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诤友
万维读者网 > 教育学术 > 帖子
在加拿大IVEY商学院读MBA的日子
送交者: 教导主任 2004年04月23日18:01:37 于 [教育学术] 发送悄悄话

  IVEY商学院的教学楼被阳光拥抱着。灰色的城堡式建筑散发着沧桑的味道。在学
校的教室里,初春的温柔的阳光,穿过米色的百页窗,落在我的手上。手指偶尔从笔记本
电脑的键盘上抬起。我的目光也随着抬起,凝望一下窗外清澈的蓝天和天空下灰色的树。

  来到加拿大已有两年了。我是来加移民中的幸运儿。在踏上加拿大土地的二十天后,
就开始了在这里最好的商学院读书的日子。而现在,二十天后,我就要离开这里转迁多伦
多。开始将要在那里的工作。回首在IVEY的日日夜夜,我的心里百感交集。

一。来到加拿大

  1999年7月15日,当我所乘的飞机在多伦多上空盘旋降落时, 地面上无尽的
灯海向我的眼前扑来。这是我第一次出国,第一次看到地面上有这么多无边无际的灯火。
我拉着坐在我身边的先生的手,我问他,我们就要融进这个城市,我们会是其中的哪一盏
灯火呢!兴奋,好奇,焦虑一起涌上心头,而更多的是迷惘,不知前方等待我的是什么。
我想这是每一个新来的中国移民的真实心态。

  到欧美读MBA是我多年的夙愿。选择来加拿大读MBA实在是一举几得。首先是免
去了申请签证的痛苦过程。我的一位朋友曾连续三年被美国优秀MBA学校录取,却连连
惨遭拒签。每逢提起,她都不堪回首。第二,在加拿大读书,学费便宜。第三,在读书的
同时,兼坐”移民监”。毕业后,只需要一年,就可稳拿公民。

  IVEY的排名无疑是我选择她的主要原因。IVEY在加拿大商界是排名第一的老
牌商学院。她始建于1921年,位多伦多东南的伦敦市,是该市西安大略大学的一部
份,IVEY完全按照哈佛商学院的教学模式,百分百采取案例教学。我们在学校期间,
共研究了四百多个案例。内容涵盖了公司经营的每个方面,包括市场决策,宏观决策,融
资战略,财务会计,统计,人力资源管理,等等。IVEY出版的案例是除哈佛以外第二
个在北美被广泛采用的案例。在英国金融时报1999年及2000年的全球商学院排名
中,IVEY名列第19名。是前二十名中唯一的加拿大商学院。http://ww
w。ivey。uwo。ca

           二 来到伦敦市,初建家居

  1999年7月20日,在离开多伦多两个小时后,我们搭乘的汽车离开了401高
速路,驶入了伦敦市。这个清凉安静的小城给我的第一印象是荒芜偏僻的。没有北京的林
立的高楼,只有茂密的绿树掩映的小屋;没有多伦多的摩天大厦,只有零星的孤单的公寓
楼。唯有涓涓的太唔士河和水里成群的喧闹的野鸭给小城添一点人气。后来我才知道夏天
是伦敦一年中最安静的时间。八九月份回校的学生将会让这个城市变得生气勃勃。

  和刚来的新移民一样,没有汽车,没有工作记录,没有社会信用,没有银行户头,没
有驾驶执照,没有社会保险号,也没有医疗保险。而这些却是生活在加拿大所必需的。我
的身上唯有的只是一本中国护照,一张移民纸,和几十张百元美钞。而这些在我们进入这
个国家后,就变得毫无用处。

  尽管万事开头难,但当生活从零点开始时,每向前进一步,都是一分意外的惊喜。比
如说,当在超市里终于明白,那个身上没刺,个头很大的原来就是黄瓜;当在酷日下徒步
几小时找房子,突然感受冰冻可乐透心凉的过人妙处;当骑着簇新的自行车,在上下起伏
的居民区里寻找家具时,发现两个轮子确实比两条腿省力而且走的远;当用三块钱买到洋
人老妈留下的硕大台灯,一块钱买到四个美仑美奂的玻璃酒杯时的窃喜;当卷起硬地板上
的被褥,开心的想象着刚搬进的床垫的舒适和柔软;还有当在新居里第一次吃到白菜猪肉
饺子,手赶面条,大米饭和京酱肉丝的狂喜……

  在孤身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没有朋友和亲人时,生活给人感觉是冰冷的。一个朋友
告诉我,当他在伦敦市中心热闹的十字路口驻立时,身边熙熙攘攘的人群,只让他感到孤
单;旁边咖啡馆里金发碧眼的人们的谈笑,只让他感到别人的欢笑与自己无关。在那一
刻,他突然感到自己像是一颗无端被抛出的石子,不知道为什么来到这里,到这里要做什
么,怎么做……

  在举目无亲时,朋友是我的亲人。要是没有二年级RICHARD的帮助, 我是没
有办法找到朋友的。我还清楚地记得,第一次在小熊家吃饭,听小熊用那口上海味浓厚的
普通话,向我们介绍他的超级迷你电饭锅;还有第一次去图书馆,碰到NATHAN操着
正宗北京话,热情的在伦敦地图上给我们指点迷津……我感到我在伦敦的生活,因为有着
越来越多的朋友,而慢慢温暖起来。

  在经历种种磨难后,我们终于在加拿大伦敦市快乐地安家了。

              三 来到IVEY

  1999年8月10日,我参加的PRE-IVEY PROGRAM 开始了。这
个为期两周的课程是专为国际学生设计的,目的在于帮助国际学生迅速适应新环境,为即
将开始的学习做好准备。这个课程告诉我们如何克服文化障碍,如何适应加拿大寒冷气
候。课程还介绍了学校历史,案例教学法等等。组织这个课程的ELLA STRONG
女士,也曾在北京,上海组织过IVEY MBA介绍会。她善良助人,对国际学生非常
热心,深受大家的爱戴。

  国际学生的比例高低是国际商学院排名的重要因素。IVEY的国际学生高达30
%。同学来自墨西哥,秘鲁,委内瑞拉,日本,印度,巴基斯坦,俄罗斯,罗马尼亚,波
兰,新加坡,香港,台湾,中国大陆。我惊奇的发现,来自大陆的新移民占了国际学生的
大多数。在IVEY当年招收的240人中,来自中国的就有将近50人。这个数字远远
超出了上届的15人。这无疑是和最近几年的大陆移民潮密切相关的。

 ORIENTATION WEEK开始时,越来也多的本地同学出现了。这一周的活
动非常丰富:白天是热闹的户外运动竞赛,头脑奥林匹克,晚上则是载歌载舞的卡拉O
K,蒙特卡罗博彩之夜和魔幻之夜。本地同学表现得非常踊跃。在激烈的运动赛后,同学
们在运动场旁搭起的大舞台上以小组为单位表演自编自演的歌舞,争取最后一轮的好分
数。小组成员的安排是随机的。我的组里有银发碧眼的SANDRA,说话特别快的AM
Y,还有极为淑女的ANDRA。我和另外一个中国同学因为文化不同,没有办法参与讨
论,只能等她们商定表演的歌曲,再现学现唱。

  原以为自己在外语学院和外企混了这许多年,应该不会有文化冲击(CULTURE
 SHOCK)。可现在深入其中,才明白文化冲击是深层次,全方位的。比如说做为一
个从小生长在中国的人,是没有可能知道本地同学在小学读字母课的趣事,也不会了解他
们从小唱到大的儿歌。做为一个从小看排球,羽毛球长大的中国人,是没有机会了解加拿
大人疯狂热爱的冰球,CURLING。而解决文化冲击的唯一办法是多读,多问,多
看,多听。而这一点,说到容易,做到却很难。

  1999年9月3日,IVEY教学楼一层的大厅坐满了MBA2001的新同学。
这个新生的群落共有240人,平均年龄29岁,平均GMAT成绩660分。他们肤色
各一,语言不同。国际学生超过30%,所用语言超过40种。他们的工作背景更是十分
丰富,从投资银行分析员,商业银行专员,股票经纪,到工程师,药剂师,律师,医生,
还有社会工作者,地质学家,戏剧作家。

  坐在这样一个多姿多彩的群落里,我又是兴奋,又是激动,又是好奇。 回想为申请
移民所经历的漫漫等待,回想在酷暑里苦读GMAT的日子。我深切感到我能来到加拿
大,来到IVEY,是多么的幸运。我还隐隐感到,读MBA的日子将会比我以前所经历
的更有挑战性,更艰苦,也将会更有回报。

               四 第一个月

  1999年9月4日,我在IVEY开始了读MBA的第一天。

  早晨八点,我急急地钻进我的教室,坐在早已安排好的座位上。这是一个阶梯式的环
形教室,淡淡的藕荷色的墙壁和谐地衬托着深色的藕荷色的CHAIR。教室中央的墙上
有9块可移动的白板, 白板顶上还有可以自动降下的幻灯幕布。白板前的仪器操作台,
有各样的控制按钮,可以播放录像,电脑幻灯片,控制所有的灯光。教授们可以瞬间把教
室变成小型电影院。

  66位MBA的新同学神色庄重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每位同学的面前的桌子上,都
插放着自己的名牌。为了方便教授们为同学参与课堂讨论的程度打分,同学们每节课都必
须放好名牌。这块黑底白字的塑料牌,将会陪着我走过未来的20个月。

  IVEY的课程设置100%沿袭HARVARD。 这渊源于IVEY在1921
年建校时的全面移植HARVARD的教学法的构想。所以IVEY也和HARVARD
一样,不设FINANCE,MIS,或ACCOUNTING的专向,而全部集中于G
ENERAL MANAGEMENT。 MBA课程共两年。每年两个学期。MBA的
第二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略有侧重地选修课程。而MBA的第一年里,所有的
学生上同样的课程,不能自由选课。FINANCE,ACCOUNTING,OPER
ATION,MACRO ECONOMIES,MARKETING,STRATEG
Y,INFORMATION SYSTEM。这些课将为二年级的学习打下基础,但功
课的强度和难度非常大,是整个MBA过程中最具挑战性的日子。而第一个月却被称作是
难中最难,苦中最苦的阶段。

  这难和苦对国际学生特别是中国学生而言则会更苦。原因有三:

  一是语言困难。尽管所有中国同学都通过面试,被证明有很好的听说能力,但还是很
难一下子跟上快节奏的课堂讨论。有时可以听清教授的讲话,却对同学的发言不知所云。
而有时可以清楚地听清每一个字,却又因为文化不同,而不能理解。

  二是功课强度大。IVEY为培养未来经理人对压力的适应力,刻意在第一个月中安
排了在有限的时间里不能完成的课程量。除了每天上午八点到下午一点的三节案例讨论
课,下午还要和学习小组讨论第二天课上的案例,晚上则要读完第二天小组讨论的另外三
个案例和所有的补充材料。来读MBA的同学大部份都在大学毕业后工作了六七年。在离
开学校这末多年后,又重回教室,面对这末大的工作量,确实极具挑战性。而中国同学因
为阅读速度慢,又增加了更大的工作量。学习到凌晨两三点钟,确实是家常便饭。由于吃
饭时间缩短,睡眠严重不足,大部份同学都会迅速从红光满面变得面色发青。

  三是教学法不适应。IVEY的案例教学的精髓在于课堂讨论。教授从不给一个最后
的正确答案,教授的任务只是利用学生丰富的工作阅历,引导学生开阔思路,建立一个全
面客观的思维方式。为鼓励学生参与讨论,每个的学生的成绩有40%到50%决定于课
堂讨论的质量和数量。如何在80分钟课上从其他65个从不服输的同学们竞争,抢到发
言的机会,对于从没有过举手发言的中国同学来说,极具挑战性。

  在伦敦深秋的灿烂红叶里,我在IVEY的第一个月在混天黑地中飞失而过。多亏有
二年级中国同学的指点迷津,我慢慢摸到门路,懂得如何应对这样的挑战,如何鼓励自己
举手发言,如何提高阅读速度。如何和学习小组成员协调讨论。走在依然翠绿的山坡上,
我望着坡上的古堡式的钟楼,心里十分的怅然。似乎这一个月中,我除了在马不停蹄的读
案例,没有很实在的收获。IVEY到底能教给什么呢?

                 五 暑期工作

  1999年12月10日,MBA的第一学期终于结束了。我依然不能回答我在IV
EY收获了什么的问题。可是暑期找工已经热闹的开始了。

  有人说,读MBA的过程就是找工作的过程。而这个过程的第一阶段就是找暑假的实
习工作(SUMMER INTERN)。每年的五月到八月,学校不安排课程,学生可
以自己决定选择到公司里实习工作或是在家渡假。如果没有特别情况,MBA的学生还是
希望能在暑假里找到心仪的工作,好好表现,争取尽早拿到PERMENANT OFF
ER。但是由于暑期的工作机会有限,到校招聘的公司数量有限,竞争十分激烈。

  此时的伦敦已是漫天飞雪,白雪皑皑。我站在积雪的公寓阳台上,看外面雪花飞舞,
心里却只有焦虑和迷茫。面对陌生的加拿大市场,我似乎有点手足无措。不管在中国还是
在加拿大找工作,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关系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找到招聘信息,还可以帮我
们增加接近招聘公司的机会。本地学生似乎有遍布加拿大的小学同学,中学同学,大学同
学,父母,兄妹的朋友。可对于只身来到加拿大不到一年的我来说,只有眼前漆黑一片的
感觉。尽管学校的CAREER MANAGEMENT安排了每周一次的找工培训,但
洋人的办法是否适合中国学生呢?这时候,二年级的中国同学再次伸出援助的手。他们召
开经验交流会,热情地为我们介绍找工的途径和技巧。分享他们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

  找工的途径无非只有两类:校内招聘和校外招聘(ON-CAMPUS AND O
FF-CAMPUS)。校内招聘就是公司上门招聘而校外招聘就要靠学生自己各显身
手,通过中介公司,网络,和朋友找工作。

  圣诞和新年刚过,新学期伊始,各大公司就蜂拥而至了。最早来的北美最著名的投资
银行和顾问咨询公司,比如BCG, UBS AG, GOLDMAN SACHS,
 MERRILL LYNCH, ANDERSON,MCKINSEY,DELOI
TTE,ERNST & YOUNG,KPMG等等他们旨在最早抢到最有进取心(A
GGRESSIVE),成绩最好,分析能力最强,最想挣很多钱,最可能成为工作狂的
MBA学生。这两个行业的高薪对MBA学生来说极具吸引力。大部份的本地学生的兴趣
都集中在这两个行业。对中国学生来说,大家都会勇于尝试,但同时也深知成功的可能性
会很低。这是和这两个行业对语言的较高要求有关的。尽管在IVEY的历史上,没有一
个来自大陆的中国学生进入过这两个行业,我的同学里终于出现了一位被五大著名顾问咨
询公司之一录取的骄骄者。

  随后而来的公司是加拿大顶尖的企业和著名的跨国公司,NORTEL,LUCEN
T,FORD CANADA,GM CANADA,DELPHI,MAPLE LE
AF FOOD,GENERAL MILLS,BELL,BOMBARDIA。这些
公司大都本着长期培养的目的,不但注重学生以前的背景,更看重学生是否有可培养的潜
质。这对中国学生来说,无疑是找工作的重点。很多来自中国的同学都在跨国公司工作多
年,或从事对外贸易的工作,或在国内经营自己的企业。这些国际背景对跨国公司来说很
有吸引力。很多中国同学幸运地被这些公司录取了。

  学校的招聘部门会随时更新IVEY内部网站的招聘通知,还会帮助到校的招聘公司
安排公司介绍午餐会,晚餐会(INFO SESSION)。同学们笑言,就是找不到
工作,这几个月的饭钱确实能省下不少。一旦收到面试通知,学生可以通过IVEY内部
招聘网,上网选择自己的面试时间。虽然学校的招聘部门每年有上百万加元的预算,可是
对学生的找工作的帮助还是不能尽如人意。很多学生还是要通过校外招聘(OFF CA
MPUS)找到暑期工作。

  校外招聘或言自己找工,确实是大海捞针。自己找工不过只有三个办法:注册招聘网
站,联络IVEY校友,联络自己的朋友。这对本地同学是非常有效的办法,但对中国同
学来讲,要靠自己的运气。还是有一些同学通过这几种办法找到暑期工作。

  暑期找工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也许在每天挤出几小时的时间来找工作,而努
力了几个月后,依然是两手空空。可是这其间我们学会如何写好COVER LETTE
R,个人简历。如何做好面试准备,如何做好面试,如何和校友联络,如何FOLLOW
 UP。而这些就是找工的最大收获,因为我们为找毕业后的工作做好了准备。由于当年
经济形势较好,在我离开伦敦时,大半中国同学都已尘埃落定,准备开始在加拿大的暑期
工作。而我在上下求索四个月未果的情况下,我有幸拿到了加拿大最大的私人金融管理集
团在北京办事处的暑期工作。登上回京的飞机,回家了。

                  六 学习

  经过了一个暑假,我在IVEY能收获什么的问题也慢慢有了答案。 我在暑假里某
一天猛然悟到,IVEY对我思维方式的改变。对所有遇到的问题,我会自动把它当作是
一个案例,用IVEY教给我的方法,一步步分析,找到多个可行的解决方案,进行比
较,然后确定行动计划,和调整方案。我忽然意识到这种思维方式的变化不是一朝一夕发
生的,而是通过份析上百个不同的商业案例,潜移默化地移植到我的头脑里。我终于明白
了在IVEY的第一个月的困惑。IVEY也许不能让我记住如何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建
立数据金融模型,如何精确计算财务平衡表和盈亏表,但IVEY赋予了我一个清晰的全
面而客观的思维方式。这种高位的战略思维方式(STRATEGIC THINKIN
G)正是一个企业经理人所必须具备的。正如我在暑假北京遇到的93年毕业于IVEY
的校友,万维网总经理,董先生所言,这种战略思维方式,让IVEY的毕业生能受用终
生。

  IVEY的教授是值得称道的。他们中有的在学术界执牛耳,有的在HARVAR
D,INSEAD交换讲学。他们中很多是MIT,HARVARD,SLOAN的博
士,也有一些是本校的毕业生。他们最令我倾心的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态度。无论你有什么
样的问题,只要找到他们,都会得到最耐心的解答。IVEY为每个学生安排的ADVI
SOR也非常有帮助。他们会定期请学生开午餐会,讨论我们在学习中的困惑,给我们鼓
励和支持。我个人从中获益非浅。

  在IVEY读书,还要面临学习小组的挑战。IVEY要求每个学生必须参加一个五
到六个人的学习小组。小组每天必须讨论第二天课上将要讨论的案例。这个办法自然也是
来自HARVARD,旨在培养团队合作技巧和提高上课讨论的质量。小组成员在开始是
硬性分配的,两个月后,学校认为同学间有了足够了解,就可以自然组合。这时候,大部
份国际学生就开始处于尴尬境地。由于很多本地学生组合时,只吸纳一个或两个国际学
生,很多国际学生只好自己组合。由于语言和文化差别,以及性格差一,有些小组在开学
几个月后就寿终正寝了。而有的小组却能活过整整一年。小组的成员,因为朝夕相处,日
夜厮守,将会成为终生的朋友。

  IVEY的学习负担很重。在IVEY的一天是这样的。早晨七点钟迷迷糊糊地从温
暖的被窝里爬起,匆匆早饭后,又匆匆赶到学校。八点钟,第一节课开始了。很多同学在
这时候依旧是半梦半醒。直到第二节课,一杯杯浓郁的咖啡终于把所有的人唤醒了。第三
节课总是饥肠辘辘中度过。因为结束的时候已经是接近一点钟了。可是不管脑子的清醒程
度如何,也不管肠胃的饱和程度如何,我们必须要集中精神跟上课堂讨论,还要在手臂如
林的教室抢到发言的机会。下课后,在简短的午餐后,各个小组选择不同的时间,地点,
开始小组讨论。如果小组讨论效率不高,讨论时间会拖到四五个小时。匆匆回家后,胡乱
吃点东西,又要开始准备第二天的三个案例。我准备一个案例至少要两个小时。等到功课
完成时,一定是又过了子夜了。在IVEY两个月后,所有人都感到一种源自骨髓的疲
惫,却不能停止工作。经过这样高强度的训练,每个人最大的潜能都被发掘出来,足以应
付未来工作的挑战。

  苦中作乐的事情,自然是每周五下课前的最佳”葛话儿”(CHICKEN WOR
DS)评选。就是列出本周课堂讨论中最可笑的发言。由于人的大脑经常出轨,发言时经
常词不答意,言不由衷,或是自己说的话,自己都不知所云。比如说:

  - Starbucks should expand globally, b
ecause the world is a much bigger marke
t than the United States。”

  - If the system gets stuck, you need 
to lubricate it to get going。 It needs 
an injection (of money)。”

  - You need to find a good source of r
eproductive capability。 God knows, we’r
e all looking for that!”

  - I don’t know how many people live i
n Germany, but I know there are quite a
 few

  - As 18 month employees, they had onl
y been there a year and a half

  - 24% of a small number is a small nu
mber

  而第一年评选的年度最佳”葛话儿”是:I have needs, and 
I’m willing to pay to have them fille
d。” 获得每周最佳的同学每天必须携带那只光皮塑料鸡到校。我们班的DARCY还
在她抱鸡的那一周每天热心地给鸡换上漂亮的白裙子,戴上紫色的小帽子。

              七 同学,朋友

  大家都说,MBA的同学将会是读MBA的最大的收获。今天他们只是些精力旺盛,
野心勃勃的年轻人,也许不久的明天,他们将成为互相信任的商业夥伴,纵横沙场的商界
领袖。有这么多聪明有才干,坚韧有抱负的同学们一起度过MBA的苦乐岁月,这本身就
是一种缘份,一种幸运。

  在IVEY240名MBA学生中,本地学生一直处于主导地位。IVEY的课堂讨
论为主的案例教学法使本地学生如鱼得水。他们的成绩总是领先于国际学生。尽管在IV
EY的历史上,几乎没有来自中国大陆的学生得到优秀学生的殊荣(DEAN LIS
T)。而在我这届终于有一位中国同学榜上有名,为中国学生添了彩。国际学生们除了在
自己的种族圈子里活动,也会参加众多CLUB的活动以增加和同学们的交流。

  最受欢迎的活动当然是品酒俱乐部的活动(WINE TASTING)。葡萄酒在
西方也是一种渊源流长的文化。本地学生热衷参加,国际学生也有兴趣参与。在酒酣人
醉,面红耳赤后,普通同学就变成了手足朋友。交友的同时也能放松一下紧绷的神经,舒
缓一下沉重的压力。最具传统的70年代主题派对(70’S PARTY)是每一年必
上演的节目。同学们在周末跑到化妆服饰店租来70年代流行的紧身裤,花衬衫,假发
套,大帽子,在脸上画上大鬓角,然后带着啤酒,可乐,来到同学租住的大屋里,跳舞,
喝酒,聊天。这时候天上月明星稀,秋风似水,庭院里人声鼎沸,笑语欢歌。什么找工
作,什么案例分析都已在九霄云外了。本地学生最重视的活动则是在圣诞前的SEMI-
FORMAL和毕业前的FORMAL PARTY。这种晚会通常会请现场乐队,在较
正式的场所举行。届时所有的男同学都西装革履,气度不凡,女同学都着各色晚礼服,艳
光四射。学校的教授也会携家人出席。晚会上大家共庆胜利,非常热闹。在IVEY,形
形色色,丰富多采的活动为同学们创造了很多互相交流和学习的机会,也为我们打开额学
习本地文化的窗口。

  对大多数同学来言,本地同学是了解加拿大的途径,而同族同根的中国同学, 却是
度过艰难岁月的精神支柱。我很幸运地在IVEY遇到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在漫山红
叶,秋高气爽时,我们抽空结伴去郊游,在湖边烧烤,打排球;在白雪皑皑,风雪无边
时,我们在家里点起火炉,一边品味正宗的京川粤式火锅,一边喝酒聊天,讲着永远讲不
完的笑话。我会永远记得那著名的上海是半冻港的故事,也会永远记得那两个爱酒的兄弟
每次都在桌子底下促膝谈心的憨态,我不会忘怀在夜凉如水,雾气缭绕的阳台上听朋友们
倾心而诉的时光,更不会忘记一年级时有车的朋友是怎样为方便大家而在伦敦城里奔走穿
梭,也不会忘记和同年同月同日生的姐妹在生日会上是怎样的纵情欢歌。我知道朋友们一
定会记着我家先生做的热气腾腾的饺子,喷香的馅饼和我们为朋友永远敞开的门……其
实,在IVEY容易忘却的苦中,更有一份不会忘却的来自朋友的温情。

  对大部份在IVEY读书的同学来说,学习压力,经济压力和工作压力是名副其实的
三座大山。这时候,只有生活里的另一半能给与最大的精神支持,而他们却又大多远隔千
山万水。EMAIL和电话线能提供的心灵的联系是脆弱的。时间和空间的距离真的能改
变永恒。一夜之间,心里至爱的人突然在电话里消失了,这对哪些本来就举步维艰却又遭
此厄运的中国同学来说,无疑是落井下石。白天,还要在课堂上,图书馆里,浴血拚搏。
而夜晚,却要一个人在冰冷的房间里默默舔净自己的伤口。这时候,烛光下朋友的手是最
温暖的,朋友的酒是最消愁的。只有紧紧握住朋友的手,才走得过这段最艰难的日
子。……在IVEY铭刻在心的痛里,永远有一份不会忘却的来自朋友的手足情。

              八 工作!工作!

  2000年9月4日,MBA二年级的课程在平静中开始了。这种平静来自于对MB
A生活的完全适应和对将要开始的新挑战的充份准备。二年级的学习压力相比一年级小了
很多,可以自由选课,加上每星期五没有课程安排, 多了很多时间。大家的主要精力基
本放在找工作上。

  MBA的日子走到这个这里,同学们基本对自己未来的方向有了明确的选择,再加上
在暑期找工时积累了很多经验教训,所以这时候找工比一年级时更有方向,更有策略,更
加得法。我把找工作的过程比作完全自我包装的过程。如何让招聘公司了解到自己对公司
有价值的方面,就要做好每一个环节。

  COVER LETTER和RESUME自然是第一步。几乎所有的同学都为不同
行业准备了不同版本的简历。而送给不同招聘公司的COVER LETTER更是度身
打造。为了能让招聘公司一见钟情,很多中国同学请本地同学帮忙较对,检查语法错误。
即使有著名公司背景的同学也不能放松。对于好不容易拿到的第一轮面试机会,大家更是
紧张备战,除了自己把面试的故事编好,还要请同学帮忙做面试演习。虽然第二和第三轮
面试可以住在公司提供的舒服的酒店,可是第二天的五六个经理人员的车轮大战确实能让
人筋疲力尽。当一个个希望升起又破灭的时候,心情也在期待和沮丧之间轮回。拿到OF
FER的同学自然是欣喜若狂,暂时没有得到好消息的同学在毕业的日子渐渐临近时,心
情就越发沉重起来。

  2000年圣诞节前,已经有不少同学拿到了OFFER。中国同学也战果辉煌,居
然有16位同学拿到了工作。这些公司都是一些国际上的著名企业,比如CITIBAN
K,GM,CIBC,NORTEL,FORD, ROYAL BANK,AT KE
RNEY,MANULIFE等等。 这一年的圣诞和新年对他们来说是轻松和快乐的。
可正当大家为新年孕育着新希望时,北美股票市场却风云突变,各大公司噩耗频传,NA
STAQ更是跌破了二千点。大家心里的希望突然变得沉甸甸起来。从2000年1月开
学起,无论是加拿大还是美国的MBA学校突然门庭冷落起来。IVEY内部招聘网上每
天只挂着七八条招聘启事。没有OFFER的同学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危险,心里怎是一
个急字了得;而有OFFER的同学心里也是惴惴不安,唯恐公司收回OFFER。在毕
业典礼前一周,我的一个土生华裔同学就惨被一家美国著名高科技公司收回了OFFE
R。

  尽管在如此极为困难的情况下,很多中国同学的努力还是慢慢有了结果。截至到20
01年4月底,超过大半的中国同学在加拿大找了工作。他们所加盟的公司遍及各个领
域,银行,保险业,风险投资,顾问咨询,高科技,汽车制造,电子设备制造,医药业等
等。他们的新生活将会在多伦多,渥太华和蒙特利尔开始。还有的同学在此时移民监已
满,将要移师美国或是在众人羡慕的眼光中,回国创业去了。

  有人形容MBA找工作的过程,就象是背负着沉重的包袱,在黑暗的隧道里前行。尽
管每走一步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可依然不知道何时能到达终点。其间每个人所承受的心
理压力是别人难以想象的。这种压力不仅会压抑人的情绪,更会摧毁人的自信。能够经得
起这种磨练,不被压力摧垮的人是让人佩服的铮铮铁汉。

              九 中国同学会

  近两年的中国大陆移民潮,让加拿大大学的华裔学生比例疯狂上升。多伦多大学,约
克大学,皇后大学,处处都有新移民的身影。IVEY也不例外。到2000年9月,I
VEY所有在校MBA学生共600人,而中国同学的总数就超过100人。中国同学已
成为学校里少数族裔里的主流,由MBA2001同学发起的中国同学会(IVEY C
HINESE CLUB)就应运而生了。

  这个旨在服务中国同学社区,代表中国同学利益的自发性组织,在2000年5月就
开始运作了。当时回国做暑期工作的同学,在北京上海两地举行了新同学欢迎会(IVE
Y RECEPTION)。还请到了93年,94年毕业于IVEY的校友到场, 和
我们分享他们当年在IVEY的感受。这对将要在陌生国度里开始艰苦生涯的新同学来
说,无疑是雪中送炭。

  为了增加与本地学生的交流,IVEY中国同学会还在中国农历新年组织了大型晚餐
会。请本地同学起参加。让他们看汉字猜意思,比赛用筷子夹滑溜溜的花生豆。中国同学
也有机会回答关于加拿大的风土人情的问题。文化的交流在这些努力中慢慢地开始了。正
如我组里一位本地同学所言,和这末多来自中国的同学一起学习交流,让他打开了了解中
国的窗口,更加认识到在中国的勃勃商机。而我告诉他,这些在IVEY读书的中国同学
就将是你未来在中国的合作夥伴,财富的源泉。

  为了服务中国同学,CLUB还为一年级的同学组织了案例学习交流会,考试经验交
流会,暑期找工经验交流会等等。CLUB还请到了在加拿大北方电讯公司工作近二十年
的来自香港的李女士,为中国同学介绍高速发展的电讯行业在北美的变迁,以及电讯行业
在中国和亚太的发展情况。至于组织大家秋天赏红叶,中秋吃月饼,农历庆新年,还有S
PORTS NIGHTS和DANCING PARTIES更是办得好不热闹。

  参加IVEY中国同学会组织策划的同学,和志愿出谋划策的同学,都是完全出于一
种使命感和责任感。他们志愿发起这个IVEY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族裔团体,牺牲自己的
个人时间,为会员们组织活动,不是为了谋多少个人私利,而是为了让这个团体的中国同
学齐心合力,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在IVEY学到最多的东西。而这个团体的每个成员
都将成为我们今生最大的财富。

  2001年4月21日,新一届IVEY中国同学会为我们即将离校的同学举行送行
晚餐会。牛津街上的龙轩阁粤菜馆里,100多位来自中国的MBA同学济济一堂。我们
在这里用中国最传统的方式来纪念我们经过的苦难和欢乐,纪念我们相聚相守的缘份,纪
念我们在IVEY读MBA的一个个美丽而沉重的日子……

                十 未来

  2001年4月28日,和煦的春光已经染绿了校园里柔软的草坪,催开了火红的郁
金香和娇艳的迎春花。IVEY灰色的古堡式的建筑依然散发着沧桑的味道。而我们,这
些全新出炉的新一届MBA,正穿着黑色的硕士袍,在清澈的蓝天下,温柔的阳光里,忙
不迭地和IVEY的同学们合影留念。这时候每个人的心情,就象是一个历尽艰辛穿过风
浪,终于到达彼岸的水手一样,兴奋,疲惫而又激动。

  坐满了观礼台。我们敬爱的教授们身着色彩斑斓的硕士服,博士服,在台上端坐。在
现场乐队隆重的音乐声中,我们身着黑色硕士服,昂首挺胸,排队一一走进会场。走在队
伍里,我抬眼望去,处处是家人们热情的笑脸和教授们热切的目光。在晃动的录像机和闪
动的照相机里,我终于发现了远处白发苍苍的父母和西服笔挺的先生的身影。我高高举起
手臂,向他们挥手致意,想象着父母眼里的泪花和先生与我一样激动的心情。

  授MBA学位的仪式开始了。排队站在礼台旁的阶梯上,我的眼前突然有点模糊,似
乎又看到了自己在人大闷热的教室里苦读GMAT,看到了自己在北京的家门口,因为突
然收到了移民纸到达的通知而兴奋地直跳,我还看到了自己在初到伦敦时和先生孤坐夕阳
下的寂寥和初见同学时的喜悦,还有自己在IVEY的教室里,图书馆里,奔走腾挪的疲
惫身影……当我的名字被叫到时,我走上礼台,向台下的家人,朋友和同学们挥手致意。
IVEY的校长(DEAN)亲手为我披上棕色的MBA绶带,握着我的手,用慈爱的热
情的目光注视着我,对我说:祝贺你成功地完成了学业,可以授予你MBA学位。我不记
得自己回应了什么,只记得自己给他留下了无比兴奋的笑容。

  回到观礼台上,手里捧着印着我的名字和MBA学位的证书,突然觉得手里很沉重,
这可能是我此生所拥有的最昂贵的一纸证书。我聆听着MBA教导主任(DIRECTO
R )最后的讲话,突然想到,现在似乎不是课堂讨论,不用抢着发言,而且明天似乎不
需要再准备CASE了,心里不禁一片释然。终于可以肯定地告诉自己,在IVEY读M
BA的日子结束了。

  对于我们这些海外MBA来说,在完成学业之后,继续留在海外工作,只是留学生涯
的延续。接受本地教育不仅能让我们全面更新知识,更为我们提供一个进入本地公司工作
的机会。而只有这样身入其中,才能把课堂里的知识和商业的实践相联系,真正了解和掌
握先进的管理制度和经营理念。我们深知,最能发挥我们价值的舞台不是在这里,而只能
在中国。我们期待着中国能尽早入世,期待着中国的经济能继续发展,期待着令人羡慕的
回国创业的机会……

  在多伦多新居的窗前,我看着被郁郁葱葱的绿树掩映的林立的高楼和川流不息的沸腾
的高速路,我突然发现有一群白色的海鸥在清澈的蓝天里翱翔,夕阳的余晖把他们坚实的
翅膀染得金黄。他们欢快地叫着,向更高的天空冲去……我想这就是我和我的MBA同学
们的未来吧。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03: 首相培养所──东京大学
2003: 细菌战与瘟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