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诤友
万维读者网 > 教育学术 > 帖子
伍加:Tenure Track 不是灵丹妙药
送交者: 伍加 2011年10月31日04:10:38 于 [教育学术] 发送悄悄话
【科学技术(9)】

Tenure Track 不是灵丹妙药


伍加,2011年10月31日,周一



近来科学网组织专题讨论“Tenure Track 在中国”,探讨在中国实行终身教授制度的可行性,这种积极探索的精神值得肯定。据报道,部分国内高校已经引进这种终身教职的制度并开始试行;有人认为这项制度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和科研水平,有人认为这项制度可以提高教授们的社会地位,还有人认为这项制度能使中国高教与国际接轨,择优汰劣,甚至能防止学术腐败和行政弊端。需要指出的是,教授终身制不是灵丹妙药,绝不会包医百病,在中国立即实行教授终身制并不能完全解决中国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提出这个观点绝不是要完全否定在中国试行 Tenure Track 制度,而是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认真研究终身教职的利和弊,结合中国的国情,探讨提高中国教育和科技水平的可行方法。简单浏览了一下科学网上的讨论,我认为陈西庆先生提出的几个问题抓住了要害,是讨论“Tenure Track 在中国”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所以,下面我就根据陈先生的几个问题,特别是前四个问题,简单谈谈我的看法和体会。

1. 国外建立 tenure track 制度的动力是什么?目的是什么?

“Tenure”在英文里就是“终身教职”的意思,“Tenure track”直译就是“通向终身教职的轨道”。如果一所大学在招聘广告里说某个教职是 “Tenure track position”,这就是说应聘者可以期望将来成为终身教授。当然这并不是说拿到这个位置之后立即就能成为终身教授,而是要经过几年时间的试用期,经审查合格之后才能获得终身位置,一般试用期的长度是 6 - 8 年。在招聘广告里还经常有“Full-time position” 或 “Part-time position”,拿到这样教职的老师都不能成为终身教授。

作为一项制度,“Tenure system” 在美国有大约一百年的历史。设立这项制度的最初动机有两个:第一,保障学术自由;第二,降低学校成本。关于学术自由有三个涵义:
  1. 教授们在自己的科研领域有充分的自由,比如决定研究课题、选用研究方法、发表研究结果等等。
  2. 教授们在自己的教室里可以自由讨论与本课程有关的问题。学校一般不能干涉,如果基于宗教或其它原因,学校对课堂讨论与某些学术研究有限制,这些限制条件应该有书面表述并在雇用新教师时明确说明。
  3. 教授们拥有公民所拥有的一切权利,他们既是公民,也是自己本行业协会的成员。教授们作为公民的权利受宪法保护,学校不应对教授们的言论和观点有特殊的审查制度,但是教授们的言论和观点受本行业协会的章程和规则约束。

当教授们有了“终身教职”以后,校方不能随意解雇教师,这样教授们就有了基本生活保障,不需要再对五斗米折腰,就可以放心大胆地从事自己喜欢的教学和科研,对于有争议的问题也敢于发表看法,这当然有助于活跃学术气氛。

关于第二个动机,需要做些解释:为什么“Tenure system” 能够降低学校成本?一般来说,无终身制的学校教师工资要比有终身制学校工资高出 20% - 30% 左右。当然,这个数字只是一般而言,并不是每所大学都会有这样大的差别。无终身制的学校一般都是私立学校、宗教学校和以教学为主的学校,这些学校的教学任务都很重,每个教授每学期要教 3-4 门课程。比方说你刚拿到会计学(accounting )博士想到学校里当教授,在有“Tenure system” 的学校你能拿到年薪 $140,000 ,每学期教两门课,每年搞科研发表 5-6 篇文章,在经济形势好的时期,每年工资增长 3% 左右,六、七年后拿到终身教职。可是如果到没有“Tenure system” 的学校,你能拿到年薪  $175,000,每学期教 3-4 门课,还得到处申请科研经费,发表科研论文。终身教职被学校当成一种福利,作为低工资的一种弥补。

如上所述,终身教职制度的最初目的就是要鼓励学术自由,让教授位置更吸引人,同时降低教授的基本工资。当然终身教职并不等于“铁饭碗”。如果某位教授严重触犯法律,当然他就会被开除;即使有人发表政治不正确的观点也有丢掉终身教职的危险,最有名的例子是 Colorado 大学的 Ward Churchill,他因为说“911 的受害者死得活该”而被学校开除。另外,当学校重组时,当整个学院、科系被砍掉时,即使已经获得终身教职的老师也得卷铺盖走人。

2. 国外 tenure track 建立制度后遇到了什么问题,如何处理的?

终身教职制度的第一个问题是那些已经获得终身教职的教授们容易滋长混日子的现象,科研的热情和效率都有所下降。当处在 Tenure track 上的时候,工作非常努力;一旦获得了 Tenure,就船到码头车到站,学术水平停滞不前。更有许多人拿到终身教职以后,多年的媳妇熬成婆,在系里到处吹毛求疵,对新老师吆五喝六,俨然就是个学霸。除了不搞科研以外,有些人连教书也不认真了,一份讲稿几年不变,完全就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一般而言,当青年教师到达一个新工作岗位之后,除了全力搞好自己的份内工作之外,还要尽快了解这个新学校的文化传统,尽快了解本系同事之间的相互关系,尤其是那些已经拿到终身教职的老教授们,他们是裁判,你是运动员;他们是公公婆婆,你是小媳妇,必须小心应对。尽管他们的科研水平很一般,尽管他们发表的论文没有你多,作为新老师,你必须处理好与老教授的关系,因为他们将决定你的 Tenure 最终会不会拿到。这样的现象必然会造成事实上的不公平,也不利于调动年轻人的积极性。

要解决这个问题,大部分学校采用“终身后评审”(Post-tenure review)制度,要求获得终身教职的教授每五年提交一份报告,总结自己在过去五年间的成就,由学术委员会和同行进行评审。但是这个过程大部分流于形式,最后得出的评审意见基本上没有太大的约束力,而且终身后评审的标准往往低于获得终身教职的标准。

终身教职制度的第二个问题是使学校的管理难度增加,有些获得终身教职的老教授们不思进取,得过且过,学校也拿他们没办法。个别教授拉帮结派,对抗领导,把终身教职作为护身符,有恃无恐。学校也知道请神容易送神难,于是就尽量避免雇用 Tenure track 的教师,大量雇用合同教师,临时性全职教师或者半职教师。在某种意义上说,这种解决方法虽然省了钱,但是影响了教学质量。特别是那些半职老师,除了上课时间来校,他们基本上没有其它在校办公时间,学生有问题也找不到他们。这些临时雇用的老师对科研、教改、科系建设等等的贡献尤其薄弱。学校采用的第二种解决方法是在雇用新的 Tenure track 教师时格外小心,只有确信雇来的人能够在获得终身教职之后仍然保持科研教学水平才会最后聘用。这就使得招聘过程极其繁杂,既费时又费力还费钱:首先进行数次筛选,之后确定若干候选人进行电话约谈,逐个检查应聘者的背景,联系推荐人并进行书面、电话通信以便了解应聘者的科研、教学、语言、品德等等情况,综合考虑后才会决定邀请几个应聘者来到学校做现场演讲,当面回答招聘委员会的问题等等。这个过程往往需要四个月左右的时间,花费不少金钱。新教师到任后的前六年中,每年都要经过考核,在第三年之后还要进行一次 Pre-tenure review。所有这些繁杂的措施都是为了保证招到的人确实是本校需要的人才,由此看出学校对于雇用 Tenure track 的教师非常谨慎。

3. 如果我们认为国外(如美国)tenure track 制度是一种成功的制度,那么,这种制度为什么能成功?它的土壤是什么,即它是根植在什么社会制度之上的?与我国的土壤有什么不同?如果移植过来,需要什么改革和代价?

终身教职制度总体上说是成功的,但是由于多种原因,这个制度在逐渐出现衰退的趋势。据估计,美国有 35% 的大学教师获得 Tenure track 的位置,其中有 25% 的大学教师已经拥有终身教职,另外的 10% 正在 Track 上,即正处于当“小媳妇”的阶段。其他 65% 的大学教师是全职或半职教师,他们都不是终身教授,也不能成为终身教授。

从发展趋势上看,大学中获得终身教职的人数比例在下降:1975 年占 57%; 2007 年占 31%;2009 年占 30%,如下图所示。




应该说,终身教职制度只是大学管理的一种方法,它与社会制度无关。中国当然可以引进这种教师管理方法,至于说在移植过程中需要什么改革和代价,恐怕见仁见智。另外,要完整地回答这些问题,必须对当前中国教育领域存在的问题有清楚的了解,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胸中有数。

4. 与前几十年中国的改革开放相比,当今我国改革开放已经到了深水区。高校改革能期望简单地引进一项具体的制度就能成功吗?

我个人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否定的,这是基于我对中国教育当前紧迫问题的认识而得出的结论。就我个人对中国高等教育现状的认识,我认为目前的主要问题一是教师与教改问题,二是学生就业问题。先说第一个问题:教师与教改问题。中国大学的师资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科研创新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教育观念需要进一步更新,教学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中国教育部有专门研究机构,我就不在这里罗嗦了,否则得罪人太多。但是我要说,单纯引进一个终身教职制度解决不了上述四个 “进一步”的问题。

第二是学生就业问题,这既与第一个问题有关,也与整个社会大环境有关。学生的创业能力薄弱,适应社会的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做为首要任务。教育质量体现在毕业生的素质上,体现在毕业生走向社会以后所能发挥的影响的程度。要建立以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奖励机制,努力提高师生的自尊自信、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 力。这显然是个综合治理问题,单靠引进一个终身教职制度是不行的。

5. 如果简单地引进 tenure track 制度,从政治、经济、社会、道德与传统、从国家和高校体制层面来分析,高校会出现什么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什么样的改革和社会进步?

换汤不换药,简单引进的终身教授制度将会变成新的大锅饭。大学教育有其本身的规律,靠搞大跃进、急功近利、搞花架子的政绩工程都是违背教育规律的行为。

我们不妨参考一下教学质量评估制度。国外有许多质量认证方法,有些是与行业有关的质量认证,比如说工程技术方面的 ABET(Accreditation Board for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还有地区性的质量认证组织,比如 SACS(Southern Association of Colleges and Schools)、NCCU (Northwest Commission o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NEASC( New England Association of Schools and Colleges)等等。前几年中国也掀起了质量评估的热潮,从评个人到评科系、评院校,从评学术到评道德、评绿化,各项评比指标越来越细,没完没了。这些经验教训应该认真总结,在考虑引进终身教职制度之前未雨绸缪,认真权衡和谋划,千万不能盲目跟潮,特别是高层领导要避免搞“一刀切”。


伍加,2011年10月31日,周一

http://blog.creaders.net/invictus/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10: 假货唐骏和骗子方舟子为啥不怕被打假?
2010: 2010年北京普通正教授的月可支配收入53
2009: 有理性的信仰:无神论和不可知论
2009: 钱学森是我国的杰出的、唯一的应用数学
2008: 北大丑闻,国学丑闻,新儒家丑闻?
2008: 猥亵儿童罪,应送法办
2007: 和和,原来老虎的问题在国内已经吵翻天
2007: 亦明:我和方舟子分手、决裂的前前后后
2006: 一件令人深思的教训
2006: 从Nature论文、长江学者到院士,北大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