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無極
萬維讀者網 > 史地人物 > 帖子
略論北洋政府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的軍事行動ZT
送交者: 一葉扁舟 2006年09月19日11:01:30 於 [史地人物] 發送悄悄話

略論北洋政府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的軍事行動ZT


作者: 大好河山

20世紀初,資本主義世界多次爆發經濟危機。因為資本主義各國經濟發展不平衡,所以國與國之間為了重新瓜分殖民地、爭奪世界資源,展開了激烈的鬥爭。特別是在歐洲,形成了兩大軍事集團,即以“德奧意”組成的“同盟國”和以“英法俄”組成的“協約國”。

1914年,戰爭首先在歐洲爆發(意大利為了己方的利益最終倒向了“協約國”),隨後戰火波及亞、非,戰爭直到1918年11月宣告結束,事實上戰火併未能馬上熄滅,仍然在世界某些角落繼續燃燒。

一戰爆發之後,當時中國主政的北洋政府於1914年8月宣布中立。但鄰邦日本卻於同月對德宣戰。接着,日英聯軍向盤踞在山東的德軍發起進攻。在攻占青島之戰中,日軍出動了三萬人,三十九艘戰艦,英軍出動了一千五百人,兩艘戰艦。而德軍在山東青島僅擁有五千人及五艘戰艦。德軍寡不敵眾,向日英聯軍投降。

日、英、德在山東交戰時,北洋政府實際上按日俄戰爭的先例,保持了中立。日英對德的軍事行動局限於山東。山東戰事結束之後,德奧在華仍舊據有天津、漢口等租界,並保持着駐軍。

1917年德國宣布進行無限制潛艇戰,北洋政府步各國後塵對德宣戰。(此時袁世凱因為稱帝而在全國的一片反對聲中死亡,北洋政府的首腦接連換人,外交政策亦有變化)

北洋政府在對德宣戰的同時,馬上出兵收回了德奧二國在中國境內的租界。(包括天津和漢口)德奧二國在租界內的駐軍被北洋軍勒令解除武裝,其武器被沒收;德奧二國在租界內的兵營也被北洋軍接管,其士兵被監視。至此,自日英出兵山東之後,德國在華殘留的兵力被北洋軍徹底清除。同時,德奧二國與滿清簽定的不平等條約不再被北洋政府承認,其治外法權被撤銷。每年付給德奧二國的庚子賠款亦被北洋政府一筆鈎銷。(戰後,北洋政府於和德國於1921年5月20日訂立協約,德國聲明取消在華特權。“此協議為中國自1842年中英南京條約以來,第一次締造的平等條約。”《中國不平等條約之廢除》王世傑、吳慶育著)

第一次世界大戰成了俄國革命的誘因。1917年俄國革命之後,退出協約國,並與德國單獨媾和。俄德兩國於1918年3月3日簽定和約,俄國宣布退出戰爭。蘇俄退出戰爭之舉在政治上是冒着重大風險的,德國把蘇俄當戰敗國看待,而協約國則認為蘇俄與德國單獨媾和是背信棄義的行為。蘇俄在國際上陷入了空前的孤立。

俄國局勢動盪不安,內戰風起雲湧。其國內新舊兩派的衝突甚至波及到了在華的俄人。並直接導致了北洋政府收回中東鐵路與哈爾濱至長春鐵路的管理權。“歐戰未開之前,俄國駐防哈爾濱之軍隊約三萬左右,守備中東鐵路與哈爾濱至長春鐵路之軍隊約六萬左右,及其與德奧開戰之後,這種軍隊大部分開赴於歐西戰場,其殘留北滿之軍隊,自俄國革命後,分為新舊兩派,屢起衝突,不能融洽。至民國六年冬,衝突之形勢益急,哈爾濱總領事館兼中東鐵路督辦霍爾哇拖系舊黨首領,失其統率能力,至不能維持秩序。吉林地方官恐釀成變化。由師長高士濱於民國七年一月十日拂曉,率軍圍俄營,迫令解除武裝,由霍爾哇拖將亂兵送回俄境。所有中東鐵路與哈爾濱至長春鐵路之守備,改由中國軍隊負責。自是,俄國北滿鐵路守備權為中國收回”(《中華民國叢書》第一編之《中國近時外交史》第608頁,劉彥著》)

北洋軍在這次軍事行動中,以陶祥貴為中東鐵路一帶警備司令,麼培珍為副司令,高士濱為會辦。除原有麼培珍團長率兩營及學生兵在哈爾濱布防之外,還加派了三營兵力分別駐在哈埠、阿城、海林。其中在1917年12月26日的行動中,就有四千俄軍被解除武裝。此後還多次遣散俄人擅自召集的士兵。北洋軍對中東鐵路一帶俄軍的軍事行動得到了協約國的支持。各國還認為倘若中國的兵力不足應付時,協約國將以武力支持。

在民國七年至九年間,中國除收回中東鐵路與哈爾濱至長春鐵路的管理權之外,還收回了長期被俄國人把持的哈爾濱行政權及警察權。同時,俄國在漢口及天津的租界及治外法權亦被中國政府收回。庚子賠款及其年額,均以俄國特多,在此期間,亦被一筆鈎銷。


當時同盟國有二十多萬戰俘滯留在西伯利亞。蘇俄與德國單獨媾和之後,協約國擔心蘇俄會將海參崴的軍需品售與這些戰俘,用來對付親協約國的捷克兵團。甚至擔心這些戰俘會侵占西伯利亞——這成了協約國決定出兵西伯利亞的藉口之一。總之,英法美日等國為了鞏固對德作戰的後方,也為了角逐遠東的利益,決定共同出兵西伯利亞。這次軍事行動,北洋政府亦派兵參與其中。 1918年4月,北洋海軍首先從上海出發進駐海參崴,陸軍也隨之出兵。北洋軍隊出征西伯利亞的序列如下:

海軍代將:林建章

(一)海軍:海容號巡洋艦(標準排水量29500噸、主機功率7500馬力、航速195節、航載火炮22門、魚雷發射器1具、全艦官兵253名)
(二)陸軍:駐崴支隊(共3000人,由第九師三十三團第一、第二、第三營及三十五團第一營和騎兵、炮兵、工兵、輜重兵各一個連組成)

北洋軍在西伯利亞主要分駐海參崴、雙城子、伯力、綏芬河等地,擔任護路、護港等警備工作。其間並沒有經歷大的戰鬥,完成任務後於1921年陸續回國。巧合的是,就在北洋政府出兵西伯利亞期間,蘇俄多次宣揚要取消沙俄與中國簽訂的不平等條約、要放棄在華特權。

北洋政府還有以下的參戰措施:一,運大量糧食給協約國;二,向歐洲輸出華工約十一萬五千人;三,派出一個軍事調查團至法國,組織督辦參戰事務處;四,與日本簽訂《 中日陸、海軍共同防敵軍事協定》;(1918年簽訂,1921年取消)五,大規模籌組“參戰軍”。(當“參戰軍”組建完畢時,一戰已經宣告結束,北洋政府遂改之為“邊防軍”)其“參戰軍”序列如下:

參戰督辦:段祺瑞
參戰軍訓練處:靳雲鵬
參戰軍教導團:陳文運
參戰軍士教導團:曲同豐
參戰第一師師長:曲同豐
參戰第二師師長:馬良
參戰第三師師長:陳文運

在此期間最值得一提的是北洋政府收復外蒙的軍事行動。根據1915年的《中俄蒙協約》的規定,外蒙自治,中國雖為外蒙的宗主國,但中國軍隊不能進入外蒙。俄國革命之後局勢動盪不安,外蒙暫時失去了靠山,經濟陷入困境,便重新向中國靠攏。當時北洋政府派駐外蒙的都護使兼庫倫辦事大員陳毅乘機與外蒙當局商議派兵進入外蒙。1918年6月北京政府派綏遠高在田團長率領馬隊兩營改稱步兵一營進入外蒙,並於1919年3月進入庫倫。另外,都護使兼庫倫辦事大員陳毅亦在當年出兵逐漸收復烏梁海地方及科布爾所屬的蒙旗。

外蒙局勢發展最終促成北洋政府宣告取消外蒙自治,並派徐樹錚將軍率兵調防外蒙。徐樹錚當時任西北籌邊使兼西北邊防總司令,隸屬段祺瑞的督辦邊防事務處,而督辦邊防事務處就是於1919年7月20日由督辦參戰事務處改編而成。徐樹錚將軍率領由準備對德作戰的參戰軍改編而成的邊防軍成功進駐外蒙。

因為《中日陸軍共同防敵軍事協定》有以下內容:“中日兩國各派遣其軍之一部對於貝加爾州及黑龍州各取軍事行動,其任務在救援捷克斯拉夫克軍,並排除德、奧兩國及為之援助之勢力,行動於該方面之中國軍隊應由日本軍司令指揮;中國軍隊之一部應於庫倫至貝加爾湖方面行動,如中國於該方面希望日軍參加,日本亦可派往,並由中國軍司令官指揮,中部蒙古以西之邊境應由中國自行鞏固防備。”所以北洋政府出兵收復外蒙,亦可視作是配合協約國在西伯利亞的軍事行動。

北洋政府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與日本名義上是盟友。其實野心勃勃的日本處處與北洋政府為難。就以北洋政府收復外蒙為例,日本把外蒙取消自治視為其經營外蒙的重大挫折。日本政府陰謀重新恢復外蒙自治,並把外蒙置於自己的保護之下。遂暗中支持俄國白匪、蒙匪乘北洋直皖內訌之機,於1921年12月占領庫倫,據說蒙匪軍中的日本指揮官有六十多人。隨後蘇軍亦以追剿白匪為名進入庫倫,成立了“蒙古人民革命政府”。日本對外蒙的干涉致使外蒙最終淪入蘇俄之手。

日本的野心並不局限於外蒙,本來按照協約國原定的出兵西伯利亞的決議,各國出兵的人數應以七千為限。但日本人一開始經海參崴出兵即達一萬多人,而散布在中國東三省的士兵尚有數萬,日本企圖乘機擴展的野心昭然若揭。

1920年3月12日,日俄軍隊在俄領土廟街發生衝突。北洋軍隊正有軍艦四艘停於該處,日軍事後指責北洋軍艦曾炮擊日本軍民,而且還供給俄軍以武器彈藥,從而將北洋軍艦兵丁及僑民五千多人圍困在麻郭地方,後經北洋政府與日本政府協商得到解決。

日本還企圖重新霸占中東路權,擅自把軍隊開入北滿中東路沿線地帶,與護路的北洋軍為難,雙方多次發生衝突。日本向協約國提出要求把中東路沿線的北洋軍置於日本西伯利亞干涉軍司令大谷的指揮之下,但被拒絕。日本遂暗中唆使俄國白匪在中東路沿線搗亂,製造北洋軍無力維持中東路秩序的假象。

日本在凡爾塞會議上提出接收德國在中國山東權益,北洋政府沒有簽字。而國內人民則掀起了聲勢浩大的“五四運動”。中國人民不想當傀儡,但中國的崛起不符合日本控制東亞的根本利益,儘管一戰已經結束,未來的中日之戰將不可避免。


主要參考書刊:

《近代中國史》郭廷以著
《六十年來中國與日本》王雲生輯
《中華民國外交史》張忠紱著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中國參戰軍》郭鳳宏著
《中國不平等條約之廢除》王世傑、吳慶育著
《中國近時外交史》劉彥著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