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诤友
万维读者网 > 教育学术 > 帖子
从Berkeley去清华做博后的美国人
送交者: mgbs 2004年07月15日19:06:31 于 [教育学术] 发送悄悄话

Nick Kesting,纯种美国白人。2002年在berkeley物理系拿到了理论物理的PHD,在 那之后他做了一个让所有人惊讶的决定,他来到清华大学理论物理组做PostDoc。我 那时候正好在清华理论组,当我们看到他用不太娴熟的中文写的申请的时候,那种 惊讶的心情不亚于在十四食堂吃到不带毛的猪蹄。我们组的每个中国学生都想去be rkeley这样的学校读书,一个berkeley毕业的phd竟然申请来中国做Postdoc,这在 我们看来这种做法如果不是自毁前程就是为了来中国泡妞。。当时我们还在为这位 美国人感到惋惜,来中国泡妞竟然找到了清华,看来他对中国的了解甚是有限。

后来的一年中我和他见面不多,只知道这位美国人桌子上放着围棋,紫砂壶,桌子 底下经常摆着一双布鞋。我在组里做presentation的时候他也在下面,不停的记笔 记。当时我还很得意地在想我讲的内容多么吸引人,后来我才发现他记录的只是我 用的一些中文的idiom,其中包括类似“这个孤子理论很pp”这样的语言。

再后来我就到了berkeley,今年暑假回国的时候听说他去泰山旅游了,也没有见面 。可是前几天他给我mail说他回berkeley了,而且要treat me a dinner。我当时的 想法就是可能他在中国呆够了,准备重新回美国混了。当然,有人请吃饭我肯定要 去的。所以约好今天在sather gate 见面。

说实话,我对他印象并不太深,因为本来也没见过几面。况且很多美国人在我眼里 长得都差不多,就像美国人经常分不清楚亚洲人一样。本来我还担心会认不出他, 但是我今天看见他的时候,我就知道太小看他了。他在人来人往的sather gate显得 绝对的stand out:中国的棉布小褂,中国灯笼裤,中国的布鞋,腰上还别着一条中 国的绣花手绢。我见他说的第一句话就是: you are more chinese than I am.

他在清华两年的博士后已经做完了,吃饭的时候我问他下面的计划是什么。我当时 以为他会说要回美国了,可是他的回答又一次让我大吃一惊,他竟然已经申请到了 四川大学的Postdoc,准备继续打入中国西南。而且清华已经打算给他教授的位置。

我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答案很简单,“I love China very much, I like talki ng to Chinese students, they are very intelligent.”他谈起中国总是显得那 么兴奋,蓝色的眼眸显得非常单纯。他还告诉我他找了一个湖南韶山的女朋友,而 且打算9月份去韶山玩。我告诉他我家离韶山特别近,韶山是毛主席的老家,毛主席 故居边上的毛家饭店做菜很好吃。然后还给他临时培训了几句湖南话。

他要坐6点公共汽车,所以我们谈话也没有继续下去。最后分手时沃问他:“Will you consider staying in China for career?”

他说:“what do you think?”

我说:“I hope you can stay in China, Students in Tsinghua are going to love you.”

Nick:“I know that, I love them too. So what about you? Are you going b ack to China?”

“Yes, sure, I need China, I think China also needs people like me.”

“Cool, Let me know when you come back.”

“I will find you, probably we can work together.”

我真得很羡慕他,一个人不为钱,不为名,只是一心想去自己热爱的地方,一心为 自己热爱的人们工作,尽管这些人并不太理解他。我也没有想到我会向一个美国人保 证自己将来会回中国,当然,除了对签证官以外。。。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03: “洋野鸡大学”:国内臭,国外吃香
2003: 我眼中的哈佛大学
2002: 农村:“读书无用论”回潮令人堪忧
2002: 平民教育与精英教育--纪念晏阳初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