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無極
萬維讀者網 > 史地人物 > 帖子
秦國的崛起
送交者: ZTer 2006年05月31日08:49:19 於 [史地人物] 發送悄悄話

公元前676年,秦德公把國都從狹窄的河谷--平陽地區,遷往廣闊平坦的周原,在雍(今陝西鳳翔)建立新都。奠都於雍,標誌着秦國歷史發展的又一個新階段。此後300餘年,雍城一直是秦國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

儘管秦國在關中地區的統治已經十分穩固,但它繼續向東、西方向擴張時,面臨的任務仍然是十分艱巨的。秦國的東面是強大的晉國,這是一個老牌諸侯國,地域廣闊,國力很強,所以當秦國勢力達到黃河西岸以後,就遭到晉國的強烈反對。而在秦國境內,戎、狄的勢力還沒有完全肅清,尤其是西方的戎族,處於秦國統治範圍之外,對秦國威脅很大。公元前659年,秦穆公繼王位。在秦國的發展歷史上穆公是一位具有重要地位的君主。他的統治長達39年,東攻晉、西伐戎,掃清境內割據勢力,並幾次出兵耀武於中原,成為春秋時期與晉文公、齊桓公、宋襄公、楚莊王並列的五個霸主之一,使秦國的奴隸制達到歷史的最高峰。

秦穆公稱霸,是從招賢開始的。他非常重視人才的選拔,招徠和任用出身比較低賤而有賢能才智的人為秦國服務。秦始皇時的著名宰相李斯曾說:過去秦穆公的時候,從西邊的戎人那裡得到了由余,東邊的宛地得到了百里奚,從宋國接來了蹇叔,從晉國迎來了邳豹、公孫枝。這些人都不是秦國人,而穆公能夠信用他們,兼併了20個國家,稱霸於西方。

在軍事上,穆公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勝利。穆公首先向東面的戎族進攻,以掃平東去的道路。公元前659年,穆公親率大軍征戰"茅津之戎"。茅津之戎指的是散布於今陝西東部和山西平陸附近的戎人。穆公打敗茅津之戎,就鞏固了同晉國鬥爭的前沿陣地。後來,穆公又將戎人遷往伊川(今河南西部)。伊川十分荒涼,人跡稀少,只有狐狸出沒、豺狼嚎叫,戎人遷到那裡後,就無法對秦構成威脅了。

為了徹底征服威脅最大的西戎,穆公曾處心積慮地作長期準備。穆公從秦國挑選一些能歌善舞的女子,送至西戎,供戎王享樂。戎王一見這些年輕貌美的女子,就被迷住了,整天沉溺在聲色歌舞之中,簡直把打仗的事忘得一乾二淨。大臣由余是一位有遠見卓識的人,早已看破秦國的計謀,曾幾次勸告戎王,不要再迷戀女色而荒疏武備,可戎王根本不聽勸諫。由余徹底絕望了,最後決定棄戎投秦。由余來到秦國,穆公對他奉為上賓,他又將西戎的山川形勢一一向秦國報告,並提供消滅西戎的策略,使秦國做好消滅西戎的一切準備。公元前623年,正當戎王被女色和美酒弄得沉醉未醒的時候,秦國大軍突然出現在眼前,威脅秦國多年的西戎就這樣被穆公征服了。

在與戎作戰的同時,秦穆公還需把主要軍事力量放在對東方晉國的作戰上。穆公繼位前,秦、晉兩國保持着友好往來的關係。穆公當政後,曾插手晉國的內亂,導致兩國間出現裂痕。秦、晉兩國雖然開始勾心鬥角,但表面的友好關係還繼續維持着。不過,這時雙方都在暗暗地做着準備,一場戰爭已迫在眉睫。

公元前645年,秦、晉在韓地(今山西萬榮、河津兩縣間)展開大戰,揭開了兩國長期戰爭的序幕。秦軍在這次戰鬥中,把晉軍打得落花流水,連晉惠公也當了秦國俘虜。秦穆公同晉國講好割地等條件後,放回了晉惠公。為進一步控制晉國,穆公極力支持流亡在外的晉公子重耳繼承晉國王位。重耳有秦國武裝作後盾,又有身邊的謀臣出謀劃策,再加上國內有一批舊臣擁戴,所以一回國就奪了君位,成為晉文公。秦穆公扶植重耳上台,本是為控制晉國,然而,晉文公即位不久就擺脫了秦國的控制,使晉國很快富強起來,成為春秋霸主之一。秦穆公眼巴巴地瞅着晉國日益強大,也無可奈何,只得維?quot;友好"關係。秦穆公和晉文公時期的關係,達到秦晉歷史上最好的水平。

晉文公死後,秦、晉兩國長期積怨,終於導致了又一場大戰,這就是有名的殽之戰。公元前627年,秦穆公不聽謀臣蹇叔和百里奚的勸阻,派兵偷襲鄭國,但鄭國已有防備,秦軍無功而返,撤軍時順路滅掉了滑國。滑國本是晉國的附屬國,秦軍的舉動使剛繼位的晉襄公勃然大怒,他親率將士,在地勢險要的殽山(今河南洛寧)四周設下埋伏。秦軍通過殽山時,落入晉軍的包圍圈。晉軍同仇敵愾,萬眾一心;秦軍出師無名,心虛理虧,又加之軍紀渙散,結果大敗,全軍覆沒,主將全被生俘。

秦穆公接受了這次失敗的教訓,更加奮發圖強,毫不懈怠,努力地訓練軍隊。兩年後,秦軍渡過黃河伐晉,過河後把渡船全部燒掉,決心和晉軍決一死戰,結果把晉軍打得大敗,晉國軍隊都龜縮在城裡不敢出來,總算報了仇。這一仗表現出秦國軍隊強悍的戰鬥力,從此形成了秦強晉弱的局面。

秦穆公打敗晉國後,聲威大振,很多部族國家紛紛向秦國進貢,尊秦國為霸主。就連周天子在聽到穆公稱霸的消息後,也特地派人到秦國去,送給秦穆公12隻金鼓,表示祝賀。在秦穆公統治時期,秦國不僅領土擴展速度極快,而且經濟、文化的發展也達到了一個繁榮階段。

公元前五六世紀,也就是春秋末年到戰國初年,是社會大動盪、大變革的時代,奴隸制逐漸瓦解、崩潰,封建制迅速形成、壯大。在這種社會背景下,一些大的諸侯國順應歷史潮流,紛紛進行"變法",即實行有利於新興地主階級利益的政策和措施,以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由於秦國地處關中,比較偏僻,與中原各國往來較少,所以當其他諸侯國因"變法"而強大時,秦國還保留着落後的奴隸制。人殉制是奴隸制社會的一個重要制度。公元前621年秦穆公死時,為他殉葬的人多達177個,特別是在殉葬的人中還有幾個是受到百姓愛戴的賢人,這引起了秦國百姓對殉葬制度的不滿。秦國的奴隸制雖然對秦的強盛做出了重大貢獻,但它同進步的封建制相比,就顯得腐朽落後了。因此,秦國的奴隸制像夕陽西下以前天邊出現的一抹晚霞,雖然放射出絢麗耀眼的光彩,可是轉瞬即逝,僅僅維持了穆公時代幾十年的興盛,到穆公一死,就走下坡路,開始衰落。

公元前403年,晉國分裂為韓、趙、魏三個諸侯國。秦國在東面最強硬的對手是魏國,由於這時秦國仍然實行落後的奴隸制,所以在同魏國的作戰中連連受挫。秦、魏兩國原以黃河為界,河以西的地區歸秦所有。但自公元前403年以後,魏軍就逐步向秦進攻,蠶食秦國土地。魏軍攻勢最盛時,曾西渡黃河,深入秦的河西地區,並在這裡沿河修築了一道長城。魏國把河西土地變成河西郡,成為插入秦國領土內的一把尖刀,秦國軍隊被迫從黃河西岸後撤,對魏軍採取守勢。河西之地被魏占領後,秦國的安全受到直接威脅,如果秦國不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將有亡國的危險。

公元前384年,秦獻公繼位。他是一位頗有作為的君主,上台頭一年就廢除了殉人制度。面對東方咄咄逼人的魏國,獻公將國都從雍城遷到櫟陽(今陝西臨潼),把同魏作戰的軍事指揮部搬到前沿陣地,表示收復河西之地的決心。櫟陽原來是秦國商業繁盛之地,秦都遷到這裡以後,並沒有大興土木,增修豪華的宮殿、亭台、樓榭等建築,而只是在原有的建築上,圍上一圈夯土城牆。據考古工作者的調查結果,秦櫟陽城東西寬]80l米,南北長2232米,城內共有正街三條,其中東西向的兩條,南北向的一條,城門則有6座。這樣簡單樸素的城市建設,表明秦獻公一切考慮都是從對魏國作戰出發的。遷都之後,秦國的軍事力量逐漸增強。秦軍在洛陰(今陝西大荔)和石門(今山西運城)先後大敗魏軍,使各諸侯國不得不對秦國刮目相看。秦獻公時期在軍事上取得的勝利,開始改變秦國被動挨打的局面。

秦獻公死後,孝公繼位。秦孝公 深刻認識到秦國地位不高,各諸侯把秦視同戎、狄。他決心繼承獻公的事業,奮發圖強,改變秦國的落後面貌。孝公首先發布"求賢令",說:"有誰能想出奇計,使秦國強盛,我將給他高官做,並且分封土地給他。"就在這時,商鞅 從魏國來到秦國,開始了秦國歷史上劃時代的"商鞅變法"。

商鞅原是衛國破落貴族的後代,姓公孫,名鞅,因為他後來在秦被封於商,所以也稱他為商鞅。商鞅倡導以嚴厲的刑法治理天下,有革新政治的雄心壯志。他先來到魏國,但沒有受到重用。公元前361年,商鞅懷着對前途的美好憧憬,來到秦國。商鞅向秦孝公闡述了富國強兵之術,提出了變革政治的主張。孝公聽得津津有味,興高采烈,數日也不覺得倦,最後決定任用商鞅進行變法。公元前359年,秦孝公在櫟陽宮召集群臣商討國家大事。在會上,商鞅同守舊的大臣們就舊制度應不應當改變的問題,展開了激烈爭論。守舊的大臣們害怕改革會使他們失掉特權和統治地位,不願放棄既得利益。商鞅駁斥了他們守舊的言論,指出只要能夠強國,就不必沿用古法;只要有利於民,就不必遵守古禮。在這場大論戰中,商鞅論述了變法改革的重要性和意義,從而在思想上為變法掃清了道路。秦孝公下定決心支持商鞅變法,於是,商鞅根據秦孝公的指示,擬定了變法令。

商鞅首先制定了獎勵軍功的法令,廢除了奴隸主貴族世襲爵位的制度。規定秦國爵位為二十級,凡民眾立軍功的,均按功勞大小賞賜,例如凡戰爭中斬敵首一個,可以賞爵一級,賜田百畝,可以做相當於50石俸祿的官。這樣,提升官爵就和立軍功結合起來 ,沒有軍功的,再富有也沒有社會地位。這條法令是鼓勵人們為封建國家所進行的對外戰爭服務,從而達到擴展領土、兼併別國的目的。

其次,商鞅大力提倡民眾從事耕田和紡織等生產活動,凡努力從事農業生產,使糧食和布帛產量超過一般產量的,可以免除本人的勞役和賦稅;不安心務農或遊手好閒而貧窮的,全家罰做奴僕。這樣,在秦國若要得到富貴,只有耕、戰兩條途徑,其他路均被堵死。

商鞅還實行"編戶制"和"連坐法",用苛刑峻法治理人民。他規定,凡秦國境內居民無論男女老少都登記在戶籍簿上,一家犯法,周圍鄰里都要受牽連。鼓勵告密,嚴厲懲罰隱匿壞人的不報者。商鞅還制定了很多殘酷的刑罰,如腰斬、砍頭、車裂、鑿穿頭頂、抽去筋骨、在鍋中烹煮等。這些規定,打擊了奴隸主貴族的反抗,鞏固了地主階級專制統治。

商鞅變法是一場巨大的政治改革,給秦國奴隸主貴族帶來了沉重的災難。貴族們祖傳的高官厚爵、富貴榮華、世襲特權,像遭到一次颱風襲擊,一下子都颳走了。但是,他們不甘心自己的滅亡,不斷進行反抗。秦孝公的兒子嬴駟有兩個老師,一個叫公子虔,一個叫公孫賈,都是守舊勢力的代表人物,他們串連了上千人,反對新法,誹謗商鞅。商鞅為了貫徹變法令,堅決按法律辦事,給公子虔判處劓刑--割鼻子,給公孫賈處以黥刑--臉上刺字。同時在渭河畔上處死了700多個舊貴族,渭水都染成了紅色。從此,再沒有人敢故意以身試法了。

公元前350年,商鞅進行第二次變法。在這次變法中,廢除了奴隸主的土地制度--井田制;把全國劃分為30個縣,建立縣制;頒布標準的度量衡器。這次變法的另一個重大措施,是將國都從櫟陽遷往咸陽。咸陽南臨渭河,靠近通往關東的大道,水陸交通方便,是經濟和戰略要地。

在商鞅變法中,秦孝公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他一旦信用商鞅,就把大權交給他,讓他放手去進行改革,歷時20年不加懷疑和干涉,對於一個國君來說,確實是難能可貴的。經過商鞅變法,貧窮落後的秦國,一躍而成為當時各諸侯國中最先進、最富強的國家,為以後秦始皇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

秦孝公之後的惠文王 繼位後,首要目標是奪回被魏國占領的河西之地。公元前330年,秦軍向魏國進攻,在雕陰(今陝西鄜縣)大勝魏軍,俘虜魏國大將龍賈,殺敵4.5萬人。這次大戰的結果,使魏國被迫將河西之地全部獻給秦國。秦惠文王終於實現了幾代國君的宿願。

秦國取得河西之地後,處於極為有利的戰略地位。它東面有黃河、函谷關天險,將各諸侯國拒之關外;西面、北面的戎、狄逐漸衰弱,對秦不能構成威脅;南有秦嶺與巴蜀及楚國相隔,秦國處於進可攻,退可守的有利環境。相反,魏國失去河西之地後,處於無險可守的位置,西方完全暴露在秦國的鋒芒之下,面對秦軍強大的攻勢,魏國只得以割讓土地來換取暫時的安定。秦國傲踞諸侯之上,獨霸天下的雄心逐漸顯露出來。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