊伍的純潔,需要的不是“自律”,而是“過濾”。將一些泛起的沉渣除去,還學術以清流;放開無聊的條條框框,張揚起陳寅恪先生提倡的“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學人個性。

  參考文獻  顧 准 《科學與民主》  李慎之 《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論作為思想家的陳寅恪》  木 某 《從院士代表團“取經”碰壁說起》  亦 明 《是東施效顰,還是邯鄲學步:評北大校長許智宏院士被哈佛校長拒之門外》

  5月24日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2: 離清華後的經歷與感受
2002: 敢問海外學子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