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Yiyi11
萬維讀者網 > 健康生活 > 帖子
不一定是因為熬夜 黑眼圈的三種類型與改善方法
送交者: 峰峰 2021年01月28日18:49:08 於 [健康生活] 發送悄悄話


20200702_15936732299770.jpg

常被別人問“是不是沒睡飽”嗎?你大概掛着黑眼圈。但黑眼圈不全是因為熬夜才出現的,所以有些人就算睡飽了,還是需要很多遮瑕膏來蓋住熊貓眼。

黑眼圈到底怎麼來的?分成哪些種類?又要怎麼消掉呢?就讓我們一起來一窺究竟吧。

黑眼圈怎麼來的?

當眼睛下圍到眼眶骨之間有暗沈,黑眼圈眼膜就是所謂的黑眼圈。一般我們認為的沒睡飽是源自於暫時性的血管顯現,同樣會造成血管明顯的還有女生生理期、攝取太多鹽分、哭泣過等等。當有鼻塞、過敏性鼻眼等疾病讓血液循環變差,就會讓微血管增生而有黑眼圈。

黑眼圈的成因也與皮膚有關,如果長期日曬、發炎,或是因為年紀大、膠原蛋白變少,會使皮膚變薄和色素沉積。如果患有異位性皮膚炎,或過度摩擦皮膚都會讓皮膚變粗,進而生成黑眼圈。

來自以上種種成因,黑眼圈大概可以分成三類:色素型、血管型和結構型。

1. 色素型黑眼圈

跟色素累積有關,眼紋成因也有遺傳和後天影響之分。遺傳原因方面,中東、東南亞很多人的上下眼皮天生就有較深的色素。後天影響方面,當我們長期日曬、摩擦眼下皮膚時,也會產生黑色素沉澱。

此外前述提過的異位性皮膚炎、慢性反覆的發炎症,通常也會有紅腫灼熱的現象,也會造成皮膚粗糙和色素累積。有些人會對化妝品起發炎反應,同樣容易造成黑眼圈。也因為色素型黑眼圈是受到基因或發炎影響,針對防曬和避免發炎才能預防色素型。

改善方法:

防曬、保濕儘量不亂摸揉眼睛、不用刺激化妝品治療過敏性鼻炎、異位性皮膚炎。上面三項是預防方法,如果是天生的黑眼圈或是已有色素沉積,可以透過維生素C、杜鵑花酸等,含有這些美白成分的保養品。若是真的沉澱太多保養品救不了,可以請醫生開藥膏或用雷射來淡化黑色素。

2. 血管型黑眼圈

前面也提過,這種黑眼圈受到血液循環和血管影響。當我們的鼻子過敏,會讓鼻子連結到眼表的血液循環不好。當血液不順暢,會塞住而導致血管擴張。

台灣人除了天生色素多,也因為氣候的關係,過敏性鼻炎目前盛行率約25%,才會讓擁有黑眼圈的人到處都是。除了過敏之外,只要眼睛周圍血液循環不好,像是大哭、用眼過度、攝取太多鹽分或水分、生理期、懷孕末期,都會讓眼睛水腫而產生黑眼圈。

改善方法:

治療過敏性鼻炎避免熬夜、過度用眼、長時間哭泣避免攝取過多鹽分、水分若是有水腫狀況,可以透過輕度的按摩、溫水敷眼來緩解血液循環,不過太用力或太熱也不行喔。有些雷射可以幫助去除微血管增生,但眼周的治療相對危險困難。

3. 結構型黑眼圈

這個不是真的黑眼圈。當我們的淚溝明顯、蘋果肌流失嚴重,或是眼周的凹陷明顯,都會讓黑眼圈的位置更凹進去。眼眶凹陷(天生或老化影響)使眼眶骨質流失,也就會讓凹進去的那塊看起來更黑。

當我們皮膚的膠原蛋白流失、肌肉張力造成的細紋,也讓黑眼圈更加深色。這種黑眼圈主要就是改善凹陷外觀,如果臥蠶、眼袋、眼眶凹陷是天生的,也就沒辦法做預防。而細紋產生的陰影,能夠藉着保養和按摩來修護。如果硬要改善天生的狀況,也有以下的改善方式:

臥蠶太肥:注射肉毒桿菌。淚溝太深:注射填充物。眼袋太大:眼袋內開/外開手術。眼窩凹陷:動手術非常困難,建議用化妝修飾。眼部細紋:動態紋則注射肉毒,靜態紋則填充物質。不過以上都是醫美手術的部分,費用、效果、手術風險都要再三考慮。不一定非得動刀改善黑眼圈,可以試着用化妝進行修飾。

怎麼判斷黑眼圈類型?

用手摸:若是皮膚粗糙甚至有掉屑,則為色素型;有脂肪凸起為結構型。用手壓:若是輕按後顏色變淡為血管型,但若是嚴重的血管型黑眼圈,通常不能由此測出(嚴重的話應該都看的到血管了)。照鏡子:若是上下眼皮都黑為天生色素型,有明顯凹陷為結構型。若確定是細紋造成的結構型黑眼圈,可以透過笑與不笑來判斷是動態紋或靜態紋。因為常見的是混合型黑眼圈,可能包含了不只一種因素,黑眼圈眼膜不會是抹個保養品或按摩一下就能消掉的。要針對自己的黑眼圈類型,去作預防、保養、治療才是最完善的做法。

遇到眼霜、眼膜之類的產品,記得多了解產品成分跟自己的體質,進而改善黑眼圈狀態。因為沒辦法一下就治療完,透過各種保養預防的方式,才是對抗黑眼圈的最佳手段。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20: 埃博拉(Ebola)病毒的挑戰
2020: 疫情會不會大暴發 聽聽鍾南山怎麼說
2019: 小年快樂!
2019: hiv 檢查的基本認識
2018: 手撕包菜煸肉片
2018: 蔥燒牛肚
2017: 兩個時間不要刮鬍子
2017: 六種食物幫你清潔血管
2016: 12年追蹤1500人,跑步竟比久坐死亡率高
2016: 用吹風機做飯 風靡好萊塢的減肥零食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