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诤友
万维读者网 > 教育学术 > 帖子
由高考诚信引发的思索
送交者: wenjunq 2004年06月08日17:53:19 于 [教育学术] 发送悄悄话

今天开始高考了,一年一度,现代科举。今年与以往不同的,是那个防贼似的防考生作弊,胜于银行金库的安全措施,目标是泄露、盗窃试题;考试作弊、冒名顶替的处罚办法;甚至每个考生都签署了“高考诚信承诺书”之类文件。几乎沾得上边的“高科技”手段都用上了,还有,警察也没闲着,“遇大面积作弊现象,要及时打110报警”。专家们更是呼吁制定“考试法”。如此举措,大约也是“中国特色”,别的国家似乎没听说过。参加高考的大都是二十岁以下的娃娃,怎么就像当初防“阶级敌人”似的?如此隆重的防作弊措施,显示的是作弊的广泛性、严重性。我们寻思那份考生必签的“诚信承诺”,跟大街上张贴“严禁随地大小便”有何区别?

  这个社会的诚信哪里去了?我们还有什么东西值得信赖?假烟假酒、假奶粉假食品、假报表假文凭假钞票……,有搞笑说只有亲妈才是真的,那爹都未必靠得住。我曾经引用过孟德斯鸠的话,他说中国人是世界上最会骗人的民族。许多人很愤慨,我也曾经愤慨过。不过毛泽东教导过:“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坦然面对待吧。可社会却不是可以坦然的,例如“言者无罪……”,及至治罪之时,“言者”也就是“行者”;“有则”也不认账,“无则”便成了“恶毒攻击”。最典型的范例就是55万右派,还有那位彭大将军。当一生都在玩弄阴谋诡计的大师还在水晶棺里供奉之时,这个社会又如何“诚信”得了?

  接着思考整个的高考制度。先声明,本人是一个干企业的,并非教育工作者。所有关于教育的知识,第一来自本人当过18年学生;第二来自非正规途径对教育的了解。所以本人的意见只是门外汉的意见。

  北京大学100周年的时候,我恰好出差到北京。一位关系十分密切的中学同学,在北大读完学士、硕士。在他家里吃饭,话题离不开北大。我问他:“你们北大,自己吹了一通,基本上都是前五十年的东西;后五十年有什么?据我所知,除了聂元梓之外还有王选。”他也没法回答。只能说,这不是北大的责任。上海交大一个专门小组曾经研究世界大学排序:北大、清华在世界名牌大学排序的话,处于200-300名的行列里,其他中国大学则排在300-500名之列。这应该是中国大学的现状。

  记得容闳说过:“评价一棵树,只需看它的果实;评价一个学校,只需看它的学生。”一所大学,它的产品就是人才。副产品就是科研成果。没有人才的大学,如同不长粮食的荒地。是没什么出息的。如果学校不出人才,没有科研成果,却炼出了多少钢,种出了多少粮食,那就像“大姑娘生孩子――出力不讨好”。因为这事有工厂、有农村,用不着学校去干。

  前五十年的北大,仅我知道的:李大钊、陈独秀、鲁迅、胡适、蔡元培、……。这里还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源地,也是“五.四”运动的主力。即使毛泽东,亦在北大任职,他的马克思主义就是在北大学得的。与此类似,国内其他高校也都有各自的特色,涌现出各自的特色。这些特色从何而来?来自他们的生源。恰如一个工厂,原材料的采购就是第一关。我们稍微正视一下现实,自从统一高考制度施行之后,中国高校便逐渐千校一面,中国的高等教育便成了“清一色”。

  统一高考包括两个方面,第一,统一出题考试;第二,凭总分统一录取。

  问题首先从统一出题开始,可以说,诺大一个中国,13.5亿人口。这一套考题是不可能有特色的。如果出题要兼顾到全国的中等教育水平,这考题就如同一杯白开水,必须把任何有特色的题目砍掉!面面俱到对于任何特色都是灾难!如果北大出自己偏重的领域所必须的考题,北大就会招来这个方面有兴趣、有特长的生源,接着逐渐形成北大的长项与风格。而中学生从进中学的那一天起,就可以奔北大的特色而有偏向地学习。其他学校也是同样道理。人才的多样性就在其中造就了。

  如今的中学生,谁也不敢顺应自己的特长和兴趣去学,老师更不敢顺应学生的特长和兴趣去教,大家只能朝着一个方向奔:高考题目的范围去教、去学,天知道有多少华罗庚、杨振宁、牛满江、丁肇中被这个统一高考题目给掐死在摇篮里!如今的科学门类众多,分支多细,用一套考题来选拔培养人才,无异于消灭人才!

  再打个比方,如果我们的体育界也采用高考的方式,全项目统一招考,中国就不要去参加奥运会了。按照这种方式选拔,伏明霞也许会去长跑;王军霞可能进了射击队;李宁在举重队;王楠就去踢足球了……。不要笑,现在的统一高考,其实就是这样选拔人才的!

  那个统一录取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选拔方式。一个总分决定一切,这个制度貌似公平,其实最不公平。比方说吧,两个考生,一个考了399分,另一个401分。这个399分的数学分高,语文分低;而那个401分的语文分高,而数学低。假设清华录取分数线400分,那个401分的进了清华;而那个数学分高的却进了低一等的学校。这算公平吗?

  这个总分录取还有两个细则更糟糕。一个是加分制,什么级的三好学生加多少分,等等。这对于不加分的就是一种不公平。既然分数如此神圣,为什么神圣之余还有旁门左道?另一个就是调档案又可以多一个百分数,这就给招生留下搞腐败的洞口。招生100名,档案调110份,100之内的可以不取,取100之外的。分高却未必录取了。更可怕的,被调档而没录取的考生,极有可能因为被“占着茅坑不拉屎”而耽误了他本来可以进的学校。

  还有一条,凭什么其他学校就必须接受北大、清华等学校选剩下的学生?现在已经形成了世俗观念,总分一高便选择北大、清华,而只有分数不够才会无可奈何地找其他学校。更加上学校除了等级的差别,已经不存在特色的差别了。这样,事实上学生已经失去了选择特色的权利。比方说吧,某个学生有数学特长与爱好,他的高考即使数学拿了满分,但总分不够,他想进北大学数学便成为泡影,而那些总分够了的,未必就有数学特长。

  这个制度的不合理,还表现在出题、阅卷、录取的工作量上。全国统一,本身就极其可怕。如果香港统一考试,总共那么点人,还不如北京、上海的一半。它的中学就那么多,分布也只那么大,经费、师资、设施都不会差到那里去。中国就非同小可,出题必须兼顾从上海到伊犁;从黑河到三亚。还有城市、农村、贫困山区等。这就是个劳民伤财的巨大工程。要多少人力、物力、财力、精力?花费如此大精力,还有多少精力去考虑其他?

  再说阅卷,短时间内要阅完几百万试卷,谁能保证没有差错和失误?哪怕万分之一,就有几百考生蒙受万分之万的灾难!还要连累他的家人、老师。再有,阅卷老师是否能把握各个大学的胃口?许多题目是有倾向的,只有招生的学校才知道。例如前几年高考那个作文题,“诚信”的论述。且不说这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现实存在,就说那个媒体上炒作的关于赤兔马的文言文作文吧。我根本不理解凭什么几个阅卷老师都给满分。首先,用文言文来写,就必须扣分。难道这个学生肯定要上古文学专业?如果不是,那么他以后是否用文言文来工作?倘若并非如此肯定,那么,你根本不知道他的现代语文写作的水平如何,你究竟在考什么?从网上看见这篇文章,根本文不对题!无论关羽还是赤兔马,说的都是“忠义”,它与现代诚信风马牛不相及!语文老师毫无疑义具有古文水平和喜好,对于学生能够用文言文写作自然乐不可支,加上从众效应的作用,几个老师一商量,偏颇就出来了。

  于是就有电脑评分的应用,这就更妙了。人去适应机器,出题就必须机械。举例说吧,“他说”和“他讲”应该都是对的,电脑就只认一个。用“他说”的对了,用“他讲”就错了。这个方法实在亏得有人想得出来!

  我们不再讨论那些穷地区的学校与富城市的学校是否应该同台竞技的问题了,那本身就是一个很复杂的题目。

  为了这个“统一”,我们不妨再考虑学生的身理、心理、精神的承受问题。从中国的最东端到最西端,整整占四个时区。每年7月7、8、9三天高考,且不说这三天恰好是酷暑难当的日子。最东边早上10点,最西边天刚亮。大家同时进考场去创造吉尼斯纪录去了。

  六十年代我从苏联的《知识就是力量》杂志读过一篇研究报告,是莫斯科大学一个研究小组写的。他们用了十年时间研究发现,每个人的心理、生理、精神都分别有高潮期与低潮期。周期不尽相同。如果描出曲线,三个高潮期重合时,人就会有优异表现;如果三个低潮期重合,就容易出问题。经过对莫斯科公共交通公司的司机的检测,出事故的司机基本处于三个低潮期重合的阶段。于是他们用预测低潮重合期调动工作的办法试验一年,结果公司事故率大幅度下降,正点率则大幅度提高。后来这个成果应用到苏联空军、运动队,也取得成效。我想,这是有道理的。否则我们的电视主持人就不必说:“超水平发挥”或“完全不在状态”的了。那么对于几百万考生而言,有多少人“完全不在状态”呢?更不比说这几百万人中间,伤风感冒或其他疾病的发生率了。

  我问过一些高考的孩子,连续三天的考试,劳累程度是空前的。还有,“可怜天下父母心”,那些围在考场大门口的家长们,站在烈日炎炎的空地上,简直在“受刑”。无怪乎高考还有救护车侍候着。

  总而言之,中国的统一高考制度是从计划经济时代流传下来的,溯本穷源,其实就是封建时代科举考试的翻版。中国的改革始于1977年恢复高考,那一届是各省自己出题的,并没有出什么乱子,而且,积十年之考生,录取率低达1%!后来就统一了。至今,中国的改革在教育界几乎是僵局。经济体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为之服务的教育却万变不离其宗。尤其这个统一高考制度,费尽气力去修修补补,直至搞出“3+X”之类花样来,就是不肯扔掉这件破衣裳。

  偶然看过一次中央教育电视台的高考节目,一个不知什么人物的说:全国统一高考,是表示国家意志的考试。这就从根本上承认此乃科举式的考试了。在计划经济年代,上大学就是当干部,于是体检、政审、考试都必须等同于提拔干部,这是可以想象的。但如今已经在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了,还要像选拔干部那样招生,值得吗?必要吗?合理吗?国家已经不包分配了,为什么还要包招生?

  说它荒唐,在于:高校自己可以出题考学士、硕士、博士,就是不能出题招新生!怪哉!学校独立办学的权利被剥夺了,选择某一个侧重面发展的权利也被剥夺了;学生选择学校的权利、选择自己发展方向的权利同样都被剥夺了,谈什么公平?而如今维护这个制度的唯一理由只剩下“公平”两个字了。还能说得出哪怕像一点样子的理由吗?

  大的学校可以单独招考,一般的学校可以联合招考,他们自己按照学校发展需要,偏重于某一个方面来出考题,招的就是这个方面有兴趣、有偏爱、有特长的学生,学校自己的特色才有可能形成。只有大学万紫千红了,国家才会有春天!

  在现在的高考制度下,受害的不仅是大学,不仅是新生,最根本的受害者是这个国家。我曾经同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纽约州立大学等学校以及其他几个协会座谈过,有一个现象是所有座谈者都感到奇怪的:在美国任何一所大学,如果有中国留学生,那么勤奋、刻苦、优秀之类词语都属于他们。唯一的问题在于:进入社会他们就无影无踪了。威斯康辛的一个小组甚至调查过,美国那些在学校比不过中国留学生的,到社会上工作以后,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普遍强于中国留学生。假如竞争的话,我们的学业优秀的留学生显然缺乏竞争能力。这一点,纽约、洛杉矶的几个华人商会都承认。

  中国的统一高考制度,不但制约了大学,更严重的是制约了中学。看看那些中学生吧,为了对付这个面面俱到却极为缺乏想象力的高考,他们被迫放弃自己的所有爱好和追求。为高考而学是所有中学生最根本的学习目的;为高考而教是一切中学的最根本的办学方针。其他都是假的!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我想,没有哪个中学教师敢于这样教育他的学生,他们至多说说而已,决不可能把它作为教案的宗旨,除非他不想干了。

  现代社会,无论科学、文化、工业、农业,都在向着细化、专业的方向发展。社会向学校要求,越来越倾向于视野开阔、术业专攻、心理健康的人才。而这个统一高考制度,显然是与社会要求格格不入的。

  这个统一高考制度已经在拖国家发展的后退了,如果继续坚持下去,它对国家进入先进行列的危害将越来越明显。须知,我们在低基数的增长率是喜人的。但在高科技、金融、管理等领域,我们与世界先进水平相去甚远。如果不能培养出各领域的专门人才,甚至偏才,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只是一句空话。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02: 中国人文学科中的"普遍抄袭规律&q
2002: 驳“武汉不可能有一流的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