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诤友
万维读者网 > 教育学术 > 帖子
台湾为何出不了诺贝尔奖得主?
送交者: dejiang 2003年10月17日20:26:39 于 [教育学术] 发送悄悄话


电影「美丽境界」中的男主角纳许教授,虽然有精神分裂的问题,但学术界依然以他的杰出表现,而授与最高荣誉的诺贝尔奖。这种事如果发生在台湾,可以想象出的故事发展是:先有八卦杂志或小报刊登BBS网站或某某有力人士引述的流言,再演变成社会新闻,经过记者一番「求证」后,学校先是否认,但在立委质询教育部长及多日的媒体追踪报导下,大学终于在行政会议中做出解聘的决议,最后这位天才在某处不知名的精神病院或是疗养院中渡过余生,而他的伟大成就不是永远被埋没掉,就是被他人据为己有。

中华文化是世界四大古文明之一,其成就曾超越其它的文化长达数千年之久,但近百年来的科举制度,却彻底腐蚀了它的精髓。追究其原因不外是中国人的思考模式被套上教条式的框架,并很彻底的执行下来,因而斩杀了科技的创意性。民国初年的五四运动,曾试图打破这个僵化的思考模式,但因随后一连串的战争与动乱,就被迫放弃了。国内联考制度的兴起,基本上是代表新科举制度的来临,我自己就是从幼儿园一路考到大学毕业后的预官,真可谓「身经百战」。然而这种「成绩」到美国读研究所时就发觉不管用了,因为他们讲求的是逻辑与创新,实事求是,很多观念只要能说服他人,均有被重视的机会,好的及有用的研究成果,也有「咸鱼翻身」的机会。这些作法,均颠覆了中国的科举思维,就连美国中小学的教育,也多重视图书馆及网络的信息的查询、活动的参与及议题的讨论,而不以记忆的成绩作为最重要的指标。

科举制度不但具有教条式的规范,而且有一套十分严密的防弊措施,而且为了公平起见,往往都有所谓的「标准答案」。就这样,不论是过去参加朝廷在贡院所举办的官试,还是参加现在由教育部所举办的联招或是学测的学生,都成了背书机器,大家都认为熟能生巧,一切问题便迎刃而解了,因此进了研究所或是出了社会,便状况百出。最近如火如荼推动的教改运动,原意也是希望能打破僵化的教学思维,做到「超英赶美」的目标。但很可惜的是,我们没有学到英美国家之教学研究的精神,却将齐头式的「公平」更彻底的推展到每一个角落。说穿了,就是主事者怕「落人口实」而做出更完善的防弊措施。所以多元入学及九年一贯政策的落实是,更多的考试及更多的资格审查,这只有造成更多的补习班设立、全班都是干部、学生科展作品实际上是老师多年的研究成果或是上百万仪器跑出来的数据等各种怪象。最近,家长的「民意」日益高涨,不断利用家长会及相关的民间组织之力量,介入中小学的教学及行政作业,企图利用「保护学生的受教权」做幌子,来主导学校的教学政策。加上政府强力推动带有浓厚政治色彩的「乡土教学」,使我们的僵化教育绑了更多的束缚。

研究所是培养国家科技人才的重镇,但今天不少的大学生必须靠补习才能考上,也难怪我们的研究生,不少连图书馆期刊的文献都不会查,英文文献上整篇都是单字的中译。做论文研究时,不是「能省则省」,就是和中学生一样;说一动作一动,好像大脑不会思考一样,有的甚至想混到毕业,几乎没有美国研究生的拼命精神,难怪他们的硕士毕业生,有能力将自己的论文改写后发表在知名的学术期刊上,而我们的学生连中文论文都写到不知所云,更别谈改写发表了!我和一位教授在别系开一门二年级的必修课,为了减少重修人数,他在期中考前还特别为学生花了一节课做总复习,「研究所大学化,大学部高中化」看来已不是戏言了!

我们不仅教育思维僵化,就连科学研究也缺乏远见、包容与助人之心。我的经验是文章若投稿到国际的期刊,即使退稿必会先指出文章的优点才告诉你缺点的所在,让人输得心服口服,若有「败部复活」的可能,就会很细心的挑出所有的错误,并提出适切的建议。而国内的期刊审稿,则会从头骂到尾,好像你根本不会写字一样!我的另一经验是,研究计划的国外审查十分正面,但国内审查则是以「计划很重要,但申请人没有资格做」为不予补助的理由。有些研究团队为了获得补助,不惜球员兼裁判,以关切的名义限制他人的发展,更是处处可见。研究奖助以文献数量的多寡作为指标,早已为人所诟病,但新的评审标准,也和研究界的科举制度差不多,国外看的是你对本科专业的贡献,而我们算的却是发表期刊的点数。研究的成果在媒体上披露,原来对科学普及有很大的助益,但不少人故弄玄虚,华而不实,到最后反成了学术界的笑柄。这都显示国人多重视表面文章,而对实质的意义并不在乎。

「罗马不是一天造成的」,欧美及日本有资格获得诺贝尔奖是他们长年在基础科学上耕耘的成绩,中国人出了国就有能力获奖,这代表我们的聪明才智绝不输人,如果大家能抛开这些思想上的窠臼,试着接受不同的想法,并加强基础科学,而不是一味的赶时髦,中国人在自己的土地上产生诺贝尔奖得主是指日可待的。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是在美国读书时,有一位十分有名的教授,他从二十几岁就开始发表论文一直到九十七岁为止,而最后一篇是在他死后三年才问世的。像这种例子在美国还不少呢!他国的学者可以为了理想而投注一生的精力,死而无憾。我们办的到吗?

程一骏:任教海洋大学海生所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02: 我的小学
2002: 2002年诺贝尔奖引起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